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案

第十一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引子:中国有比较可靠记载的4000年政治文明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制度突破或叫做两次历史性变迁。

第一次是在秦代,它突破了殷周时期的诸侯分封的上古礼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这种制度创立于秦代,巩固于汉代,经过数度朝代更替以后的调整改进,重建于隋代,并极盛于唐代,之后便开始了长达一千年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衰败。到了明朝末年,它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之绝境,而有清一代“鸦片战争”之前200年的勤勉努力不过是其回光返照而已。

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二次突破当然是“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革命,这次突破,到现在已历时近200年,但仍未取得最后成功,未来的端倪依然扑朔迷离,现在还很难断言其结局。不过我们也无需急躁灰心,因为2000多年前的那一次突破,自春秋始至汉朝建立,前后花了300—700年时间。相对而言,“鸦片战争”至今只走过那次突破的1/3时间。所不同的是,秦汉体制的突破是在中华文明内部自然演化生长出来的,而这次的“现代化”虽也有内部变革的要求,但更直接的是在外来文明的压力和挑战之下的被动适应,情况的复杂性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谈谈外来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浩瀚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影响过中国文化的大规模外来文化冲击也只有两次。第一次是从东汉初年开始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二次仍然是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引进。从东汉初年一直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中国用了一千年时间将佛教这种完全外来的思想文化彻底地中国化,并几乎天衣无缝地整合进自身的文化传统。无巧不成书,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却灭绝于穆斯林的战火,以后再也没有重生过。我认为,研究佛教的中国化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借鉴乃至吸纳整合西方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就像中国化了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一样,未来“中国化”了的西方思想文化也必然大不同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后形成的西方“现代”思想体系。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并朝这个方向自觉努力,那么近代以来那些从所谓“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激烈争论都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用生物和医学技术作比喻,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断肢续接,也不是外科手术,甚至也不是良种嫁接,它比较类似于现代的“转基因”工程。比“转基因”工程更困难、更不可预测的是,文化融合往往是不能人为主导的,人的自觉努力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最终的方向和结果却取决于许多不可测的机缘巧合。

当代中国正站在5000年历史中的两次“双重突破”的交汇点上:我们既面临着制度性的突破,又面临着思想文化的突破。秦汉体制改变了中国的制度,但其文化内涵是从中华文化中自己生长出来的;佛教改变了中国文化,塑造了后世中国的心性,但没有对中国的制度造成明显的影响。今天的中国却面临着双重改变:不仅制度需要突破,文化也有待重建,而这种“双重突破”中都有西方文明的重要影子。我在去年这个时候出版的一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大课题,我自己原来为那本书定名为《走出“民族神话”——中国重新崛起的精神准备》,最后

出版时被编辑改成了《下一站:中国》。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1、定义

“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是个外来概念。关于社会变迁的定义,国内外各派社会学家井无一致的说法。早期的社会学家大多把社会变迁解释为社会整体的变化,如孔德、腾尼斯认为社会变迁就是社会从某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转变,迪尔凯姆等人把社会变迁看做社会从某种整体性状态转为另一状态。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则显得相当纷繁,有的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的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的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体制的变化,有的认为社会变迁是指新的社会秩序取代已崩溃的社会秩序。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学者也陆续对社会变迁的含义提出了一些解释。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其一,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相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其二,认为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其三,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P321

其四,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关系体系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本质上的变迁,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变化”。

综观上述各家关于社会变迁的定义,我们倾向于我国社会学者郑杭生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一书中的解释,这个定义克服了前人或他人定义中存在的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狭窄的缺陷,吸收了这些定义中的合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变迁包括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思想,因此,是一个关于社会变迁的较为准确,较为全面的定义。

在理解社会变迁的含义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社会变迁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社会领域中任何现象的变化,但这一概念的侧重点则是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其次,社会变迁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既指社会中具有前进性质的变化,亦指社会中具有倒退性质的变化,既指各种社会因素、成分、部门、领域或有关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总体或其不同方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也包括相反的变化过程。故不应把社会变迁仅仅理解为前进性质的变化。

再次,社会变迁不仅包括变化的过程,也包括变化过程所造成的结果,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来,社会变迁就其本质而言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概念之间具有共同性。当然,本质不是一切,虽然社会变迁的本质是前进,但这并不排除其倒退性质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

社会变迁就其内容而言,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社会构成要素的变化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口、地理环境和文化,故社会构成要素的变化,就是指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人口、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变化。所谓人口的变化,主要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变动和分布的变化。所谓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所谓文化的变化,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

第二,经济变迁

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经济结构、劳动分工的变化等。经济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决定性方面,因而它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社会结构的变迁

这种变迁主要表现为社会群体和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的变迁。社会群体的变迁是指社会群体的结构、规模、功能、目标、互动原则、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变化。社会规范体系的变迁通常表现为构成人们行为规范的硬规范和软规范在内容、相互关系以及功能方面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中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即国体和政体的变迁。

第四,社会关系的变迁

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因此,社会变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三个方面,其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因此,社会学在研究社会关系变迁时,总是把侧重点放在经济关系的变化上。

第五,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它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导。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六,科学技术的变迁

科学技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愈来愈快,对社会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故把它单列为社会变迁的一项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P322

社会变迁的具体形式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来看,可分为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两种类型。

整体性的社会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重大变化,如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等。

局部性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各个构成要素自身的变化,或者是各构成要素及其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望化。

2、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如前所述,仅就社会变迁的这个概念来说,它是一个“中性概念、“描述性”概念,它不合有使用这一概念的主体——人的价住评价的意义,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