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1888年稿本)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批判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基 批判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 本思想( 本思想(§3-§9) • 1、批判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的实践,因而不能正确 批判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的实践, 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 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 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 观;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主观和客 观、人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3) 人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 • (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3.1) 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3.1)
思维的此岸性:人能够认识现实世界。 思维的此岸性:人能够认识现实世界。
康德1724—1804年
世界
} }
现象界
此岸世界) 可知 (此岸世界)
彼岸世界) 本体界 不可知 (彼岸世界)
(“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
•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经院哲学的问题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现实性的争论: 现实性的争论: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①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观: 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观: 否认客观真理, 否认客观真理,否认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②费尔巴哈的真理标准观 不证自明” 一目了然” 把“不证自明”、“一目了然”的直观作为检 验真理的标准。 验真理的标准。 • ③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 • • • • •
• 2、革命斗争的需要
• 新兴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 新兴的无产阶级, 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 界的思想武器。 界的思想武器。 • 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为 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工人阶级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工人阶级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解读《提纲》

解读《提纲》

解读《提纲》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代背景:1841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写了笔记。

这原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出来。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法等欧洲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高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二次武装起义;1838〜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武装起义。

这些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时的工人运动仍然带有自发性质,它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另一方面当时在工人运动内部还流传着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

从1844年9月到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提纲》作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渡,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国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著名论文。

在这两篇著作中,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

1844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成了《神圣家族》一书,严厉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word校正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word校正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於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第三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三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简介
➢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不是一般动物式的本能 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 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内容简介
➢ 第6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 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知识链接
➢ 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被赋予两种含义:一是 指与特定的个体相对立的其他一切个体;二是 指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的本质。他通过“类存 在”、“类意识”、“类本能”等概念对“类” 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进行了说明。 在此基础上,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 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
内容简介
➢ 原文: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 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 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 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 解析:尽管费尔巴哈主张研究人和自然界,特别 把人提到哲学研究中心的地位,有时似乎也强调 实践的作用,但就其基本立场来看,他是贬损实 践、抬高理论的。他只把理论活动,而不是把实 践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内容简介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现实性”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具 体说,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 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 事活动的人。
内容简介
➢ “真理性”是指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具有真 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成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 量,把理论变为现实。
➢ “思维的真理性”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的前提;“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则是“思维 的真理性”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证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为什么由推崇费尔巴哈转变为 马克思为什么由推崇费尔巴哈转变为 批判费尔巴哈 这一转变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关 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马克思逐步摆 脱思辨的方法, 脱思辨的方法,过渡到用人类历史发展 来说明现实的人的本质, 来说明现实的人的本质,即由异化升华 为异化劳动, 为异化劳动,又由异化劳动发展为社会 实践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对费尔巴哈有革命性的突破 。他抛弃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 归的人本主义哲学, 归的人本主义哲学,用物质生产把人和自然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从人类的本质 进入到分析社会关系, 进入到分析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关系的总 代替费尔巴哈关于抽象人的观点, 和”代替费尔巴哈关于抽象人的观点,揭示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版本说明
1888年 1888年,《提纲》首次发表 提纲》 中文版《马恩全集》 中文版《马恩全集》第3卷收录了马克思的 手稿和公开发表稿 马恩选集》1972年版收录了后一稿本 年版收录了后一稿本, 《 马恩选集 》1972 年版收录了后一稿本 , 标题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标题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恩选集》1995年版在同一标题下收录 《 马恩选集 》1995 年版在同一标题下收录 了两个稿本,标题分别为“ 了两个稿本,标题分别为“1、关于费尔巴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哈”、“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只是把客观世界当作认识对象, 费尔巴哈只是把客观世界当作认识对象, 而不了解人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的能动性, 而不了解人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的能动性, 马克思在这里所批判的正是这种旧唯物主 义的直观论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是说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只是当作认识 的客体, 的客体,而把认识的主体即具有意识的人 当作被动的, 当作被动的,认识只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 反映

马哲原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义)

马哲原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义)

3
(二)《提纲》 (二)《提纲》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不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对 《提纲》这一文本都极为重视,而且评价都甚高,都认为 提纲》 它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这一文本开始, 马克思开始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从隐性唯心主义过渡到 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质变,是分界线。
10
(二)第二条:一般认为是关于认识论,特别是关于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认识论内容的。 1、“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乃是一实践的问题。思维、 思维的真理性问题” 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不可能在思维内部得到解决,实践 是联结此岸与彼岸的桥梁。 2、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不是一般的感性活动,而是 指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的工业实践。 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中,物质生产的本质还只是依附 于自然运动之上的加工和获得自然产品(“靠天吃饭” 于自然运动之上的加工和获得自然产品(“靠天吃饭”), 人类还是自然过程中的被动受体,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主体能动性尚未彰显出来。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 不再简单直观地面对自然对象,而是能动地面对工业实践
(九)第九条
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 的主体能动方面,不了解实践的革命改造世界方 面的意义,所以其主张至多不过是对“市民社会” 面的意义,所以其主张至多不过是对“市民社会” 的简单的单方面的个人的直观反映。
(十)第十条
1、“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它是旧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的立脚点,或者说,旧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乃是资产阶级的 世界观。 2、“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 人类” 人类”。 “人类社会”——指获得了解放的社会形态,即后来 人类社会”——指获得了解放的社会形态,即后来 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化了的人类:——指消除了阶级、异化了的, 社会化了的人类:——指消除了阶级、异化了的, 得到了解放的人类。 这表明,新唯物主义是革命改造资产阶级社会、建立 理想新世界的世界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汇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汇总

内 容 简 介
• 第5条:揭露了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 识论根源。
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 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 活动。” “抽象的思维”是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脱离 实际的思辨性。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只是用理性的说法 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 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之说。”又说,思 辨哲学的秘密“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 化为逻辑学的神学”。
内 容 简 介
第二部分 • 第3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环境关系 的错误的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
内 容 简 介
• 人类的才能和美德“既取决于 支配人们生活的法律,也取决 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内 容 简 介
• 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 和发育期的环境造成 的,只要造成符合人 发展的好的社会环境, 就能造出身心健康的 人。而好的社会环境 的创造,也只有诉诸 “智者”、“天才人 物”的意见支配。
内 容 简 介
• 费尔巴哈反思辨哲学之道 而行之,指出我们不要再 根据黑格尔的号召去研究 “天上的领域”了,我们 要努力研究自然界现实事 物。 即“诉诸感性的直 观”。 • 他号召说:“观察自然, 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 以看到哲学的秘密。”
内 容 简 介
• 费尔巴哈借助感性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自然,是 脱离人的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的自然, 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他借助直观 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离开社会现实的、 只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望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 上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人。
内 容 简 介
第一部分 • 第1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 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批评 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旧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科学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一、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就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予以刊出。

恩格斯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恩格斯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

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可以说,《提纲》是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和标志。

《提纲》的写作原因主要有:第一,为了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即思想武器。

1845年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一道深入工人中间,发现当时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还继续存在,费尔巴哈(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的人本主义对工人阶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清算这些已对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产生了消极和阻碍作用的错误思潮,特别是从理论上批判费尔巴哈,为无产阶级锻造新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重要原因。

第二,为了批判以往的旧哲学,阐明新的世界观的需要。

费尔巴哈哲学曾对马克思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特别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正是通过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因此,阐明新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成为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实质的关键任务。

真正完成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以《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

第三,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重要内容《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崭新的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引言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4年起草的一份重要文献,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将全面解读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第一部分: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反映来实现的。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的观念和见解,而这些观念和见解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换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部分: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二部分主要批判了宗教的影响。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是对人类现实的错误解释。

宗教通过神的存在和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并试图通过信仰和祈祷来改变人类的命运。

然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只是人类对现实的逃避,它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只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部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主导性。

而唯心主义则是一种以意识和精神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决定性和主导性。

费尔巴哈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他主张要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第四部分: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费尔巴哈提纲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当人们解决了物质问题,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解放。

同时,人的解放也需要物质的支撑,只有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平等。

结论费尔巴哈提纲是一份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对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宗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以及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和理解费尔巴哈提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____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写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

起初这个笔记马克思并不打算发表,后来恩格斯读到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面世。

发表前,恩格斯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易懂,因此现在就有两个文本,一个是马克思的原本(即1845年稿本),一个是恩格斯的改本(即1888年稿本)。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如果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指经历了他自己实行的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思想,既扬弃了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那么,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就是完全正确的,它确实可以被称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

因为有上述两个扬弃,我们读《提纲》时,关注的中心自然应当是它所展示的本体论境域。

《提纲》共十一条,字数不满1500字,若从本体论上解读,就需要深思包含在这些简洁文字中的深意。

《提纲》既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哲学革命的扼要总结,又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纲要性提示,由此可见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对于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每一条论断都具有基本的判据性价值。

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异化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那无法说明人的本质之所以发生异化的根源。

如果说人的本质是感性的(这一点非常正确),那么感性本身是如何使自己异化的呢?费尔巴哈除了将此解释为理性之脱离感性而在思辨中被误用外,别无他法。

感性的异化被归因于理性的异化,归因于人类认识的一个错误,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能达到的最后的思想境域,它表明费尔巴哈仍然处在传统哲学的范围之内。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由此出发的、从本体论上对费尔巴哈新哲学实行的根本性批判,是马克思的这一《提纲》的主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文原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文原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文原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部作品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德文原版的部分内容概述,以供参考。

1.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正确地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他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忽视了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这种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变革。

2.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提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造世界。

3.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具有局限性。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表现,但他没有看到宗教背后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只有消除社会矛盾,才能消除宗教。

4.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制度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5.革命与社会主义在最后一部分,马克思强调了革命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建立一个新的、无阶级的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们将实现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总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马克思自己的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5.第5条 •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 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 费尔巴哈的缺陷: • 借助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人,是只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 望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人。 • 因此,费尔巴哈不能真正理解宗教现象的本质,不可能找 到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也不可能懂得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发展。 • 因此,在历史领域,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 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 总结: •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的环境决定论,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阐明了实践对改变环境和对 人的教育中的作用。
• 4.第4条。 •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 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 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 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 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 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 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 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 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 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 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 1)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 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欧文、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学 说。 • 都是“环境决定论”者: • 认为决定民族精神面貌的是社会环境,即社会的政治法律 制度、教育、舆论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中以法律和 教育为主要的因素,它们决定社会的精神面貌。 • 2)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 社会之上: • 在上述环境决定论者看来,人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上 等人,即有理性的、有教育的、有影响的人,他们是社会 的积极因素和推动因素;一部分是下等人,是所谓的群氓, 是消极的被动因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1888年稿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1888年稿本)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稿本)1.关于费尔巴哈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卡尔·马克思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范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范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叫《费尔巴哈论》)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中文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别名:马克思论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论纲作者:卡尔·马克思发表时间:1888年目录1 导读2 原文3 著作的观点4 赏析导读《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

马克思《关于费尔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写作背景 《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比利时的布 鲁塞尔 《提纲》,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 决定的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 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 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质敌允牵Fra bibliotek妨ⅰ按税缎浴钡恼
ā ⒉拍茏钪胀瓿啥匀说谋局实氖
腥说纳杓葡敕ǎ 腥说奈拿鳌R 桓特定环境:如果自己迷失在 大的森林里,找不到方向,失 去了和外界联系,几天以后渐 渐绝望了,这个时候如果在地 上看到了这只喝水的纸杯子, 那我就如同看见了人一样,希
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 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 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 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 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 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 并 加以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共产 主义者,于1842年开始了从唯心 主义到唯物主义,革命的民主主 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 使命而写成的“包含着新世界观 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为什么《提纲》是“包含着新世 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因为:


在哲学上,他们最初都不是唯物 主义者,而是接近于青年黑格尔 派的唯心主义者 在政治上,他们最初都不是共产 主义者,而是革命民主主义者
那么,


能否得出结论说,马恩在1844年 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系统的阐述 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了呢? 不能
新世界观形成的标志



建立新世界观的任务是马恩在1845年秋到 1846年春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 作中完成的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1845年春),是在它已经转变到唯 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后,但还没有建立起新 的完整的世界观之前写的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的这个《提纲》已经包 含了以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所 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因此,恩格斯才把 它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 一个文件”

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关于《提纲》《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

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

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

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

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

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第一条)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

(第二条)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1845年稿本)
1.关于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
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页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恩格斯1888年发表的稿本)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
[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第一次作为附录发表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版单行本,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