3.3自测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填空题

(1)差分放大电路对信号具有放大作用,对信号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差分放大电路的零漂很。

(2)某差分放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电压分别为U I1=30mV,U I2=10mV,则该电路的差模输入电压U Id 为V,共模输入电压U Ic为V。

(3)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的绝对值称为。

(4)当差分放大电路输入端加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时,称为输入;当加入大小和极性都相同的信号时,称为输入。

答案:(1)差模共模小(2)20m 20m (3)共模抑制比(4)差模共模

3.3.2单选题

(1)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小零漂B.提高输入电阻C.稳定放大倍数D.减小失真

(2)把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公共电阻改为电流源可以()

A.增大差模输入电阻B.提高共模增益

C.提高差模增益D.提高共模抑制比

(3)对恒流源而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为()。

A.可以用作偏置电路B.可以用作有源负载

C.交流电阻很大D.直流电阻很大

(4)差分放大电路由双端输入改为单端输入,则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A.不变B.提高一倍C.提高为原来的2倍D.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答案:(1)A (2)D (3)D (4)A

3.3.3是非题(对打√;不对打×)

(1)空载时,差分放大电路单端输出电压放大倍数为双端输出时的一半。()

(2)差分放大电路双端输出时,主要靠发射极公共电阻的负反馈作用来抑制温漂。()

(3)单端输出的具有电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主要靠电流源的恒流特性来抑制温漂。()答案:(1)√(2)×(3)√

3.3.4 电路如图3.3.1(a )所示,已知三极管β=100,r bb’ =200Ω,U BEQ =0.7V ,试:(1)计算V 1、

V 2的静态工作点I CQ1、

U CEQ1和I CQ2、U CEQ2 ;(2)画出差模交流通路;(3)求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ud =u o /u i ;(4)求差模输入电阻R id 和输出电阻R o 。

解: (1)求静态工作点

由于电路结构左右完全对称,故两管静态工作点相同,流过负载的静态电流为零,由图得

V

U mA mA I I CEQ EQ CQ 1.7V 7.012465.012465.01027

.010

=+×−==×−=≈)(

(2)画差模交流通路如图3.3.1(b)所示

(3)求A ud

Ω=Ω×+Ω=k r be 85.5465.026

101200

9385.5)10//12(

100 2//(−=ΩΩ

−=−=k k r R

R A be L

C ud β

(3)求R id 、R o

R id =2r be =2×5.85 k Ω=11.7k Ω

R o =2R c =24k Ω

(a )

图3.3.1 题3.3.4电路

(a )电路 (b )交流通路

(b )

3.3.5 场效应管差分放大电路如图3.3.2(a )所示,已知场效应管g m =2mS ,I 0为场效应管构成的

恒流源;V 1、V 2管的静态栅源偏压合理,即满足U GS (off )<U GSQ <0。试求:

(1)V 1、V 2管静态工作点I DQ 及U DQ ;

(2)差模交流通路;(3)A ud 、R id 、R o 。

解: (1)求静态工作点

I DQ =I 0/2=0.5mA/2=0.25mA

U DQ =12V-0.25mA×20k Ω=7V

(2)画差模交流通路如图3.3.2(b )所示

(3)求A ud 、R id 、R o 402021−=Ω×−=−===k mS R g A u u A D m u i

o ud ∞→=12i id R R

R o =2R D =40k Ω

3.3.6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电路如图3.3.3所示,已知晶体管的β=100,r bb ′=200Ω,U BEQ =0.7V ,试求:(1)静态电压U CQ1;(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i

o ud u u A = ;(3)差模输入电阻R id 和输出电阻R o 。

(a ) 图3.3.2 题3.3.5电路 (a )电路 (b )差模交流通路 (b )图3.3.3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具有电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

解: (1)求U CQ1

由图可得

mA

mA I I mA mA k k I I mA k k V V I CQ CQ CQ CQ CQ 42.02/84.02/84.082.003.1 182.003.182.02.87.01041343====×=ΩΩ==Ω+Ω−= 而

故得

V k mA V R I V

U C CQ CC CQ 9.321.542.010211=Ω

×−=−=

(2)求A ud 、R id 、R o

20

2)

//(45.6645242.0261012001

21−=−=Ω

≈Ω=×+Ω==be L C ud be be r R R A k mA mV

r r β

R id =2r be1=2×6.45k Ω=12.9 k Ω R o =R c =5.1 k Ω

1

11111 )(CQ C CQ CC L

C CQ C CQ CC c L CQ CC CQ U R I V R R U R I V R I I V 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