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城市社会学中的住房阶级理论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高房价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高房价中国人历来信奉“居有常,业无变”的生活方式,为此购房对于国人是作为一种刚性需求而存在。
现今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带动者房价的飞涨,这无时不刻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而提出的,但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适用。
特别是我国当前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土地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当前的高房价进行分析,希图对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有所裨益。
标签:绝对地租土地所有权房价在房地产业中,由于建筑产品是与土地紧密依存的,它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作为建筑产品的一般利润,二是作为对土地投资所获得的地租收入。
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所产生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一种形式。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超额利润其原因有二:一是土地的肥力差别,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
因此,拉动房价日高的,并不是房屋造价而是地价——土地使用的价格,即地租。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绝对地租主要以土地使用金的方式出现。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的土地市场在争议中完美收官,“地王”频现、国企拿地、房企囤地等成为争议的焦点,开发企业、地方政府、银行成为土地市场“铁三角”。
土地出让金是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反应。
杭州、上海、北京等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大幅增加。
“地王”频现、价格上涨成为土地出让金最大的推手。
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同比08年增加140%,同比“疯狂”的07年增加49%。
其中,杭州(包括余杭、萧山)土地出让金高达105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杭州和上海成为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的两个城市。
政府的收入在土地财政的带动下增长迅速,但如此高额的土地转让金却被转嫁到房产消费者的身上,是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枷锁,也加深了银行的财务风险,若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改善与保障中城市规划与住房保障的引导与推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改善与保障中城市规划与住房保障的引导与推动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居民生活的改善与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保障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城市规划与住房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力。
本文将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改善与保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城市规划与住房保障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与推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城市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才能实现繁荣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不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存在,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义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居民生活改善与保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劳动者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居民生活的改善与保障提供了理论支持。
首先,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剥削和压迫,为劳动者争取权益,保障其基本权利。
这为居民提供了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其次,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这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马克思主义为居民生活的改善与保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理论支持。
三、城市规划与住房保障的引导与推动城市规划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达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目标。
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要兼顾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优质宜居的生活环境。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
由马克思、恩格斯论房地产的真知灼见所想到的(2010-08-29 15:33:32)转载高山流水梦网友将两位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关于城市住宅的语录摘录汇集,揭示了当前房价问题的阶级属性。
既然现实如此,那么房价调控只是演给“民众”看的戏,房价只是榨干剩余价值的工具之一。
因此,无论如何能在城市特别是发达的中心城市置业都将是属于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的梦想,幻想国家的调控使多数人买得起房子是愚蠢的,国家这样做其实只是在偷换概念。
国家本来的义务是免费为国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的,经过这些所谓的调控,愚昧的屁民将忘记这一点,反而接收这些应该花钱购买的理念,国家时不时的放松一下绳索,使奴隶们松一口气,愚昧的奴隶就山呼万岁了。
以下是高山流水梦的博文。
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都是欧洲国家走过的路,我们是踏着历史的巨轮,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
自视房产言论甚高的任志强先生,今天低调得“从了”,因为他知道政府掌握的核武器是什么,我们替任先生提醒一下房地产商们:政府的核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请大家看看恩格斯当年研制的核武器吧:(这一段我不认同,现在的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践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住宅问题缺乏的本质:住宅缺乏现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必然产物;这样一种社会没有住宅缺乏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5页现代国家不能够也不愿意消除住宅灾难。
国家无非是有产阶级即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用来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工人的有组织的总和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19页资产阶级社会的实质正是在于既希望保全现代社会一切祸害的基础,同时又希望消除这些祸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94页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37页住宅缺乏现象也是这样.。
现代大城市的发展,使某些街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提高起来,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第五,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无处不在,开发商利益与民众渴求房价 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官本位需求与 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 的矛盾;另外,这必然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对立 矛盾。 • (2)矛盾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必须抓主要矛盾,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知道有矛有盾,又必须认识到哪方更重。是 应该以地方政府收入为重,还是该以民众需求为 重;是该以财税收入为重,还是该以民众生活质 量为重? • •
2/26/2015
2/26/2015
•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局域性的措施政策来 遏制房价,像限购,大力建保障房等,都 起到一定成效但离抑制高房价还很远,所 以我们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打压房价.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措施
二.加强市场监测,完善市场 信息披露制度。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2/26/2015
近几年房价一直在上涨
2/26/2015
2/26/2015
房价为何会上涨?
2/26/2015
2/26/2015
用马克思原理来解释房价上涨现象,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2/26/2015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房价 上涨是因为买方(炒作团队也属于买方) 需求大于卖方(惜售也要归结到卖方小的 方面)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是物质。 卖方提高销售价格,这是意识。
2/26/2015
第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 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 规律
•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物质运 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 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房价上涨是建筑 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 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 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 本,让民众以为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 受房价虚高的现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渔利。
用马哲观点分析房价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控制房价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觉活动认识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达到控制房价的目的。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地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房价进一步上涨,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而人们的消费水平又使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控制稳定房价。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国家通过推出政策来控制稳定物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三、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房价走势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对房价消费的认识,人们对房价消费的社会意识又对房价走势产生影响。
一、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买房者和炒房团的增加,使得市场买方需求大于卖方,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阶层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阶层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涉及到社会制度、经济关系、阶级斗争等多个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社会阶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复习社会阶层的概念、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的认识,以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一、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特征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权力地位等多个因素所形成的不同群体。
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社会地位、资源分配不平等以及阶级利益冲突等关系。
社会阶层分析的主要特征包括:1. 阶层的存在性:社会阶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
2. 阶层的等级差异: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的等级,较高阶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特权,而较低阶层则相对较弱。
3. 阶层的相对稳定性:社会阶层并非一成不变,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得整个阶层体系具有相对的长期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的认识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社会阶层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矛盾、解放劳动人民。
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的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层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相联系的。
社会阶层分化、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3.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层解放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的建立。
三、社会阶层分析的实践意义社会阶层分析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1. 指导社会政策制定:社会阶层的分析可为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关注较低阶层的利益,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研究社会阶层可以了解不同阶层群体的诉求和需求,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和阶层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房价摘要: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当前房价只涨不跌的怪现象,希望为当前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房地产行业;价格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
然而过快发展必然导致一系列与我国当前初级阶段国情不匹配的怪象,比如房价。
“房奴”、“蜗居”等新鲜词都是房价过高与人民生活水平不相协调的真实写照。
面临这种情况,我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一下这种情况。
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入了解造成房价过高怪象的原因,才能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加深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认识,更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前房价过快上涨的难题,对于我们更深层次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大有裨益。
一、房价上涨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即:劳动二重性理论、供求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下文将从这几个理论出发,结合当前房价上涨的原因,做出具体的阐述。
(一)劳动二重性理论所谓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当前我国建筑工人逐渐从农一代向农二代过渡,“农二代”是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一代人,他们与父辈不同,虽同样作为农民,却没有了土地。
一部分是因为进城,另一部分是因为土地流转,随着农村土地实现规模流转以来,他们这一特殊的群体便不断壮大。
据网上调查,农二代很多不希望从事农一代建筑工人的职业,但对于当前国内房地产建设中,基本还是简单劳动,当然有设计、测算等复杂劳动,但毕竟份额很少。
所以人少价自然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房价只涨不跌的可能。
(二)供求理论供不应求,供大于求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供求理论的很好表达,当前我国房价之所以只涨不跌,很大程度上就是房子需求在上涨。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房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房价经济学1241 殷磊磊1220705113提要: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已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
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即低收入的困难家庭需要住房,但因房价之高而无力购买。
有部分人能拥有几套房产,而有部分急需住房有些却是超前的需求,过高的房价有可能超出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稳定。
但是从哲学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有:产生、发展、高潮、结束,中国房价未来应该会跌。
一、应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房价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结束。
几个阶段。
这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
人类就是用这一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去分析、预测各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
从哲学的理论看,它也应该适用于分析房价。
因为房价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目前一些投资者所用的、理论——包括以经济学为主体的基本面分析,以统计学为主体的技术面分析,在理论体系上要更高一个层次。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
它比经济学、统计学在理论层次上要更高。
尤其是在目前,在相当部分市场人士用传统理论、用经济学、统计学去分析、预测房价,屡屡出错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未来房价。
二、从房价走势分析,目前中国房价只有产生、发展、高潮阶段,却很少出现结束阶段中国房价上涨是从1992开始的。
它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其一、房价上涨产生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
1 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
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城市社会学中的住房阶级理论
• 住房阶级影响个人政治行为的论说,也可进一步引申到拥有私房者会倾向 支持保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相反,租住公共住房的阶层却不会安于现状。 因此,有人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市民拥有私房,这样便可以在维持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管控和弱化民众的对抗情绪。
• 另外,桑德斯还发现,推广拥有私房计划对劳动阶层一样有利 (Saunders,1990),因为劳动阶层可以通过买楼而增加资产。这样,工 人阶级便可以分享到一些经济发展的成果。换言之,推进拥有私房计划可 以降低社会的贫富悬殊。马克思主义者则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1
住房阶级研究
• 1)雷斯与摩尔的经典研究
• 雷斯与摩尔(Rex and Moore,1967)的研究可以说是住房阶级讨论的经典, 他们试图用人类生态学和韦伯的阶级理论去分析一个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 争取有限资源的情况。他们发现,城市中大部分市民对住房资源的要求都 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入住环境优美、清静,远离烦恼 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但是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便形成了激烈的竞 争。各个社会群体会因不同的背景而争取到不同的资源。
• 桑德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住房阶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甚至比基于职 业的阶层划分更能准确地说明现代社会的分层状况。换句话说,在这个情 况下,观察一个人的住屋状况比留意他的工作更为重要。这个论说可以进 一步引申到住房阶级可以比社会阶级更有效地估计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在 英国的议会选举中,选民的住房阶级地位会对其投票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租用公共住房的市民倾向于工党,而拥有私房者则倾向于保守党。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中国房价问题一直都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话题。
当今,对中国房价形势和政策,众说纷纭。
一边是一些人在喋喋不休宣传“刚性需求”;一边是低收入百姓拼命感叹房价太高;一边在查囤地、增加土地供应;一边不断出现创新高的“地王”,等等。
两会召开期间,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些针对性措施,更是使得房地产问题成热点问题的榜首。
用马克思原理来解释房价上涨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房价上涨是因为买方(炒作团队也属于买方)需求大于卖方(惜售也要归结到卖方小的方面)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是物质。
卖方提高销售价格,这是意识。
第二,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房价上涨是建筑原材料上涨的结果,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成本上涨,房价必然上涨;但开发商、建筑商及中介机构又利用这一规律,掩盖实际成本,宣传虚拟成本,让民众以为房产涨价合理,无泡沫,从而接受房价虚高的现实,而开发商等人从中渔利。
第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价上涨带动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上涨又拉动房价上涨。
这一联系是客观的,在经济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第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房价上涨,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规律,这是内因;外部力量影响,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间商、地方政府利用市场规律,为了追逐暴利,为了地方税收,为了头上乌纱,不惜一切,以房地产立市,以房价高为荣。
(2)房地产作为一个普通产业,与其他产业无异。
但由于产业内部利润巨大,外部力量不加约束,慢慢形成了现在房价上涨的现象,以至于现在严重脱离现实。
很多地区的实例已经证明,严重脱离成本区的商品,最终会泡沫破裂,比如香港楼市,日本楼市,这是量变而质变的道理。
第五,用矛盾的观点:(1)矛盾无处不在,开发商利益与民众渴求房价下降的矛盾;地方政府税收需求、官本位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地方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的矛盾;另外,这必然会造成民众与政府的对立矛盾。
马克思房子的论述
马克思房子的论述:马克思对于房子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住房问题的批判上。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住房问题表现为劳动者住宅私有化之后,地位降低到极其低下和悲惨的状态。
劳动者通过房贷而拥有私人住房,他们得意洋洋,但实际上,他们的房子并没有成为资本,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了一个破败的包袱。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住房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土地所有制。
资产阶级谈到地产问题时,认为拥有地产是一种天然权利,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无产阶级的无情掠夺。
他们想要从法权的角度使土地私有成为一种法律上的硬性规定,以此来利用“合理”的土地所有权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上,马克思认为需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化。
他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土地国有化越来越具有必然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土地国有化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社会中居民的主观意愿也推动着土地国有化的实现。
马克思社会分层观下的住房消费探究
马克思社会分层观下的住房消费探究作者:程松涛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层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历史现象。
住房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首要条件,但如何拥有属于奢侈消费品的住房是目前各社会阶层面临的最大困难。
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消费能力问题,还涉及到政府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本文将从住房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以及如何让构建差异性和谐社会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刍议。
[关键词]社会分层住房消费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观对于阶层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已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做过论述:“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马克思从实践生产力理论出发,论及了社会分层的来源和必然性,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层的异化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以及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分层的异化的解决,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一论断科学的指出了社会分工与社会阶层在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原因。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断然认为“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
劳动本身只有在这种分裂的条件下才能存在。
” 所以,分工的出现导致了阶层的产生。
二、社会分层与住房消费的关系1.各阶层的住房消费能促进社会生产与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告诉人们:“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社会阶级结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社会阶级结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阶级结构是人们对城市中社会阶级分化和社会阶层形成的一种描述与分析。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显现的地方。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首先,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然而,城市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进而导致各个职业与阶层之间的差异。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推动下,大量农民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和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剥削关系,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对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必须考虑城市中所出现的多元化的社会阶层。
城市中不仅有工人无产阶级,还有新兴的中产阶级、技术精英和知识分子。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城市中智力密集型的职业如金融家、科学家、专业人士等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相对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较高。
这些中产阶级的崛起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复杂化的体现。
再次,城市社会阶级结构也受到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与地域差异密切相关。
一线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高产值产业迁入,进而形成了相对较为复杂的城市社会阶级结构。
而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则相对落后,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相对简单。
此外,城市规模也会对社会阶级结构产生影响。
大城市中,由于资源、机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相对更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而小城市或乡镇则社会阶级层次相对单一。
根据马克思原理看中国房价问题
根据马克思原理看中国房价问题近几年,全国各地房价高速增长,面临这种情况,我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学理解房价过高的问题。
马克思曾说,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的商品价格低而复杂劳动的商品价格高。
我看我们国内的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基本上还是简单劳动,主要是建筑工人在加班加点的干活,要不建筑工人就不会这么辛苦。
当然设计、测算等工作可以看着是复杂劳动,但毕竟份额很少,因此基本上就是简单劳动。
那么既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房价就应该很低啊,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房价一步一步的攀升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还说,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商品的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现在我们的建房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生产率越来越高,那么房价理应越来越低,但事实确是房价越来越高,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
土地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用来建房子的过程中会被人开发利用,便有了价值,有了价值便产生了价格。
生产商品房的价值,除了其他生产要素转移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转移的价值包括能源、生产资料,劳动力的成本等等。
那么到这里我就更加不明白了,房地产生产的能源主要靠电,电的价格并未有大的增长;水泥、钢筋、沙子、即劳动力的价格也没有很大的改变,虽然土地价格有增长,但是也没有房价的增长这么离谱呀。
从这些方面来讲房价高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的。
记得马克思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即在拿破仑时代君主用的是铝碗,而大臣用的是银碗,是因为当时生产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现在铝价格下降了,是因为生产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
那么,生产商品房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其价值也就低了,在基本无通胀的情况下,价格自然也就该降了。
但是不降反升,只能说是地产商的获取的剩余价值过高了,也就是利润率高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了。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问题概诉
12/3/2018
12/3/2018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无垠文海 邀你畅享
更改PPT母版功能键:
PPT文档讨论群:253147947
12/3/2018
• 三.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各级政府要 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切实整顿 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 行为;加大打击、处罚各种违规、违法行 为的力度;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 的督促检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 违规、违法行为公开予以曝光。
12/3/2018
• 四.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 施。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 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 征管;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 险。
12/3/2018
第六,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 (1)房价上涨是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通 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失灵,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不和谐。 • (2)普通家庭两、三代人的积蓄为了后代 而买房,每套房产就能够消灭一个中国的 中产阶级,可见这一现象的危害之深,这 一现象的本质就是,藏富于民,民的财富 大部分被严重不公平的再分配,导致贫富 差距剧烈拉大,家庭积蓄严重缩水,人民 生存安全感降低,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本 质。
12/3/2018
12/3/2018
•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局域性的措施政策来 遏制房价,像限购,大力建保障房等,都 起到一定成效但离抑制高房价还很远,所 以我们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打压房价。
12/3/2018
12/3/2018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马克思主义原理-房价
学 大 东 -山 院 -17经 论 概 对 于 偶 遇 小 叶 剧 情 的原分理 析 本 义基 岁月的艰辛,房贷的压力,从物质层面步步作用于小傅的意识,蚕食着他那所剩无几的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同时,意 主 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精神世界已然沉沦的小傅,逐渐变得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大叔形象油然而生。 思 克
学
大
东
-山
院
-17经
第三部分
概小论组总结
理
原
本
基
义
主
思
克
学
大
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东 -山
0 1 与房屋产权相关的附加权利,如结婚、户籍、教
院
经 育。 论-17 0 2 租售比高,租房投资无利可图,适合的房源难
找。
概
理
原 0 3 租赁体系不完善,居住无保障。房东权利大,
与房东出现纠纷维权困难。
本
基
义
主
概 理 原 本 基 义 主 思 克
思
克
学
大
东
1
2
3 -山 院 -17经
4
土地情节
归属感
论 攀 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 • 国人对家的意象中,房 • 社会逐渐分层,国人以
• 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
过去围着土地转,现
原 子和财产是基础,而家
拥有房产为荣,为了获
也左右了人们的消费
在围着房子转。
本 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意
得所期待的某一阶层
学 大 东 -山 院
从房价问题看物质与意-17识经 的辩证关系
论 概 理 原 小组成员: 叶斐 薄其昊 李一荻 本 周新格 张健慧 张媛媛 基 义 主 思 克
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的思想,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城市规划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着独特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与规划,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等- 自由的实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 科学认识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剥削等- 基本经济规律与经济危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周期性经济危机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阶级分析:社会分工、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等- 社会变革理论: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改革与革命等-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平等、公正、自由等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供了准则和指导,引领着城市规划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推动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共同打造和谐、绿色、宜居的城市。
2.2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过程。
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视域下中国住房供给侧改革研究
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视域下中国住房供给侧改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视域下中国住房供给侧改革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对研究住房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在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视域下,探讨中国住房供给侧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一、住房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住房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提高住房供给能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价格过高等问题,住房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寻找到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的主要观点1. 住房是一种基本人权: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认为,住房是人们实现基本居住需求的重要权利,它不仅涉及个体的生活需求,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因此,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权益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2. 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认为,住房所有权的私有制和公有制是辩证统一的,既要保护和促进私人住房的发展,又要加强公共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住房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3. 住房供给与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住房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城镇和农村住房供给的一体发展。
应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和住房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广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
三、当前住房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挑战1. 住房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大,住房需求呈现旺盛态势,但供给能力跟不上,住房供给存在着不足的突出问题。
2. 住房价格过高:房价居高不下是当前住房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社会阶级结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社会阶级结构分析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和动力,城市中的社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工具,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社会阶级结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趋势。
一、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阶级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城市社会阶级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
1. 资本家阶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定义为掌握生产资料,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的阶级。
他们通常是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等。
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掌握着经济资源和权力,是社会经济层级的顶端。
2. 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出卖劳动力赚取生活所需。
他们缺乏所有权,仅依靠劳动所得维持生计。
工人阶级具有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常常处于经济的边缘。
3. 中间阶级中间阶级包括小商人、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等。
他们既没有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也不属于纯粹的劳动者,通常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取收入。
中间阶级在城市社会中占据中间地位,既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又受到资本家阶级的控制。
二、影响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因素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城市中各阶级的地位和分布。
1.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工作岗位,为中间阶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推动了资本家阶级的壮大。
2. 政策和制度政策和制度的变革会对城市社会阶级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土地改革、产权保护等政策的改革都会对城市中的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地位和权益产生影响。
3. 教育水平和技能要求教育水平和技能要求也是影响城市社会阶级结构的因素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高技能和高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长,中间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比重也相应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外,桑德斯还发现,推广拥有私房计划对劳动阶层一样有利 (Saunders,1990),因为劳动阶层可以通过买楼而增加资产。这样,工 人阶级便可以分享到一些经济发展的成果。换言之,推进拥有私房计划可 以降低社会的贫富悬殊。马克思主义者则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 桑德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住房阶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甚至比基于职 业的阶层划分更能准确地说明现代社会的分层状况。换句话说,在这个情 况下,观察一个人的住屋状况比留意他的工作更为重要。这个论说可以进 一步引申到住房阶级可以比社会阶级更有效地估计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在 英国的议会选举中,选民的住房阶级地位会对其投票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租用公共住房的市民倾向于工党,而拥有私房者则倾向于保守党。
• 雷斯与摩尔认为,按个人的住房处境不同,可以把市民分为6种住房阶级, 由最好的环境至最差的顺序依次为:
拥有私房者 银行按揭购房者 租住公共住房者 租住全套私人住房者 有私房但需要租房间付银行按揭者 租住一个房间者
2
2)住房阶级划分的意义(马原)
• 桑德斯(Saunders.1978,1984;Sullivan,1989)将住房阶级的讨论又向前推 进一步。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分层,并不是像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样简 单地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而是像韦伯所说的基于人的市场状况(是 否拥有住房、土地等)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按个人的 住房状况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住房阶级。
•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住房的形式——无论是租屋或买楼—— 都只不过是消费的模式,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阶级地位。作为一个消 费者,无论是租或买,都是要被大地产商、大房产商等资本家剥削的。
4
4)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 “消费社会学”(Sociology of Consumption)是从对住房阶级 的研究中引申出来的。桑德斯认为,过去的社会学研究过分 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忽视了消费领域,如住房、社会服务等 对社会的影响,因此需要发展消费社会学(Saunders,1986)。 他提出了“双层政治论”(Dual Politics Thesis)的想法,即在 现代政治学中,可以将它划分为生产和消费两个不同的层面 (Saunders,1986)。“生产政治学”关注阶级利益,与中央 政府、资本家、大财团等有直接关系;“消费政治学”主要 在消费和社会服务中出现,局限在某个地区,而不牵涉中央 政府。
3
3)马克思主义者对住房阶级的回应(马原)
• 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桑德斯等人关于住房阶级的论说,认为社会阶级是 基于生产关系的,简而言之,分为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出卖劳 动力的无产阶级。住房处境不是生产关系,因此不会形成阶级。
• 拥有物业只不过是住屋消费的模式之一。就如一个人拥有电视机、汽 车等消费品,却不会因为消费模式改变而改变一个人的阶层位置。拥 有私房是消费品,并不是商品,业主不能从中获取利润。就算楼价上 升,因为业主需要自住,根本不可以从中套取利润。当然,假如你是 以炒买楼花为主,则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你已经不是一个普通 的消费者了。作为一个消费者,拥有自己的住房根本不会改变你的阶 级位置。
• 总之:韦伯对阶级及科层制度的讨论给城市研究带来了新的课
题,引发了有关住房阶级及城市经理学说的讨论,传统马克
思Hale Waihona Puke 义对阶级的分析注重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关系,而忽视了
消费模式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韦伯学派正好填补了这个空间,
提出住房模式是可以构成阶级分化的因素之一。传统马克思
韦伯的阶级理论
• 韦伯与马克思的另一个基本分歧是对社会分层的分析。马克思按照资本主 义的生产关系将人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韦伯学派认为 这种分类过分简化。在他们看来,社会分层的标准(即造成社会分层的因 素)有如下三种:阶级(Class)、社会地位(Status)和权利(Power)。 对韦伯学派而言,“阶级”是基于经济因素的社会分层,其着眼点并 不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即是老板还是工人),最重要的 是“市场价值”。简而言之,只要在劳动市场中,两个人有同等的市场价 值,他们便可算是有同等的阶级地位。 经济因素并不是惟一导致社会分层的因素,有些社会分层是基于社会 地位(Status)的。例如在农村社会中,年长或辈分较高者一般都会有一 定的社会地位,但他们并不一定非常富有。在香港,太平绅士享有一定的 社会地位,很多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教师等都受到尊重,他们的地位 并非建立在经济地位之上。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人较易取得社会地位, 但韦伯学派认为经济与社会地位并非完全等同,不可混为一谈。 权利(Power)是另一个造成社会分层的因素。政治权利并不一定来自 经济能力,例如工人可通过组织工会而加强政治影响力,取得市民支持的 民选议员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些都与经济收入没有太大关系。
• 马克思主义者的另一个批评是,拥有私房也无法真正改变阶级关系。 住房阶级学说,一方面,拥有私房与租住公共住房将劳动阶层一分为 二,分化了无产阶级的力量,降低了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资产阶级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拥有私房者也自以为有所得益,安于现状,努 力维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且也要不断努力赚钱供楼,无暇对社会 的不公做出回应。
1
住房阶级研究
• 1)雷斯与摩尔的经典研究
• 雷斯与摩尔(Rex and Moore,1967)的研究可以说是住房阶级讨论的经典, 他们试图用人类生态学和韦伯的阶级理论去分析一个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 争取有限资源的情况。他们发现,城市中大部分市民对住房资源的要求都 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入住环境优美、清静,远离烦恼 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但是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便形成了激烈的竞 争。各个社会群体会因不同的背景而争取到不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