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剧《刘三姐》
歌舞剧_刘三姐_喜剧形象的塑造与意蕴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的歌词是从民间一万三千多首山歌中精选、提炼、加工而成的[2],深刻生动,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与古代乐府民歌和优秀绝句相媲美。
《刘三姐》是将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选取了韵律优美、历史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作为主题音乐曲调,兼用广西特有的民间彩调戏曲音乐作为辅助曲调,音乐形象丰富,民族情味浓郁,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振奋。
1960年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后,由大会组委进行改编,再荟萃了各地优秀民间乐曲及各族优秀舞种,尤其是将京剧、桂剧的表演艺术与彩调剧融会贯通,加强了“剧”味,在彩调剧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将《刘三姐》改编成了歌舞剧[3]。
此时的《刘三姐》,在“歌”、“舞”、“剧”的素质上,独具了广西地方的、民族的特质,艺术造诣达到空前水平,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歌舞剧。
上北京演出时曾四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演出,受到高度赞扬[4]。
之后的一年间又应邀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62场,观众达五十八万多人;日本艺术家也深受感染,改编演出了《刘三姐》。
《刘三姐》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化“歌”、“舞”、“剧”的艺术功用,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情节中巧妙穿梭,塑造一组组新颖、生动的喜剧形象,以“喜”衬“斗”,让斗气中充满喜气和生气,使全剧笼罩在一个优美、抒情的氛围之中,渲染一种乐观、轻松的战斗情绪,从一种特殊的角度凸现阶级斗争主题,在艺术上作了大胆的创新,独具表现力。
一、以歌、舞塑造喜剧形象载歌载舞,抒情欢乐是歌舞剧的表现本质,《刘三姐》优美的山歌和舞蹈主要用于表现农民,紧扣阶级斗争主线,贯穿全剧始终,多方位塑造喜剧形象,意蕴丰富而深刻。
1.反衬压迫。
《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逼婚与反逼婚,禁歌与反禁歌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表现农民与财主两大阶级争夺生存权和文化权的斗争。
剧作以财主的主动行为推动剧情发展,表现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每次财主行为出现之前,都有一场由农民歌舞构成的喜剧形象。
《刘三姐》的音乐叙事及其时代价值
“刘三姐”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与当地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演绎,往往能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心向往之。
“刘三姐”的故事就是如此,以刘三姐为题材改编的戏剧又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剧情,内容丰富多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型舞剧《宝莲灯》、民族歌剧《江姐》等经典作品相继涌现,中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许多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民族传统文化题材,希望从中获取素材,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在这过程中,发现“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深受民众的喜爱,从而被艺术工作者选中作为戏剧题材。
艺术工作者经过整理加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形成歌舞剧《刘三姐》[1]。
一、歌舞剧《刘三姐》简介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提出了戏曲界要进行“剧本改革、人员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2]。
中国戏剧界由此开启了全面革新,在继承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民族化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继创作了《江姐》《罗汉钱》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创作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歌剧”由此应运而生[3]。
“新歌剧”的潮流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要求对彩调剧《刘三姐》做进一步改编的要求,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一位生活于唐代岭南地区的民女,擅长唱歌,被人尊称“歌仙”。
“刘三姐”的传说在广东、广西等地区代代相承,明末诗人屈大均所作《刘三妹》、民国初年编纂的广西宜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宜山县志》中均记载刘三姐“解音律”“性爱唱歌”,“刘三姐”逐渐发展为岭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成为各种民间戏曲作品中的角色。
1958年柳州彩调剧团将“刘三姐”编入到彩调剧《刘三姐》当中,演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而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4]。
196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由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小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郑天健任导演、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负责排演、傅锦华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公演后大获成功,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成为中国歌舞剧的经典之作[5]。
试析《刘三姐》的文本魅力
在广西的民间传说中,刘三姐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 象。 “这颗明珠被历代统治阶级掩埋在土里,……如今要把它 挖掘出来,……写出比传说本身更集中、更强烈的阶级斗争, 使刘三姐比传说中的刘三姐站得更高、更伟大。 ”在主人公刘 三姐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创作者根据时代精神,加入了一些 新元素。
总之,刘三姐这个人物被当时的很多论者认为是“两结 合 ”(革 命 现 实 主 义 和 革 命 浪 漫 主 义 相 结 合 )创 作 方 法 下 的 典 型人物,既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身上又寄托了人民的理想。
二、深具民心基础的时代主旋律题材:农民阶级与地主 阶级二元对抗
与当时大多数作品一样,《刘三姐》以泾渭分明的“二元” 对抗形式为主要矛盾冲突,情节主线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 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即以刘三姐为首的众村民与以莫海 仁为首的地主之间的矛盾。 当然,该主题不仅仅是因为顺应 了主流意识形态而受观众的欢迎, 从民间故事的角度看,地 主贪婪而又品质败坏,道德低劣,缺乏能力,而正直的百姓领 袖则以高超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带领百姓对地主进行了强有 力的对抗,且最终取得胜利,这样的题材可以说从来就有其 深厚的民心基础。 不过,戏剧也删去了民间传说中一些较有 娱乐性的爱情、伦理色彩的情节,例如刘三姐与白鹤秀才对 唱七天七夜的浪漫传说、 她被哥哥刘二害死的传说等等,而 这部分情节在民间向来都是被强化和津津乐道的部分,戏剧 对情节的取舍让作品的价值取向从多元变得比较校中文系,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 《刘三姐》是广西十七年戏剧中的经典作品,具有特殊的文本魅力。 首先,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交流 的使 者 ,也 似 一 个 引 领 大 众的 英 雄 人 物 ;其 次 ,戏 剧 的主 要 矛 盾 冲 突 属 于 农 民阶 级 与 地 主 阶 级 之 间 的 对 抗 ,这 一 题 材 在 当时有深厚的民心基础;再次,山歌作为“武器”,将反抗诗意化、艺术化、审美化了。 [关键词] 刘三姐;阶级斗争;山歌
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
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民间长歌作品,以及作为其中最经典的“刘三姐歌谣”叙事作品,被历史深深记录着。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接触到这精彩绝伦的叙事艺术,并且其中隐藏着大量的艺术特征,可以被理性考析。
“刘三姐歌谣叙事”一般被称为长歌,也叫“长歌行”,它是一支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多部分歌曲,曾经广泛地流传在中国古代,而且在当今仍然留存在中国社会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最著名的长歌叙事作品,《刘三姐歌谣》是中国古代史诗和文学经典作品,其中对应的词汇和句型中都充满着古代文字符号的遗产。
《刘三姐歌谣》的叙事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刘三姐歌谣》有着强烈的历史性和反映性。
这部叙事作品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它为当时人们所大加传唱,其中记录了当时君权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变迁和斗争,充满着时代气息,以及人们挣扎在权利权力矛盾中的心境,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特殊性。
其次,《刘三姐歌谣》中所表达的叙事技艺也是非常精湛的,例如平衡、对偶、重复等,这些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让人民受益终身。
其中运用对偶手法和对句式,使文字表达变得更有韵律感,更易于记忆,也更易于读者理解,深刻地展示了古代文学艺术的高超技巧。
再者,《刘三姐歌谣》也有着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它不仅展示出古代生活的繁复多元,而且充满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情调。
从中可以看到,文学作品赋予世界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尤其是在经历叙事之后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最后,《刘三姐歌谣》中流传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叙事作品,其文学价值在于它精彩绝伦的文字表达,运用多种古代文字符号手法,叙述丰富有趣的故事,从而使人们接受历史变迁、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学习思考。
综上所述,《刘三姐歌谣叙事长歌艺术特征考析》应当着重在长歌叙事艺术中刘三姐的历史性、反映性;优秀的叙事技巧;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传播文学价值等特征上展开考析,以此反映古代文学艺术特点,对当代社会文学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
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摘要】歌舞剧《刘三姐》是一部音乐民族化创作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该剧的历史背景、音乐民族化创作理念、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音乐表现手法的创新以及观众反响和评价的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在音乐创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通过对该剧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民族音乐在戏剧领域的发展方向。
该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具有独特的地方,更为国内外音乐民族化创作树立了榜样。
观众对该剧的反响也表明了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民族化创作在歌舞剧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歌剧,《刘三姐》的历史背景,音乐民族化创作理念,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音乐表现手法的创新,观众反响和评价,结论,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成果,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歌舞剧《刘三姐》是一部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作品,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
这部歌舞剧首次演出于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音乐,著名导演陈唐执导,以女性主角刘三姐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她勇敢、独立的形象,以及对爱情和家庭的追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刘三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她勇敢、聪慧,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精神。
《刘三姐》这部歌舞剧将这一传统故事重新诠释,通过音乐的表现和舞台的呈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刘三姐形象。
歌舞剧《刘三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成为中国歌舞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以及民族化创作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音乐民族化创作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方式,通过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作品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作品注入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
歌舞剧《刘三姐》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其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精益求精始成器——从民族歌剧《刘三姐》谈起
中国音乐学(季刊)2018年第4期142· ·□蔡 韧精益求精始成器——从民族歌剧《刘三姐》谈起民族歌剧《刘三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打造,2017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是“刘三姐”题材继1959年彩调剧《刘三姐》、1960年歌剧舞《刘三姐》以及1960年电影《刘三姐》(编剧乔羽、作曲雷振邦)等经典作品之后,在艺术形式上又一次新的尝试。
这歌剧的创作团队集结雷蕾、蔡薇蔓、易茗、李心草、陶雷、刘传龙、方绪玲、阳东霖、赵海风等艺术家以及桂林文化专家等,从选题、创作到完成,历时两年多,通过对原作进行戏剧加工、提炼,运用歌剧思维扩充、发展、改编而成,是根植于经典、立足于当下的一部中国民族歌剧新作。
该剧于2018年2月在桂林大剧院试演,7月在国家大剧院歌剧节首演,8月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演,连续演出,不断打磨,引起了热烈反响。
民族歌剧《刘三姐》取材于传统的“刘三姐”民间故事,围绕唱歌、传歌、以歌传情、以歌斗智展开,突出表现了刘三姐的勤劳与智慧,坚持正义,敢于与权贵抗争的顽强精神。
总体而言,这部新型歌剧一方面继承传统,保持原作风貌;另一方面又侧重表现手段的创新。
在彩调剧、歌舞剧以及电影版的《刘三姐》等艺术形式中,“刘三姐”的故事原多以歌舞形式呈现,民族歌剧《刘三姐》则主要以歌剧思维加以改编,以歌贯穿整部戏剧,并运用戏剧手段和歌剧思维,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使整部作品呈现出具有综合性戏剧的风格。
在情节上,保留了原作中刘三姐带领乡亲们与财主斗争这一核心情节。
新增了靖江王、小郡主以及学道大人这三个人物,既突出“刘三姐”故事的确切历史时期;又以新增人物代表的正义力量,弱化了过去剧中过分强调的阶级矛盾冲突,更贴了近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最后,还着重描写刘三姐和阿牛之间的情感表达,并创造溶洞、大榕树等浪漫、唯美的意境,增加了男女主角抒发情感的内心咏叹,达到了颂扬爱情、抒发情感的目的。
浅谈歌剧《刘三姐》
浅谈歌剧《刘三姐》第一篇:浅谈歌剧《刘三姐》浅谈歌剧《刘三姐》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歌剧,有《江姐》、《花木兰》、《原野》、《蝴蝶夫人》、《卡门》、《茶花女》、《我心飞翔》、《刘三姐》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三姐》这部歌剧。
《刘三姐》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壮家少女,她特别喜欢唱歌,可以出口成歌,远近无与匹敌,她经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土豪劣绅的利益。
当地土豪莫怀仁在用尽方法也无法禁歌后,便把刘三姐关押,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刘三姐和阿牛趁天黑乘竹筏走了。
这部歌剧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的跌宕起伏,还有它传递的思想。
我觉得它强有力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通过刘三姐这个人物,通过她的山歌,通过她所团结和影响的群众,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劳动人民的反抗、勇敢、智慧和团结压倒了剥削阶级的一切威逼利诱和阴谋诡计。
这个戏的总的效果是大长劳动人民的志气,大灭剥削阶级的威风。
在这部歌剧中表现出劳动人民是这样的聪明美丽,这样的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剥削阶级是那样的丑恶愚蠢,那样的用尽坏心思,终于还是失败。
在这个歌剧中,群众都是主动地迎着战斗,自始至终乐观地、坚定地向压在头上的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命运作出勇敢的反抗。
他们聪明,有才智,能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而且在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斗则必胜,并且是接二连三地获得胜利。
这种正义的反抗,主动勇敢的战斗风格,乐观的精神,充满了智慧和豪情的胜利气氛,加上浓郁的壮族民间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谐地形成了这个剧特殊的艺术风格。
我想事物的本质本来就是这样的,从历史的局部现象来看,劳动人民也有挫败,也有困难,有些时候还处于很悲惨的境地,但从历史的整个发展来看,又总是劳动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剥削阶级,而且最后的胜利者总是劳动人民。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部歌剧中体现出的刘三姐的性格。
她是壮族山区普通的劳动少女,又是一个天才的民间歌手。
总的来说她勤劳勇敢,聪明善良。
刘三姐(彩调歌舞剧)
131Βιβλιοθήκη 歌海 2015 年第 2 期
兰 芬 姐妹们,我们采起茶来! 众姑娘 (唱) 姐妹生得灵巧手,
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 下采好似金鱼游。 左采好似龙戏水, 右采好似凤点头; 采得春风笑开口, 采得青山笑点头。 老渔翁 (唱) 今年采茶手提篮, 明年采茶用肩担, 长街换得红绒线, 绣个金球和哥连。 众姑娘 (哄笑)老公公,你讲笑了! [韦 老 奶 手 捧 茶 罐 领 着 刘 三 姐 和 刘 二 上。 [李小牛身背弓箭,手提锦鸡从另一方 向暗上。 韦老奶 兰芬,姑娘们,你们看谁来了! 刘三姐 兰芬表妹!姐妹们!
全因我们把茶栽。 刘三姐 (接唱)一片茶叶一滴汗,
莫家强抢该不该? 众乡民 (合唱)不该不该大不该,
莫家强抢大不该! 莫进财 (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笑对三姐)这
位姑娘,想必你就是大名鼎鼎爱唱山歌 的刘三姐吧? 刘三姐 你就是莫府的大管家吧? 莫进财 正是在下。三姐回家乡是来赶歌节的 吧?欢迎欢迎呀!哎!乡亲们,今日茶山 之事可能有些误会,待我回府禀明莫大 老爷再和大家商议,三姐、歌圩上见,歌 圩上见! [莫进财将禁山牌子拔起率家丁下。 刘 二 唉!三妹,你又闯祸了! 李小牛 (羞涩地)三姐! 刘三姐 (羞涩地)阿牛哥!我们好久没见面了。 李小牛 是啊,是啊!(从腰间取下锦鸡)三姐,这 只锦鸡是我送给———送给外婆的。 采茶女 哎哟!小牛哥,送给三姐就讲送给三姐罗 嘛,又讲什么送给外婆的咧! 老渔翁 嗨!你硬是横扛竹竿进城门,脑筋不晓 得转弯哟! [众乡民哄笑。 韦老奶 (适时地对众乡民)走、走、走!乡亲们, 到我家打油茶去! 众乡民 走罗!走罗!喝油茶去罗! [众乡民高兴地随韦老奶下。场上只剩 下刘三姐和李小牛。 李小牛 三姐——— [李小牛在与刘三姐对视中脸儿胀得通 红,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 刘三姐 阿牛哥,你怎么出这么多汗啊? 李小牛(憨态可掬地)嘿嘿,嘿嘿!是呀,我、我、我 也 不 知 道 为 什 么 ,一 见 到 你 ,我 的 心 就 砰砰砰地跳得厉害…… [刘 三 姐“ 扑 哧 ”一 笑 ,拿 出 一 块 绣 有 壮 锦的手帕递给李小牛,李小牛忸怩地不 敢接,三姐帮阿牛擦额上的汗珠。二人 在低语中慢慢走近,造型。 [切光。 [幕后歌声起。
刘三姐观后感作文500字左右
刘三姐观后感作文500字左右
《刘三姐》观后感
作为一部以海南民歌为基础改编而来的舞台剧,电影《刘三姐》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习俗,深度剖析了人类社会的善恶与人性的多样性,令观众在欣赏该电影时又陷入内省。
该电影通过主角刘三姐的突出形象,展现出了一个妇女走入男性社会的深度内心挣扎和克服困难的故事。
伴随着歌舞,观众们跟随着刘三姐的脚步,进入了她跨过“庙门”的勇气,了
解到了“半岛之音”的形成,也分享了她家庭、感情和事业上的
波折与成长。
同时,这个角色也传达给观众深刻的启示,女性在社会中虽处于弱势,但正是因为这种弱势,能让她们变得更加坚韧和年轻的女性感到自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该电影中铺陈的音乐,包括主题曲和配乐,都恰到好处地支持和烘托了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歌曲和音乐的演出逾越了时空的界限,传达了海南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从而为观众进一步探索南方地方文化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艺术和审美享受。
总之,观看电影《刘三姐》的过程中,观众既可以享受真挚和纯净的音乐、歌舞表演和戏剧情节,也可以在这种文艺和生存现象之间发现类似于自己大大小小的真实体验。
此电影最深层的意义可能就是能够以合理的方式识别和协调等人性中的
好和恶,创造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为此,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并愿意继续探索更多有关中国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深处。
融传统与现代 汇古典与时尚——壮族歌舞剧《刘三姐》赏析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Classical Allusion and Fashion——The Art and Creation
Appreciation for Zhuang OperaLiu Sanjie 作者: 周佐霖 覃忠盛
作者机构: 河池学院中文系,广西宜州546300
出版物刊名: 河池学院学报
页码: 119-1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刘三姐》 传统形象 民歌艺术 戏剧荟萃 喜剧形式 启示 典范
摘要:�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
《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浅谈歌剧刘三姐
浅谈歌剧刘三姐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浅谈歌剧《刘三姐》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歌剧,有《江姐》、《花木兰》、《原野》、《蝴蝶夫人》、《卡门》、《茶花女》、《我心飞翔》、《刘三姐》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三姐》这部歌剧。
《刘三姐》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壮家少女,她特别喜欢唱歌,可以出口成歌,远近无与匹敌,她经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土豪劣绅的利益。
当地土豪莫怀仁在用尽方法也无法禁歌后,便把刘三姐关押,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刘三姐和阿牛趁天黑乘竹筏走了。
这部歌剧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的跌宕起伏,还有它传递的思想。
我觉得它强有力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通过刘三姐这个人物,通过她的山歌,通过她所团结和影响的群众,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劳动人民的反抗、勇敢、智慧和团结压倒了剥削阶级的一切威逼利诱和阴谋诡计。
这个戏的总的效果是大长劳动人民的志气,大灭剥削阶级的威风。
在这部歌剧中表现出劳动人民是这样的聪明美丽,这样的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剥削阶级是那样的丑恶愚蠢,那样的用尽坏心思,终于还是失败。
在这个歌剧中,群众都是主动地迎着战斗,自始至终乐观地、坚定地向压在头上的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命运作出勇敢的反抗。
他们聪明,有才智,能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而且在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斗则必胜,并且是接二连三地获得胜利。
这种正义的反抗,主动勇敢的战斗风格,乐观的精神,充满了智慧和豪情的胜利气氛,加上浓郁的壮族民间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谐地形成了这个剧特殊的艺术风格。
我想事物的本质本来就是这样的,从历史的局部现象来看,劳动人民也有挫败,也有困难,有些时候还处于很悲惨的境地,但从历史的整个发展来看,又总是劳动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剥削阶级,而且最后的胜利者总是劳动人民。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部歌剧中体现出的刘三姐的性格。
她是壮族山区普通的劳动少女,又是一个天才的民间歌手。
《刘三姐》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刘三姐》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你是否看过《刘三姐》这部作品,如果看过,你是否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悟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刘三姐》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方便大家学习。
《刘三姐》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1刘三姐的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学习。
看到她的朴实,纯洁的面颊,带着与无数邪恶作斗争的勇气,每每的歌唱都让人震惊,她将自己的心情、想法、自己的饿不满全融在歌里。
村里的百姓生活在平静的水乡,但快乐的生活却被邪恶侵扰,他们仰慕刘三姐,仰慕她同邪恶作斗争的勇气,他们奋勇向前,也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勇敢的去拼搏,才会有幸福。
彭婧:看《刘三姐》,有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人物的淳朴笑容,以及山水的清新秀丽,都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刘三姐,一个淳朴的村姑,一个善于用她甜美的歌声诠释爱与恨的人,她的聪慧击倒了三个秀才,为全村的人出了口恶气,同时,她少女的情怀,也赢得了善良的小伙子阿牛的钟情。
《刘三姐》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2最近我看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叙述了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故事。
她走到哪里便唱到哪里,鼓舞了人们对地主的反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然而她却有这样一种与强势对抗的勇气,这使我十分的佩服。
你看,刘三姐正在和三个秀才对歌呢!那三个秀才摇头晃脑的拿着书念,而刘三姐随口就接了一段,身后的百姓们也跟着唱。
秀才无言以对,百姓们也哄堂大笑。
刘三姐真受百姓拥护啊!刘三姐又是多么聪明啊!但我觉得,刘三姐的勇敢更让人佩服。
她面对强势面不改色,轻轻松松。
无论地主如何刁难,她都毫不畏惧,毫不胆怯。
而我呢,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做什么事都怕这怕那的。
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三姐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
绝不要当胆小怕事的人。
我们一定要把刘三姐的精神发扬光大!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在教室里观看了《刘三姐》。
刘三姐不仅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还有一副美妙的歌喉。
可是,她因为揭发了几次莫财主的阴谋诡计,而成为了莫财主的眼中钉,肉中刺。
刘三姐观后感
刘三姐观后感刘三姐观后感(精选17篇)《刘三姐》为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它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的核心工程,是一次真正豪华的灯会,构建了一个空前壮观的舞台灯光艺术圣堂,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刘三姐观后感,仅供参考。
刘三姐观后感篇1《刘三姐》是阳朔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她吸引着八方游客。
有人说;来阳朔不看《刘三姐》,那就等于洗澡没搓背,既不舒适,也会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导游小姐仿佛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她抿着小嘴微微一笑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遗憾,大家看了就知道值不值得一看。
《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以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加盟,数易其稿,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
虽然票价贵一点,大家既然来了,还是看看吧。
于是我们采风团决定留下来观赏这部世界第一的全新概念“山水实景演出”。
演出是每天晚上八点钟开始,每晚两场,每场演出时间约90分钟。
我们看的是第一场,所以就提前来了。
当我们来到剧场时,场内已来了不少人。
我环视一下这个特殊的大舞台,它没有布景,没有前台,只有12座壮丽秀美的青山环抱着漓江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
我抬头仰望高高耸立的山峰,看着淡泊闲适的漓江,眼前的情景顿时鲜活起来,青山与绿水相连,于天地相吻,挥之不去,深笃缠绵。
哪里还分得清山水与天地。
我突然明白景中有情,境在心中,情景交融才是天人合一的意境。
灯光突然亮了,红红的一片没有半点杂色。
青山红了,江水红了,若大的表演场地也红了。
红色仍在不断升腾,把周围的空气也染成嫣红色。
我望着这鲜艳的红色,知道演出开始了。
江面上飞舞起一道道鲜红的鱼网,随着鱼网的起落,刘三姐乘着花饰篷船,唱着甜美的山歌缓缓而来。
渐渐的那片红色被划成线条,裸露着墨绿的底色。
红色线条把墨绿色江面划分出若干等分,远远望去,那就是一页页精美的五线谱。
穿梭于线条中间的渔夫,他们戴着斗笠,手拿鱼网,便成了跳动在五线谱上的音符。
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分析
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3-02-02T08:07:21.66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唐建龙、马亚楠、李玉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导读] 彩调剧《刘三姐》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代表反抗斗争、追求平等的著品,人物形象塑造非常丰满,其追求平等、无畏权贵的思想极具个性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唐建龙、马亚楠、李玉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530005摘要:彩调剧《刘三姐》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代表反抗斗争、追求平等的著品,人物形象塑造非常丰满,其追求平等、无畏权贵的思想极具个性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剧以山歌对唱的形式进行表述,揭示了底层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不满,同时反映了古代女性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对男女平等的渴望。
关键词: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刘三姐原名刘三妹生于唐朝中宗时期,壮族民间传说人物。
她的歌如泉涌、优美动听,有着“歌仙”这一美誉。
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三姐的事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她勇敢、勤劳、聪慧的性格更是影响这一代代壮族人民的进步与发展。
刘三姐虽身处于封建主义时期,但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识是超前的,面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她无畏的反抗斗争;面对利益的诱惑她坚定的拒绝;面对男尊女卑的社会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封建女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渴望。
一、作品概述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1958年,该剧是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刘三姐的事迹进行整编的,剧中通过独唱、对唱、合唱的形式将刘三姐以及不同阶级的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形象,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丰富多彩。
曾五次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深受大众喜爱。
该剧主要讲述刘三姐被地主残害推下山崖落入河中,后乘筏顺水而流遇到老伯,经过老伯的诉说便在当地生存下来。
之后在刘三姐的带领下当地人们的思想渐渐觉醒,从而与当地地主斗志斗勇,最后跟自己心爱之人结成姻缘的美好故事。
民歌精神·审美经验·时代价值——谈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
2021年4—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入选了展演名单,这既是广西地方剧种彩调剧的辉煌,也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的体现。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高度赞赏广西“刘三姐歌谣”的魅力,勉励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应该说,植根于广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之中的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是不同时期的广西文艺工作者响应时代号召、肩负时代使命创作出的体现时代价值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一、民歌精神的熏陶“民歌”这个概念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中国学界译自西方,对应于英文中的“folk-song”,意思就是流传于民间的、普通百姓的歌。
中国古代典籍中没有“民歌”一词,古人主要用“风”“歌谣”等来对其进行指称,比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部分。
到了汉代之后,人们开始用“歌谣”来指代“风”,不过汉代之前,“歌”和“谣”两者是分开的。
《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经》注本《毛传》是这么解释“歌”和“谣”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也就是说“歌”和“谣”的区别在于,“歌”可以合琴瑟之乐而唱,“谣”不合乐徒有歌而已。
20世纪初的时候,即使“民歌”一词已经出现,但是人们仍更多使用“歌谣”这一概念,比如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等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以及创办出版的《歌谣周刊》等。
那么后来为何“歌谣”概念渐渐被冷落,而“民歌”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呢,关键在于“民歌”中的“民”字,这个“民”既指代“民间”,也指代“民众”。
“民间”“民众”在政治话语中是与“官方”相分立的,“官方”意味着秩序与程式,而“民间”则意味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民间歌谣”自然就是更具有野性及生命力的歌了。
刘三姐的读后感
刘三姐的读后感说起刘三姐,那可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我的心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刘三姐的故事,是从爷爷奶奶的口中。
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刘三姐的勇敢和聪慧,让我对这个传奇女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后来,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她的故事。
刘三姐,这个名字代表着反抗,代表着智慧,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唱出了对压迫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
记得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刘三姐与莫怀仁的对歌场面。
莫怀仁那家伙,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想要打压刘三姐,以为这样就能让刘三姐屈服。
可他万万没想到,刘三姐可不是吃素的!刘三姐站在那青山绿水之间,身着朴素的衣裳,却散发着无比的魅力。
她的眼神坚定,嘴角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
当她开口唱歌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有她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
她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这歌声,就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莫怀仁的心脏。
莫怀仁带来的那些所谓的“歌仙”,在刘三姐的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他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而刘三姐却是越战越勇。
她的每一句歌词,都是那么的犀利,那么的有力,让莫怀仁气得直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我仿佛能看到刘三姐那灵动的眼神,充满了对莫怀仁的不屑;我仿佛能听到她那坚定的声音,没有丝毫的畏惧;我仿佛能感受到她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正义,为了乡亲们,毫不退缩。
刘三姐不仅仅是在唱歌,她更是在战斗。
她用歌声作为武器,与那些恶势力作斗争。
她的歌声,让那些被压迫的人们看到了希望,让他们有了勇气去反抗不公。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力量。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了像莫怀仁那样明显的恶势力,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想要放弃,会因为一点压力就感到崩溃。
可是,当我想起刘三姐,想起她面对困难时的那份勇敢和坚定,我就觉得自己太懦弱了。
广西山歌的精髓——《刘三姐》
广西山歌的精髓——《刘三姐》刘三姐山歌遗篇中男女炽烈的恋情传说中刘三姐当年所唱并遗留下来的山歌。
据《池北偶谈》卷16《粤风续九》载,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水南村,善歌,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对唱了七昼夜,两人皆化为石,但歌声不绝。
他们唱的歌是:妹相思,不作风流到几时?只见风吹花落地,不见风吹花上枝。
(《相思曲》)思想妹,蝴蝶思想也思花。
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
(《蝴蝶思花》)妹在一岸也无边,弟在一岸也无遥,两岸人烟相对出,独隔青龙水一条。
(《隔水曲》)妹娇娥。
怜兄一个莫怜多。
已妹莫学鲤鱼子,那河又过别条河。
(《妹同庚》)嫩鸭行游塘棚上,姚娥尚细不曾知。
天旱蜘蛛结夜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塘上》)妹相思,妹有心思弟也知。
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妹相思》)据《浔州府志》载,刘三姐与忽朗陵白鹤乡少年秀才张伟望登贵县西山唱的有入山忽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亦缠等。
据《桂林县志》载,刘三姐与白鹤秀才白马郎同游桂林七星岩后分别对唱:少陪了,日头落岭在西方,天各一方心一个,我俩多情水样长。
风吹石动天不动,河里水流石不流。
刀切莲藕丝不断,我俩明丢暗不丢。
这些歌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炽烈的恋情。
它在被文字记录以前,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千锤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刘三姐山歌文化中广网2006-05-25 11:12:47柳州是传说中壮族歌手刘三姐的故乡,“三姐山歌千千万,五湖四海装不完”。
外地歌手常来赛歌学歌,因而使柳州成为附近各族歌手和广大群众演唱山歌的活动中心。
清乾隆版《马平县志》载:“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为乐。
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柳州唱山歌的习俗历代不衰,如闹元宵、庙会、中秋歌会等均以不同的方式相沿下来。
鱼峰山上姐成仙,山歌传下几千年。
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柳州山歌世代相传,如今,立鱼峰下,小龙潭边,新老歌手在这里“以歌会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为柳州市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山歌传统的再造与群众文艺经典的生成——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中心
山歌传统的再造与群众文艺经典的生成——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中心引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大众文艺开始追求与新时代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背景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迅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大的欢迎。
其再造山歌传统的艺术形式,重新定义了大众文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刘三姐》为中心,探讨其如何再造山歌传统,以及如何成为群众文艺的经典。
一、《刘三姐》对山歌传统的再造1.彩调与山歌传统的融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成为了中国大众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简单易懂的表演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而彩调的基础正是山歌传统。
《刘三姐》巧妙地将彩调与山歌传统融合,充分展现了山歌的艺术魅力与彩调的舞台效果。
这种再造打破了单一的山歌形式,使山歌传统得到了新的生命。
2.戏曲与山歌的交融《刘三姐》在呈现山歌传统的同时,还融入了戏曲的元素。
在剧中,作者采用了戏曲表演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和唱腔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这种戏曲与山歌的交融加深了剧情的表达,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它也为戏曲和山歌传统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式。
二、《刘三姐》的主题和内容1.女性意识的崛起《刘三姐》的主角刘三姐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种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当时社会主义理念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三姐》通过刘三姐的形象,展示了一种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引导了观众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认识。
2.劳动者的英雄形象《刘三姐》中的男性角色多是劳动者,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展示了一种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这种英雄形象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劳动的追求是一致的。
《刘三姐》在表现这些英雄形象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尊严。
三、《刘三姐》的影响与经典地位1.群众的热烈反响《刘三姐》上演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回响。
《刘三姐》观后感2021字
《刘三姐》观后感2021字篇一:刘三姐观后感《刘三姐》观后感《刘三姐》这部影片是比较马家的第二部一部电影,但是影片传达的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封建统治精神流传至今,影片中的对歌以及刘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失为经典之作。
影片取材于广西神话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乖巧、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民乐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思绪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景致音乐景色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事是这样的: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想置她于险境,却正巧刘三姐命福,在湖上脚踩葡萄藤,手摇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佃户,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外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唱歌跳舞见她与她对歌,并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是百鸟朝凤。
劳动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先师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民众还是拜飘雪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只因画画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强的个性,敢爱敢恨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海天,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
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才,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媒体到哪儿,有望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主恶霸的奸计。
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许对她明刀明枪,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
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子矣的书生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浑然天成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仿若。
地主和秀才门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歌剧《刘三姐》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歌剧,有《江姐》、《花木兰》、《原野》、《蝴蝶夫人》、《卡门》、《茶花女》、《我心飞翔》、《刘三姐》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三姐》这部歌剧。
《刘三姐》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壮家少女,她特别喜欢唱歌,可以出口成歌,远近无与匹敌,她经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土豪劣绅的利益。
当地土豪莫怀仁在用尽方法也无法禁歌后,便把刘三姐关押,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刘三姐和阿牛趁天黑乘竹筏走了。
这部歌剧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的跌宕起伏,还有它传递的思想。
我觉得它强有力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通过刘三姐这个人物,通过她的山歌,通过她所团结和影响的群众,表现了这样的一个思想:劳动人民的反抗、勇敢、智慧和团结压倒了剥削阶级的一切威逼利诱和阴谋诡计。
这个戏的总的效果是大长劳动人民的志气,大灭剥削阶级的威风。
在这部歌剧中表现出劳动人民是这样的聪明美丽,这样的光明磊落,无所畏惧;剥削阶级是那样的丑恶愚蠢,那样的用尽坏心思,终于还是失败。
在这个歌剧中,群众都是主动地迎着战斗,自始至终乐观地、坚定地向压在头上的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命运作出勇敢的反抗。
他们聪明,有才智,能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而且在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斗则必胜,并且是接二连三地获得胜利。
这种正义的反抗,主动勇敢的战斗风格,乐观的精神,充满了智慧和豪情的胜利气氛,加上浓郁的壮族民间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谐地形成了这个剧特殊的艺术风格。
我想事物的
本质本来就是这样的,从历史的局部现象来看,劳动人民也有挫败,也有困难,有些时候还处于很悲惨的境地,但从历史的整个发展来看,又总是劳动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剥削阶级,而且最后的胜利者总是劳动人民。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部歌剧中体现出的刘三姐的性格。
她是壮族山区普通的劳动少女,又是一个天才的民间歌手。
总的来说她勤劳勇敢,聪明善良。
出场的时候她是在滩险多湾的江上放声歌唱,一开场就表现出了她勇敢的性格特点,后来在与地主莫怀仁的争斗中,她不畏强权,坚定地站在群众这边,特别是在护山斗争中,刘三姐坚决、彻底站在群众一边,开展对莫怀仁的反掠夺斗争。
斗争中刘三姐不断鼓舞伙伴不畏地主势力大,不怕地主有官府作靠山,只要大伙齐心协力就能斗倒他们。
在节骨眼上,她一针见血地唱出地主封山、禁止采茶要维护祖坟风水、保障乡里安祥是假,借封山来霸山才是真。
在舞台出现的刘三姐,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官府镇压、不怕地主迫害的反封建叛逆英雄。
她的手上有一个特殊的斗争武器,它的威力不下于如来佛祖加到孙大圣头上的“紧箍咒”,使得地主阶级终生头痛。
在地主官衙的欺压凌辱下,她挺身战斗,奋勇冲杀。
她的山歌,有如旗帜、炸弹,锋芒指处,所向披靡。
她用山歌来联系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用以保卫自己,挫败敌人她那不畏强权、不屈服恶势力的精神让我钦佩。
另外,《刘三姐》中的歌曲也深深让我陶醉。
里面有许多民歌,让我体会到少数民族的音乐天赋,在表现手法上,《刘三姐》中的山歌,
虽然基本上用了传统手法中的赋、比、兴和现代诗歌中的一些常见手法,但运用得贴切、新巧,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形象感,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境界。
我最喜欢的音乐部分就是对歌部分,十分的经典,甚至在很多综艺节目上也有看到模仿刘三姐的对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