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两端 需求
(二)规模经济论
• 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对发达 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中发现,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 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 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专业化 垄断
(三)需求偏好相似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 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 好相似导致的。
3.将规模经济 的利益作为产 业内贸易利益 的来源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
使用的仍然是静态分析的 方法,这一点与传统贸易理 论是一样的。经济发展、收 入增长、价格变动 未看到生产的国际性。中 间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国 际商品流通领域,也促进 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不足
有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丰富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 克鲁格曼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 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
.
理论研究阶段 里程碑—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 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 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 度量》
.
产业内贸易指数(ITT)
•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是用来测量国家间在同一个产业(即同类 产品)间进行贸易程度的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 部门内差异产品的生产规 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 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 成差异产品的供给市场。
收入
需求结构
发生贸易
四、理论评述
A
积极意义
不足之处
B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阿奎诺计量法:
Xi
X
i
g1 2
n
i 1 n
Xi Mi
Xi
i 1
Mi
M
i
g1 2
n
i 1 n
Xi Mi
Mi
i 1
n
n
Xi Mi Xi Mi
Qj i1
i1
Xi Mi
100%
Xi、Mi 分别为特定产业的进和出口贸易额。Qi介于0到1之间,如果产业内 进口和出口一样,则完全表现为产业内贸易,Qi =1;如果进口与出口集中 在不同的产业,则表现为产业间贸易,Qi = 0。
产业经济学
第十六章 产业内贸易
本章主要内容
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及分类 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型 3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4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5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 6 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内贸易 7 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内贸易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 产业内贸易又可称为“双向贸易” (two-way trade)或“交 叉贸易” (over-lap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 时间内进口又出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存在着较为的联系。
•跨国公司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跨国公司是国际投 资的主体,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产业投资国和被投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扩大和繁荣产业内贸易;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刺激跨国公司 进行国际投资。 •在全球化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主要表现 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利益的获取将产生深刻影响。
第五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定义: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跨国公 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在 跨国公司内部的开展,形成了公司内 产业内贸易所导致的。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优势:
1. 2.
3. 4.
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质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不确定 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本的降 低 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规模经 济 由于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在生产和成本方面 对跨国公司吸引中的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能更 好地利用世界各个区位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特定优势, 按其全球经营战略安排最佳生产点,使要素构成相 异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二是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程度有关,高度发达成熟 的产业部门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幼稚工业部门 就难以发生产业内贸易; 三是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如果产业部门的划分 细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就比较小,如果产业部 门的划分很粗略,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比较大。
5.1.4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1. 2.
3. 4.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征
5.2.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 效果的评价。 经济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更适合于说明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 但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共同体内成员国 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同一个产业部 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所导致的。这种贸 易活动是典型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贸易问题。 西欧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纵深发展显示出:国家 之间要素禀赋差别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 性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无法对这种贸易现象做出满 意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PE
E
AC
MC
D
MR
O
QE
Q 9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什么要素充裕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的 产品,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既有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又有基 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当产品是同质的时候,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 果产品是有差别的,则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 生。而且,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 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MRH O QD Q1 QM
DH Q
16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四节 相互倾销贸易模型
相互倾销
如果两个国家的厂商都在对方市场上进行倾销,那么便会出 现同种产品(甚至是完全一致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这种由于 这种由于 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 倾销。它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
Q4 Q3 Q2 Q1 O Y1 Y2 Y3 Y(平均收入水平)
1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基本模型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平。相应地,美国所需求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3-Q6),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4)。图中观察,显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Q3-Q5),需求结构 较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极少量的相交部分(Q2-Q4)。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 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的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这样,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Q3-Q5)品质范围 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 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 就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 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 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 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 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 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 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影响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如图所示,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后,H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将向右移,新的反映曲线与F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H国 厂商的产出与销售量扩大到qH1,而F国厂商的产 出与销售量减少到qF1。补贴后,H国厂商的利 润比之前增加了,但F国厂商的利润则下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H国厂商利润的增加是以 F国厂商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所以这也属于一 种“利润转移”或“抽取租金”的行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组合,即 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 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 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度。图中SCTP部分 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 者剩余,GH表示偏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 好在V1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 在S和T点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壹、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和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壹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壹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壹,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壹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于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见,能够把国际贸易分成俩种基本类型:壹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另外壹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壹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trade)。
产业内贸易,即壹个国家于壹定时期内(壹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壹种产品,同时同壹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壹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于用途上能够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能够分为俩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和不相同的情况。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周茂荣吕婕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和测度了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矿物原材料,自美进口产品中农产品、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等原料性产品占很大比重。
到90年代后期,我国对美出口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从美进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指的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类产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两大类。
2007年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长规模远高于进口增长规模。
2004年以来,第7类商品(SITC7)已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5类商品(SITC5)一向是美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商品,但2006年美国在该类商品的贸易中却首次由顺差逆转为逆差。
中美间这两类商品的进出口同时高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
二、文献综述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并获得较大发展,Verdoorm(1960)在分析“比荷卢同盟”的形成对三国的影响时,发现这三国的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品中间,即三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巴拉萨(1963)对欧共体制成品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山东、广东、浙江三省的比较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摘
要 :t 东、广 东、浙 江为我 国农 产品进 出口贸 易的三 甲省份 。运 用产业 内贸易的相 山
关 分析方 法对 三省农 产 品产 业 内贸 易状 况进行 比较 分析 ,分析表 明 ,尽 管 三省 的静 态农产 品 贸 易均 表现 为显 著的 产业 内贸易形 态 ,各 省农 产品 产业 内贸易的动 态发展 趋 势却各 不相
章大多为初级产品,第 5 8 ~ 章为各类工业制成品,第 9 章为未分类商品和非常规商品。学术界对产 业 内贸易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业制成品贸易,即ST 中的第 5 8 IC ~ 章的商品。这些研究不仅催生并检验
了相关 产 业 内 贸易 衡量 指 标 的可 靠性 和适用 性 ,而且 加 深 了对 产业 内贸 易发 展 水平 影 响 因素 的认
错 私 芾 Aruu lc o i a aa mn gc ta 0 mc n M n ee ilr n s d E g t
21年第2 总第2 0 0 期 期
农 产 品 产 业 内 贸 易 状 况 及
影 响 因 素 的 实 证 研 究
山东 、广 东 、浙江 三省 的比较
许 锐
国产业 内贸易水平的指数还是G ue Lod rbl l 指数( — y 简称 G L — 指数 )杨丽华 ,20 ) ( 06 o本文采用她的观 点 ,选取 G L — 指数 和 Bulat re r指数 ( h 简称 B 数 ) 量我 国农产 品产业 内贸易水平 。 指 度
G L指 数 由格 鲁 贝尔 和劳埃 德 于 17 年提 出 ,其 经济 含义 是 在特 定产 业 中 ,相对 于该 产业 的 — 95
的。随后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关产业 内贸易的正式理论模型 ,把对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
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 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 得的收益。[注:对企业是外在的,但对该行业则是内在 的。])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Y
C' 进口 D' 120 出 口 E' 出口
(3)对于规模经济论的评价
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 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际的各企业只生产 少数几种款式,企业可以在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 快捷的机器设备。该国家可以从他国进口其他款式和种类 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 水平上有更多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生产过程中 获益匪浅。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 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 济增长的标志,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 的标志。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主讲人 徐笑琦 材料收整 {金秀明 李惠宇 张骞文 徐文韬 刘方圆} 策案制作 {随经经 赵丽军} PPT制作 黄晓迪
Contents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引言与介绍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 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口 于文婷 蔺 赞
摘 要 :本 文 利 用 1 9 — 0 8年 中 国 同 1 99 20 O个 国 家的 产 业 内 贸
得 出 规 模 经 济 和 产 品 多 样 化 对 产 业 内贸 易 具 有 正 面 影 响 . F 对 DI
量 的影响 因素进 行面板数据 回归分析 。 结果表 明经济规模和收入
水 平 对 产 业 内 贸 易 具 有 显 著 的 正 的 相 关 性 与 理 论 相 符 . 济 规 模 经
差异和人均收入 水平差异与 产业 内贸易存在 负的相 关性 , 基本符
合 理 论 预 期 。 随 着我 国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人 民 收 入 水 平 的 提 高 .
迅 速 发 展 的 态 势 , 高 国 际竞 争 力 。 提
关键 词 : 业 内贸易 产
引 言
实证 分 析
机械及 运输设备
面 板 模 型
马剑 飞 , 朱红磊 和许罗 丹(0 2 运用 跨部 门截 面分析对 中 国 201
一
、
19 9 9年 和 2 0 0 0年 的 数 据 进 行 了 加 权 回 归 处 理 .并 加 以模 型 稳 定 性 检 验 , 果 产 品 的 多 样 化 因 素 始 终 为 正 , 模 经 济 对 中 国 产 业 结 规
易 的 相 关 数 据 对 中 国 机 械 及 运 输 设 备 产 业 内 贸 易的 国 家特 征 变
具有 一定 的负 面影响, 但系数 非常 小 。尽管这 对 于跨 部 门的分析
来 说 是 可 以 接 受 的 ,但 仍 然 在 产 业 内 贸 易 指 数 中 留 下 了 一 部 分 没 有 解 释 的 偏 差 。 可 能 是 变 量 组 合 的 一 个 问 题 。首 先 , 些 偏 差 这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
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一、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特点:1•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不存在偏好差异。
2.产业间贸易中的各个产业不存在规模经济3•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比较优势,适用的基础理论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理论基础: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二、产业内贸易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产业内贸易行业特征因素经验分析
产业内贸易行业特征因素经验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衡量指标,其次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产业贸易的几个主要的行业特征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市场结构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形成以来,在20多年中,出现了很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Loertscher&Wolter(1980)对经合组织13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Balassa & Bauwens(1987)对38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而国内,在产业内贸易的领域研究较少。
主要的经验研究有,1999年周戈、任若恩通过指标分析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文章认为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寻求规模经济是增强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01年,徐娅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87-1996年,结论认为需求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最大,而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于人均收入的提高,作者也认为发展规模经济和提高国内需求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方法;2002年马剑飞等人对产业内贸易的行业特征因素作了经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了目前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行业特征因素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产品差异,所以作者认为应该改变我国企业不规模经济的状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继续开发新的差异产品,对外资要更加合理的引导和利用;陈迅等人(2004)也与马剑飞等人做了相同的工作,不同之处在于不仅采用GL 指数衡量产业内贸易,还引入了埃穆克森的衡量指标。
本文采用的方法与马剑飞等人的方法是一致的。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衡量方法(一)Balassa的计量方法Balassa(1974)在研究欧共体产业内贸易分工程度时,提出了一种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即以各产业群(产业)的贸易差额除以其贸易总额,然后再除以产业数。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在相似的经济体(要素禀赋和科技水平相似)之间发生的;是同一行业内部相似产品(相似的生产要素密集度)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成因: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消费者的偏好。
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动机。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IT)1.巴拉萨指数:T i=|X i−M i||X i+M i|经济含义为:表示净出口被抵消的程度。
当X i或M i为0时,T i=1;当X i=M i时,T i=0.这样,该指数T i与产业内贸易呈反比关系。
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T i=1−|X i−M i|(X i+M i)当T i接近1时,该国的进出口更接近产业内贸易。
3.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T i=1−∑|(X iX)−(M iM)|∑|(X iX)+(M iM)|式中:X i和M i分别代表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进口额和出口额。
X和M分别代表某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X iX 和M iM分别代表该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该国家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率。
∑代表对该特定产业中所有产品的集合。
经济含义为:当T i=0时,该产业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T i=1时,该产业存在最大化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1)完全相同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完全相同的产品发生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是不多的,一般只在以下几种特殊的情况:1、边境交叉贸易2、季节性贸易3、转口贸易4、相互倾销5、其他原因,如分类上的偏差、公司内部贸易等原因(2)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理论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指两国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为同一种类但属性不同的水平差异产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轿车产量
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 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 如此。
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 模而使成本下降。
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 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 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 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 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 是同一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 进口额;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中国1997-2001年的19产97业内1贸99易8 状况1999 2000 2001 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 0.391 0.389 0.404 0.412 0.411 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法) 0.404 0.409 0.428 0.446 0.425
1987 51.4 22.2 65.5 72.3 68.8 55.3 55.7 64.0 66.7 56.4 57.5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迪克西特( 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 ,P.) ,赫尔普曼(Helpman,E.),兰卡斯特(Lancaster,K.)和布兰德(Brander,J.)等人,对产业内贸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建立了很多的模型。
为了更详细和有条理的论述这些模型,有必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模型分类。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品是否具有差异性,从而将产品分为同质产品和非同质产品。
非同质产品又分为水平性差异产品和垂直性差异产品。
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在他们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将产业内贸易分为三种:1.要素投入不同,但是产品却有一定的替代性:例如木制的和塑料制成的家具用品。
2.要素投入相同,但是最终使用替代性不同的产品,例如汽油和柏油,他们都来自于原油;
3.要素投入相同,替代性也相似,但是在款式或质量上有差异的产品。
季节性贸易是指,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就有可能产生产业内贸易。
例如,处于南北半球的国家,由于季节的差异,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季节进口和出口,来满足本国对该产品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而转口贸易主要发生在贸易较为自由化的国家或地区,例如香港和新加坡。
由于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该地区,从一国进口某种产品而同时又将这种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
这样在海关统计中,同类产品就会同时反映在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边境贸易最常用的一个例子就是加拿大和美国之间关于牛的贸易。
由于美加之间有很长的边界,所以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加拿大可能在西部边界向美国东部各州出口牛肉,而同时与在在东部边界又从美国进口牛肉,满足加拿大东部对牛肉的需求。
这样,也就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两国间的边界线很长,而且运输成本又比较昂贵的产品上。
1953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后,成员国间的钢铁贸易就出现了这种状况。
产业内贸易还可能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一国可能为了发展某一产业,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来支持该产业的出口,但是同时,该产业的进口也存在。
这样,该国的产业内贸易就产生了。
产业内贸易也可能是由于某一项国际协定产生的。
一国可能进口本身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产业内贸易就产生了。
二、对于非同质产品又分为水平差异性产品和垂直差异性产品。
在现代的经济中,具有完全的替代性的产品很少,商品之间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也都是关于差异产品的。
所谓的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够完全替代的产品,他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同质产品。
关于产品的水平性差异和垂直性差异的简单区分是,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水平性差异产品是指其产品的差别并不是由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差异,而是由于消费者对其态度的差异,从而认为产品是不同的。
例如同质量同效用的产品,由于其花色不同,而被消费者看作是有差异的产品。
而垂直性差异产品的不同则是来自于产品在质量上的不同。
根据经济学家林德的“代表性需求理论”,每一个国家都会有其代表性的消费者,从而该国会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满足这一部分代表性消费者的需要并可以进行该种产品的出口。
但是那些非代表性的消费者的需求将只能够通过进口来得到满足。
这样,便产生了产业间贸易。
以上,对于水平性差异品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态度和规模经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只不过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更加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偏好,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关注的是发挥本国的规模经济的优势。
三、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前面已经讲述了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按照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的区分。
1.新张伯伦模型:1979年克鲁格曼的模型。
克鲁格曼将Dixit 和Stiglitz的
模型由封闭转为开放,在该模型中,规模经济来源与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转变为张伯伦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供给方面,企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相似产品,这些产品的规模收益递增。
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对变体产品有需求,只要这种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就会购买它。
2.兰卡斯特的模型:新候泰宁模型。
完全垄断竞争模型。
在该模型中,企业有一样的成本函数,厂商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消费者相同密度的消费偏好保证了在长期均衡中,各种产品会均匀的分布,而且每一个品种的产品的数量和价格都会相同。
这样如果两种产品的相似性很大,厂商就不能够出售足够的产品来弥补生产成本,厂商要不就退出,要不就生产其他的品种。
如果两种产品的差异性很大,那末就会有另一种产品被生产出来,其特性是介于两种差异性很大的产品之间的,即会有新的产品的产生。
而在封闭的经济中,不论是生产者的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偏好,都会受到约束。
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产业内贸易,不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好处,还可以扩大消费者的偏好。
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品差异能够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进行贸易,消费结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在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可以找到大量的消费者,但是在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的国家,则这种可能就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