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合集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专属的导师,使得学生在学术、心理和生活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怀和指导。

通过与导师的亲密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围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展开探讨,分析其作用和职责、国内外实践经验、探索与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高校加强导师制的推广和落实提供借鉴和建议。

1.2 意义和必要性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导师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导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还能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

导师制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术氛围,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导师制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师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2. 正文2.1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帮助他们在学术、职业、心理等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制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评和反思,认识到一对一的指导与关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导师制的提出也受到国内外一些高校成功经验的启发,例如美国的导师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学生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将导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促进其全面成长。

导师制的理念源于西方教育体系,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师制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得以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导师制的引入,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道路。

导师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从而培养更具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

导师制的实施也对高校的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研究成果,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研究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

二、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在我国高校,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特点。

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发展了导师制,如设立专门的导师制办公室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通过选拔、培训和考核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

高校通过建立导师制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指导,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有定期的面谈和交流,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通过导师制度的评价和考核,促进导师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高校注重导师培训和评估,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高校为导师提供培训机会和资源,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导师的辅导质量和水平。

高校还建立了导师制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2023年,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教育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长速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一、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此外,本科生导师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信任关系,让学生在学术和人生方面都有更好的成长。

导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通过交流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联系和信任关系可以对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学术研究,并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探究和实践。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

而这种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为未来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和人格塑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导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术研究等手段提高学术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结交到更多的同学和导师,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学习期间,为每个学生安排一名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业规划和生活辅导等工作。

本文将探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性、实施方式、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等问题。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全程导师制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指导。

大学生活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惑,需要有人支持和帮助。

导师可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和成长。

导师还可以提供学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和就业。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为每个学生分配导师,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入学指导和适应环境的帮助。

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定期与学生面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导师还应该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帮助。

为了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导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关注每个学生。

大学的学生规模通常较大,导师可能同时负责很多学生,导致无法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化指导。

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导师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指导学生。

一些学生可能对导师的指导抱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与导师交流和合作。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学校可以调整导师与学生的比例,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学生。

学校可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评估,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可以鼓励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向学校反映导师工作的情况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导师制度。

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反思

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反思

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反思当前,我国本科生培养模式正处于从传统的辅导员制过渡到导师制时期,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现状,及时研究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优化改进,将有助于落实和完善我国本科生培养方案,最终提高我国高1等教育的质量。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02年9月,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先后在本科教育阶段正式引入导师制教育模式。

此后,全国其它各层次高校逐渐实行本科生导师制[1~2]。

本科生导师制的迅速全面推广源于如下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分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已在众多高校中执行。

采取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选择拥有自主权,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时学生往往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再加上缺乏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导致最终获得的是肢解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

因而在选课过程中,本科生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指导[2~3]。

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导师可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之前、学习过程中和课后辅导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师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反过来也将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4]。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更为直接受益的是:他们有机会更早地接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同时受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培养和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导师提供资源,通过与导师交流,学生独立设计并开展相关研究,将让学生尽早获得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课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一批985重点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通过总结经验和做法,分析问题和不足,明确实施必要性,探索改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标签: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我国原本用于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1],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985重点大学本科生中率先得到实施。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本文着重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大学做法,而是源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据教育部门户网站数据显示,普通高校2002年毕业生数为123余万,2012年则增至624余万,10年内增加了500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2年专任教师数为73余万,2012年仅为144余万。

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规模并没有随着招生数的增加而变大,生师比明显扩大,由此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创新拔尖人才缺乏。

有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了79家,然而大陆的73家企业,无一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靠投资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1]核心技术的缺乏,深层次原因乃是创新拔尖人才的严重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并在全文中8次提到“拔尖”,可见形势之迫切。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因为它有助于改善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和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素质,保证本科生全面发展,扩大本科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获得良好的本科教育质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学习体验和潜在影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本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针对学生发展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紧密合作的形式,提供学生t在各项知识技能和思维领域更为紧密的针对性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本科生导师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基本概念:导师引导和学生自我管理,这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首先,导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考核,以确保存在效果。

此外,学生也要负责自我管理,负责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日常学习中坚持不懈。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习体验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紧密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老师及时评鉴学生的学习,考核其所学的知识,并及时给出正确的反馈。

此外,在学习中,学生会得到导师的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更加清晰地分析和解决学业问题,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潜在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潜在影响是其引入后最大的优势之一,有助于改善本科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和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素质,保证本科生全面发展,扩大本科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获得良好的本科教育质量。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的质量。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分析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分析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阐述了导师制的内涵、起源与发展,对比分析了导师制的职能和特点,指出目前导师制的不完善之处和面临的困境,在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资格和职责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导师制 高校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பைடு நூலகம்师制的内涵
二、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1.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已采用了学分制,它的优势体现在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由空间,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容易使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此,高校教学在从封闭式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前沿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发挥导师的引领熏陶作用,两方面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四、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1.采取聘用与师生双向选择相结合,提高师资力量的利用率。将符合导师任职资格的教师简历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由学生自愿填报导师名单,再由学院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志愿协调推荐、确定导师。导师资源匮乏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首先可以考虑选聘一定数量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课和实验教学的教师作为导师外,还可以从教学管理干部、优秀研究生或离退休教师中选聘,甚至还可以从高年级中选出类拔萃的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导师负责教师导师完成部分工作。为确保导师安心稳定地工作,一般聘期为一年以上;同时在安排导师时要充分考虑导师的专业方向、教学对象和能力水平等因素以便合理分配学生,保证学生和导师尽快进入角色。
2.健全高校导师制的各项制度,确保其科学、稳定地运行。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同时还应包括导师的具体工作规程、工作计划、工作日志、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相关材料。导师工作的考核应列为重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各系自评、学生测评与专家考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导师的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方面,考评方式可采用问、查、比、测。将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年度考核中,考核结果定为优秀的导师可优先评职晋级、评聘高岗。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前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本科生设立导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与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导师制作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带来多种好处,例如:1.帮助学生融入高校生活,使其更快地了解学校文化、校规校纪、学科课程等方面的信息;2.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策略、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习水平;3.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功能定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学业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导师制来提供学业指导服务。

首先,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其次,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最后,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活动。

2. 生活指导除了学业指导,导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

这包括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住宿、饮食、交通等;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3. 职业规划指导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应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导师可以通过走访企业、邀请优秀校友、组织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此外,导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开展职业规划,并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

4. 学生管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应该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导师应该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导师还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问题,组织开展必要的教育和辅导。

总结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从而帮助学生学有所成,成就自我。

在实施导师制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导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制定符合导师实际情况的工作计划,并为导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2017.9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一)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的特点及必要性1.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的特点。

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具体特点如下:第一,“一对一”形式的教学指导。

考虑到学生心理和智力的不够成熟而实施教师对学生辅导的导师制,它主要涉及学生课程的选择,学习和生活方面。

“一对一”形式的指导方式能够让导师更快更准确的发现问题。

当前,大班级教学无疑极大地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教学质量同样也得不到保证,而在该制度实施后,导师指定一定数量的学生,并有指导学生的责任,要求导师对学生要进行即时的沟通或指导。

为每个学生提供个别指导,这样有利于导师根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把握,学习进步情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进步。

第二,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21世纪以来,为了更快更多地培养人才,我国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是班级授课制,学校教育也成为单纯的智力教育,渐渐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培养,德育在教育中有所缺失。

如果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不贯之以思想就是所谓的机械教育,这并不是人类所期望得到的教育。

这种偏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局面能够通过导师教学得到更好的改善。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后,导师和同学进行亲密合作和交流,使导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其高尚的人格,独特魅力和渊博学识熏陶和感染学生,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第三,导师制实施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也是如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导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感染,也重视师生关系的交流与沟通。

不同于传统班级授课制在于导师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单独和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师生之间的这种融洽关系不仅激励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而且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

2.导师制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理论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这些,高等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的指导,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智慧和理性全面兼具的全才已成为一个亟须探究的课堂题。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每个本科生分配一个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发展等问题。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发展。

那么,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呢?本文将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一番探讨。

一、导师的角色定位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角色定位十分重要。

导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知音和朋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导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导师还应该在学生面临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指导者,更是一个关心和支持学生的人。

二、导师的素质要求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素质要求也相当重要。

导师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

导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认同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导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跟学生和其他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导师还应该具备耐心和细心的品格,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

高校本科生导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情感认同能力。

三、导师的工作方式四、导师的实践困难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中,导师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每个导师要负责多名学生,工作量相当大,导师可能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指导,这对导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素质要求相当高。

由于学生毕业后有各种不同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就业指导。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为标题的文章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班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探索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内容和效果,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在本科阶段,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发展。

这种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个性化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班导师制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2 学业辅导与规划导师制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与规划。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的疑惑。

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提供专业发展建议,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1.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容与效果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定期面谈与交流导师与学生进行定期面谈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这种面谈和交流可以增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2 学业指导与辅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导资源,如推荐相关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近几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出现在国内,正大力推广。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研究为导向的、以导师为主导的、由导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索自己所学科目,从而增强自身学术干劲并实现自身学术精进。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激发本科生主动思考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去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对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熟练度、发展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的学业水平,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学习课程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未来具有扎实科学理论基础的精英成员。

其次,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

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看到更多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分析问题,收集、整合信息,充分挖掘、发掘、分析、评价和推理,最终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未来工作中需要的,也是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需求的。

从大学本科生开始,他们能够接受导师的指导,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拥有更高的素质,未来求职也将更有竞争力。

最后,本科生导师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导师的引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他们可以在学习中加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中主动结尾然而发现,从而培养出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好地理解研究的重要性,对专业道德负责,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术成绩和更全面的发展。

全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素质,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意义、实施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全程导师制的意义1.提高学业成就。

全程导师能够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给予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业成绩。

2.促进个人成长。

全程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职业规划。

全程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指导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4.加强师生互动。

全程导师制强化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1.建立导师制工作组织。

全程导师制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学生导师制工作委员会,明确组织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导师的选聘、培训和考核机制。

2.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学校需要制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学生导师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导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

3.导师的选拔与培训。

学校需要建立导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选拔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担任导师,并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

4.建立导师和学生的档案。

学校需要建立导师和学生的档案,记录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情况,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浅析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培养本科生重要的考核形式之一,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使他们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有能力的人才。

导师制的研究在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浅析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内容,包括导师制的历史发展脉络、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以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一、导师制的历史发展脉络导师制在中国高校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魏晋以来,导师制已经确定,并逐渐发展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下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苏轼梦溪笔谈》中苏轼关于导师制的观点:“身先士卒、师表示重”,导师制的基本原则是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的核心关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导师制在高等学校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强烈支持,使其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和多元化,导师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基础导师制是一种有系统的教育管理机制,它主要由师生关系、师生交互、师生咨询、师生互动等内容组成。

师生关系是导师制的核心内容,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师长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学生尊重师长、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师长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发展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交流是导师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能够向师长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师长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指导学生。

而且,师生交流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长更加了解学生,学生更加信任师长,从而使师生关系得以稳定发展。

师生咨询是导师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师长寻求帮助,并进行合理的指导。

师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应多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使学生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分析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分析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分析许心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据说最早起源于西方的英国。

在英国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最先的使用。

从教学实践成果来看,是以英国的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推行的最为成功,也很有牛津大学自身的特色。

而在国内,导师制也得到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得到了推行,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果。

当前的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是在传统的导师制优点的吸收基础上,根据导师制的建立和发展特点,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大量合格的创新性和高质素的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出新的路径。

1 当前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建立的意义根据对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就会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高校学生在入学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足,但是高校辅导员在专业知识领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求知欲满足。

第二,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自身的专业缺乏了解,就容易转到别的专业去学习。

第三,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在本专业领域如何就业的问题,有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学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

上面这些问题的出现,高等院校在本科生导师制推行过程中要积极借鉴以往导师制的优点,以此为基础推出专业导师制,将那些教学能力强、作风严谨和师德好的老师让其担任导师,从学生刚开始入校到毕业全过程担任学生的导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弥补以往的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2 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目前来看,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职责是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

大学生在入校后学校一般会开展专业介绍,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专业有所了解,让学生树立起对专业学习的信心,这样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高等院校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导师和学生交流计划,导师要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实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式,以集体辅导、专题讲课乃至个别谈话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其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性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高校本科教育中,为每名学生安排一名导师,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这一制度在国内外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导师和高校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伴侣,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和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使学习更加高效,成功率更高。

对于导师来说,导师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导师可以在学生中发掘潜力、培养人才,同时也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并提高导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导师可以通过导师制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指导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对于高校来说,导师制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可以为高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同时导师制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校人文气息和活力。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单一导师制: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2、团队导师制:由多名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不同方面,例如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等。

3、专业导师制:由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同一专业的学习和就业指导。

4、组合导师制:将以上几种方式进行组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同的实施方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学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师制度。

1、规章制度的制定:制定学生导师制的相关规定,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权利,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2、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导师,对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素质提升。

3、学生导师关系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导师制度管理和运行环境,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和联系。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1、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它能够更加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任务,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心态,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3、为学校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
1、传统的导师模式存在着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如果导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

2、导师的素质和水平要求较高,许多学校的老师都不是真正的导师,甚至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

3、学校的财力有限,许多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从而使导师制度的实施受到了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对导师质量的有效考核制度,以确保导师的质量。

2、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师的指导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建立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将指导任务细分为几层,通过系主任或者副教授来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任务,并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帮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并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其意义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负责对本科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帮助本科生规划学习和生活,解决学习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划学习计划,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如何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术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亲近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与导师之间可以形成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与导师沟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目前,国内外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这些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些借鉴。

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办学定位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其具体实施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权利。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管理机制。

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学校应该明确导师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确保导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激励,促进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本科生“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的效果评价

本科生“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的效果评价

本科生“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的效果评价导师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高校管理育人模式,通过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导师制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与导师建立起比较亲近的关系,方便学生随时寻求导师的帮助和指导。

导师也会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发展动态,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导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帮助学生指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导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确定个人职业规划,并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和建议,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职业,提高就业竞争力。

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导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而有些导师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不佳。

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

若是导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可能无法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导致学生收到的帮助和指导有限。

导师制还可能带来一些学生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由于导师的选择和分配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导致学生之间导师的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被分配到较好导师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照和指导,而一些被分配到较差导师的学生则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这样可能进一步加深学生之间的差距。

导师制在管理育人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它标志着国内高等教育已经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内部机制的深化改革。

从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到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的整合到培养目标的确定,都以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教育管理体系。

1、建立导师制度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1.1有利于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专业性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学生的思想状况,职业规划以及个性培养都与专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后,可以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的未来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结合学生导师各自的研究专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科研、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以具体的建议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

导师制度也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互动的方式,如个别谈心、小组讨论等,从而增进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1.3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面的指导
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任务。

导师对大学生的全程指导,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等方面的变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人生定位,并提前对学生加以充分指导,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1.4有利于整合第二课堂资源,促进学生素质拓展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依靠学生工作队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了文化艺术、科研学术、实习实践、志愿服务、体育健身、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等诸多领域。

第二课堂的科研学术、实践调研和就业技能训练等活动与特定专业密切相关,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广泛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丰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作用巨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重“传授”而轻“启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这种情况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相背离。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2.2导师资源的相对匮乏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导师的职责。

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往往要注意本科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都急需一些具有航标价值的真诚建议。

还有要针对社会角色转变所面临的抉择问题,如何在学生对社会、前途的认知和适应都感到无所适从时,去指点和教导他们,则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的导师。

这样的导师既能寓生活哲理于学术交流中,又能将治学精神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然而这种导师资源并不多见。

2.3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学院或系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视不够。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严肃性和其深远意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
人的关系。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上好该上的课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即使在明确了学生的导师后,一些学生能见到导师的次数也很少,甚至对导师只知其名却未谋其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4导师工作评价制度不科学,激励性不强
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导师的聘后管理和评价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

建立科学的导师工作评价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客观、公正、全面地考核与评价导师工作,是有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条件。

导师工作评价既要利于评价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当下的开展情况,又要对未来的工作起引导作用;既要涵盖工作效果,又要涵盖工作过程。

3、做好导师制的主要方式
3.1正确选择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我国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不尽相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是否选择了结合自身特点的运行模式。

在全面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在落实辅导员工作制的基础上,实施以“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双师制”。

有条件的高校既派班主任,也派本科生导师,低年级以“班主任制”为主,高年级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两支队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在指导形式上,可根据师资条件,既可采用“一师多生”形式,也可用导师组指导的“多师多生”形式。

在指导途径上,既有集体指导,也有个别指导,可采用教授讲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等形式,加深与学生交流。

在指导方式上,既可开展师生“面对面”商讨方式,也可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键对键”式沟通。

3.2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导师制所遵循的大学理念应是培养智慧与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导师制培养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发展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导师制是基于人文关怀而产生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3建立有效的导师制激励与监督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充分肯定导师的付出,恰如其分地反映导师指导的质与量。

由于导师大多会从事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并指导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工作量的确定及其它工作中工作量的确定,还有劳动的付出需要全面考虑。

考核本科生导师的各项指标要兼顾可以量化的部分和难以量化的部分,以及导师职责中规定必须完成的部分和导师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的部分,结合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表现等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落实实施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

3.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不是家长,但一定程度上却执行家长的社会责任;导师不是思政辅导员,又一定程度地履行其责任,但缺少一定的权限,使其处于两难境地,所以要履行好大学生导师制度,必须找到其工作的切入点,才可以发挥作用。

可以考虑吸收一些优秀研究生充实导师队伍。

现在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增加迅速,师生比率比较大,可以选择在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充实导师的队伍,使其管理的学生数适当少一些。

由于研究生与本科生心理上比较接近,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发挥其管理与协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10-11.
[2]戴翔等.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4-55.
[3]周营军.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6-128.
[4]胡国富.我国大学生导师制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164-165.
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西安邮电学院团委张瑞西安邮电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梅永刚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本科生教育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以及我国当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了做好导师制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基础理论研讨
4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