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9张PPT)

军的进展情况来安排文章顺序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
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 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士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重点)
2.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重点) 3.理解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精神。(难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题目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 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渡江已取得了胜利。
中考变式问 1.(福建莆田中考,T10)请结合语境,分析“国民党反动 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 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经营”一词的妙处。 “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的意思,在这里是褒义 贬用,意在嘲讽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反衬人民解放军 的锐不可当。
2.(浙江衢州中考,T7)结合语境,将“大军”改为“军
《论持久战》《沁园春· 雪》《七律· 长征》等。
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内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
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
《国内和平协定》。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的胜利,为我军进军华 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22日 夜,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了这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
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评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
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 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 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 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 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3.“国民党的 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 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 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 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是中立、客观的,不带 作者主观倾向和看法的。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两则消息中看 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词语集锦
•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 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锐不可当 •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业已
解题——何为消息
报道事情 概貌 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 简要 的 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内容准确真实(客观性)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3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示例:烈士纪念日,武警官兵以多种形式缅怀先烈
(2)[模拟采访]在“采访渡江作战老英雄”环节,小明同学要模拟采 访一位战斗英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帮助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请问您所在的部队当时渡江的过程是否顺利?②您能描述 一下当时渡江的情景吗?③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每次回忆起当时渡 江的情景,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出两点即可)
11.(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 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技法点拨 如何概括新闻内容
【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若干个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3)请把下面一段文 字改成一句话新闻。 【答题技巧】(1)一段文字。①读文段,明确该段文字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说了些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 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的模式来 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2)两段或两段以上文字。①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 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确定新闻的导语部分;②重 点筛选导语部分,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③根据字数限 制,按照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答题。 【答题模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保留项目 )。
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泄气(xiè)
签订(qiān) 督战(dū)
词语释义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 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 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活动设计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点我放消息播报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 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 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 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 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 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 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 个地方。
写法探究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 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 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整体感知
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__时__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地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_何__故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ppt课件

《消息二则》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重 点)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难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强敌的精神,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导入 走进作者 探寻背景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初读思考 理清结构 赏析语言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 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 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 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表现了人民 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 英雄气概。
赏析语言 体会情感 主题思想 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欣赏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赏析语言 体会情感 主题思想 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课文导入 走进作者 探寻背景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初读思考 理清结构 赏析语言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 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文导入 走进作者 探寻背景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初读思考 理清结构 赏析语言
解析 A项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消息”;B项有误,语义 重复,应删去“大约”;D项有误,句式杂糅,应删去“获得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消息二则》PPT课件(完整版)

《消息二则》PPT课件(完整版)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朗读指导: 法 指 ① 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 导 ② 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文初读感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脉 层解: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
课文细读品味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 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课文全篇探究
[重难点]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 序叙述?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扬我军将士神威
具 体
展渡江战役盛况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文细读品味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
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 何果(渡过长江)。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运用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文章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军无斗志”“纷
纷溃退”等,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像,又如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 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 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
归纳总结
2.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中路军: 首战告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体描述
西路军: 锐不可当
渡江战况
东路军: 英勇突破
23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江江阴阴
24
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 么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 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利, 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后, —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后写东 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毛泽东
1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横渡 héng 歼灭 jiān 要塞 sài 芜湖 wú 督战 dū 荻港 dí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2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 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 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 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 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等。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2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35万 35万
安庆-芜湖
九江(不含 )-安庆 芜湖-江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全部渡过
渡过2/3
大部分已 渡过
22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17
经过与结果: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4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输入标题文本
情境导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第一部分
输入标题文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写作背景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输的入伟标大题胜文利本,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由于反动派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在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新华社播发 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的战况。
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
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正文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品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要求: 1.理解重点词语,语音准确; 2.思考从标题得到哪些信息; 3.知晓消息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清消息的结构。 4.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语言魅力
浅谈从标题获得哪些信息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 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 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 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 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结语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 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比,客观表现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 和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流露出胜利者的 喜悦、自豪之感。
4. 还有哪些词语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在 文中圈画出来。 【答案】“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 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 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3. 新闻的主要特点?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简明扼要,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渡江战役
1.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重点) 2. 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 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段二
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 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 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 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 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 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 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 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 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 得” ,正是这种作用。
【答案】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消息二则》ppt课件

《消息二则》ppt课件

结构梳理
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时间地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结构梳理
导语:渡江概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展渡江战 役胜况 扬我军将 士神威
字词积累
( dānɡ)锐不可当
( kuì )溃退


(dànɡ)安步当车
( huì )溃脓
( sāi )塞子
塞 ( sè )闭塞
( sài )要塞
字词积累
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泄气: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 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 无法抵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学写新闻: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
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 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 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八 年 级 上 册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新课 了解背景
02
了解文体 指导学法
03
梳理字词 理清结构
04
合作探究 体会表达
01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观看视频,了解渡江战役。
1949年初
写作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 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
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
提要。
2、导语: 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
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 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简明扼要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消息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电头的作用:(交代了什么内容)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 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 文体之一便是 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 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 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 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6、电头
1、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作用:1、简明扼要(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
内容(核心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
思考题
❖1、分析这则消息6要素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消息的结构并说明作 用? ❖3、文章题目为百万,确实是百万人民解放军吗? ❖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这是什么顺序。 ❖5、文章详写哪路军?略写了哪路军呢? 6、语言特色:哪里体现了,请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可少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 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 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 “胜利渡江”行不行? 真实性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 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 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及时性
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 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 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 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 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 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的开头,又有 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 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 • • • • • •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 阴
安庆 安庆
九 九江 江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
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 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 笔名子任。1893年12月 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 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 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诗人,书 法家。
“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 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牛刀小试
•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2、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麽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 时间和地点。
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 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 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 不易。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1 消息二则
1、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