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屈原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屈原》教学设计七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睥睨、污秽、犀利、驰骋”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理解“睥睨、污秽、犀利、驰骋”等词语。
2.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同学们,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节选),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检查预习1.认识作者2.掌握字词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四、人物介绍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小人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一带。
楚国郢(yǐng)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离骚》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写作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大肆屠杀坚持抗战的爱国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民都无比的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屈原的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
(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1)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与测验:(1)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
3. 作文评价:(1)评价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
(2)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屈原列传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书籍、论文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扩展阅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说课稿尊敬的教研组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内容。
首先,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文分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经历了波折和离居,但却并未屈服于命运的险象,反而以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离骚”就是屈大夫颠沛流离得出的心灵之作。
在长达400多年的千古佳话中,屈原依然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化符号,被人们誉为“竹林七贤之首”。
此次教学重点讲解《离骚》中的第一篇(自题为“九章”),全文分为“九章”(9个部分),若干章节。
本节课共选择了其中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大序》、《离骚》和《招魂》。
三个章节共计555个单词,考虑到本节语文课的时长,主要掌握《离骚》这一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并能够理解其含义。
(3)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和阅读屈原的文学作品。
(2)能够分析和比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
(2)离骚的主旨和文学意义。
2.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导读法和互动式授课法。
(1)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和结构,建立对离骚的整体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互动式授课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PPT呈现、多媒体配合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轻松愉悦地掌握课程。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屈原的诗歌的深刻意义和爱国情怀。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了解*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特点;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 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屈原列传》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3. 教学素材:相关屈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屈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容貌特点;(2)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3)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屈原为何被称为“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屈原列传》,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经典段落,并做好笔记;(3)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你们认为的经典段落,并阐述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分析屈原的人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屈原的人格特点。
4. 深入解读(1)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屈原列传》;(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屈原的象征意义;(3)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屈原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提问: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特点;7. 课后作业(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屈原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屈原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一、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文章通过描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屈原的生平简介;2. 屈原的主要事迹;3. 屈原的文学成就;4. 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掌握屈原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的生词、句型、段落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4. 文学成就分析:介绍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 精神品质分析: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1. 语言运用:通过学习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型、段落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鉴赏:通过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优秀3篇《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篇一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初中九年级下册《屈原》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屈原》语文教案教材背景介绍《屈原》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经典篇目,全篇共分为三个部分:《卜居》、《离骚》、《天问》。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的《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优美的散文之一。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屈原的人生轨迹展开叙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1.熟知屈原的生平和他的文化内涵2.了解《屈原》的篇目及基本结构3.理解《离骚》的内涵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2.理解《离骚》的内涵和韵律教学难点1.分析《离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2.把握《离骚》的韵律和节奏教学过程第一课《卜居》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2.掌握《卜居》的基本内容自主阅读1.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卜居》2.学生将文章中的生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3.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整片文章的大意课堂检查1.教师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口述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讲解文章的主旨和屈原的生平练习1.给学生布置小组阅读任务,每个小组进行分工阅读、文本分析并撰写读书报告2.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读书报告,让其他小组了解相关情况并交流分析结果。
第二课《离骚》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离骚》深入了解屈原的思想2.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内涵和韵律 #### 自主阅读3.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离骚》4.学生将文章中的生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5.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整片文章的大意探究1.通过阅读,了解《离骚》中的隐喻和文化内涵2.对于比较难懂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3.通过分析文本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练习1.给学生布置《离骚》的朗诵任务2.学生在组内进行分配角色,进行诵读练习3.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表演,通过即兴表演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三课《天问》教学目标1.了解《天问》的基本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2.学生能够理解《天问》中的人物性格与故事背景精讲1.教师通过针对性的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问》的文化内涵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体会小说情节的深层次意义课内作业1.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篇小说,与《天问》的故事背景有关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小说题材,但必须符合文化素养和语文文学内涵方面的要求课后反思1.对于单元教学的安排,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取教材要紧扣课程要求,并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含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含反思x17 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三、板书设计呼唤与歌颂——风、雷、电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可取之处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不足之处作为戏剧,本文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其戏剧特征,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天问》一篇。
等等。
3 .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
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 二 ) 重点:
4 . 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
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
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
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
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 . 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
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
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 . 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 ( 《雷电颂》 )
( 1 ) 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
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 ! 你咆哮吧 !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 ”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 ”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 2 ) 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
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
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
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 . 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 1 )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 2 )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 3 )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 4 )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 5 ) 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 三 ) 运用点:
8 .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 . 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 ( 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
2 .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
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
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 . 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 . 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 .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
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
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 1 ) A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B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C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D . 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
提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