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CPR指南更新后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
2015 心肺复苏指南 7 大更新要点总结
![2015 心肺复苏指南 7 大更新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36ab3bbcd126fff7050bd7.png)
2015心肺复苏新指南7大更新要点总结2015年10月15日,新版《美国心脏学会 CPR 和 ECC 指南》隆重登场。
时隔5年,AHA对指南的哪些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接下去,丁香园将为你用心分析。
1. 快速反应,团队协作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进行通气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同时进行)。
2. 生存链「一分为二」AHA 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3. 先电击 or 先按压2010年的指南中,在AED 就绪时,应先进行1.5~3分钟的 CPR, 然后再除颤。
最新版则提出:当施救者可以立即取得 AED 时,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不能立刻取得 AED,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转变 AED 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在设备提供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4. 别再使劲按了!2010年的指南规定胸外按压的下限:频率≥ 100次/分、深度≥5厘米。
临床上普遍存在按压过度的问题,如胸骨和肋骨骨折,同时,施救者也会消耗大量体力,无法保证接下去的按压质量。
新的指南提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应该有足够的速率和按压幅度:按压速率为 100~120次/分钟;幅度至少是5 厘米,不超过6厘米。
5. 瘾君子的福音若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洛酮。
瘾君子的福音!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呼吸正常,但有脉搏,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和 BLS 施救者给与肌肉注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54e679ce2f0066f53322fd.png)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高党军(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山西阳泉045000)DOI:10.19435/j.l672-1721.2019.22.080心肺复苏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只有在最近一个世纪才岀现系统的规范的复苏程序。
2000年颁布的《2000国际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心肺复苏标准,这一全球专家学者联手打造的国际性指南,计划每5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的指南为2015指南。
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以来,为了改进和完善指南,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又先后制定了2005.2010,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为了尽快理解和掌握并实行新的指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对新指南与旧指南进行了比较分析:1生存链的变化2000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包括四个环节①早期识别,早期求救;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快电击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指南改为五个环节:①尽早识别与激活应急反应系统。
②尽早实施心肺复苏。
强调胸外心脏按斥,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③快速除颤:如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应快速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使用复苏药物.分析并祛除致病原因。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015年指南将成人生存链一分为二: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同2010年指南,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2基础生命支持的步骤与方法2.1尽早识别2000,2005年指南要求专业人员在10s 内通过听、看、触诊等方法来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非专业人员则无需检测脉搏,如无反应、无呼吸即可行胸外按压等初级复苏。
2010.2015指南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的要求。
2.2尽早CPR2005指南并没有区别施救者是否受过培训.仅建议可以在电话指导下行胸外按压;2010指南明确指出,如果施救者没有经过培训,则可以在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无须人工呼吸,这样就可以解除施救者口对口呼吸的顾虑.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圧和呼气比按照30:2进行。
2015-心肺复苏新进展
![2015-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b18d3184a7302768f993901.png)
心肺复苏—BLS(CAB)
•球囊面罩通气 球囊面罩又称“简易呼吸器”或“复苏球”,由球体、进气 阀、出气阀和储气囊四部分组成。
通气:非专业或不熟练时
使用高级气道(医务人员) 除颤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BLS(CAB)
重新评价: • 单人: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 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 畅,并进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 价按压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 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并发症及处理
1.心律失常 ①期前收缩(早搏) 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③缓慢性心律失常 2.低血压 3.栓塞 4.急性肺水肿 5.心肌损伤 6.呼吸抑制 7.皮肤烧伤
复律
• 电击复律:尽早除颤原则。最为有效,尽可能快地 采取电复律,1分钟内除颤存活率可达92%,然后每 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降低7%-10%。超过12分钟成 功率只有2%-5%。 • 可以盲目电击,但目前除颤器均有心电监护设备, 故无必要。 • 采取非同步方法,单向波除颤首次电能选择360J,双 向波为150-200J,若不成功则经2-3分钟胸外按压再 除颤。 • 影响除颤的因素:室颤时间、CPR状态、心功能、内 环境状态、药物因素等。
非同步电除颤适应症
2015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
![2015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c633231bd64783e09122bdc.png)
按压的手法
按压的手法要领:
下手指 上翘 身体直、 手臂直。 有 没 有 呼 吸 十指交叉
A :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口腔,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 B : 进行有效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气囊面罩通气、气管插管 2.观察胸廓起伏(如未起伏,再补一次?) 双人CPR,一旦人工气道建立,则持续胸外按压 通气频率:每6 秒一次(2010: 8 ~10次/分) 交换位置:每隔2min,不应超过5s
王兴
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在官方网站及杂志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 苏指南更新》。本次更新共包括急救系统 改进、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两种版本)、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命 支持等15部分文件。AHA官网还提供了包 括中文在内的十余种语言的指南摘要文件。
7. 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 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8. 有高级气道时患者的通气频率:10次/分 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气道的患 者,每 6 秒一次呼吸。 9. 先除颤,还是先按压: 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 (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 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 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心脏骤停: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患者 1min内开始电除颤,存活率可达90% 4-6min内开始电除颤,存活率可达60% 10min开始电除颤,存活率低于5%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90%) 每延迟1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 早期除颤:院外5 min内完成,院内4min内完成 心电监护下发生室颤,原则上3分钟内施行!
2015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要点
![2015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384bcec1c708a1284a4472.png)
《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与之前的《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这一版是一份“更新”,而非原指南的全面修订。
AHA呼吁,迅速采取行动,团队合作实施CPR,在这版中,重申了2010版的建议:复苏系统应对急救系统建立持续性评估和改进。
对于院外的非专业施救者及社区人员,指南强调和鼓励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打急救电话呼救并立即开始徒手CPR(心脏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对于专业医护人员,主要强调通过专门的监控系统,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及时进行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同时强调了给予高质量CPR的重要性: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5~6cm)按压胸部,允许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指南也指出,应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指南中具体做了哪些修改呢?修改1:及早识别、立即呼救新指南指出,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修改2:胸部按压所有心脏骤停患者胸部按压的强调事项是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导致。
而且,医护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深度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以至少2英寸(5cm)的深度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胸部按压深度过大(>2.4英寸),否则会造成损伤。
但在不使用反馈装置的时候,难以判断按压深度,往往是过浅而不是过深。
频率对于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施救者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研究表明,当按压速率超过120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存的原因而减少。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https://img.taocdn.com/s3/m/8d9029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e.png)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在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维持血液循环。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进行了更新。
这些更新的标准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为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更清晰、更简单的操作指南。
根据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更新:1. 胸外按压深度,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应达到5厘米(2英寸),最大深度不超过6厘米(2.4英寸)。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足够的血液被推动到患者的大血管和重要器官,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2. 胸外按压速率,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速率应为每分钟100-120次。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按压的速率与心脏跳动的频率相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 呼吸比例,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
这一变化旨在减少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之间的转换时间,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连续性和效率。
4.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AHA强调在心肺复苏中使用AED的重要性。
AED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提供电击治疗,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使用AED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AHA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速率、呼吸比例、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中断时间的最小化等。
这些因素都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2015年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对于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来说,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最新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希望通过这些最新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15-心肺复苏指南分析
![2015-心肺复苏指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96a1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6.png)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按压中断应急救需求而有意造成, 如心律分析, 通气等;也可能是无意造成, 如施救者受到干扰
按压中断要求 通常需求
任务 除颤
心律分析 按压者轮换
放置心肺复苏背板
有时要求
过渡到机械CPR或ECMD 对球囊面罩无法有效通气的患者 放置复杂的高级气道
通常不要求
评估自主循环恢复 贴附 除颤电极片 放置不复杂的高级气道 放置IV / IO
指南不是圣旨
高质量RCT证据仅1% 益处>>>风险的I级推荐权25%
指南是不断发展的
2015指南发表后的最新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家EMS系统23,711例RCT
近期在全球网络热议的专业话题 对2015指南“连续按压, 每6秒给予1次呼吸”提出不同的看法 研究文献发表在新英格
小结
不能一味蛮按压! 注意深度、频率 尽早除颤,但不能延误按压 保证CPR时胸廓回弹 强调团队协作的CPR模式 想方设法减少按压中断
4.鼓励使用可消除按压干扰波的心电监护技术
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策略
5、尽快建立高级人工气道 6.按压替换者之间事先沟通,降低替换时中断 7、使用机械CPR设备,避免频率更换按压者
机械CPR设备三大研究
复苏手段 CPR标准 入围病例量
徒手CPR 1293
WCA3 持续按压加同步除颤 1300
机械CPR设备
当AED到位后,立即除颤
更新4:别再使劲按了!
2010年: 频率》100次/分,深度》5cm 2015年: 频率100-120次/分,5cm《深度》6cm
提高复苏质量的同时减轻损伤
按压频率: 100-120次/分钟
基于美国复苏联盟分析10371例心肺复苏数据, 发现:
2015心肺复苏指南进展
![2015心肺复苏指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579fd2c10661ed9ad51f377.png)
复苏成功的有效标志
双侧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渐恢复。
收缩压≥60mmHg。
有可触及的大动脉搏动恢复。 颜面、口唇、甲床紫疳转红润。 心电图波形较前有所改变,出现窦性/房性心律并能听到规 则而持续的心脏搏动音。 出现脑功能恢复迹象,手脚开始抽动、挣扎,肌张力增加 ,吞咽动作出现,自主呼吸恢复。
复苏后评估:
单人: 5个按压/ 通气周期(约 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价 ,如仍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进 行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 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 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2.生存链「一分为二」
AHA 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 体系。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 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2.生存链「一分为二」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 (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心脏骤停原因
成人常见原因: 心脏疾病(冠心病最多见) 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
小儿常见原因:
非心脏性,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
溺水、感染,中毒等
时间就是生命
心跳停止3秒钟
----黑朦
心跳停止5-10秒钟----晕厥 心跳停止15秒钟 ----昏厥或抽搐 心跳停止45秒钟 ----瞳孔散大 心跳停止1-2分钟 ----瞳孔固定
五、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展
2015心肺复苏最新进展
![2015心肺复苏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5f25f9856a561252d36f8d.png)
环境因素
更换按压人
CPP, mmHg 冠状动脉灌注压 Microcirculation flow index 组织微循环指数
0
– 转运途中 – 介入操作中 – 等待影像学检查 – 判定脑死亡后,等待器官捐献 – 高原环境 Seconds
27
15 30 45 60 75 90 100 130 160 190 Rescuer No. 2 Rescuer No. 1
32
影响机械按压临床效果的原因
安装需要一定时间中断按压
•团队培训减少中断
按压点可能会失位
•监控并及时调整
33
3435Βιβλιοθήκη 31机械按压的应用效果-CIRC研究
Wik L, Olsen JA, Persse D, et al. Manual vs. integrated automatic load-distributing band CPR with equal survival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The randomized CIRC trial. Resuscitation. 2014. 85(6): 741-8.
22
按压深度
100% 80% 60% 40% 20% 0% 常规按压
平均按压深度
92.4%
97.6%
<5CM >5CM
反馈按压 5.7±0.8 CM
23
4.7±1.0 CM
按压频率
100%
80% 60% 40%
20% 0% 常规按压 反馈按压 131±12 /min 102±4 /min 平均按压频率
临床可用性
6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2010年指南)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2010年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c48d5d0bb4cf7ec4afed095.png)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2010年指南)?答:1.快速反应,判断意识后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5-10秒),快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
2. 生存链「一分为二」: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3.在成人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5-6厘米。
对于婴儿、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
青少年5~6厘米。
4.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5.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6.凡是医护人员(2010指南“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气管插管后,因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可用10次/分钟(6秒1次)。
7.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
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8.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9.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10.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1.若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予纳洛酮。
13 加压素被「除名」考虑单独使用加压素或者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没有优势。
2015版心肺复苏(CPR)更新指南
![2015版心肺复苏(CPR)更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edc4a3e0722192e4536f6e0.png)
按压分数至少60%
判断减少按压中断的标准是以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占的比 例确定的,所占比例越高越好,按压分数(Compression Fraction)应大于60%。
胸外按压深度、速度、回弹可以通过身体训练达到标准,但是在 抢救过程,如何全程关注并始终贯彻减少按压中断,需要极高的 急救素养和团队配合。因为在人工呼吸、电除颤、气管插管、换 人等诸多环节,都会出现按压中断。这需要仔细设计每一个急救 环节,才能做到。需要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实行 100%胸外按压,也就是不推荐单纯胸外按压。在医院的急救过 程中,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必须包括人工通气。
01
心室纤颤(VF):在临 床一般死亡中占30%, 在猝死中占90%。
02
03
无脉电活动(PEA): 有组织心电活动存在, 但无有效的机械活动。
04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基本程序上,新版指南可概括为“一点、两线、 三三制”
“一点”:只要地点安全,CPR就在现场进行, 非专业施救人员用手机呼救,而不是离开现场; “两线”:分为院外、院内两条线。院内这条线, 强调“监测和预防”; “三三制”: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基础生命支持 都强调三个步骤,既目击者“识别和启动应急反 应系统、及时高质量的CPR和快速除颤”。
旁观者给予纳洛酮的方案
院前可以推荐给非专业施救者
使用的注射药物不多。肾上腺 素笔(用于救治过敏性休克) 是另外一款。
同时进行几个步骤
鼓励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同时 进行几个步骤(即同时检查
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
首次胸部按压的时间。
RRT和MET
由多名经过训练有素的施救者组成的综合小组可以采用一套精心设计的办
2015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
![2015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c633231bd64783e09122bdc.png)
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在官方网站及杂志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 苏指南更新》。本次更新共包括急救系统 改进、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两种版本)、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命 支持等15部分文件。AHA官网还提供了包 括中文在内的十余种语言的指南摘要文件。
检查意识、呼吸、循环各10秒钟 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可同时进行
初级复苏 (basic life support, BLS) 高级复苏 (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复苏后治疗 (post-resuscitation treatment, PRT)
旧标准(2005) A:开通气道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E:心电监测 F:给药 G:病情评估 H:脑复苏 I:重症监护
心脏骤停:在美国,心脏性猝死患者 1min内开始电除颤,存活率可达90% 4-6min内开始电除颤,存活率可达60% 10min开始电除颤,存活率低于5%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90%) 每延迟1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 早期除颤:院外5 min内完成,院内4min内完成 心电监护下发生室颤,原则上3分钟内施行!
13. 在心脏骤停后救治中,应该避免和立即矫正 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90 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 低于65 毫米汞柱)。 14. 瘾君子的福音:若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 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洛酮。 15. 低温治疗: 32 ~ 36度 至少24小时 新的证据表明,一定范围内的温度都可作为 心脏骤停后一定时间段内的目标温度。 (2010,32 ~ 34度,维持12 ~ 24小时)
只有心肺功能复苏而没有脑 功能的恢复,复苏没有意义
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解读
![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4cdfd8d28ea81c758f578a4.png)
童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 米,儿童5厘米 ) 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 隙,双手离开胸壁,以免妨碍胸壁回弹 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胸外按压在整 体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至少为 60%
马拉松赛道 AED 移动急救员日益成为标配
2015版生存链(院内)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 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病人入选的时间点
旁观者目击
EMS目击
院内骤停
社区
院外
院内
PDCA循环
1.发现问题 2.观察 3.分析根本原因
实验性对策
高质量心肺复苏要求
临床实际中,医护人员大多无法确定自己的按 压深度
建议在胸廓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进行最大深 度的按压或胸廓前后径的1/3
高级心血管及生命支持
吸氧浓度、超声、气道、除颤和药物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EtCO2)可以辅助评估患者复
苏预后,确定复苏时间 体外膜肺心肺复苏技术(ECPR)如能快速实施且针
对可逆病症的心脏骤停,可以考虑实施 利多卡因对可除颤心律所致心脏骤停可在自助循环
恢复后使用,而β -受体阻滞剂在复苏中使用证 据不足
CPR中的吸氧浓度及监测
如果有条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给予最高浓度的 吸氧浓度是合理的
CPR过程中生理参数的监测
尽管没有临床研究证实通过监测复苏时的生理参 数能够改善预后,但可以通过监测生理参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舒张期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监测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来优化心 肺复苏质量并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不建议公众去听心跳、摸脉搏、看瞳孔、掐人中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006bd2e580216fc700afd99.png)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2015( 重申 2010 版的建议): 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 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按压的 次数。 2015( 更新):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 骤停成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提高胸部 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 60%。 理由: 胸外按压中断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气 等)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无意造成(如施救者受到打扰 )。胸外按压比例是指实施按压的时间在心肺复苏所用总 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尽量减少胸部按压时的暂停 来增加胸外按压比例。胸外按压比例的理想目标尚未确定 。设定胸外按压比例,旨在限制按压中断,在心肺复苏时 尽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血流。
• 如果紧急医疗系统采用包括持续胸部 按压的综合救治干预,对于院外心脏 骤停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救治干预中 使用被动通气技术。 • 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 气道的患者,对通气速率的建议简化 为每 6 秒一次呼吸(每分钟 10次呼吸 )。
与2010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对比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 更新):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 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 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 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 旧): 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 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 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 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 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在 2015《指南更新》中,针对医务 人员的关键问题及重大变更如下:
一、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1• 这些建议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更加灵 活,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鼓励 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 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 胸部按压的时间。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4d1a2009fad6195f302ba607.png)
心肺复苏重点难点解析
一、心脏骤停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后,急救人员应
该多久给一次通气?
在气管插管后,管理呼吸道人员要在不
影响胸外按压前提下,每6秒给一次通气,即 每分钟10次。
心肺复苏重点难点解析
给予患者足够通气(30次按压后2次人 给予过度通气 工呼吸,吸气时间超过1秒,每次使胸 (呼吸次数太多,或呼吸用力过度) 部隆起)
机械设备CPR指南建议
无证据表明:使用活塞式CPR机械设备进行 胸外心脏按压,相对人工按压更有优势。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仍旧是救治心搏骤停病 人的救治标准
进行高质量人工胸外按压比较困难或危险 时,机械CPR可作为传统心肺复苏的替代品 机械CPR设备使用常见以下状况:
更新7 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胸外按压—速率/深度/胸廓回弹/中断次数
2015(重申2010版建议):施救者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
断次数和时间
2015(更新) 对于没有建立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 心脏骤停患者,应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 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
理由:设定胸外按压比例,旨在限制按压中断,在心肺
通过喉罩气道将药物送到肺上皮细 胞是不可靠的,因此不建议使用喉罩气
道给药。
新指南建议: 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 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 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 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
动脉血管造影
2015指南
及早PCI
新指南建议: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 ,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 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 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 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 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 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5198922c580216fc700afd35.png)
2015心肺复苏
对于急救医护人员,指南强调了 给予高质量CPR的重要性:以足 够的速率和深度(5-6cm)按压 胸部,允许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 回弹,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 胸壁,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避 免过度通气。
2015心肺复苏
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 总结: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2015心肺复苏
2015心肺复苏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 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 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
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 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 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 活率。
2015心肺复苏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
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 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 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 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 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 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 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2015心肺复苏
(7)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
心脏骤停后施用β受体阻滞 剂可能会比不用β受体阻滞 剂效果更好。尽管这项观察 性研究还不足以成为将其建 议为常规疗法的有力证据, 但因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 速导致心脏骤停而入院后, 可以考虑尽早开始或继续口 服或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2015心肺复苏
本次更新共包括 执行摘要、证据评价与利益冲突 管理、伦理学问题、急救系统和 持续质量改进、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 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 量(医护人员BLS)、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等15部分文件。 AHA官网还提供了包括中文在 内的十余种语言的指南摘要文件。
(1)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
2015心肺复苏
(2)经过20分钟心肺复
2015心肺复苏新进展
![2015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b87f39dd36a32d73758125.png)
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心音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出 叹息样呼吸, 间断呼吸或呼吸停止 面色苍白、紫绀 瞳孔散大固定
心电图表现 心室纤颤(最常见、>90% )
尖端扭转性室速
心脏停搏 电-机械分离
心电图表现
不开始心肺复苏标准
病人有不可逆死亡的体征----尸体僵硬、尸体变色、组织 分解或有明显致命性创伤存在如断头,有医师证明 病人有有效的DNAR遗嘱(do not attempt resuscitation)
大动脉处可扪及搏动 紫绀消失,皮肤转为红润
可测得血压
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甚至出现自主呼吸
心肺复苏技术和装置
自动胸外心脏按压机
CPR发展史
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召开,对CPR技术进行 标准化 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标准进行评价和 修改 2000国际CPR和ECC指南 2005国际CPR和ECC指南 2010国际CPR和ECC指南 2015国际CPR和ECC指南
病因
心脏骤停 是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搏动的停止。多 发生于冠心病(33%)和非心脏疾病。 呼吸骤停 中枢性:呼吸中枢及传导系统的损害。如 脑卒中、外伤、中毒等。 梗阻性:溺水及各种原因的呼吸道异物梗 阻。
Compressions--按压要领
按压体位 按压部位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按压姿势 按压手法
有力 连续 快速
按压体位
患者的姿势
– 患者应仰卧于坚硬平坦的平面上; – 同时将手臂放于身体两侧; – 注意头和脊髓损伤的可能; – 头部与颈部必须与身体保持在同一 个平面。
按压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详,可能的解释是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对于
PEA,其电活动保留,但由于电机械分离无机械泵
活动,因此即使电活动改变,泵活动改善的空间亦
有限。而心脏停搏心脏无收缩的原因更可能来源于
为3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及安慰剂,结 果显示,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相较于安慰剂组, 有更高的入院生存率,尽管出院生存率稍高
shockable rhythm in
arrest
with initial analysis
hospital:propensity
matched
[J].BMJ,2016,353:i1577.DOI:10.1136/bmj.i1577. [6]Fukuda
T,Ohashi.Fukuda
on
TTM在非可除颤心律患者中的应用
善[291,而Doshi等[30]在一项更大样本的回顾性研
[7]Deal6n
4非可除颇心律转变为可除颓心律与CPR患者 预后的关系 流行病学资料Meta表明,OHCA患者中非可
除颤心律患者占据多数¨5‘16 J,而可除颤心律患者
生存率更高[17],故非可除颤心律转为可除颤心律
功能结局的受益,但近期研究显示目标温度33℃
与36℃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
是否预示着更好的结局成为一个研究焦点。 Hallstrom等u副的研究显示无脉性电活动(PEA) 或心室停搏转变为可除颤心律后患者出院病死率更 高;但随后的研究则显示转变为可除颤心律后患者 有更高的出院生存率及更好的神经系统结局n9驯,
停(IHCA)患者,结果显示自2006年至2012年,
但并未取得更高的存活率及更好的神经系统功能结 局。该结果与先前研究认为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可改
善患者生存率[10-11]的结果相悖。作者推断,先前
肾上腺素在第一次电除颤后立即应用的患者比例逐
渐增多,至2012年,其比例高达60%,这与指南 的推荐不符。而首次除颤后早期(2 min内)应用 肾上腺素,患者ROSC、出院生存率及神经系统功 能结局均预后不佳。Fukuda等Mo同样发现,院外 心搏骤停(OHCA)可除颤心律患者院前应用肾上
MS,Berkow
LC,Kudenchuk life
PJ,et a1.Part 7:Adult American
Heart
点延长至1年,低温治疗组与常规非低温治疗组生 存率相似,低温治疗并未给患者带来生存率的益
处。另外,MTH对VF/VT患者是有益的,IHCA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究表明32~34℃会给患者带来生存率与神经系统
了难转复性VF/Ⅵ’患者入院生存率,但同样未改
善出院生存率。故胺碘酮与利多卡因仅给患者带来
短期受益。而对于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的比较, Kudenchuk等¨2 3的研究相较于之前的实验,样本 量更大,胺碘酮及利多卡因给药时间更早,实验设 计也更严格,实验结果也为指南更新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支持了指南更新的推荐。
断有新的研究进展,现介绍如下。
1
IHCA患者特征差别巨大,故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 倚。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研究均采用倾向得分匹 matching)作为对照,故需更 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肾上腺素给药时机以及 与除颤结合的时机对可除颤心律患者的影响。
配(propensity
score
2连续与中断胸外心脏按压
且转变为可除颤心律20 min内给予电击,电击时
义‘23巩]。Hovdenes等‘冽发现OHCA患者入院时体
温<34℃者较>34 oC病死率高,而TIM 36℃下 早期4 h内的复温不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以上研 究表明严格的控制发热而非绝对的低温控制即可能 取得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或者对神经系统起更好 的保护作用需要的最佳温度可能更低。将来的研究
的研究证实。
一
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在难转复性VF/VT中的应 用价值 指南更新中提出,。对难转复性VF/VT在CPR、 除颤及血管加压素治疗不敏感时可以尝试应用胺碘
万方数据
主堡急趁医堂塞盍兰Q!!生!旦箜堑鲞筮!翅g堕塾』量堡!堡丛鱼:!垫坚!翌垫12:!坐:堑:丛!:!
酮,利多卡因作为胺碘酮的替换药物应用,两者均 不推荐常规使用。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 项研究,Kudenchuk等H21收集了3 026例OHCA难
间越早,生存率越高,当超过20 min后则未再显
示受益的结果[驯。而Thomas等[21 3则认为是否转
需要在尽量保持rITM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较
不同温度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来确定最适合的温度。
变为可除颤心律与出院生存率无关。由此可见,非
可除颤心律转变为可除颤心律对患者的预后价值存
目前,一个随机对照研究进行TrM
5.2
析,比较了PEA与心室停搏在转变为可除颤心律
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心室停搏相较于 PEA转变为可除颤心律后有更好的院前ROSC、出
院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结局,与之前部分研究结果相 似n9别。作者推断多个实验结果的不一致性来源 于多种原因,如不同研究间患者干预措施不同,但 最大原因可能是PEA及心脏停搏患者纳入标准的 不同。心室停搏转为可除颤心律有更好的预后原因
(24.4%粥.23.7%∞.21.0%),但三组间差异无
无电活动,因此一旦电活动恢复,机械泵功能可能
会得到改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均为观察性研
究,对上述结果的解释并不确定,故需要进一步对 PEA与心脏停搏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来解释上述
结果。
统计学意义,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相比也未显示 更好的入院及出院生存率。在先前的小样本研究 中¨孓14J,胺碘酮相较于利多卡因及安慰剂均改善
5.3
Suppl 2):s444464.DOI:10.1 161/CIR.0000000000000261.
[5]Andemen LW,Kurth
T,Chase M,et a1.Early administration patients with cardiac
score
of
epinephrine(adrenaline)in
・9・
南更新对IHCA患者同样推荐应用。在近期发表的 一项大样本队列研究中,Chan等旧副分析了26 183 例IHCA患者数据,发现进行MTH的IHCA患者出
院生存率更低,神经系统功能结局更差,当观察终
administration of epinephrine and outcome after in・hospital
胸外按压减少了冠脉灌注压力,与患者预后不佳有 关[7-s]。2015 AHA指南更新中重申2010年指南要
体改善冠状动脉的灌注,对于非可除颤心律患者,
提倡尽早给予,可促进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
求,建议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 和时间。Nichol等旧1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 项研究,对114个急救中心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患 者胸外按压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胸外按压 中断患者相比,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的患者尽管
arrest
arrest:a
report
out—of-hospital
data
registry in
Japan,2011-2012[J].Eur J
Clin
Phannacol,2016,72(10):
1255—1264.DOI:10.1007/s00228.016-2093-2.
非可除颤心律患者出院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结局的改
・7・
・述评・
201 5
CPR指南更新后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
齐志江李春盛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心肺复
腺素给药与除颤时间对预后的关系,且OHCA与
苏(CPR)和心血管病急”救Fra bibliotekECC)指南更新 (简称指南更新)u J,在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审查与 推荐级别基础上对2010年CPR与ECC指南某些热 点问题做了更新,指南更新的推出与实践,同样伴 随着新的研究热点的讨论与争议,CPR的研究不
TTM对IHCA患者的应用j
OHCA
VF/VT患者推荐进行TIM,由于对
IHCA患者缺乏可靠的髓机对照研究,尽管有限的 小样本观察性研究中并末发现MTH能改善IHCA 患者的生存率‘26矧,但鉴于MTH潜在的受益,指
万方数据
主堡盘姿匿堂盘查垫12生!旦筮堑鲞筮!翅鱼竖翌』垦坚墼g丛鲤:』垒婴型蔓垫!Z:!丛堑:盟!:!
5‘CPR目标温度管理(1lrM)的研究现状
轻度低温(MTH)可降低OHCA昏迷患者的 病死率,改善神经系统结局,指南更新建议对所有 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昏迷的成年患者采用TrM, 目标温度控制在32~36℃之间,至少维持24 h。 尽管指南更新确定了TIM的临床价值,但在实际 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 5.1最佳温度的选择 指南更新建议对TrM温度设定在32~36℃, 具体温度需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尽管先前的研
N,Matsubara T,et
a1.Effect
of
尽管指南更新提高了对非可除颤心律患者
TYM应用的推荐级别,但其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 有效地验证。近期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了TrM对
prehospital epinephrine from the national
out-of-hospital cardiac cardiac
研究持续胸外按压带来的受益可能与CPR技术的
改善(例如按压频率与速率)、监护系统的改进或
者“霍桑效应”有关,而并不仅仅是单独实施了
持续胸外按压的效果。尽管目前的指南均推崇增加
腺素与1个月内生存率降低有关。亚组分析中仅接
到急救电话15 min内给予肾上腺素且为单次剂量 的患者受益,而随着首次除颤及首次给药时间的延 长,生存率逐渐降低。但该研究末比较更早期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