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精品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2 例临床观察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42 例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11-03T17:01:55.0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5期作者:李苗[导读]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3 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00 提示本方加味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和胃、行气消胀之功, 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3 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00)【摘要】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的疾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42 例, 总有效率88% 。
提示本方加味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和胃、行气消胀之功, 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中药治疗;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101-01慢性胃炎指系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人群发病率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大, 发病率越高。
虽然中西医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但都易反复发作。
笔者根据本病特点, 以标本兼治, 治本为主, 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42 例全部为门诊患者, 男性 26 例 , 女性16 例, 年龄最大75 岁 , 最小20 岁;病程最短 3 月,最长25 年,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诊断结合胃镜检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25 例,慢性糜烂性胃炎11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 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出现反复、经常性胀满、疼痛,部分伴有嗳气、吞酸或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时多易诱发或加重。
2 治疗方法基础方:党参30g,茯苓15g,白术20g,甘草10g,香附10g,砂仁10g,陈皮15g,清半夏10g 疼痛明显者去党参,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反酸明显者加吴茱萸、黄连、乌贼骨;喜温恶寒明显者加高良姜、小茴香;腹胀明显者去党参,加枳壳、厚朴、莱菔子;腹泻加山药、炒薏仁、仙灵脾;呕吐者加佛手、旋复花、柿蒂;食滞者加焦三仙、内金;每日一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
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
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用化肝煎为主方。
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
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
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6例
3 治疗效果
痊愈(症状消除,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消失)36例;有效(症状消除,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明显好转)7例;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无好转或加重)3例。总有效率达93.5%。有效的病例中,胃痛消失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21天,平均11.5天。腹胀、纳呆、嗳气返酸、呕恶等症状多在1周后史,纤维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主要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有乳头状突起,顶端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46例病例中,浅表性胃炎22例,伴糜烂性胃炎10例;浅表性萎缩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1例,其中伴有溃疡病者10例,伴胆汁返流者6例。
1.3 主要脉证
46例患者除有胃脘部疼痛外,伴痛连胸胁者26例,口干口苦者35例,嗳气返酸者22例,腹胀者36例,纳呆者29例,舌质偏红者22例,舌苔黄或黄腻者36例,脉弦(弦细或弦数)者37例。
2 辨证论治
2.1 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胀痛,痛连胸胁,嗳气返酸,口干口苦,或恶心欲吐,大便时结,舌质偏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返酸者合左金丸,大便秘结者加大腹皮或大黄。
5 体会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根据本组患者的临床统计,除3例不明原因外,其余均与情志及饮食不节有关。故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一般而言,本病起初多见肝气犯胃,复加饮食所伤,屡发不愈,而成肝郁脾虚。又因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聚中焦化热,出现脾虚胃热,寒热夹杂之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经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00例实施对照研究,按照其具体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5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8.0%,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其具有易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
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
常规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易出现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治疗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经典疗法,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经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00例实施对照研究,按照其具体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50例患者。
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2.3+3.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0.6)年。
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3.4+3.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0.8)年。
经SPSS17.0软件分析,以上2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硝唑+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甲硝唑0.4g/次,阿莫西林1.0g/次,奥美拉唑20mg/次,均2次/d。
中医辨证施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2结 果
均 自愿 参 加 本 次 实 验 , 并 同院 方 签订 了知 情 同 意书 。 排除标准 : 有
两 组 患 者治 疗 结 束后 , 观 察 组 的总 有 效率 为 9 5 %, 对 照 组的 总
王 顺
山西省 曲沃 县人 民医【 摘 要 】目的 分 析 和 研 究 中医 辨 证 施 治对 慢 性萎 缩 性 胃炎 临 床 治疗 效 果 。 方 法 选取 2 0 0 9 年l 0 月一 2 0 l 1 年1 0 月门 诊及住 院 患 者8 O 例, 将其 按 盲 目随 机 法 分 为 两 组 , 即观察组( 4 0 例) 与对 照 组 ( 4 O 例) , 对 照组 患者 临床 治 疗 中采 用 西 医对 症 治 疗 。 观 察 组 患 者 在 对 照 组 的 基 础 上 加 人中医 辨 证 施 治 的 方 法进 行 临 床 治疗 ,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结 束 后, 将 其 治 疗 结 果 进 行 比较 。 结 果 两 组 患者治疗结束后, 观 察 组 患 者 的治 疗 效 果 、 幽 门螺 杆 菌 检 测 指 标 与对 照 组 患 者相 比, 明显 优 于对 照 组 患 者 ( P<0 . 0 5 ) ,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结论 在 临床 上 对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治疗 采 用 西 医 治疗 基 础 上 加 入 中医的辩 证 施 治方 法 进 行治 疗 , 治疗 效 果 比 较 明显 , 患 者用 药 期 间的 不 良反 应 较 轻 , 安 全 性与 可靠 性 较 好 , 应 该 在 临 床应 用与 推 广 。 【 关 键 词】慢性 萎 缩性 胃炎; 辩 证 施 治 疗法 ; 治疗效 果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12 诊断标准 .
根据 《 实用 内科学》 的有关 诊断标准 ,
并参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 浅表性 胃
慢性浅 表性 胃炎 的发病 有 明显关 系 , 重视 患者 的精神生 活, 帮助其调 整精 神情绪 , 确立 积极健 康的 生活态度 。选
炎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的诊 断标准 拟定 : 慢性 反复 中 ① 发作性、 周期性及节律性腹上 区疼 痛为主要症状 ; ②泛酸 、 暖气、 恶心 、 呕吐等消化系统症 状为次要症状 ; 内镜 下符 ③ 合慢性 浅表性 胃炎诊 断; ④组织染色幽 门螺旋杆菌 (i ) t 检 p
V 12 N . o 1 o7 .
Ae o p c e i i e r s a e M d cn
Jl O O u 2 1
中 医药 治 疗 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 4 0例 疗 效 分 析
韦 佳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黑龙江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 慢性浅表性 胃炎; 临床体会
短 8个 月 , 长 2 最 0年 , 均 4 5年 。 平 .
行气止 痛而不 留滞 , 以砂仁 、 佐 茯苓淡 渗利湿 , 丹皮 、 乌梅 酸涩祛瘀 , 甘草 调和诸 药。上药合 用共奏 疏肝解 郁 、 脾 健
和 中 、 气 止 痛 之功 用 , 究 表 明 : 药 乌 梅 、 公 英 、 皮 行 研 中 蒲 丹 等对清除 H p有 良好效果 j 。同时精神 因素 、 饮食 习惯 与
宜清淡易消化 , 不宜过饱 、 避免受寒 , 情绪保持乐观。
2 结 果 ’
4 张 万岱 , 治水 , 北 海 .慢 性 胃 炎 的 中西 医结 合 诊 治 陈 危
方案( 草案) J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0 5 2 2 : [] 20 ,5( )
倪爱德辨证论治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学 “ 胃痛 ” 痞满 ” 呕吐 ”来辨证施治 ,但 以临床症 ,“ ,“ 状来作为辨治的主要依据,对医者要求甚高,特别是初
学者 ,容易导致 以偏概全 , 且于理难 明,常为人诟病 。 倪老师 以为 中医学的发展不必囿于古典医籍医案 ,应当 “ 扬弃” ,认真学习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 用现代医学理
血水肿及糜 烂,多属阳证 ,常从 火、从 热辨 治,治疗 以
清火、泄热 为主 ;胃镜下见黏膜苍 白、萎缩,多属阴证 ,
常从 寒 、瘀 辨 治 , 治疗 当 以温 通 为重 。慢 性 胃 炎具 有 病
势缠绵 、屡 治易复 的特点 。倪师非常重视对其 中疑难病 例存档分析 ,全面系统考察其反 复发作 的规律及现代 医
白拟清咽理 胃汤 ,咽胃同治,收效甚捷 。其方中藿梗、 枳 实、刺猬皮 、香附、 白芍理 气和 胃止痛 ,马勃 、玉蝴 蝶 、凤凰衣 、赤芍清热 凉血利 咽; 白花蛇舌 草、蒲 公英 既可清 胃中郁热 ,又 能除咽胃之邪毒 。对慢性 胃炎 患者 中,伴见有 口咽干苦 、恶心 、急躁易怒等症状 ,胃镜下 检视亦可 常见有胆 汁反流之候,倪师据此分析此病 当用 泄胆和 胃之法 。 胆有 储藏和传递胆汁之功 , 泄注于肠 胃, 协助水谷 的消化 。胆汁疏泄异常 ,势将影响 胃的通 降功 能 ,治此之法 ,当是 治胃的同时酌加选用枳实、香附 、
性 胃炎特 别重视 “ 胃降”之性 ,强调 以 “ ”为补 ,常 通
用 清 咽 、利 肠 、疏 肝 、泄 胆 、健 脾 、调 肠 等 不 同 的 治法 ,
既不可干 篇一律 ,又有 常现 可循 。关键在于灵活应用 , 其切入 点不外乎 调节 胃的通 降之用 ,使 胃之 受纳 、腐熟
结如下 。 1 辨 病 与 辨 证相 结 合 慢 性 胃炎 ,因 患 者 主 诉 症 状 的 不 同 ,常 可 参 阅 中医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泛酸 嘈杂, 口干 口苦 ,大便干结 ,舌红苔薄黄 ,脉弦或 数 。 治 宜疏 肝 泄 热和 胃 止痛 。 方用 化肝 煎 为主 方 。药 用 丹 皮 、 山栀 、 青 皮 、 陈 皮 、 浙 贝 、 川楝 子 、香 附 、郁 金 I 各 1g 0 ,黄连 5 ,地丁草、丹参各 2 g g 0 ,蒲公英 3 g 0。 23 脾 胃湿热型 症见 胃脘灼痛 , . 烦躁易怒, 面赤舌红 , 口苦而粘,大 便不畅,小便 色黄 ,苔黄厚腻 ,脉 弦数有 力。治宜清热燥湿 ,通腑泻 下。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 酒制 大 黄 5 ,黄 连 、黄 芩 、槟 榔 、半 夏 、龙 胆 草 各 lg g O, 地 丁草 、丹 参 各 2 g 0。 24 脾 胃虚寒型 症见 胃脘 隐痛 , . 喜暖喜按, 得食 则缓 , 面色萎黄 ,乏力倦怠,呕吐清涎 ,大便溏 薄,舌淡苔薄 白 ,脉 虚 弱 或 迟 缓 。治 宜 健 脾 和 胃、温 中 补虚 。 方用 香 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药用炙黄芪 3 g 0 ,党参
( 本文 校对 :张 文娟 收稿 日期 :2 1一12 ) 0 0O.0
摘要 :治法 因证而 设 ,组方 随法 而立 ,并将 具有 抗 幽门螺 杆菌 作用 的 中药,按其 功效 分类 ,随证 加减 应用 ,既符 合 中医辨证 用药 的特 点
又能 针对病 原 菌治疗 , 因而 能较快 改善 症状 ,缓解 病情 , 降低复 发率 。 关键词 :慢 性 胃炎 ;肝 胃不和 ;肝 胃郁热 ;脾 肾湿 热 ;中医 药疗 法 d i 0 9 9 .s .6 22 7 . 1 .6 5 o :1 . 6 /i n 17 ・7 92 00 . 7 3 js 0 0 文章 编号 : 17 —7 9( 0 0 0 —0 2 O 6 22 7 2 1 )一60 7 一 l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术 1 、 苓 1 、 夏 1 、 朴 1 、 香 1 、 兰 1 、 5g 茯 5g 半 5g 厚 2g 藿 2g 佩 0g
内科临床上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之一 【, 1 给患者带来很 大的痛苦 。 1 笔 者所在 医院收 治 14例慢性 胃炎患 者 , 西 医治疗 的基 础上 4 在 采 用中 医辨证治疗 , 得满意 的临床疗效 , 取 现报 道如下 。
治疗应 健脾 温 中, 胃止痛 。处方 : 芪 1 、 参 1 、 和 黄 5g党 5g 茯苓
1 资料 与 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 笔 者所 在 医 院消 化 内科 2 0 0 9年 1 ~ 2 1 月 0 1年 1 共 收 月
1 、 5g 白术 1 、 5g 生姜 l 、 Og 半夏 1 木香 1 、 0 0g 陈皮 1 、 0g 吴茱
黄 连 1 、 芩 1 、 皮 1 、 蒲 1 、 姜 1 、 翘 0g 黄 0g 陈 0g 菖 0g 干 0g 连 1 。加 减 : 欲 不 振 者 加 山楂 5g 呕逆 者 加 竹 茹 5g 0g 食 , 。水 煎 服 , 次 4 0mL 分 3次 服 用 。② 脾 胃 虚 寒 型 :临 床 症 每 0 , 状 :胃脘隐痛 、 暖喜 按 、 喜 乏力倦怠 、 大便多溏 , 舌质淡 , 苔薄 白 。
I ywo d ] rdt n l hn s e iieD aet a tea yC rncgs is Ke r s T a io a C ieem dcn ;ilci lh rp ;h oi att i c ri
慢性 胃炎是 不同因素 引起的慢性 胃黏膜 炎性病变 , 消化 是
f hr ni a t i i orc o c g s r ts
SONG Z e xi hn a WANG L / e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对其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对98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患者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其中痊愈患者有率达71.43%,有效患者有23例,有效率达23.47%,无效患者有6例,无效率为6.13%。
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使用中医辨证分型具有较高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标本兼治,减少发病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339-02慢性胃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尤其是对于四十以上的人权更应该注意该病的发生[1,2]。
现以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在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60例,女38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75岁。
平均年龄为(33.6±11.3)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规定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同时98例患者的心、肺、肾等其他功能均正常,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调查,并且在年龄、临床表现、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
1.2治疗方法对于98例患者根据其症状、脉象以及舌象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在根据不同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辅以不同的中药治疗。
主要将患者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淤阻胃络型以及胃阴亏虚型5种。
分别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加以不用的中药以及剂量,所有中药房用水煎煮后方可服用,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天服用一剂药物,以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2-3个疗程,同时医师注意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饮食、身心健康等,并辅以相应的护理引导,保证临床效果的提高。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资 料
床症 状 和体征 明显 消失 , 各项 检查 指标 趋于 正常 ; 好
转: 临床症 状 和体征 有所 消失 , 各项 检查 指标 有所恢
黄各 1 5 g , 白芍 、 黄芪 、 金钱 草各 1 5 g , 枳实 、 柴胡、 炒 栀子 、 黄 连各 1 0 g 。治疗 过 程 中根 据 患 者 实 际情 况
习惯 、 精神 紧 张有关 。慢 性 胃炎缺 乏特异 性症 状 , 症 状 的轻重 与 胃黏膜 的损 伤 程度 并 非 一 致 , 多 数 患 者
摘要 目的 : 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 胃炎 的临床疗效 。方 法 : 将 2 0 0 8年 4月一2 0 1 1年 3月确 诊的慢性 胃炎 患者 8 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4 0例 和对 照组 4 0例 , 观察组采用 中医辨证治疗 ,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 对 比两组 的临床疗 效 。结果 : 观察组显效 2 2例 , 好转 1 4例 , 无效 4例 , 有效率 为 9 0 . 0 %; 对照组显效 1 5例 , 好转 1 4例 , 无效 1 1例 , 有效 率为7 2 . 5 % 。结论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 胃炎疗效确切 。 关键 词 慢 性 胃炎 ; 中 医药 治 疗 ; 临 床 效 果
复; 无效 : 临床 症状 和体 征 无 消失 , 病情 呈 现 不 断 加
重趋 势 。
1 . 4 统计 学方 法 所有 数 据应用 S P S S 1 0 . 0统计 软件 处理 , 计数 资 料 采用 x 检验 。所 有检 验 均 为 双侧 检 验 , P< 0 . 0 5
慢性胃炎的名老中医辨证分型及验方
慢性胃炎的名老中医辨证分型及验方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发病率高的难治性胃病。
本文以数位近现代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及验方为例,通过分析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验方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慢性胃炎;名老中医;辨证分型;验方;用药规律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西医常见类型有慢性浅表性、慢性糜烂性和慢性萎缩性。
在中医学中统称为脾胃病,以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为主症。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分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呃逆”、“吐酸”、“呕吐”等[1][[1] 袁红霞,杨幼新,杜昕. 慢性胃炎百家百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脾胃虚弱有关,病位以胃脘为主,病机的关键主要为脾胃虚弱。
治疗时以“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用”为主要原则选方用药。
1 辨证分型1.1 肝胃不和证病机为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证见胃肮胀痛连胁、恼怒则甚、暖气频作、呢逆、痞满、纳呆、大便不爽或澹薄、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等,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1.2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胃院痞塞、纳呆泛呕、嘈杂、暖气、倦怠、或寒热往来、便溏不爽、苔白厚浊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1.3胃络血瘀证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以化癖通络。
1.4肝郁脾虚证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暖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便溏、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
1.5脾胃虚弱证症见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食少、大便稀溏、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气健脾配合理气药物使补气而不壅滞,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1.6 胃阴不足证症见胃脘痞闷不舒或隐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治以益胃养阴。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68 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 34 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1%,高于对照组的 76.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三九胃泰治疗,每日早晚饭后服用三粒。
连续服用一个月。
观察组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连续服用一个月。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暖气频作;嘈杂反酸;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1 / 5方剂:陈皮(醋炒)、柴胡各 6 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 4.5 克,甘草(炙)1.5 克,香附 4.5 克。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剂:生姜 12 克(切片)、生旱半夏 6 克(捣碎)、陈皮 9 克、竹茹6 克、枳壳 6 克、炙甘草 3 克。
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或酸2 水;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舌质淡红,苔白腻。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藿香 6g、川朴 3g、姜半夏 4.5g、赤苓 9g、杏仁 9g、生苡仁 12g、白蔻仁 3g、猪苓 9g、淡香鼓 9g、泽泻 4.5g、通草 3g。
胃络瘀血型:---------------------------------------------------------------最新资料推荐------------------------------------------------------ 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
浅谈慢性胃炎在临床中的中医辨证诊断和施治
情 ,结合新悉尼分类法 ,将慢性 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
( 即非萎缩性 胃炎 )萎缩性 胃炎和特殊性 胃炎三种类型。 、 加
脾 胃虚寒 患者 胃脘坠胀不 舒 , 欲不振 , 食 呕吐酸水 , 隐隐作痛 , 遇寒加重 , 暖则轻 , 时疼甚 , 得 饿 进食 稍减 , 大便 稀溏 , 神疲乏力 , 舌质淡 、 胖大 、 边有齿印 , 苔薄 白, 脉象沉细
差, 口干 口渴 , 大便艰 涩 , 舌质红有 裂纹 , 苔光剥或少苔 , 舌
内 国外未能普及应用。
3 在临床 中的中医辨证施治 我们在大量的临床中 , 把慢性 胃炎 ( 包括浅表性 胃炎和 萎缩性 胃炎 ) 一般地分为 与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
1 19 , . 94年 休斯顿 胃炎研 讨会 , 5 提出新悉 尼系统( p a U d ̄
S n e s m) ydy yt 。 s e
型则 以胃窦粘膜病变为主。
1 1 8 , o e 结合流行病学 、病因学把慢性 胃炎分 . 9 0年 C i a 2 T
为 自身免疫型 、 高酸分泌型和环境型 胃炎 , 后者又包括慢性 浅表 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 胃炎。 1 18 , . 9 2年 我国重庆 胃炎会议 , 3 将慢性 胃炎分 为慢 性浅
中闰中 医药咨讯
・
21 0 1年 1 月 第 3卷 第 2 1 2期
No e e 2 v mb r 01 Vn - No 2 1 13 .2
2 2・ 4
J un l f iaTrdt n l ieeMe iieIfr to o ra n a io a n s dcn omain o Ch i Ch n
失 和降 , 乃作 胃痞 。③ 感受邪气
饮食不 节 , ( 邪 主要是湿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分析,用以为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应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2%(85/9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7%(67/9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草药;中医辨证;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也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好发于各种人群,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8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此做如下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5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饱胀以及进食后更为明显的腹部饱胀,嗳气、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胃肠反应。
其中医辩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以及胃络血瘀型五大类[2],本研究的180例患者的五类分型分别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寒型32例、肝胃气滞型45例、胃阴不足型38例以及胃络血瘀型35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其中医分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进行口服,对于有腹胀的患者则加用潘立酮,以4周为一个疗程。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治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治愈率(63.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辩证分型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有效治愈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1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2.6±2.1)岁;病程6~14年,平均病程(8.6±0.6)年;所有患者分为5型,脾胃虚寒型12例、胃热炽盛型14例、肝胃气滞型16例、瘀阻胃络型10例、胃阴亏虚型8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奥美拉唑、甲硝唑以及广谱抗生素等药物;观察组患者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脾胃虚寒型。此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喜热、喜按、疲倦乏力、手足冰凉、大便多溏、痰质极淡以及脉沉细弱等。主要的配制药方:香砂理中汤,由木香、党参、干姜、甘草以及砂仁等药材组成;胃寒患者添加丁香、良姜以及桂枝等药材;上述药物添加山药、三七以及苡仁改汤为散,持续服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配合艾条灸中脘、天极、足三里,1次/d,效果优良。②胃热炽盛型。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烦、口苦、口臭、口黏、舌质红以及嘈杂吐酸等。药方:左金丸和泻心汤,其中泻心汤主要由青皮、吴茱萸、黄连、大黄以及莱菔子等药物组成。过热患者需添加蒲公英、银花等;压痛明显患者需添加雪胆。③肝胃气滞型。主要临床症状:恶心、泛酸、脉弦、口苦、嗳气频作以及胃脘痞胀等[2]。药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包括:柴胡、香附、黄连、青皮、蒲公英以及白术等药物;对胃脘胀痛较甚患者,添加炒川楝与荔核;对嗳气频繁患者添加半夏、石菖蒲、旋覆花等药物。④瘀阻胃络型。临床症状:粪便呈黑色、脉涩及舌质紫暗等。主要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药方: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味,包括:五灵脂、炒蒲英、降香、延胡以及砂仁等;粪便干结患者添加大黄,粪便黑色患者加三七;过热患者加黄连、蒲公英;脸色苍白、头昏目眩患者加五味、大枣、枸杞以及阿胶等。⑤胃阴亏虚型。临床症状:粪便干燥、食少口干、灼热不适、嘈杂似饥以及脉细等。治疗方法为养阴益胃。方药:益胃肠汤,包括: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蒲公英以及山楂等药物。疼痛明显患者加甘草、芍药;脘胁胀满患者加莱菔、麦芽;合理饮食,辛辣油腻食物需禁止食用,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临床疗效分析
程小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2(10)3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中医辩证施治,观察对比治疗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针对性较强,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601-602)
【作者】程小军
【作者单位】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卫生预防保健所,江苏苏州 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J], 肖卫东
2.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临床疗效分析 [J], 董重阳;刘强利;杨春远
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J], 贾天文
4.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祥瑞
5.慢性浅表性胃炎行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 [J], 翁小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方法、成绩、传统、有效、密切、保持、掌握、研究、特点、关键、安全、稳定、精神、基础、作用、标准、关系、分析、改善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42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部队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见,病情迁延反复,对工作和训练有很大的影响。
笔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5年,平均3.5年。
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胃窦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诊治。
服药均每日1剂,日服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一般停用其他药物。
1.2.1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两胁憋闷,食后饱胀,情志不畅时加剧,嗳气频作,泛酸嘈杂,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厚朴、佛手、旋复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6g。
1.2.2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烧灼,疼痛不适,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用化肝煎为主方。
药用丹皮、山栀、青皮、陈皮、浙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黄连5g,地丁草、丹参各20g,蒲公英30g。
1.2.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面赤舌红,口苦而粘,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
治宜清热燥湿,通腑泻下。
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酒制大黄5g,黄连、黄芩、槟榔、半夏、龙胆草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
1.2.4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缓,面色萎黄,乏力倦怠,呕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宜健脾和胃、温中补虚。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乌药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
1.2.5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润燥,益胃生津。
方用一贯煎加减。
药用沙参、生地、玉竹、石斛、乌梅、枸杞各15g,麦冬、当归、川楝子、槟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莲各20g,黄连5g,甘草6g。
1.2.6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用血腑逐瘀汤化裁。
药用柴胡、枳壳、生地、当归、香附、炒蒲黄各10g,桃仁、红花、酒制大黄各6g,赤芍、丹参各20g,半支莲、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冲服)。
1.3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已消失。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病灶好转但未完全消失。
好转:通过治疗,症状改善,但没有前者明显。
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无变化。
1.4 治疗结果痊愈16例,占38.1%;显效23例,占54.8%;好转2例,占4.8%;无效1例,占
2.4%,总有效率为97.6%。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10例,显效20例,好转1例,胃窦炎痊愈4例,显效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痊愈2例,好转、无效各1例。
治愈时间最短15天,最长60天,平均30天。
2 讨论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
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和饮食所伤有密切关系。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蚀水谷,以膜与脾相连,两者同为后天之本,纳运和畅,升降通调,乃为生理之常;肝与胃又为木土乘克关系,故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等优势。
但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疗效却并不十分满意,这主要是未针对幽门螺杆菌这一病原菌进行“审因论治”。
目前在这一方面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临床资料和经验,许多学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有脾胃虚弱这一病理基础存在,并常有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标实证候。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大致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初期,
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急性活动期,胃阴不足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退行期,脾胃虚弱证相当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活动程度减弱或趋向慢性期。
人们对中药抑杀幽门螺杆菌药理研究证实:中药中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大多具有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其中以黄连、黄芩、大黄、黄柏、蒲公英、地丁草、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半支莲、乌梅、山楂等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杀灭作用较强。
故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选用这些药物无疑可起到除菌效果。
上述辨证是根据临床表现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来辨证分型,其主症清楚、简便易行、易于掌握。
治法因证而设,组方随法而立,并将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随证加减应用,既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又能针对病原菌治疗,因而能较快改善症状,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
另外,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同时,应嘱患者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
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开朗;饮食且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忌食生冷辛辣,限制肥甘厚味,戒烟戒酒。
一般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