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学生能否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概念: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现象。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定义。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4. 演示二力平衡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5. 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
2. 学生能否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三章:二力平衡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翘板、天平等。
2. 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说课稿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质量》。
下面我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说本节课: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
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教学器材(1)教师演示: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两端带挂钩的小车、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
(2)学生分组: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硬纸板一块、小剪刀一把、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两只小砝码盘、细线若干。
(3)有关多媒体课件5、说学情(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
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二力平衡说课稿(通用8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通用8篇)二力平衡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力的作用。
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杆箱、天平等,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预习作业要做好笔记,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感悟物理学科价值: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结合课堂所学,解释生活中一个二力平衡现象,要求描述清楚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完成课本第56页第1-4题,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原理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学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计算平衡力的大小等。
3.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能运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学会分析并解决二力平衡问题;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当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第二步:概念解释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物体,并标注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
解释二力平衡的含义:当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物体将保持平衡。
第三步:原理阐述解释二力平衡的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二力平衡,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因此物体保持静止。
第四步: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并解释原因。
实例1:一根杆上挂着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杆水平静止,这是一个二力平衡。
分析:上下两个物体对杆分别施加向下和向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故杆保持平衡。
实例2:一个物体被两个力拉扯,其中一个力的方向与物体上另一个力的方向相同,大小相等,这是一个二力平衡。
分析: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平衡。
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第五步:问题探究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回答。
问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力的大小分别为3N和5N,物体是否为二力平衡?解答:不是二力平衡。
两个力方向相反,但力的大小不相等,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受到合力的作用而产生加速度。
问题2: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物体是否为二力平衡?解答:不是二力平衡。
虽然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受到合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
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巩固对于二力平衡的理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实践活动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场景,要求通过分析和计算,判断该场景是否为二力平衡,并给出解释。
初中物理实验二力平衡实验说课
二力平衡实验说课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实验说课一、实验目标与意义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实验的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力学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与装置实验原理: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悬挂装置,包括支架、滑轮、细线、重物和测力计等。
重物通过细线悬挂在滑轮上,测力计用于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
三、操作步骤与技巧1.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支架稳固,滑轮灵活。
2.将重物悬挂在滑轮上,调整细线长度,使重物处于平衡状态。
3.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并记录数据。
4.改变重物的位置或质量,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技巧提示: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细线始终保持竖直,避免摩擦力的影响;同时,要缓慢移动测力计,以免对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每次实验时重物质量、细线两端的拉力等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分析数据,观察拉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的关系,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实验结论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一结论与实验原理相符,验证了二力平衡的基本条件。
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改变重物的质量或位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如何解释实验中的误差?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重物坠落伤人。
2.使用测力计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仪器。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完整等。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的平衡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上35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标题:二力平衡教案目标:1.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2.学习如何解决二力平衡的问题;3.掌握使用力的分解和平衡方程来解决二力平衡问题;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小物体、细线,用于实验演示;2.准备一些二力平衡的题目,用于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物体和细线举起,并问学生这个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引导学生思考引力和绳子的力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引入概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并通过示意图解释什么是二力平衡。
在一张黑板上画出一对平衡的力,并说明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即为平衡。
Step 3:讲解步骤(15分钟)(1)介绍解题步骤-将已知条件整理清楚;-分解力,将已知力分解为水平和垂直分量;-建立平衡方程,根据分解后的力来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数,通过解方程求解未知数。
(2)力的分解方法-水平分解:对角线分解法;-垂直分解:右角分解法。
(3)平衡方程-水平方向:Fx=0;-垂直方向:Fy=0。
Step 4:示例演练(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二力平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按照解题步骤进行思考和解答。
通过课堂演示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Step 5:小结(5分钟)教师通过总结,强调二力平衡的解题方法和要点,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
Step 6: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带有挑战性的二力平衡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解题步骤和方法进行解答。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三力平衡和多力平衡问题,引导学生将二力平衡的解题方法推广到更多的力平衡问题中。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平衡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力平衡》教案7篇
•••••••••••••••••《二力平衡》教案《二力平衡》教案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力平衡》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
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二、引入新课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三、力的平衡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四、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篇一:八年级物理下册8.2 二力平衡教案(新人教版)】 8.2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是解决单个物体在不同的力学情境下所遵循的规律问题,应用非常广泛。
不同的物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力,不能脱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而独立存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必然要涉及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的就是这一规律。
教材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以定律形式出现。
而是通过司空见惯的实例得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再与通过实验总结出的二力平衡进行比较,最后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
教学重点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及应用.教学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二力平衡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2.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两个、力传感器、钩码、计算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导入吊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吊灯的运动状态怎样?放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状态如何?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受力如何?苹果静止在桌面上,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
问题与思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吊灯、书、小汽车、苹果和运动员受到力的作用还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知识要点: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叫做平衡力。
3.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能够识别和绘制受力图,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掌握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力由两个力组成,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物体不会有加速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受力图的绘制和分析受力图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受外力的图,可以通过受力图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绘制受力图的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所受力的种类和大小,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受力图。
3. 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二力平衡可以使用以下计算方法:1.若已知一个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计算出另一个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2.若已知两个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计算出物体所受其他力的大小和方向。
4. 二力平衡的应用二力平衡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桥梁、建筑物和机械结构的平衡设计,以及人体姿势的平衡分析等。
三、教学步骤1.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二力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示范绘制受力图,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练习绘制受力图。
3.讲解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4.分组活动: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桥梁或分析人体姿势的平衡。
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二力平衡的要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掌握程度。
3.收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资源1.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2.教材和参考书籍。
八年级物理教案 二力平衡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二力平衡9篇二力平衡 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二)重点与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2.新课教学[板书1]三、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板书2]2.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45厘米×60厘米,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2所示.研究对象:木块.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1、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一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定)研究对象:电灯.(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判)运动状态:静止.(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研究对象:汽车.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答:支持力是2牛.3.布置作业(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2)书面作业:课本第108页练习1-4.(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四)教法说明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2.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对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为使更多的学生能看清现象,可在实验装置后放一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力平衡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二力平衡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7.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向学生提问关于力的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如何测量力的大小?”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测量和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平衡条件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二力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二力平衡的教案 初中
二力平衡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3.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运动状态?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满足一定的条件,物体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二力平衡状态。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a.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b. 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c. 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d. 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两个力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身边的实例,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五、练习与解答(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判断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二力平衡来解释?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与解答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能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教学目标
•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掌握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要求
•具备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计算能力;
•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独立进行探究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二力平衡的概念与原理;
•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与互动交流;
•实验检验与计算分析;
•讨论分享与学生自主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教学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平衡天秤)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原理和意义。
2. 拓展教学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与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实验演示;
•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3. 深入教学
•讲解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包括力的合力为零和力的合力和力矩均为零;
•完成一些例题和练习,巩固平衡条件的掌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教学难点:平衡条件的应用。
5. 归纳总结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总结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评估
•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和考试;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衡力吗?生:平衡力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手拉住纸的两端,使纸保持水平。
现在,请一位同学用力拉,另一位同学轻轻拉,观察纸的运动情况。
生:纸向用力拉的一端倾斜。
师:请两位同学用相同的力拉纸,观察纸的运动情况。
生:纸保持水平。
师:很好,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保持平衡。
师: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
3.课堂练习A.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B.两个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力C.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生:选C。
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B.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力C.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生:选A。
4.二力平衡的应用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1:吊车起吊重物时,钢丝绳要保持垂直,以保持重物的平衡。
生2:天平秤的平衡原理就是二力平衡。
生3:船只在水面上行驶时,船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是平衡力。
师:很好,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
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请大家回顾一下,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
师:很好,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二力平衡》教案
初中《二力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二力平衡的概念。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1. 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木板、滑轮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荡秋千的人、走钢丝的人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衡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平衡?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举例说明二力平衡的应用,如吊灯、水桶、课桌等。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木板、滑轮等器材。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钩码在细线上的运动状态、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
3.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满足。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骑自行车、划船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不满足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3. 引导学生反思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开展二力平衡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设计一个平衡装置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力平衡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二力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2.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③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②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4.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5.教法分析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6.教学资源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方法2 :现象引入,视频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这与牛顿一定律的内容矛盾吗?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1.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
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
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二、总结、扩展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猜一猜]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进行实验,探究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以及合力。
[画一画]平衡状态时,学生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点连接划线,观察两根细线和所画的线的位置关系,清晰同一直线的特点;活动二:对比演示、观察归纳◇与学生实验对比,老师对硬纸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学生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体会同一直线的深刻含义。
◇硬纸板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硬纸板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硬纸板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学生通过讨论、补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一个物体、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体一定静止吗?老师演示钩玛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通过观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熟悉的厢式电梯中间的运行过程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合生活,学生清楚了平衡状态,不仅局限于静止,也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但完善了平衡状态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关系,为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讨论问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
【议一议1】: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表示物体所受重力?既学习了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实现了测量物体重力方法上的逆向迁移;【议一议2】播放视频起重机竖直匀速吊起重2×104N的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3m,又竖直匀在这三个阶段,起重机的拉力大小关系:注重方法教学,指导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议一议3】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一下物理课本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目的:应用知识、迁移能力环节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以解决杂技椅子顶为话题,总结出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又结合图片,利用平衡知识解释生活中其他的平衡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