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秦汉文学史绪论PPT共26页

秦汉文学史绪论PPT共26页
秦汉文学史绪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二编 秦汉文学
• 第一章 概 说
•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秦代文学概说
• 一、秦代社会与文学概说
• 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 要》)
• 二、 汉代社会概况

1、西汉前期

2、西汉中期

3、西汉后期•4、东汉期•5、东汉中、后期
第二节 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
•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 • 1、皇权至上 (“朕即国家”,“朕即天下” )
第三节 汉代文学概述
• 一、汉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 二、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赋、散文和诗歌 ) •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 • (二)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 (三)文学的发展与经学的昌明双向互动
• (四)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对“巨丽”之美 的追求)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 3、文学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 • 4、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 3、确立了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 这一时期的官僚统治体系,以“家天下”为原则,“以维护皇帝个人专权为目
的,实行军、政、监察分权,相互牵制 • 4、思想文化的统一 • 5、封建伦理观念的建立
• 董仲舒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建设之手,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说教

秦汉文学总论

秦汉文学总论

秦汉文学总论第一节秦统一后的文学一、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

……太尉主兵权,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通典》卷一九《职官》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今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今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泰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许慎《说文解字序》)二、秦统一后的文化专制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臣青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

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秦汉文学史绪论

秦汉文学史绪论

C、诗歌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主要是乐府诗和五言古诗。 五言诗开始主要见于西汉的歌谣和乐 府诗,到东汉时, 府诗,到东汉时,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 也逐渐兴起,班固、张衡、秦嘉、蔡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邕等人在这一方面有重大贡献。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 五言诗领域出现《孔雀东南飞》这样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 的叙事名篇,以及《古诗十九首》这 样抒情典范。 样抒情典范。
D、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从大赋到抒情小赋; 史记》 汉书》 从《史记》到《汉书》;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 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 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 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
学以居位曰士。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 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 不遇”的感慨。 “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 此种不遇的感慨, 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 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 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 觉程度不甚突出。 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 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 显增强。 显增强。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东方朔《答客难》(三)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
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
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
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
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
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
于大道也。”
扬雄《解嘲》
• “天下之士,雷动云合。……譬若江湖之崖, 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 之少。”
• “上世之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 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 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
• “言奇者见异(疑),行殊者得辟,是以 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
3、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西汉元帝-东汉和帝:B.C48 -A.D105):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 古之风。
4、东汉中后期(A.D106—A.D196):政治黑暗,儒家思 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抒情文学复苏(抒情小赋、 《古诗十九首》)。
汉代社会文化特点对文学的影响
• 1、统一强盛的社会局面形成了文学兼容并 包的气势。
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1、西汉初期(高主-惠帝-文帝-景帝):思想活跃,文 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政论散文成就 最高,是两汉文学的初创期。
2、西汉中期(武帝-昭帝-宣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 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士激情荡漾,视 野开阔,心括宇宙,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史记》、 大赋)。
• 2、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文人具 有宏大的视野,产生宏大的作品。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1.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前284年—前208)。战国时楚上蔡人, 字通古。曾任郡小吏。“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为此斯师事荀子,学 帝王之术。始事楚,后入秦为吕不韦舍人, 被秦王拜为长史,因谏秦王逐客,官至廷 尉。秦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拜为丞相。 “诸男皆尚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为 秦始皇定郡县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 准文字。随后参与了篡改始皇意旨,扶植 秦二世上台的阴谋。二世立,赵高用事, 诬陷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西汉政论文首推贾谊、晁错,被后世奉为政论文 的楷模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以诵诗属文 著名乡里,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 谊尽为之对,得到文帝的赏识,一岁之中超迁至 太中大夫(掌议论),并拟提拔公卿,因诸元老 大臣(周勃、灌婴)反对作罢。因年少气盛,敢 于直言,遭守旧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 后,文帝再次召见贾谊,却并未重用,“可怜半 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 生》)拜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因梁王坠马而 死,自伤而亡,年仅33岁。虽然生命短促,但是 汉初文坛却因其平添几分精彩。

而司马迁的散文则又体现了由前期到后期 的过渡,既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情感激切, 也有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峻洁。其内容 既总结历代之兴亡成败,又论述天人感应 对政治的作用。司马迁是一承前启后的重 要人物,其《史记》即体现了这一转变的 特征。如果说汉赋是赞美汉帝国光明的一 面,那么,汉政论文主要是揭露汉帝国黑 暗的一面,汉文大都具有浑厚、质实的特 点,没有铺张、排比、堆积的陋习,所以, 其实际的价值并不亚于汉赋。





3.汉代文学可分为五大部分: (1)政论散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 (2)历史散文。以《史记》、《汉书》为 代表。 (3)汉赋。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 赋三个阶段。 (4)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陌上 桑》 (5)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11绪论 秦汉文学

11绪论 秦汉文学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 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 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4、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 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洛阳东观、鸿 都门学。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学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 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二、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相争的原因 三、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主要不同 四、今古文相争之影响 五、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用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用“籀书” (大篆) 或“篆书”(小篆)写成的称之为“古文”。
汉代 官学 私学 都有 很大 发展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 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 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2、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 人才,为作家群体的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 “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 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 中。”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 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 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 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坟·看镜有感》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B文人价值取向 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C文人品格 好高尚义,轻死重气
微言大义:圣人隐含在语言中的 深远奥妙的意义。 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 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 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 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秦汉文学课件

秦汉文学课件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下文人的过渡。
• “法天地”的体系。
• 说理方法与文章风格统 一。
吕不韦画像
• 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 、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 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 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 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 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 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 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 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独尊儒术”与五经博士。
董仲舒、孔安国 等受重用。武帝建元 五年(前136),置五 经博士。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派。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解经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经学的文艺观。
“文章”的概念。 “诗人之赋丽以则”。 “信而好古”。 参看《毛诗大序》。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大赋是汉代“一代之文学”。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散文概况。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诗歌概况。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 秦及汉代文学分期。
秦汉朝代情况
• 《过秦》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是 全文的关键。它用渲染、比衬手法显示秦国 的声威。如写六国人材众多,“以什倍之地 、百万之众,仰(《史记》作“叩”)关而攻 秦”,结果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但就是这个“席卷天下”、 “威震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 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
史传、辞赋和政论仍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三种基本体式,但史传末能超越司马迁,辞 赋只能学步司马相如,政论亦难与贾谊、晁 错之辈比肩。汉代文人的创作力至此时期已 显得较为平乏,政治对思想的禁锢,经学对 文学的束缚,使承战国时期而来的汪洋恣肆、 磅礴大气的文思、文情、文风、文笔到此变 得大为收缩,较少见其踪迹了。
第二编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
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 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 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 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 壮美。
四、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是“承承先秦政论 文而发展为以贾谊为代表的西汉政论文;承 屈赋楚骚而发展为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 的汉大赋;承战国汪洋恣肆的文风而发展为 贾谊之论辩、马迁之史笔、相如之赋篇等 文学体式及风格的疏荡和大气.总之,这一 时期有继承,也有创新,取得了一些令人 瞩目的成就,是秦汉文学的兴盛时期
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批判精神的显现、生命意识的张扬、
抒情传统的回归,使文学在本质精神 上重归于先秦开创的风骚传统的轨道 上,而抒情小赋和五言诗所取得的创 作成就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乃此后 的文学发展。
五、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专制集
权的政治环境、兴亡话题和政治忧患意识。 2、思想学术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氛围、经学左右文学的局面、汉代 官学与私学、文人角色身份的转变。 3、文学因素:风骚传统、战国文风、诗学 和楚辞学。

第七章 秦汉文学总论

第七章  秦汉文学总论

第七章秦汉文学总论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秦汉文学的总体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秦汉的文化环境与秦汉文学之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七章秦汉文学总论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秦代由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屈指可数,形成了“秦世不文”的局面。

一、汉代的政治概况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国势强大,对我国以及世界的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暴秦迅速灭亡的教训,奉行黄老哲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得到了恢复。

汉武帝时期,在国内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同时在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基础上,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一系列扩张主义战争。

其消极面是劳民伤财,并给周边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其积极面则是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并在促进国际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末期,政治危机加剧,外戚专政,王莽纂位,引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国家复归一统,东汉前期,国力强盛,对外又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但同时,国内的豪族政治开始形成,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权力削弱,豪强肆意兼并,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政,社会矛盾激化。

党锢之祸,黄巾农民大起义,以及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直至刘氏政权被曹氏取代。

二、汉代的思想文化概况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

黄老主张顺应自然,汉初文化学术因此具有相当自由的环境,加之汉初实行分封诸侯制度,文人往来于藩国之间,思想较少束缚,具有独立的人格、能畅所欲言,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汉帝国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此时的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所谓“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语),正是他们的创作主张;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

秦汉文学总论

秦汉文学总论

2、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
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
3.在叙事散文方面:
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班固的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小说
的滥觞。
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
臣 闻 地 广 者 粟 多 , 国 大 者 人 众 , 兵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刻石铭文
四字为句的韵文,文词整饬简洁,是秦文
学的独创。
公元前二一九年 秦始皇东巡留下的邹 峄山石刻拓片。秦刻
石文堪称碑铭之祖。
第二节 汉代文学总论
一、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
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汉代文学的新特点: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作家群体的生成。
4、由浪漫到理性。
5、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二、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1、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
三 川 之 地 , 西 并 巴 蜀 , 北 收 上 郡 , 南 取
千 里 , 至 今 治 强 。 惠 王 用 张 仪 之 计 , 拔
乐 用 , 诸 侯 亲 服 , 获 楚 、 魏 之 师 , 举 地
移 风 易 俗 , 民 以 殷 盛 , 国 以 富 强 , 百 姓
国 二 十 , 遂 霸 西 戎 。 孝 公 用 商 鞅 之 法 ,
象 之 器 不 为 玩 好 , 郑 、 卫 之 女 不 充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沿袭 《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传”,这样它 就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 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 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 书》;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 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 风格。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 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 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 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二、李斯与《谏逐客书》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 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 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
刘向及其它作家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 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 《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东方朔《答客难》 桓宽《盐铁论》 扬雄《解嘲》
第一章 秦汉散文

LOGO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 同时还要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 其特色。 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①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严助向武帝推荐同乡朱买臣,
因讲解《春秋》和楚辞得到提拔Βιβλιοθήκη 诵读辞赋是汉代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 ②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尽管以文才取士在两汉用人
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仅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对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 了推动作用。
较《史记》与《汉书》。
• 六、在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互相渗透中展现繁荣,乐府五
言诗到文人五言诗。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汉代是一个经学昌明的时代,宗经是贯穿两汉始 终的社会风气。因而汉代文学与经学彼此渗透双 向互动,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 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二、经学影响下的文风 • 三、传经与文学的模拟和繁简演进 • 四、经学理念影响文学思潮
• 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 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 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因此,他们宫廷 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 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霸权。
• 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 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治上 提供一些建议、批评。
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 • 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
竟至十万言。
• 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 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
• 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 雕龙·正纬》)。
• C、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 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等,都留下了前后
• 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 任用;吴王刘濞(bì)、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都是招致文

新建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幻灯片

新建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幻灯片

•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 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 之手还 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 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 文学对现 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 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 进行罗列时不 忌堆砌,不避重复,描写叙述过程中靡丽 夸饰、多闳衍之辞,许多 作品因此显得笨 拙、呆板。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 文学的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 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 经学典故、章句和文学创作 • 经学著述的文学性
•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 设立, 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 社会风气。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 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 者彼此渗透, 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 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 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 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 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 的代表作。 士人的命运还和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 关,汉代文学对历史机遇和 个人命运的关 系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精辟的论述,《史记》 及许多抒情赋在表现历 史发展必然性和个 人命运偶然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深 度。到了东汉的衰落期,文人们则 由功名 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古诗十九首》 中的一些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 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 习辞赋书画。学 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灵帝下诏, 为在鸿都门就学的乐 松、江览等32人图 像立赞,用以激励学者。这种专门培养文 学和艺术人才的学 校,在历史上是首创, 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06讲 第一章秦汉散文

东汉文化生态环境
西汉覆灭以后,刘秀(光武帝)依靠地方豪族势力,并利用农民起义 军,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半个多世纪中,东汉 保持了兴旺的势头。自和帝以后,高层权力结构显示不稳定的趋势。 但东汉的经济文化,总体上仍有很大发展,不能因政治上的不稳定 而加以否定。东汉的首都洛阳,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 商业发达、消费程度相当高的城市,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 都长安,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赋中,都有充分的描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洛阳太学生已多达三万人,许多私学门 徒也在千人以上,这表明东汉时文化的普及,和“士”阶层的壮大。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
• 吕不韦 (?-前 235)
• 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及《战国策· 秦 策》记载,秦昭襄王42年(前265),昭 襄王立其子安国君(秦孝文王)为太子。 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 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异人,因其母夏 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人质。秦国 数次攻伐赵国,因此赵国对异人很不礼 貌,异人陷入困境。吕不韦本是卫国富 商,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异人,以异人 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西入秦国,通 过多方活动,使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
经济背景 统一帝国的建立,无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据《史记·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 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察庚皆满,而府库余货 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利用这样的经济力量,汉武帝 一方面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他的奢侈欲望,同时大力 向外开拓。控制西南,北击匈奴,沟通西域,不但稳定和扩展 了国家的边疆,解除了长期以来北部地区受游牧民族武力侵 扰的威胁,而且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中外 文化交流的热潮。汉王朝以前代所未有的恢宏气.度,出现在 世界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绪论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欣赏巨丽之美,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

2、批判与赞颂互相更迭汉初,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从武帝开始,文学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

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3、从浪漫到现实汉代充分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质。

作为汉代文学的丰碑——汉赋,就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文学《楚辞》的风韵,进入东汉以后,文学的浪漫色彩减弱。

在辞赋创作中,出现了像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文人诗歌创作也罕见虚幻成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发展到顶峰。

4、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如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创作中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

而民间五言诗又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日益走向成熟。

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班固的《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3、诗歌: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

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

三、汉代文学的分期1、自高祖至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

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

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3、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

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

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

第一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汉代辞赋概说一、汉赋的渊源“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

纵横家居高临下、纵论古今天下的气势与所使用的铺排手法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荀子和宋玉首创的。

荀子《赋篇》:(《礼》、《知》、《云》、《蚕》、《箴》)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堪称“一代之文学”。

二、汉赋的概念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汉赋的形成期主要是骚体赋。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骚体赋:骚体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

这种赋产生于西汉初年,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汉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汉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

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

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

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大赋韵散的组成,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

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

武帝到东汉中叶,是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

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

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班彪、冯衍、杜笃、傅毅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

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

汉赋的衰落期,也是汉赋的转变期。

抒情小赋兴起。

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小赋: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文。

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第二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

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

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二、贾谊的骚体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贾谊的赋作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

(一)《吊屈原赋》第一部分,前序,旨在说明写作本赋的意图。

第二部分,主体,旨在说明屈原悲剧的社会原因。

第三部分,讯辞,旨在说明屈原悲剧的自身原因。

艺术特色情感上,用简洁清丽的语言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

形式上,有“讯”辞,通篇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富,并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

二)《鵩鸟赋》“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

贾生既自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主旨在于说明生死去就难以预虑,也不必深究。

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

这是一篇用骚体写成的哲理赋。

闻一多誉此赋为“哲学的诗”。

马积高称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赋史》)采用了问答体的形式,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语言基本以四言为主,句式比较整齐,并用带有“兮”字的句子,形式上趋向散体化,显示出从楚辞向新体赋过渡的痕迹。

贾谊赋的地位:形式上,贾谊的赋都是纯粹的骚体,但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所以游国恩称其“把散文的形式融合在骚体里面”。

内容上,贾谊赋以说理为主,打破了屈、宋骚体专事抒情的传统。

三、枚乘的创作(一)梁园文学群体梁园(梁苑、兔苑、菟苑)作家群体的领袖是梁孝王刘武,给汉初文学以巨大推动。

(二)枚乘其人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

吴王图谋叛汉,他写了《谏吴王书》,劝阻无效。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起兵叛乱,他又写了《重谏吴王书》,又无效。

投梁孝王门下,成为梁苑作家群体的杰出代表。

今传《七发》、《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

(三)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七发》2、《七发》的思想内容《七发》是一篇明显的讽谏性作品。

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询,用7件事来启发楚太子,实际是用7种方案给楚太子治病。

1、琴声凄美,病不能听2、美味众多,病不能尝3、骏马名骑,病不能骑4、宫苑池观,病不能游5、田猎壮阔,病有起色6、曲江观涛,病不能兴7、荐方术之士,论要言妙道,霍然病已主旨赋的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道”,作者劝戒淫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安逸享乐的病,最好从思想上来治疗3、《七发》的写作特征第一,铺陈夸张,体物细致。

最精彩的是观涛一节,用一系列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形象描写了江涛由初起到极盛再逐渐平缓的过程,使人感到奇观满目,宏声动耳,如临其境。

又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第二,虚拟人物,问答结构。

第三,劝百讽一,归之于正。

【劝百讽一】出自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

“劝”,鼓励、提倡之意;“讽”,讽谏。

“劝百讽一”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劝百讽一——这是专指汉代散体大赋的赋颂传统。

散体大赋写作目的虽在于讽喻,但这种讽喻不是以议论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宫廷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大肆铺叙、渲染来达到的,往往只是“曲终奏雅”,因此客观上造成鼓励多于讽喻的缺陷。

4、《七发》的影响《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成,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结构引起后世文人的模仿。

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

《文选》别立“七”体。

第三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史记·滑稽列传》卷126、《汉书》卷65有传。

武帝把他看作俳优一类的人物,“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

枚皋: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绝大多数作品是应诏而写,其作品多为急就而成,缺少锤炼,“马上文”、“枚速马迟”二、司马相如的生平及文学历程初入仕途,以赀为郎,为景帝武骑常侍为梁孝王宾客时作《子虚赋》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武帝时作《上林赋》千金之赋—《长门赋》《长门赋》是宫怨题材的名篇,表现了以陈皇后为代表的后宫女子“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的可悲可怜命运和悲愁心境。

作品善于描写景物,烘托气氛,以情景交融的笔触,把人物感情的起伏跌宕写得维妙维肖,委婉动人,对后代的宫怨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节《子虚赋》和《上林赋》一、《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写作时间、关系、人物《子虚赋》写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写于武帝召见之时。

两赋既相对独立成篇,内容又密切相连,《史记》将其称为《天子游猎赋》。

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

二、《子虚赋》的内容楚臣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乌有先生夸耀楚王云梦泽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加以诘难,认为子虚之言有伤侯王德义,并夸耀齐国的国土广阔、地大物博。

其旨在于讽喻诸侯不应重侈糜而轻德义。

三、《上林赋》的内容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先生二人以及楚、齐两国诸侯的批评,详述汉天子上林苑之“巨美”和游猎之壮观。

最后提出天子应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四、《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1、作品极力表现了巨丽的汉家气象,这些远非之前其他赋作可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