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案例评析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如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马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而言,我希望学生可以: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3.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导语来预测课文的主题和主旨,从而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框架和大意,然后针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2.课堂探究在课堂探究中,我让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焦虑和不安的心情;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等待”一词,增强了情感层次和紧张感。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反思讨论在反思讨论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讨论“马”的象征意义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马的体力与毅力,马的忠诚与勇气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提炼。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课堂时间分配还可以更加合理化。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解析《马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它以讲述一匹马的心声为叙事对象,通过马的话语来表现出它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依恋。
在教学中,虽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既能培养其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也能增强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篇章结构、主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进行一番解析。
一、篇章结构小学语文教案《马说》是一篇议论文,篇章较为简短,共分为3段。
第一段介绍了马的心声,表现出它对人类无尽的忠心和感恩;第二段讲述了马在战争中的表现,蕴含出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第三段全面回顾了马一生的经历,以及马对人类的心理感悟。
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为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彩,不同段落中运用的语言手法也各有不同。
在第一段,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借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渲染出自己对主人和农民的感恩之情。
第二段则强调抗战时期的战争气氛,利用对比的手法来突显战争的惨烈和残忍。
此外,文章还出现了句式多变、借喻形象生动等语言特点,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三、主题思想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主题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出马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感恩之情;二是强调抗战时期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和贡献;三是阐述马对人类的生命和意义的个人感悟。
篇章内容简洁明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现出仁爱和关怀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虽然是一篇古文名篇,但凭借着它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语言特点,使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读懂文章,并注重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
为此,建议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课堂讨论和工作,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身,打造自身,使自身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马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和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充沛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发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同学的文言语感,督促同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同学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
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同学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同学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
让同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同学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
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同学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马说教学过程评析
《马说》教学过程评析周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个善于相马的人是谁吗?俗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天,我们就走进韩愈的《马说》。
评析:怎样让学生最快地走近这篇文言文?开门见山,用“古代善于相马的人”引出话题,用“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密切了”作为过渡语,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第一、二两句来回答,既使学生对作者阐述的“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有了初步印象,又令其快速地走入了文本。
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给予发言学生肯定与鼓励,并告知学生,学习文言,从朗读开始。
二、整体感知(一)因声求气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把遇到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2、小组代表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读对了吗?停顿合适吗?)3、师生合作正音,讨论文章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学生评价)5、师生合作点评教师的朗读。
明确: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
评析:文言文,需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要一读再读,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此环节中,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自由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听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评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这些不同形式的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走入了文本,为下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打了下了基础,更让学生明白“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
(二)因文解字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要求:利用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师生合作释,讨论辨析“骈、是、食、策、之”等文言词义。
明确:学文言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它。
评析:此环节,要花时间,让学生在主动译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要敢放手,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合作解决问题;要引导鼓励,将话语权利归还学生,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突出重点。
(三)因言寻意1、思考:文章短短151字,有一个字频繁出现,饱含了作者的感情。
是哪一个字?明确:“不”字。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教学为《马说》这一课,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
通过这一堂课,我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如何改进也有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反思1.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在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性、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并不够清晰,对于“人与马”互动以及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切身体会。
2.缺乏互动交流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实际上是在单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3.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发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动态效果,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讲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二、教学改进1.准确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在教学目标之后,进行逐步的分步指导,一步步去让学生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2.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问答的方式或分组的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所讲知识的动态效果,将任何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同时,这也能吸收学生在视觉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有情境的、话题新颖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课堂,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这不能用简单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完成,需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更顺利地开展。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马说》教学案例设计(附赏析与教学实录).doc
《马说》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设计初步构想:韩愈的《马说》一文,比喻说理,抒发了作者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而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愤懑之情。
文章观点鲜明,脉络清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启发、演绎和归纳,要使得学生在多媒体运用、师生谈话、小组讨论等形式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掌握本课的字、词、句、篇的意思,由“情”悟“气”,使学生了解文体特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没有伯乐、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慨Z情,并使学生止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得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和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建构。
为适应这一理念,实现本课教学目的,本节课我的初步设想有三:1、自我寻疑,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教学内容的简单完成,而是提倡大容量, 利用多媒体,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对自己提出疑问,积极地预习,广泛地阅读,充分地积累;2、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提倡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是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出新的问题给学生。
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为探究某类问题抛砖引玉;3、主张“情气说”,引导“悟”学: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教学时可以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实录如下:一、导入新课1、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2、投影展示:“知己”这个词的来历,“知己一一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一一楚策四》学生获得初步感触: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了解典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1、解题析疑解释题目:“说”的文体特点,以及“马说”的意思。
(帮助学生了解文体)2、简介作者请一名学生上多媒体展示台,展示自己查找并整理的关于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作者的情况,应包括照片、生平简介、作品、文学上的成就、倡导的文学理念和创作特点及相关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马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课文学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
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学习相关文 教材分析
学常识,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感
悟文本今天的现实意义。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
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课文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
4.教材挖掘透彻,选材恰当。正值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之际,选取《马说》一文有极强的 教育意义。学生对比古今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后树立了远 大的学习目标,有了“毛遂自荐”的激情与豪迈,使情 感体验得到升华。这都体现出彭老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恰 当、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本节课的成功奠 定了基础。
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
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
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
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
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
词的词义及用法;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说”的文体
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 教学目标
“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
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
表现手法。
作为八年级的孩子,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常
学生学习能 识;能够依据现代文,理解文中内容;但对文章的重点
《马说》教学案例与反思
《马说》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语(出示图片)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
并以问答的方式介绍“说”这种文体。
二、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3、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的问题,教师巡堂指导。
四、研讨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主旨,体会作者情感1、班级学习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提出本小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出示问题组:“千里马”不遇伯乐有怎样的遭遇?形象深刻地讽刺“食马者”的语句有哪些?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学生选感兴趣的话题: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六、总结全文1、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教师小结全文。
七、背诵竞赛八、结语【教学反思】在我校的新秀课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马说》和学生进行交流。
一节课下来,学生说学得快乐,我的心情也有几分的舒畅。
第一,采用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引出课题《马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导语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二,在课文的朗读上,从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读“可以说也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第三,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所以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很主动、很积极,讨论也很热烈,我也不是清闲地旁观学生的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学习,如何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思考,更热情地探索,充分展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韩愈的观点态度,了解其批判的锋芒所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韩愈的观点态度,了解其批判的锋芒所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文章深层含义的探讨。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马说》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马说》和其他相关文章,如《师说》。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探讨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韩愈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说》。
2. 写一篇关于《马说》的读后感,谈谈对韩愈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总结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马匹的形象和运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氛围。
《马说》教学实录及点评
《马说》教学实录及点评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
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众生:学过。
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
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生齐举手)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
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
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
(屏幕显示) 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文章的节奏。
lèzhǐpiáncáolìshísùdànsìxiàn伯乐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外见(屏幕显示字词读音)师:你们听了别人的诵读,自己也想展现一下自己的风采吧。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共同讨论,互相帮忙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
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
)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初步背诵。
②理解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三、教学重、难点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教学过程(一)由带“马”的成语、诗词等导入(二)解读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三位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抓住语气。
①句子停顿②句中关键词③句末叹词(3)运用适当朗读方法,再读课文。
(四)积累识记(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释疑,课堂小测。
(3)整理一词多义(4)学生翻译全文(五)领悟寓意(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人;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1一、做好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回去把课文读两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马说》这一课的前一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给学生们讲作者韩愈这个名字由来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对这个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少年所吸引。
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烈,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及时引导:“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英才,你们想知道他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上网查资料,同时布置他们回去查“伯乐相马”的典故。
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们讲刘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练孙海平发现的故事,之所以用刘翔的例子导入,是因为刘翔在中学生中人气很旺,甚至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较有时代的气息。
我说:“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孙海平就是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刘翔很幸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刘翔一样幸运,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说》作者韩愈。
”很自然地进入介绍韩愈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伯乐相马”典故的介绍这些环节,学生们根据自己回去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
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想这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二、注重朗读,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对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伯乐相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对于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授这一课时,朗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教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回去熟读课文。
在课堂上,我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给同桌听,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熟悉了,再朗读,我发现,这时候朗读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初中语文_23 马说韩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及分析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③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解读《马说》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的经典名篇,其中《马说》为第三篇自读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篇幅虽短却寓意深刻,有尺幅千里之势,引人深思。
全文通过托物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具体表述1.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能当堂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3.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深层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讽刺,能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的评价:1.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生根据提示能当堂背诵。
针对目标2的评价:1.学生能小组合作质疑解疑。
2.学生能翻译老师指定的重点句子。
3.学生能自己分类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马说》。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朗读与背诵《马说》。
2. 理解《马说》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马说》中的抽象概念,如“人才”、“命运”等。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马说》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韩愈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马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总结韩愈的写作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人才”、“命运”等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说》的重要性和启示。
6. 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及写作技巧,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马说》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探讨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马说》教学设计与评析
〔此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才被埋没的可悲境遇。
2.掌握积累短文中的主要实词用法。
3.把握文中重要的语气词和划分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重要实词,能用白话文翻译全文。
2.把握文中重要的语气词和划分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重要的语气词和划分节奏,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流程:一、准读(学生小声读课文,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强调“食”字的读音,生齐读教师范读,要求降速。
)师:在文言文当中,有一些词是不太好把握的,同学们知道是哪些词吗?生:为(二声)有时候读为(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二声,什么时候读四声?生:四声是做名词,然后,二声是做动词吧?生:我认为在读四声的时候应该是介词,在读二声的时候是动词,表示“是”的意思。
师: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当它表示被动的时候要读二声。
这样一个词有多种读音,在这篇文章中就有这样一个字。
生:食。
师:好,还有什么?生:还有通假字的读音是和现在的读音不一样。
师:还有一些书下注释中给我们的重点实词以及书下注释没给我们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在文章中圈画出你读得不太准的读音,小声读出来。
(生小声读,圈画易错字音。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段中的“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生:第三段,“食之不能尽其材”,还有最后一段中“其真无马耶”中的“耶”读二声。
师:你把握得很准确,那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一些重点词的读法。
(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
)师:我们需要读准这些字的字音,请同学们动笔,在文章中把这些字音圈画出来。
(生圈画字词。
)师:我们把握了字音,可以开始读了。
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我们来齐读“马说”。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整齐又响亮,才所提到的,这篇文章它属于———生:议论文。
师:对,说理。
所以语速要慢一点。
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
(师范读。
)二、译读(组合作的形式展示课文翻译。
《马说》教案与反思
《马说》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马说》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马说》。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马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马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读赏析:(1)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马说》的文意和修辞手法?(2)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2.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理解文章?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
(2)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说》。
2. 分析《马说》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马说”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马说课例分析
<马说>课例分析一、选择此案例的理由就我的文言文教学来说,很多节课都是我在满堂讲,一节课下来,我的感觉尚且不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
探求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虽然教师讲解详细、细致,但是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在听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积极参与,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都停留在表面。
在这节课中,我看见了教师教师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师活动《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韩愈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准确到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本节课既落实了文言文知识学习目标,培养了诵读文言文能力、口头翻译文言文能力,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方面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本节课紧密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紧凑,步步落实,步步深入。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深入地达到了跨越式教学目标对课标的深化、拓展、贯彻深入。
尤其是学生情感目标方面,教师不是在教学中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情感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然后,将这种思想认识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疏通文义中,学生两人小组互译文章,每个学生均开口翻译课文,参与率达到100%,在知识的落实方面,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过程,完成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主题讨论环节中,依然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充分到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才令人满意。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启示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广泛浏览阅读大量的课程相关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而且借此成为学生当堂写作的触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案例评析
澧县澧澹乡中学皮娟娟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初步背诵
②理解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3、教学重、难点
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二、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预习法、迁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之情,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2、诵读品味法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创造性学习法
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家是否记得本册第五单元学过的叶新沙的话剧《陈毅市长》?
“陈毅市长”是个怎样的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
)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到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
(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
)
幸亏他遇到了陈毅市长,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的。
在这里,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既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起初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似,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
而陈毅市长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千里马”;又对后面学生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打下了基础。
2、解读标题及作者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
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分了四步:
第一步:无标点的全篇朗读(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自己断句,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步:听示范性朗读(用多媒体展示),正确把握课文的读音和节奏。
第三步: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
交流时,尽可能由学生自己解决,我适时加以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并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全班齐读,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4、精品细读
借助问题对文章结构和写法进行梳理。
此时我会提出几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内容。
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进而领会文章主旨了。
5、联系生活
(1)、说说你的经历感受
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我会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
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2)、谈谈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
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与时俱进,终身学习;适应环境,善于表现自己,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6、当堂检测
(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丰富文言积累。
五、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主旨: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