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它派生的自然物质所组成的整体,也称为自然综合体。
2、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待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自然地理系统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4、耗散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5、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6、地域分异把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分化,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7、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度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8、干湿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气候干湿度不同,使得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度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更替的性质,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9、综合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10、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11、报酬递减率当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一定水平时,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报酬随投入增加而发生递减的现象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
1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相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13、土地单位把土地分级中反映土地范围大小、能够揭示土地特点与组合关系的单位称为土地分级单位,简称土地单位。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笔记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 地理学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
2.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 综合自然地理学2. 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二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三)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 •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 只有地球密度的0.6。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完整版)自然地理笔记
(完整版)⾃然地理笔记⼤⼀上·⾃然地理学复习重点第⼀章⼀、地球⾃转的地理效应和公转的地理效应1、地理⾃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在⾃传使所有在北半球做⽔平运动的物体都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转造成同⼀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时间。
4)⽉球和太阳的引⼒使地球体发⽣弹性形变,在洋⾯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运动、⼤⽓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收到地球⾃转的影响。
2、地理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度变化(公转周期)2)四季与五带的划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形成天体系统。
万有引⼒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的级别,依次为地⽉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星(近圆性,同向性,共⾯性)三、朔望⽉☆朔望⽉,⼜称“太阴⽉”。
⽉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
为⽉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以从朔到下⼀次朔或从望到下⼀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我国的先民们把⽉亮圆缺的⼀个周期称为⼀个“朔望⽉”,把完全见不到⽉亮的⼀天称“朔⽇”,定为阴历的每⽉初⼀;把⽉亮最圆的⼀天称“望⽇”,为阴历的每⽉⼗五(或⼗六)。
从朔到望,是朔望⽉的前半⽉;从望到朔,是朔望⽉的后半⽉;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个⽉。
成因:⽉球⾃⼰不会发光,全靠太阳照亮,迎着太阳的半球亮,背着太阳的半球暗,⼜因⽇地⽉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亮绕地球运⾏⽽变化,便造成⽉亮各种圆却形状,即⽉相变化。
四、⽉相:⼀个朔望⽉为29天半,⽉相是依⽇⽉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种:⼀、新⽉(农历初⼀⽇,即朔⽇):0度;⼆、上峨嵋⽉(⼀般为农历的初⼆夜左右-------初七⽇左右):0度----90度;三、上弦⽉(农历初⼋左右):90度;四、盈凸⽉(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四左右):90度----180度;五、满⽉(望⽇,农历⼗五⽇夜或⼗六⽇左右):180度;六、亏凸⽉(农历⼗六左右-----农历⼆⼗三左右):180度----270度;七、下弦⽉(农历⼆⼗三左右):270度;⼋、下峨嵋⽉(农历⼆⼗四左右----⽉末):270度-----360度;另外,农历⽉最后⼀天称为晦⽇,即不见⽉亮;实际上是29天12⼩时44分3秒。
自然地理学笔记
1:自然地理系统的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现象分布、发展演化及改造的科学。
3:自然地理学的特征:(1)自然性(2)综合性(3)区域性4:自然地理学系统研究的主要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自然要素的物质能量,调控方法和优化途径;(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时空规律;(4)参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御与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工作。
5:白道:月球公转轨道面与天穹相交的大圆。
6: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穹相交的大圆。
7: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
8: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1)昼夜交替与节律变化。
(2)地球自转偏向力导致运动物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不同惊险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是制定与记历法的依据。
由东往西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须减一天;由西往东须加一天。
9:地球公转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1)四季变化(2)昼夜长短变化(3)极昼与极夜(4)天文气候带划分(5)轨道参数变化导致气候变化10:三大岩石:(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11:断层:岩石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石沿破裂面有显著位移的构造。
12:断层的要素:(1)断层面(2)断层线(3)断盘(4)断距13:“大陆漂移说”观点:(1)两大构造单元(2)地壳运动以垂直为主,水平运动为辅(3)地表海陆固定不变。
论据:经过古地磁研究的结果证实,地壳在水平方向上确实发生过显著的位移,支持了大陆漂移说的论点。
14:“海底扩张说”观点:(1)大洋地壳是由海岭地缝中溢出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并不断地向海岭两侧扩张(2)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3)海底不断更新。
论据:马修斯用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地磁反向周期特征,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有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环境,是对各部分的综合研究2.学科的体系3.整体性概念:A.传统的观点: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B.系统理论认为的观点: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整体性是在发展的、逐步深化的。
从传统的观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定性描述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和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逐步丰富了整体性的原理,引导着人们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客观过程中去认识整体性。
从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有序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中来把握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用这些新理论认识地球表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中。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B地理系统学阶段——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整体性。
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C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整体性。
所谓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C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第四章气候第一节大气的一般特性一、概述(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雨、雪等)的综合,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成各种风、雨、云、雾、雪、霜、冰灯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叫气象。
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既包括多年天气平均状况,又包含个别年份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天气过程,其变化周期长。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多种气体及悬浮在其中的液态固态杂质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等①干洁空气:大气中不含水汽的和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干洁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氧、氩,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氢、氖、氦氪、氙灯稀有气体。
②水汽:水汽与干洁空气混合在一起,成为实际的大气主要成分之一,只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向高层迅速减少,来自于江河湖海及潮湿地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
③杂质:大气中悬浮着这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小水滴或小冰晶)称气体溶胶粒子④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局部甚至全球范围内大气成分发生了对生物体有害的变化,称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粉尘、烟尘、SO2,NO2,CO,CO2,H2S,HC等,其污染员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和人们在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气,以及农药、化肥使用等。
2、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大气圈的最底层,自地面到8~18km,厚度最薄并随唯独、季节而变化,对流层质量最大,水汽最多,是天气变化最主要和最复杂的一层,对人类活动和地球生物的影响最大,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
对流层的基本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愈接近地面空气受热愈多,气温就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就愈低。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随高度的降低值是不同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5°C。
②具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面的加热不均的影响,产生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 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点一.名词解释(打星号的是度娘货)1.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2.垂直地带性:是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环带状的现象。
3.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陆地、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狭义—仅指陆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4.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
5.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具有不同的规模。
6.三维地带性: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三维分异,即任何一个地带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中。
二是三维一体,即一个地带所处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7.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
8.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
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9.单列系统: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
10.土地分级:土地分级是根据土地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但由于各级综合体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是相对的。
等级的划分也是受一定的应用目的、特定的制图比例尺限制的。
11.土地分类:对每一级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四)、试述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要点: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划分为: A)地壳(按书简述);B)地幔(简述);C)地核(简述)。
《自然地理学》课程笔记
自然地理学[潘树荣/伍光和]绪论(一)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学三分法:自然、经济、人文;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球构造特征:分层。
人类影响巨大。
自然地理学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研究任务:(1)各成分(土壤、水温等);(2)各成分关系:能量转换、物质循环;(3)对自然地理进行分区,土地分类;(4)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人为影响研究。
(三)与其他学科关系:地学系统交叉并进。
(四)内容结构:(1)地球整体;(2)地壳、大气圈;(3)水圈;(4)地貌;(5)土壤;(6)生物与环境;(7)自然区划等。
第一章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围着太阳旋转,有行星的共同点。
(二)地球形状:北凸南凹的梨形,赤道处为长半轴,两极处为短半轴,即赤道长,两极短。
(三)地球运动:每小时旋转15度。
【自转的意义】(1)决定昼夜更替;(2)引发科里奥利效应;(3)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线上时间不同(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即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应把日期减一日;自东向西越过这条线,即从西半球进入东半球,则应把日期加一日);(4)日月引力引起弹性变形,表现为潮汐,有一定影响;(5)地球整体运动同局部运动关系密切,与洋流、板块漂移等有关。
【公转的意义】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看自转和公转都是逆时针。
地球自转轨道面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即太阳视运动的路线为黄道。
存在黄赤交角。
春、秋分时,太阳平行赤道面照射,日夜都是12个小时;冬、夏至时,太阳光线至南北回归线,昼夜相差大。
赤道和黄道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岁差(当地球转轴自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章动(太阳每年两次,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的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和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现象的出现。
自然地理笔记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三、岁差、章动和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经线与经度二、纬线与维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三、地球的外部构造第六节地球表层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二、岩浆岩三、沉积岩四、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底层接触关系三、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二、槽台说与地洼说三、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的热能四、气温第二节大气水分与降水一、大气湿度二、蒸发与凝结三、水汽的凝结现象四、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二、大气环流三、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二、气候的形成三、气候带与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简史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一、海洋的起源二、世界大洋及其区分三、海及其分类四、海水的组成五、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一、潮汐与潮流二、海洋中的波浪三、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一、7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二、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三、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一、海洋资源二、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海洋环境保护第五节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二、水情要素三、河川径流四、河流的补给五、流域的水量平衡六、河流的分类七、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六节湖泊与沼泽一、湖泊二、沼泽第七节地下水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二、岩石的水理性质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四、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八节冰川一、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章地貌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二、基本地貌类型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一、风化作用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第三节流水地貌一、流水作用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三、河流地貌四、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喀斯特地貌一、喀斯特作用二、喀斯特地貌三、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第五节冰川与冰源地貌一、冰川地貌二、冰缘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一、风沙作用二、风沙地貌三、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一、海岸地貌二、海岸的分类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第八节火山地貌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一、土壤含义二、土壤圈能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土壤形态四、土壤的物质组成五、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一、成土因素学说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三、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四、主要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分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一、土壤分类二、土壤空间分布规律三、耕作土壤分布规律四、世界土壤分布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一、森林土纲系列二、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三、水成型土纲四、过度型土纲五、岩成型土纲六、人为土纲第五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一、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二、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的参比第六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土壤资源的概念二、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三、农林牧业土壤资源的利用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五、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六、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体系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的生物界一、原核生物界二、原生生物界三、植物界四、真菌界五、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二、生态因子与生物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一、种群及其一般特征二、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第五节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一、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三、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一、农业生态系统二、城市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生物多样性概念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与地理耗散结构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地带性分异规律二、非地带性规律三、地域分异的尺度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原则二、自然区划方法三、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第四节土地类型研究一、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二、土地的分类三、土地评价第五节人地关系研究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三、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绪论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笔记精编版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 地理学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
2.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 综合自然地理学2. 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二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三)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 •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 只有地球密度的0.6。
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1
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1绪论重点:研究对象及任务。
难点:不同学者对其空间范围的划分。
绪论为什么开设综自课?因为自然界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整体。
要认识这个整体靠两个途径: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已学过的部门自然地理课——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是对自然界的分析,从不同侧面认识自然环境,而综自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环境,是对各部分的总和。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能相互代替。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气象气候学——大气圈;地质、地貌学——岩石圈;水文地理学——水圈;动植物地理学——生物圈。
综自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定义: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
自然地理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动能——自然地理系统。
不同表述: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自然地理面、自然地理系统、地球表层。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与范围1.大多数自然地理学者观点(P21)上界是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10km;赤道上空16~18km;平均13km。
上下界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水圈、生物界。
依据有三点:(1)对流层、水圈、陆地表层直接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其内部联系最紧密。
对流层受下垫面的影响(水圈、岩石圈)温度分布不均,下垫面上温度不均——水平、垂直太阳短波辐射,生命难以生存。
沉积岩石圈以下,缺少空气、液态水、微生物即生命物质不能生存。
四圈作用:对流层中——气液——水固——微粒生——微生物对流层以上无水无生命岩石圈以下空气无液态水无生物(2)有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是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无机矿物与有机体——风化剥蚀、流水搬运、沉积、固体成岩内外力影响在此深度以下无沉积岩,说明外力(大气圈)影响的消失。
自然地理学笔记
体机有命生上球地了证保而从�冷寒分过于至不却冷夜黑�热炎分过于至不温增昼白面地得使样这�长不期周的替交夜昼�转自的停 不球地于由。天白是球半的阳太着向�半一的面表球地亮照能之阳太�里间时一同在以所�体球的明透不也�光发不个一是球地于由 奏节的夜昼一有具成国中个表地使并�象现的替更夜昼了生产�1 的面方多是象现然自的生产转球地 转公与转自 义意理地的转自球地�)一( 义意的动运球地握掌:二
�式公得� �轴长半的道轨自各即�离距均平的阳太与们它示表别分 2a 和 1a�期周转公的星行两示表别分 2T 和 1T 设。律定期周叫也�律定三第动运星行为。比之方立的离距的阳太与们它于等�比之方平的期周的转公阳太绕星行个两何任�3 。律定积面叫也�律定二第动运星行是这。等相积面的过扫上面平道轨其在径向星行�内间时的样同在�2 。律 定道轨叫也�律定一第动运星行是这。一之点焦个二的圆椭道轨星行于位阳太�动运阳太绕上道轨圆椭的同不小大在别分星行有所�1 �律定三动运星行的名著出提�析分密严的录记测观人前对过经他。 �0361—1751�勒普开家学文天国德是�的律规 实真动运星行系阳太示揭。等心中的宙宇是阳太为认如比。陷缺在存也系体的尼白哥�限局的代时受。性一统的人惊出现显�界世星 星的章无乱杂像好来起看�后以之代而取阳太以�心中的宙宇出除排球地把”说心日“出提尼白哥当。释解法无象现些一得使�盾矛 着在存象现的测观和说心中球地的样这是但。义教的教宗合符也这�心中的宙宇是球地为认�觉感观直的己自据根们人�候时的早很 律规动运星行系阳太�一 义意的动运球地及点特动运星行系阳太握掌、A 征特和态形本基的面表球地握掌、2 义意的动运球地及点特地然自
屿岛、三 。米 0083 约度深均平�米 0006—0003 在度深区海分部大�大积面洋海�米 578 为拔海均平�下以米 0001 拔海在地陆分部大 。中洋大的大最于布分沟海的深最�上陆大的大最在现出峰山的高最上球地。性称对泛出现表 样同� �米 5021�浅最为洋冰北以而� �米 6263�洋西大、 �米 7983�洋度印为次其�洋海的深最界世是�米 0034 达度深均平洋平太 。等�米 003�洲欧、 �米 006�美南、 �米 056�洲非 、 �米 007�美北为次依下以� �米 059�高最陆大洲亚�论而表地露裸以。致所盖冰的厚巨有覆表地于由是它上际实。陆大的高最上界世 为视被来历�米 3622 拔海均平洲极南 。别差的殊悬很着在存度深均平的面平海于低部底洋大各和度高均平的面平海出高陆大各上球地 线曲伏起陆海、二 。右左℃8 高球半南比度幅的化变 度温球半北。征特性洋海有具遍普�和温较比候气�阔广面水于由球半南。响影的大很有候气的球半两北南对式形布分陆海的上球地 。案答的定肯了供提题问一这为已�苏复的说学移漂陆大和起崛的说学块板来年多十二 。的开分才后以�起一在连是来原乎似陆大些某�象印的烈强种一人给�果结的接拼样这。里公 031 过超不也差误均平 �动转些一做 牙班西将如 �起一在接拼都兰陵格和美北、洲非、美南将法方样同用。里公 88 有只差误均平�来起接拼陆大个两这把上坡陆大的深 里公 1 在。性似相的显明有具上态形在岸海东洲美南和岸海西洲非。出突外向则边东而�进凹里向都边西陆大各球半南�出指该应还 。美南着对分部窄狭其�形角三 为称以可也陆大极南至甚。形角三的方北于位边底个一像�窄变渐逐南向�广宽较比部北是都陆大个每现发将�廓轮的陆大究研细仔 。亚利大澳和洲亚�洲非和洲欧�美南和美北如例。的对成是都陆大的有所�外洲极南除 。界 为线岸海的己自以各陆大极南和亚利大澳。界为河运马拿巴以美南与美北。河运士伊苏是线界分的陆大洲非与陆大洲亚。陆大个六有 共球全说以可也以所。陆大欧亚称合�体整的起一在连是们它上际实但�界分为峡海尔尼达达、峡海斯鲁普斯博、脉山索加高、海里 、河尔拉乌、脉山尔拉乌以虽陆大洲欧和陆大洲亚。洲极南和亚利大澳、洲美南、洲美北、洲非、洲欧、洲亚即�陆大个七有共球全 。�1.91 的积面总占只地陆�球半南在。�3.93 的积面球半该占�球半北 于中集 3/2 的地陆�看来球半两北南的统传从。小域水比然仍��3.74 占积面地陆�球半陆为名然虽�心中为近附特南国法以球半 的外另。称之球半水有而因�小极积面地陆而�5.09 占洋海�球半的体主洋平太括包�心中为南东兰西新以。匀均不布分陆海的表地 。”球水“为球地称地 肃严曾者学的有故�的二无一独是系阳太在少至况情种这。势优的显明有占洋海�1∶5.2 为约比积面的地陆与洋海�中积面表球地在 。分部成组的地陆是屿岛�体主的地陆是陆大。地陆为称则 分部的上面洋海于出突但�绕环所洋海被。体主的洋海是它�洋界世为称体水阔广的续连。分部大两地陆和洋海为分地显明面表球地 布分陆海、一 征特和态形本基的面表球地握掌、B 。了化变节季谓所无就也�变不终始量热的得获球半北南�变不度高阳太午正�长等夜昼地各球全�道赤射直终始阳太果如 。节 季渡过的间之冬夏是季二秋春。季冬是球半的射直阳太非�季夏是�中集量热阳太�大较度高阳太午正�短夜长昼�球半的射直阳太 。配分的间之球半个两北南在量热阳太得所球地响影素因个两这。的性球半是化变的度高阳太午正和短长夜 昼�素因的要主个两的化变节季响影为因是这。反相此彼是总而�节季一同的临来事同有没球半个两北南�象现的性球半是化变节季 。的明分季四是才带地度纬中有 只�说的格严�是但。季四冬秋夏春成分年一�化变的度高阳太午正和短长夜昼地各上球地成造�转公的球地和在存的角交赤黄于由 季四�3 。度高阳太午正是就的指”斜倾“为意原腊希�etamilc�候气。小大的度强射辐定决 者后�短长的间时照日响影者前。素因的要主个两是度高阳太午正和短长夜昼。说来成形的季四的上球地于对。的同不是度高阳太午 正点地一同�内期日的同不在�转公的球地于由。度高阳太午正称�高最的升它�刻时午正。面地射照度高的同不以阳太�内之日一 。 �短径途、积面束 光�多最热得上面地�候时的大最度高阳太。少多的能热阳太得或面地定决上度程大很在它。角度高的平地于对阳太指是�度高阳太 化变的度高阳太午正�2 。时小 21 为各�长等 夜昼地各球全�道赤射直阳太。32 月 9 和 12 月 3 的年每。日至冬的球半北为日 22 月 21。年半冬的球半北是 12 月 3 的年次至 32 月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是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异汇率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认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
不过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受自然规律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④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⑤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第二章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经历了根基、萌芽、形成和发展,根基--托勒密《地理学指南》、斯特拉波《地理》、瓦伦纽斯《地理学通论》,萌芽—洪堡《宇宙》、李特尔《地学通论》、道库恰耶夫《论自然带学说》埃拉托色尼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这一术语,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古代地理学的特点:①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②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③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④存在两大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洪堡的学术成就:①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②长期从事地理考察,完成《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③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气温的高度换算法、等温线法、剖面图法、比较法;④发现了一系列的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根据因果关系原则和综合原则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分析了大陆东西两岸地区气候的分布规律,发现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⑤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①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②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地球表面;③他把古代的地志学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道库恰耶夫的学术贡献:把土壤看作是地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面镜子,由此他看到了整个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
①创立了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概念;②开创了自然地带学说;③强调了为论证自然地理综合体而建立一门特殊学科的必然性。
李希霍芬观点: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首先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还要考察地球表面的更细小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多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地描述;④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地描述独特现象,还要寻找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景观学派:进行了地方性、区域性的自然地理规律性研究,丰富了景观形态学的研究。
普通自然地理学派:较正确的阐述了“地球表壳”这一独特物质体系的科学概念,研究地表一般性规律。
两者正确的一面共同构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两大学派都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作出了理论贡献.我国古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成就:(1)奴隶社会后期:《禹贡》《地员篇》(2)①地理志的成就:班固《汉书》②地图的成就:《禹迹图》《华夷图》《地理图》③地理专著成就:郦道元《水经注》、沈括《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①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②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③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区域、环境问题、地利预测的研究第三章地壳与岩石之间是软流圈,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面,地幔地核间是古腾堡面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所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一类观点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另一类观点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还有一类观点是北京大学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做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范围划分的依据。
伊萨钦科的观点: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地面以下5~6公里)。
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既自然地理要素。
物质成分概括为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四类物质组成了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集中了¾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水圈(占地球表面积的70%,平均深度3.8公里,总体积13.7亿立方公里,总质量166.4亿吨),沉积岩石圈,生物圈(有机体总质量约有10¹³吨)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联系:地貌(地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场所)、气候(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及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及动态)、水文(对地表形态其某种塑造作用,滋养着地球生物界,没有睡就没有生命,各种水文过程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改变大气、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改造等)、动物(使自然环境更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充分,物质循环速度更快)、土壤(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性:①分层性;②交织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③集中性,海陆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④综合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性;⑤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有很大的差异性;⑥多级性,自然地理环境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和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多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模式。
是区别不同自然综合体的标志之一,预示着当时间的变化超过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坏。
系统:一个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系统论:是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的呢个一系列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系统的功能类型:①孤立系统,没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②封闭系统,有能量交换但无物质交换;③开放系统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系统的结构类型:①形态系统;②级联系统;③过程响应系统;④控制系统钱学森把系统按规模和结构复杂性分为:小系统、大系统、简单巨系统、发杂巨系统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层次性原则;④功能结构性原则;⑤动态性原则第四章地球外部因素包括:宇宙因素、行星因素和地球因素太阳辐射的影响:①太阳辐射作为宇宙空间对地理环境输入的能量,驱动地球表面无机界的运动与循环。
②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有机界物质循环,并使得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在一起。
③地球运动的轨道要素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再分配,从而控制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出现。
④太阳辐射直接驱动了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太阳辐射的变化改变了到达大气层顶的能量,并通过影响物理气候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导致气候变化。
总之,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
海洋潮汐的影响:①对地球自转有阻碍作用;②对乘务的演化有促进作用;③有巨大的能量大气潮汐的影响:①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力发生规律性变化;②与降水有一定关系;③对台风的影响与对降水的影响相似陨石物质的影响:①增加地球的质量;②造成陨石坑和环形山;③造成陨震;④形成新的矿床;⑤造成沧海桑田变化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是一个旋转的略扁椭球体,球体造成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太阳高度的不同,是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的基本成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自转的影响: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②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③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向右偏转的效应,在南半球情况相反。
④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
⑤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⑥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赤道凸出的椭球体形状,也是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长期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