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兴趣以引导学生自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学生兴趣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摘要:新课程教革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过多地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就会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教师要把握重点、难点,尽量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培养学生兴趣;自主探究
教师要善于假设多样化的思维之桥,引导并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主动展开思维,领悟语文教学中未尽言语之外的广阔意境和丰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形成突出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形式。好的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重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
1.抓住时机,适时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学生本无疑,教师却用“对不对”“是不是”来发问,徒有形式。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提问作为一种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手段……诸如此类的提问,均属不适时。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在将要得出规律之时设问,效果颇佳。
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问题提出来后必然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此时提问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提问要把握时机,不能太早或太迟。太早了,学生还未思考,无法理解所提问题;太迟了,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失去了意义。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和教师的逐步引导之后再提问,是最合适的。2.激发兴趣,深入探究
新颖独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深入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3.积极评价,热情鼓励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是给他们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考问题具有调节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提问时的亲切、和悦、有耐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爱学、乐学。教师在提问之前,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这样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会高一些。提问之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面对学生不完全正确的回答时,教师要将他们的思路逐步引向正确的方向。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功能,启迪学生智慧,磨砺其思维品质,增强语文历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扩大语言的
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因此,潜心研究,正确运用新教材,使课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中去。
1.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自主探究中心词句
阅读教学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开发创造能力。为此,教学要用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蕴涵的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情境,给学生留下一些思维、感受机会和空间,以便进行多向拓展思维训练,扩大学生视野,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受
一篇文章总是样样俱全,因此语文教学最易面面俱到,陷入琐碎的误区。教者必须明确,任何一项知识都不是一两课时所能掌握的,任何一种语文能力也都不是一两次语言实践所能形成的,面面俱到就意味着面面不到,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但这个重点的选择绝非教师的一厢情愿,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才会激起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商定哪一件事最使人感动,讨论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可以谈体会,也可以有感情阅读,还可以表演,力争通过你的汇报感动全班同学,这样,学生将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确定学习重点,并在解决过程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汇报中互相学习借鉴。
如学习《边城》一文,虽然它只是节选的三章,剩下了很多空白,
学生探究的时候就可以发掘《边城》的结尾,深刻体会课文中翠翠对爱情的渴望的那种懵懂与羞涩,而结尾的凄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翠翠爱情的悲剧,进一步探究的话,还可以个性化地续写《边城》,也可以感受沈从文先生充满“爱”的真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生合作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喻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2]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1.
[3]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