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学模块一、数学模块三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作业
思考题(第1题为必答)
1.谈谈数学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教师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等等
1.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领域,其中发展性领域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四个部分,知识技能领域包括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体系与综合四个部分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学会设向,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出发点。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动手实线,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承认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5.新课程的评价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进行改造,在测验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性和问题情境,也增加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
2.谈谈数学课标实验稿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
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4.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