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二模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二模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

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万个字。

西汉司马迁根据所掌握的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

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

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辨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

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作用。

著名的学者胡适就主张,把古史压缩两三千年。

杨宽、陈梦家质疑夏代的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即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

多卷本的《新编中国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从秦汉史讲起。

国外的影响更甚,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或者是周朝人的回忆而已,就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了我国古代史。

近三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

近三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引出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思考。

B. 作者在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C. 文章通过对比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提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传承。

2. 下列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历史,分析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

B. 作者接着探讨了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C. 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传承方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北宋的繁荣和南宋的衰败,一生坎坷。

她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被誉为“词中之冠”。

【乙】李清照的词作,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

她的词作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她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为读者了解她的词作奠定了基础。

B. 文章通过对比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传承方法。

2. 下列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历史,分析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

B. 作者接着探讨了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区别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区别

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区别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

古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而现代文是现代汉语的写作风格。

虽然两者都以汉语为基础,但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古代文言文采用的是文言语法和词汇,句子结构复杂,使用的字词含义多样,需要读者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

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典故、比喻和夸张等,这些手法在现代文中使用并不常见。

相比之下,现代文采用的是白话语法和词汇,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明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口语表达。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内涵。

很多古代文言文作品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环境下创作的,包含了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而现代文的阅读则更加注重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写作风格的异同古代文言文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声”的修辞目的,强调文字的音律和意境的塑造。

古代文言文作品经过反复斟酌和构思,字字句句都带有深思熟虑之意。

相比之下,现代文更加注重信息的传达和表达的清晰简洁,追求直截了当、实事求是的表达方式。

现代文的写作风格更加接近于日常交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阅读方式的变化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对读者的悟性和语感要求较高,需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还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典故和隐含的意义。

与之相比,现代文的阅读更加直接简便,读者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不再需要反复琢磨和推敲。

现代人更注重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所以现代文在传达信息方面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写作风格和阅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作品,同时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中大量涌现的各种现代文学作品。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8月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8月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湘豫名校联考2023年8月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授时”。

观象授时是人类祖先感受和认识时间的重要手段。

观象授时就是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日、月、年。

远古时代观象授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关于羲和的传说就有很多。

《尚书·尧典》载,羲和专管“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是负责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官。

《尚书·舜典》还说道:“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

《易·乾》也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

龙本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乏后,留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习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

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

”文章即礼乐教化,这里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文德的产生和观象授时关系密切,上古文献对此还有清晰表述。

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先民虽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

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如果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

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

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

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到了夏至,那么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一定还可以测得夏至,十年如此,百年不变,千年如一,从无爽差。

于是人们通过这种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行书《恶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乐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

中国古代星宿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中国古代星宿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中国古代星宿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中国古代星宿_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星宿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

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

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

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

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

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

“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重庆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

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

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

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

秦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

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

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

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

其实严格地讲,长城沿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打过仗,即便是打过仗的地方,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的。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江西高三11月语文联考试卷

江西高三11月语文联考试卷

江西高三11月语文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用,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

所以,木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

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

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

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

这种榫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

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

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

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

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要照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

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人教版九年级上现代文及古文赏析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现代文及古文赏析阅读

现代文及古文赏析阅读一、现代诗赏析《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感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的主旨句是,它的含义是:。

6.作者对待“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和“成吉思汗”的态度是否相同?从那些词可以看出?7.请你再抄录毛泽东的诗词各一首,并能背诵。

《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1.诗中用“?诗”“星星”“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事物象征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谁不愿意”开头,仿照下面的诗句写三行诗,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住夺取直,明清屡加疏通。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

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其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无偏见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

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住流用水、客理不善等人为因素。

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三岁时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概括:材料一共有4节,分别从历史观念、中国气候史研究、全球气候波动的关联性以及科学证据的角度,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材料一:(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第一节:竺可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第三节: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正确选项: C解析:C选项,“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这句话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符:“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A选项: 原文中提到沈括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最早的。

B选项: 原文中提到“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但没有说“总是自东而西”。

D 选项: 原文中没有提到“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2024版《微专题》语文新高考--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

2024版《微专题》语文新高考--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

第13练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

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材料二魏绛事晋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

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戎、翟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高三语文: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和解析

高三语文: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和解析

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

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

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

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

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

(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

(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

(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

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

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

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

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

2020年新模式高考(山东卷)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新模式高考(山东卷)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 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 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 “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 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 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 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020 年新模式高考(山东卷)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 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 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 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 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 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 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 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 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 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2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2

文言文阅读(2)[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楯、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

”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耳,士无弊.者。

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

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

亦有君不能耳,士无弊也。

”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

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

简子未可以速去楯橹也。

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以爱亲也。

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

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

好利恶害,夫人之全部也。

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夫人不北矣③。

长行徇上④,数百不一人;喜利畏罪,人莫不然。

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用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孔子适卫。

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

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

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

”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

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

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

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

”文子曰:“以御言之,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

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①〔献公〕即晋献公。

七年级语文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在七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古文和现代文两种不同的文体。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而现代文则是指现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

本文将对比古文和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与构思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体。

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古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使用较多的文言词汇和繁复的句式结构。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较为庄重、正式,在表达上更加含蓄、间接,需要读者去阅读和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含意义。

例如,在《论语》中,文中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表达了“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非常愉快吗?”的意思,通过短短几个字词,传达出深层次的思想。

现代文则更多地使用白话词汇和简洁的句式结构。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追求准确明了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一篇散文《我的家乡》中,作者直截了当地写道:“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风景优美,人民淳朴。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想法。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文作品多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等内容作为主要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

例如,《孔子家语》这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现代文则更多地以当代社会为背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现代文作品通常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现实联系更为紧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现代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例如,《活着》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困境。

三、构思方式的异同古文作品多采用抒情、议论或叙述等方式进行构思。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通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深入的思考,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与哲理的思考。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礼乐文明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礼乐文明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期间,古代先贤就经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很是完美的礼乐制度,并推行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保护社会次序上的人伦和睦。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发源于太古的原始崇敬。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的礼物、击土鼓而作乐,即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期间,固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可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代,因为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间及认为礼,礼义认为纪,礼仪制度才渐渐成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录和考古资料的缺少,已难知其详。

商礼因为殷墟考古的大批发现,以及《史记》有许多的记录,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朝,礼法集前代之大成,渐渐齐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单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并且给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以前也已有许多歌舞产生。

到了周朝,乐的内容不停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特意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单将太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且注入德的要素,使其拥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行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流传了记录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讲解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重申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贤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差他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令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点,懂得敬爱和礼让;令人差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应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指引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端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死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的需要的道路。

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的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

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

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

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之下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

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以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的主要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

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要,实际上是被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

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品牌价值创造的技术。

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

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造市场需求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品牌价值创造的武器。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科技对物品制造的影响特别是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品牌价值的标准,也是“消费者”的需求标准。

C.从目前的情况看在简单的物质产品与产品的“品牌价值”的竞争中前者自然难以取胜。

D.产品的“品牌价值”是超越人们的生理需求的一种追求,是现代社会消费者需要的价值。

2.不属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原因的一项是()A.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饮料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

B.可口可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产品,它具有产品本身价值之外的品牌价值。

C.可口可乐口味独特,这是它拥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D.购买可口可乐除了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之外也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短缺经济条件下,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B.矿物能源的利用和科学进步对物品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物质制造呈现出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等特点。

C.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物质生产已经不再依赖人类的体力和技术,达到了“非人化”的程度。

D.在过去的竞争体系下传统武器是“高质量的产品”,而新的竞争体系下则转向了企业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方面的竞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

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有能名。

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

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

”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

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

武帝雅相知赏,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有如珍国者少矣。

”复出为安成内史。

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还为游击将军,以父忧去职。

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

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惧,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反,珍国又率众距之。

敬则平,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将军如故。

义师起,东昏①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

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

仍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

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

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中书舍人裴长穆等奉东昏首归高祖。

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又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

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

敕答曰:“昔田子泰固辞绢谷。

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

”后因侍宴,帝问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

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

”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

十四年,卒。

(选自《梁书》,有删节。

)〖注〗①东昏:萧宝卷,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齐的第六代皇帝,在位4年,被杀,谥号“东昏侯”。

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迁虎贲中郎将累:多次,屡次B.罢任还都,路经江州罢:停止,完成C.珍国又率众距之距:通“拒”,抵挡D.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要:要挟,挟制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王珍国“治有能”或有“为将才略”的一项是()(3分)①发米散财,以拯穷乏②讨捕盗贼,境内肃清③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④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⑤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⑥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在治理政事方面王珍国颇有才能名声。

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因此齐高帝亲为下令,表示鼓励。

B.王珍国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治政严明。

永明初年,他任桂阳内史的时候,派人四处抓捕盗贼,于是境内被整顿得非常清明。

C.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刺史裴叔业迎战,派王珍国助战。

魏将杨大眼率军来到,裴叔业丢下军队逃跑,导致军队惨败。

D.因功高王珍国被授予右卫将军,没有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他请求留在京师,后来又赐予金帛,又推让。

皇帝下诏,用田子泰推辞绢谷财物之事,表彰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

(5分)译文:(2)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

”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11分)点绛唇①陆游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

②遮回,掩饰。

8.词中描写了闲居时哪些生活场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5分)答:9.古人认为,“作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1)①江畔何人初见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②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③,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而,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①,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③岁暮阴阳催短景,。

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④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时光沙漠叶倾城⑴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⑵是多年前,在小三峡。

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

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

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⑶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⑷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

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⑸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⑹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

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

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⑺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

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⑻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

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

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⑼那湖,是真的美丽。

⑽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

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

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⑾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

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⑿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

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⒀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

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⒁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

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