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汉语音节语素化探析

汉语音节语素化探析

汉语音节语素化探析作者:支玲来源:《辞书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从有音译成分的复合词入手,从复合词中提取出音译外来语素,发现部分音译成分已经具备了汉语语素的特点。

我们发现,不同的音译成分语素化的程度不同,专有名词性成分可依据其原式的活跃程度来判断,普通名词性成分的主要鉴别标准是构词量的多少,动词性成分和量词的鉴别标准则是使用频率的高低。

有些音译成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语素义会发生泛化或增加新的义项。

音译成分语素化使得汉语中的同音同形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增加新造汉字。

关键词语素语素化音译成分语义泛化语素义入典一、引言语素化现象是伴随着现代汉语中音译词的增多而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的一种词汇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发生语素化的不止音译词,还有少部分的联绵词及字母词,如:“蝴蝶”的“蝴”,“e 时代”的e,等等。

本文着重分析音译词中的语素化现象。

音译成分语素化是语素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

从音译成分所代表的音译词的性质来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事物单位词等,其中名词的数量最多,包括专有名词,如一些国家名、地名,还有一些人名和普通名词。

“语素化”的思想最早出现在苏锡育(1989)《试说汉语复音单纯词中的音节符号向语素的转化》一文中,文中分析了古汉语中流传下来的外来词、联绵词和近现代产生的外来词。

虽然苏锡育没有提出“语素化”这一具体名称,但他所说的“复音单纯词的音节符号向语素转化”已初步具有了语素化的思想。

语素化的研究就目前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周洪波(1995)提到了“啤、的”等语素化成分。

相关研究还有苏新春(2002,2003),刘苹(2007),姜琳(2010),郭鸿杰、周国强(2003)等。

但总的来说,语料分析相对局限,对语素化后的语义变化及语素化程度等的研究也不多,本文将就音译词中的音译成分语素化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

笔者对报纸、网络,以及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系统、BCC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搜索,共提取到51组发生语素化的音译成分。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语言新探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王海琴四川大学摘要: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

如今,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日益明显,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形成条件,将对现代汉语的丰富与发展起巨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分类;成因关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在张斌主编的《简明现代汉语》教材上有明确的定义: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①如“蝴蝶”②这个连绵词,“蝴”③与“蝶”都只表示读音,两个音节单独都不具备意义,而现在,“蝶”这个音节能与一些语素组合成词,并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如“蝶泳”、“蝶骨”。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音节语素化。

这一现象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自古就存在了,汉语发展到现在,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和日益普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进行分析,试探究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成因,丰富现代汉语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与使用现代汉语。

关于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等都曾在文章中提及。

对这一现象做出明确定义的有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

关于音节语素化的讨论已产生不少理论成果,集中展现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上,而对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缺少全面系统的阐释。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对这一现象的分类采用传统的二分法,分为连绵词与音译词的音节语素化,而对于外来词的划分采用董晓敏等学者主张的两分法,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的来源分为两类:音译外来词,音译加表义成分外来词。

一、音节语素化的界定及类别根据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汉语音节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现象大都出现在单纯词中,单纯词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人、花等;多音节单纯词多是音译词,多个音节共同表示一个语素,如奥林匹克、巧克力、加利佛利亚等;双音节单纯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两个音节共同表示一个语素,单个音节只表示音而没有意义。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汉语语音是华夏族的语言之一,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声母的演变。

汉语的声母经历了从双清到双浊、单浊再到浊化的演变过程。

比如原始汉语中的双清辅音/tʰ/和/kʰ/后来分别演变为/p/和/k/,而双浊辅音/b/和/g/则演变为/m/和/ŋ/,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擦音辅音。

而在现代汉语中,声母的数量相对较少,辅音系统更趋于稳定。

其次是韵母的变化。

原始汉语的韵母数量较多,包括开口的/a/、闭口的/i/和/u/以及鼻音的/m/和/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韵母发生了合并和变化。

例如,开口韵母/a/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变体,如/e/、/o/和/ɛ/等。

闭口韵母/u/分化为/y/和/w/,并出现了一些复韵母,如/ia/、/uo/等。

至今,韵母的变化仍在继续,但总体上趋于稳定。

再次是声调的变化。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节的声调变化对于词义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多,主要分为平声、仄声和入声三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调系统逐渐简化。

在晋语和南方方言中,声调合并和变调现象较为普遍,而北方方言的声调保持较为稳定。

不过,尽管在特定的方言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总体上来说,汉语的声调系统趋于稳定。

此外,汉字的发展也对汉语语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发音。

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繁简化,一些汉字中的音节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的“人”字读作/rən/,现代方言中读作/rɛn/;古代的“日”字读作/niət/,现代方言中读作/ȵʐʐ/。

这些汉字的发音变化也影响了汉语的语音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声母减少、韵母多样化、声调简化和汉字变化。

尽管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方言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汉语的语音系统正朝着更加简化、稳定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语音变化的规律,也与社会、文化和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

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

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语素化是指由只表音的音节演变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过程。

音节固定为语素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语素义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变化。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素化概念及其判定标准,然后基于词义变化理论,分析了单音节、多音节以及字母语素化后语素义变化的类型,探讨了词汇语素义及语法语素义的变化。

标签:语素化语素义变化类型词汇语素义语法语素义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使用而变化。

连绵词音节及外来词音节在使用过程中某些音节会由原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增加了语素的数量,扩展了语素的组合、衍生能力,丰富了汉语词汇。

一、音节语素化概说(一)音节语素化判定标准音节语素化是指由只表音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音义兼表的语素并参与构词的现象。

判定音节是否完成语素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简缩化简缩是音节成分语素化的前提。

人们使用语言时都有求简心理,随着多音节语素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会自然缩减其音节以便能够更简便地运用并与其他词组合构成更多的新词,满足交流需要。

如,外来音译词“的士”本义单指出租汽车,简缩为“的”这个语素后,出现了“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

2.表义性表义性是判定音节语素化最主要的标志。

从无义的音节发展为有义的语素具有了语素义是语素化现象的核心内容。

如“啤酒”音译自“beer”,表一种酒。

其中“啤”语素化表“啤酒”义,有干啤、瓶啤、青啤、鲜啤、扎啤等。

3.稳定性稳定性指离开特定的语境,语素义仍然明确。

如“模特”中“模”已语素化。

如:名模、超模、手模、车模等词中,“模”的语素义是稳定的,都表“模特”义。

(二)语素化1.连绵词音节语素化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双音节的单纯词中一个音节语素化后具有了语素义。

如“蝴蝶”中的“蝶”语素化后具有了语素义“蝴蝶”,与其他词组合构词,如黄蝶、彩蝶、蝶泳等。

2.外来音译词语素化多音节外来音译词一般选取第一个音节语素化,产生语素义,扩大构词能力。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外来词一直是词汇系统中的活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系统的逐渐完善,无意义音节语素化的现象俨然已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构成新词,不仅折射社会发展程度和语言发展状态,还成为促进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途径之一。

标签: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一、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是不同民族不断接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

外来词可以说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个外来词一般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

然而,这种规律早已被打破,只是近来应用的范围更深广了。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即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指从外来词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音节,代表整个词的意义参与构词,从而获得语素资格。

现在,外来词中无意义的音节不仅可以独立地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有的甚至还可以单独成词。

二、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分类(一)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比较典型的像“巴士”(bus)、“的士”(taxi)这些词来自英语的音译外来词,其音节的语素化也比较早。

第一个音节“巴”和“的”逐渐语素化后,就出现了“大巴、中巴、小巴”和“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

还有“迪斯科”(disco)、“麦克风”(microphone)等音译外来词,前一个音节语素化后,构造出“迪厅、蹦迪”和“耳麦、麦霸”等新词语。

(二)音意兼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类现象与其他类型相比,数量较少。

例如,“马克思主义”是英语词Marxism的音意兼译,我们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马哲”。

(三)音译加意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此类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网、啤”等无意义音节。

其中,“因特网”来自英语internet,是一个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

近年来,“网”从整词中分化出来,代表整个词意义参与造词,形成了一批数量较大的网络词群:网吧、网页、网站、网址、网民、网友、网虫、网管、网恋、网卡、网盲、网迷、互联网、校园网、新闻网等一大批网络词语。

从语素的角度看汉语多音节字的发展

从语素的角度看汉语多音节字的发展

从语素的角度看汉语多音节字的发展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汉字记录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有用假借字和造专用字这两种方法。

用假借字记录双音节语素是很常见的,古代就已经出现的“仓庚”“犹豫”,现代的如“沙发、尼龙”。

三个以上音节的语素,几乎都是用假借字记录的,如古代的“璧流离”、(“琉璃”的旧译名)、“达鲁花赤”,现代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

在记录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的时候,假借来的字必须连在一起才能表示出意义,各个字只具有表音节符号的性质。

造专用字的办法通常只用于双音节语素。

所造的字绝大多数采用形声结构,例如古代的“徜徉”,现代的“咖啡”、“噻唑”(一种有机化合物)。

非形声结构的如“旮旯”(ga la ,角落)之类,极为少见。

在词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连绵词的音节被附会成有意义的音节,如“鸳鸯”历史上被附会为雄曰“鸳”,雌曰“鸯”,在今天报刊上又有“鸳死鸯随戚戚”的语句。

“凤凰”在历史上被附会为“雄曰凤,雌曰凰”(《尔雅•释鸟》::其雌,凰。

),又因为戏曲中妇女“凤冠霞披”的行为,“凤凰”的性别阴阳逆转,成为“雌曰凤,雄曰凰”。

以讹传讹,习非成是,于是就有“凤求凰”、“假凤虚凰”、“龙凤呈祥”等说法。

“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本为连绵词,也写作“望羊,望阳”等,形容仰望的样子。

由于人们望文生义,把“望洋”曲解为“眼睛望着海洋”,也就完成了对它们的重新分析,于是就比附出“望山兴叹”、“望楼兴叹”等等。

连绵词的音节由于曲解而在语用中成为习惯,就是从非语素音节到语素音节的转化,即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诸如“美利坚、英吉利、奥林匹克”之类的的音译词,都是多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单独代表一个意义。

但在汉语中又有“美英两国、奥运会”等词语,其中的“美、英、奥”无疑都代表一个意义。

马克思不姓马,列宁不姓列,但“学马列、马列主义”的说法又可以让人们接受。

音译词的一个音节作为音译词的带称与汉语语素组合,自然是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是一种较新的语言研究理论,它认为语言结构是由一系列音节组成的,而每个音节都可以细分为一个个独立的语素。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细微的组成,由
不同的音节和语素组成,这种细微的结构可以影响语言的意义、语法以及发音。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说明,音节是由不同的语素组成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细分为一
个个语素。

比如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语音、一个音调和一个语义,而这三个语素是由不同
的音节和音素组成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语言的本质就是由一系列的音节、语音、音调和语义组成的。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
深入地分析语言的结构和含义。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音、语法以
及各种表达形式。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控制语言
的表达。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言表达的更精确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
意思。

总之,《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
更好地控制语言的表达。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作者:王兴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詞语音节长度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通过对三种词典中词语音节特征的描写和对比,发现现代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为主,向多音节化的的方向发展,并对其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词语;双音节;多音节一、《现代汉语词典》音节特征通过很多学者研究证明,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呈现出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态势。

同时,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双音节词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苏新春(2001)对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56147条词语的音节数量做过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所占比例和平均词长都可以看出,双音节词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单音节的地位次之;其次是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及以上的词语还不足1%,最长的是12个音节的。

整体而言,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所反映的整个现代汉语时期的词长是以双音节为常态。

平均词长为2.1个音节,更突出了双音节词的重要性。

二、《新华新词语词典》音节特征邢芙蓉(2008)对2003年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的2168条词语的音节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和表1对比可见,单音节词明显减少,只占0.51%;双音节词依然占据大半江山,优势明显;三音节词、四音节词的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五音节及五音节以上的词所占比例也有大幅增加。

整体上来看,单音节词地位剧减,二到四音节词语所占达90%多,是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优势词长,是词语增生的主要的形式。

2.82的平均词长增加很多,即将打破双音节词的主导地位。

三、年度新词语音节特征通过对教育部2006—08年度发布的784条年度新词语音节数量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中数据可见,年度新词语中单音节词依旧很少,所占比例和《新华新词语词典》相当;双音节词的大幅缩水,平均只占20.2%;三音节、四音节词又有大幅增加,并且已经超过双音节词;五音节以上词语略有增加;最长音节数为8个音节。

音节语素化现象分析

音节语素化现象分析
蚂蚁——雄蚁 蜥蜴—— 巨蜥 玫瑰——玫
此, 我们说 , 联绵词 中的音节都 是无 义音节 , 绵词 也 联 确实存在音节语素化现象。 2 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 现象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
螳螂——螳臂 例子里的“ 、 蜥 ” “ 、 蝗 ” 蚁” “ 、 玫” “ 在联 绵词 中都
“ 也是语素 。 的” 意思相 当于“ 的士” 。

蚂蚁——雄蚁
蝴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彩蝶
骆驼——驼 毛
语素化后的音节 的意义相 当于 由这个音节构成 的联绵词的意义 。如“ 雄蚁 ” 中的“ ” 语素化 了的 蚁 是 音节 , 它的意义 就是 “ 蚂蚁” 。因此 , 我们可以把语素 化 了的形式 , 看成是原来 的联绵词 的缩 略形式 。

音节语素化现象的来源
音节语素化现象 主要 有两 个来源 : 个是联 绵 一 词的音节语素化 ; 一个是外来词 的音节语素化 。 1联绵 词的音节语素 化。“ 。 联绵词 ” 也写作 “ 连 绵词” 或称“ , 连绵宇 ” 。指双音节 的单纯词 。这种单
纯词 , 每个音节都不表示意义 , 只有两个音节连在一 起才表示一个 j , 敷义 构成一个语素 , 才能在语言 中作
汉姆” 这个词 。又如 “ 和浩特 ” 内蒙古 自治 区 的 呼 是
个 音节 , : 如
蜥蝎—— 巨蜥 玫瑰— —攻红 螺蛳—— 海螺 也可 以是联绵词 的后一个音 节语 素化 。 : 如

首府 。 是一个地名 。 它是从 蒙语 音译 过来 的外来 词 。 现在 。 人们常把“ 呼和浩特 市” 称为 “ 呼市” 这也是外 。 来词 的音节语 素化现象。再 如“ 德意志 ” 也是一个音 译 的外来词 , 指的是一个国家 。 现在我们 可以用 一个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作者:王海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

如今,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日益明显,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形成条件,将对现代汉语的丰富与发展起巨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分类;成因关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在张斌主编的《简明现代汉语》教材上有明确的定义: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1)如“蝴蝶”(2)这个连绵词,“蝴”(3)与“蝶”都只表示读音,两个音节单独都不具备意义,而现在,“蝶”这个音节能与一些语素组合成词,并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如“蝶泳”、“蝶骨”。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音节语素化。

这一现象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自古就存在了,汉语发展到现在,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和日益普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进行分析,试探究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成因,丰富现代汉语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与使用现代汉语。

关于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等都曾在文章中提及。

对这一现象做出明确定义的有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

关于音节语素化的讨论已产生不少理论成果,集中展现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上,而对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缺少全面系统的阐释。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探讨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对这一现象的分类采用传统的二分法,分为连绵词与音译词的音节语素化,而对于外来词的划分采用董晓敏等学者主张的两分法,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的来源分为两类:音译外来词,音译加表义成分外来词。

一、音节语素化的界定及类别根据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汉语音节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构词及类词缀发展趋势剖析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构词及类词缀发展趋势剖析

第33卷第6期 Vol .3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N O R M A L U N IV E R S I T Y 2017年6月 J un 2017外来词音节语素化构词及类词缀发展趋势剖析谢明镜(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四川遂宁629000)*摘要: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是外来词汉化的典型特征,也是研究外来词汉化现象的又一重要途径。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后大量构造新词,同时也进一步汉化,加快了外来词的全民常用性进程。

在构造新词的动态过程 中,很多语素化的音节有实在语义的同时又出现了能产、构词定位、具有类义功能的特点,这种特点让音节化的语 素朝着类词缀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音节语素化;构造新词;类词缀doi : K ).3969/j.issn .2095-5642.2017.06.057中图分类号:H 卜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 (2017 )06-0057-04一、音节语素化现象初识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音节是说话时能自然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一个表义的语素可 以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在音节与语素之间存在一种现象—音节语素化,这一现象多年以前就有学者注 意到了,研究音节语素化的学者也有不少,林汉达先生最早关注音节语素化这个问题,他也更多地研究了汉 语连绵词中的这一现象,他在1 955年出版的《汉语的词儿和拼写法》一书中说:(连绵词)音节不能拆开的, 即使被迫拆开,至少有一个音节是不能独用的。

”[1]也就是说拆开后若另一个音节存在表意的可能,能单独使 用,那么这个音节就具有了语素义。

邵敬敏在200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通论》一书中提到:这些音节似乎可 以替代整个词语,也好像获得了某种意义。

”[2]换言之,就是这些不表义的音节已经成为了表义的语素。

俞理 明在《汉语缩略研究》一书中谈到“缩略代表形式的选用”时提到有一类“以非词素音节为基础的缩略”,用了 一些例子论证了缩略形式可能采用的非词素音节,他所说到的非词素音节缩略的结果,其实质就是音节的语 素化。

汉语多音节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汉语多音节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汉语多音节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汉语多音节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摘要:音节语素化是音译外来词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的演变过程,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内部语素生成的过程。

语素化动态地再现了汉语的构词过程。

汉字机制与音译词中汉字“以形表音”的运作方式之间的冲突是音译词语素化的内在动因和主要依据。

语素化的实质是音译词中的汉字由“以形表音”的方式向“以形表义”的方式回归的过程。

关键词:音译外来词语素化以形表音以形表义、引言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各种形式的接触,都会引发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词语的相互借用。

自古以来,汉族就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以及西方各国存在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接触。

鸦片战争之后,汉族与西方各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空前频繁,大量涌现的外来词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发展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语素化现象作为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表现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讨论。

然而,目前对语素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问题的讨论上,我们认为,语素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

语素是语言的底层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稳定的语言成分。

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语素系统,或者说,语素化是否应该在语素层面上进行重新界定?汉语语素与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相对应,汉字机制对语素化有着怎样的影响?以上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讨论。

音节语素化的界定借词现象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东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原,在翻译佛经时汉语从梵语和中亚诸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语。

这些借自外语的词语大多采取音译的形式,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汉字转写外语词的音节,一般为多音节词。

随着这些借自外语的词语在汉语中被大量使用,逐渐出现了用胃龊鹤直硎驹?来用多个汉字转写的词语的意义的现象,例如,“佛陀”借自梵语,原文为“buddha”,早期还有“佛驮、浮屠、浮图”等译法,“佛”原本只是用汉字对“buddha”进行音节转写而使用的一个汉字,其本身没有任何语义价值,然而随着“佛陀”一词的反复使用,汉语社团逐渐将“ buddha 这个词的意思归入“ bud- ”这个音节,并以此为基础造出了佛经、佛法、佛像、佛教、活佛、借花献佛”等词语。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重读音节的特征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重读音节的特征

【新词语的音节特征及发展趋势】重读音节的特征一、《现代汉语词典》音节特征通过很多学者研究证明,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呈现出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态势。

同时,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双音节词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苏新春(2001)对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条词语的音节数量做过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所占比例和平均词长都可以看出,双音节词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单音节的地位次之;其次是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及以上的词语还不足1%,最长的是12个音节的。

整体而言,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所反映的整个现代汉语时期的词长是以双音节为常态。

平均词长为2.1个音节,更突出了双音节词的重要性。

二、《新华新词语词典》音节特征邢芙蓉(2008)对2003年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的2168条词语的音节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和表1对比可见,单音节词明显减少,只占0.51%;双音节词依然占据大半江山,优势明显;三音节词、四音节词的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五音节及五音节以上的词所占比例也有大幅增加。

整体上来看,单音节词地位剧减,二到四音节词语所占达90%多,是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优势词长,是词语增生的主要的形式。

2.82的平均词长增加很多,即将打破双音节词的主导地位。

三、年度新词语音节特征通过对教育部2006―08年度发布的784条年度新词语音节数量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中数据可见,年度新词语中单音节词依旧很少,所占比例和《新华新词语词典》相当;双音节词的大幅缩水,平均只占20.2%;三音节、四音节词又有大幅增加,并且已经超过双音节词;五音节以上词语略有增加;最长音节数为8个音节。

纵观2006―2008年度新词语,单音节词依旧不适合年度新词语的词汇体系,二到四音节词语共同占据了的主体,并由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演变为双音节词萎缩不前,三音节词一马当先的态势。

突破3字大关的平均词长仍保持着递增的势头,预示着年度新词语的多音节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音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语音演变、社会文化交流和地理区域间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

在汉字的音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常见的趋势:
1. 声母的变化:有些汉字的声母在音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例如,“爸”字原本读作“pa”,现在读作“ba”;“戏”字原本读作“hi”,现在读作“xi”。

2. 韵母的变化:汉字的韵母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语”字原本读作“ngu”,现在读作“yu”;“目”字原本读作“muk”,现在读作“mu”。

3. 声调的变化:汉字的声调也会随着音化趋势发生变化。

例如,“风”字原本的声调是阳平,现在读作阳平不变,但有些方言中可能发生了变调。

4. 声韵的合并:一些汉字的发音在音化过程中合并了原本不同的声韵。

例如,“车”字原本读作“kher”,现在读作“che”。

5. 外来词的借读:随着汉字的使用和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词被借用到汉字中,并按照汉字的音韵规律进行音化。

例如,“咖啡”这个外来词被借读为“kafei”。

需要注意的是,音化趋势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方言和地
区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虽然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言,但在不同的地区和方言中,汉字的发音可能会有所不同。

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化

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化

谢谢观看
四、探讨
当代汉语新词词音结构的多音节化现象在给我们带来更多新鲜元素的也引发 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1、利弊分析:多音节化的新词在丰富汉语词汇、增强表达力的同时,也可 能导致一些问题,如语义混淆、难以理解等。因此,在引入和使用新词时,需要 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2、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演变的规律,可以预见当代汉语新词 词音结构多音节化现象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富 有创意和实用性的新词,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表达需求。
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 化
01 一、引言
03 三、举例
目录
02 ,新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些新词的词音结构也呈现出了 多音节化的趋势。本次演示将分析当代汉语新词词音结构多音节化的现象、原因、 影响,并举例探讨其利弊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引言
汉语新词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语言演变的必然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旧有的词汇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准确、传神地表达这 些新事物的需求。因此,新词应运而生,并且在词音结构上呈现出多音节化的现 象。
(3)缩略词流行:为方便口头表达,许多长词被缩略为短词,如“GDP”、 “NBA”等。
(4)音译词增加:为准确地表达一些外来概念,音译词逐渐增多,如“咖 啡”、“沙发”等。
2、当代汉语新词词音结构多音 节化的原因
当代汉语新词词音结构多音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为了 满足人们对于准确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求,新词的多音节化应运而生。
3、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该词是英文缩写,表示国内生产总 值。在引入汉语词汇系统中时,被缩略为“GDP”,方便口头表达和记忆。这个 词的多音节化,使得我们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有了更简短、更专业的表达。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作者:李金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5期摘要:音节语素化是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汉语当中。

音节语素化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广泛地影响,从音译外来词和连绵词的角度出发,分析说明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音节语素化;音译外来词;连绵词;积极意义音节语素化的定义很明确,张斌先生认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语言现象针对的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而言的。

语素是一种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里的“最小”是指不能够对一个语素再进行拆分。

而对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则可以理解为是对双音节、多音节语素进行拆分的一种特殊情况。

对于一些双音节、多音节语素,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往往取其中一个音节来代表整个语素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音节就具备了音义结合的特点。

由于经常性地被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久而久之,这样的音节就变成了构成相关词语的构词语素。

音节语素化现象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它广泛存在于音译外来词和联绵词当中。

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是汉语发展的一个趋势,它适应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在音译外来的人名、国名和地名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拿人名来说,我们常常管莎士比亚叫作莎翁,“莎翁”中的“莎”字则是代表“莎士比亚”这个语素,从一个音节变成语素,这就是音节语素化的表现。

“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慈祥、和蔼、平易近人的老者形象,因此“莎翁”比“莎士比亚”显得更具有亲切感,而且这也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并且,加工过后的词语从原先的四个音节变成了两个音节,在表达上更为精简,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这种音译外来的人名数不胜数,比如在报纸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撒夫人急流勇退”、“戈式面临新的挑战”,我们都知道这两个标题分别说的是曾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前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这样的称呼并不会感到困惑。

试论汉语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

试论汉语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


汉语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 象例 析①
到补充汉语词汇的作用 。但是外来词的借人及发
展 又受 到汉语 的影 响 和制 约 , 这 就是 人 们 所 谓 的 “ 汉 语化 ” 。表 现为 两 个方 面 : ① 意 译 化 。如 音译 词“ 僧伽 蓝摩 ” “ 伽蓝 ” 被“ 寺” “ 庙” 所代 替 。②语 素 化 。即本来 由于 这个 词 语 采 用 音译 的办 法 , 后来 使用 长久 了 , 其 中某 个音 节 似 乎 可 以替 代 整 个词 语, 也好像 获得 了某 种意义 , 这 是外来 词汉语 化进 程 中一种 特殊 表现 。关 于现代汉 语外来 词音 节语 素化现象 , 邵 敬 敏_ 1 ] 、 万红[ ] 等 都 曾在 文 章 中提 及 。实 际上 , 在古代汉语 , 尤 其 是 在 中古 汉 语 时

要 :分析 了汉语外来词音 节语 素化具体现象 , 按照汉语外来词音节语 素化 的结 果 , 将其 归纳为三种
类型 , 详细 阐释 了古今汉语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异同 , 指 出汉语 外来词音节语 素化研究对汉 语词法研究及 辞 书编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外来词 ; 音节 ;语素化;意义
文 献 标 志 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H 1 3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来 词是来 自非汉 语 的其 他语 言 的词 语 , 它
是语 言接触 的结 果 。汉 语史 上 曾经有过 几次 大规
在 谈 到“ 缩 略代表 形式 的选 用 ” 时有 一 类 “ 以非 词 素音节 为基础 的缩 略” , 举 出了一些 例证 来说 明缩
论 缩 略的结果 —— 语 素 化 [ 3 ] 。外来 词 音节 “ 语 素 化” 这种 现象 虽并不 多见 , 但作 为一 种客 观存 在 的 语 言现 象对汉 语 的词 法 、 辞 书编 纂具 有一 定 的影 响 。本文 试通 过对汉 语外 来词 音节语 素化 现象 的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及表现(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音节语素化”也有学者称为“语素化音节”,关于它的定义,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上。

教材第三章(P151)指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提法从总体上指出了音节语素化的实质,即音节升格为语素。

但善于再思索的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音节是怎么变成语素的?“不表义的音节”具体又指哪些音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能从此定义中得到解答,显而易见,这个定义是不完备的。

笔者在这里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所谓音节语素化,即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使交际目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里指明了音节语素化的动因,音节的所属范围,音节化为语素后的作用,从而给人的一种明晰的认识。

(二)“音节语素化”的表现本文所说的“音节语素化”的表现是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的。

某些单纯词,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固有的,在运用中都有不同的语用需求,即具体的言语交际对这些单纯词中某些音节化为语素的要求不一样。

从语言发展的实际和现有的语料来看,音节语素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音译外来词的首音节语素化;其二是音译加注外来词的双音节语素化;其三是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

本文拟在这三方面作细致探讨。

第一,音译外来词只求对译过程中声音相似地接近,较少考虑所用汉语音节所结合的意义。

比较常见的是音译外来人名、地名、概念名的首音节语素化。

如老瓦(瓦尔德内尔)、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米教练(米卢教练)。

这些音译的人名、地名往往是专有名词,但所用音节很长,所以采用首音节来指称事物。

此外,普通名词中也有首音节语素化而参与构词的,比如,由“的士”的“的”构造出“打的、的姐、摩的”等,由“咖啡”的“咖”派生出“奶咖”“苦咖”等。

第二,音译加注外来词就是在音译的基础上再加上表示该事物类别的语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它处于语言的最底层,是最稳定的语言成分。

因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是不能拆开的。

如果拆开,要么不能表示意义,要么表示与语素的整体意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语素是不能再切分的,这只是一条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一种例外的语言现象,那就是“音节语素化”现象。

所谓音节语素化现象,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根据其在词汇系统中的不同来源,可大致地分为以下两类:
一、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类联绵语素大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大多为表示动物名称的名词;(2)前后两个音节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有可能语素化,而代表整个音节。

例如:
前一个音节语素化蜥蜴——巨蜥
鸳鸯——鸳侣
螳螂——螳臂
蟾蜍——蟾宫、蟾光、蟾酥
后一个音节语素化蜘蛛——蛛网蛛丝
蝴蝶——蝶骨、蝶泳
麒麟——麟角
骆驼——驼背、驼峰、驼铃
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所占比重较小,此类联绵语素所指代的动物名称,也大多为人们习见常说。

此类观象与汉语词汇由单音节逐渐向多音节,尤其是向双音节化演变有关,因此其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音节语素化现象大多集中于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上,且一般表现在外来音译语素的首音节语素化上面。

1.外来音译名词的音节语素化
比较常见的是音译外来人名、地名的首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些音译人名、地名大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但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或某种表达的需要,有时用其第一个音节来代替整个名词,首音节具有了语素化特征。

例如:
英格兰——英
撒切尔夫人—撒夫人
法兰西——法
戈尔巴乔夫——戈氏
美利坚——美
阿拉法特——阿翁
俄罗斯——俄
贝克汉姆——小贝
在外来音译的普通名词中,也存在着音节语素化现象。

如表示“taxi”(出租小汽车)译词“的士”,是一个复音外来词。

但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面的、的哥、打的、板的”等多种称呼。

“的”已经具有了“的士”的整体意义,与其他词语灵活搭配,具备了语素的功能。

其他类似的有:
模特——名模
可口可乐——非常可乐、汾湟可乐、天府可乐
迪斯科——迪厅、老年迪、迪姐、迪吧
奥林匹克——奥赛、奥委会、残奥会、申奥、国奥队
巴士——大巴、中巴、小巴、双层巴
2.外来音译计量词的音节语素化
一些多音节的外来计量词,首音节语素化后,现在几乎成了自由语素:
安:安培的简称(电流单位)
瓦:瓦特的简称(功率单位)
赫:赫兹的简称(频率单位)
帕:帕斯长的简称(压强单位)
长:长路里的简称(热量单位)
欧:欧姆的简称(电阻单位)
伏:伏特的简称(电压单位)
库:库伦的简称(电量单位)
其实,音节语素化现象古已有之,在古代,汉民族在与外族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与西域、印度的交往过程中,引进了许多双音节、多音节的音译词。

有些音译词,在汉民族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本来由几个音、几个汉字来表示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音、一个汉字上,再与其他词语灵活搭配,形成了音节语素化现象。

例如:
“佛”,佛教用语,佛陀的简称佛图,源于梵语buddha,又称”没度、浮图、佛图”等,当“佛陀”等双音节词最终固定于“佛”这个纯记音字以后,“佛”便具有了表义作用。

围绕着“佛”便构成了许多的词语:佛教、佛法、佛号、佛爷、佛堂、念佛、佛教徒、立地成佛、佛头着粪,“佛”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语素。

又如“塔”,本也是佛教用语,源自梵语stupa,又叫“塔婆、偷婆”等。

指佛教特有的建筑物,存放佛骨+舍利的地方。

“塔婆”等名称被引进后,其含义逐渐地凝集在“塔”字身上,“塔”字身上,“塔”由“塔婆”等的简称而取得了语素的地位,由此形成了许多的词语,如:佛塔、高塔、塔吊、塔林、塔钟、塔台等。

音节语素化的形成应有一定的条件,需要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按照苏新春教授的研究,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单音节化,就是它的外部形式必须由复音节转变为单音节。

单音节可唤起人们对整个语素所代表的事物的联想,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沉积于语言的最底层。

这样,单音节便取代了整个语素的地位。

二是有比较高的复现率。

它反映了单音节与整个语素意义的结合程度。

这个单音节不但要最终有表义作用,完成与意义的结合,而且还要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与其他词语进行灵活的搭配,再经过时间的检验,音节语素化才告完成。

而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过程则与外来音译词的音节语素化有所不同。

汉语词汇系统是由单音节逐渐向多音节演化,特别是向双音节演化。

双音节词汇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了很大比重。

在这种演变规律作用下,当一个联绵语素与另一个词组成一种事物的名称时,人们往往选取联绵语素的一个音节,与另一个词
的一个音节,共同形成一个双音节的名词。

这个被选取的音节便代替了整个联绵语素的地位,具有了语素化的倾向。

选取的原则以新词音节读音的和谐流畅为主。

音节语素化现象,特别是外来音译词单音节语素的出现,是汉语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复音节到单音节,实现单音节与复音节含义的结合,再加上在词语搭配过程中的高现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音节语素化才告完成。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新的知识、观念会源源不断地充实人们的头脑。

那些引进的新词语,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

而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词语总会以单音语素的形式进入汉语的最底层,并逐渐凝固沉淀下来。

因此,音节语素化现象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音节语素化不但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为汉语输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中国语文,2003,(6).
[3]陆俭明.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杨晓红,山东省枣庄学院中文系;姜艳艳,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