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中国文献学笔记
〇、文献学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
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古典文献学:以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典文献学随着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
第二、中国古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第三、中国古文献学(史)虽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分只有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一是义理学派。
第四、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一、目录学目录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学就是研究文献目录的编制、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文献的目录古典目录的主要内容。
1、篇目包括书名、篇名、篇卷数、附录、撰述者、版本及藏者等项,它是著录图书首要内容也是古典目录书的第一要素;2、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目录中用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内容和价值、向读者提示阅读门径并对该书进行评论和介绍为主的文字;3、书序,又可分为书目总序,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
*解题也可以称为叙录、书录、提要等。
在目录学中用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的内容价值、向读者指示阅读门径、并对作者进行一定评论的以介绍性文字为主的文字,都可以称为解题、叙录或提要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 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 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 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 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 相传多为孔子所作, 或认为是孔子删改, 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 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 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 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 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 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 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 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 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 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 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 官方所藏《诗》《书》, 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 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 但远未被烧绝, 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 1.西汉宣帝时, 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 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 刊成石碑, 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 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 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
优秀古典文献学笔记《帝京岁时记》,一卷,潘荣陛撰。
潘荣陛,清初大兴人,雍正年间曾在皇宫供职,乾隆初年退休著书,其余不详。
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婚仪便俗》等民俗学著作;《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撰。
富察敦崇,满族人,其余不详,著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这是记述北京去岁时风物的两本专书。
《帝京岁时记》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自序。
书中专记北京四季风土景物,自正月至腊月,分月叙述北京习俗、游览、物产、技艺与饮食、爱好等。
如上元张灯、燕九(正月十九)逛白云观,三月游蟠桃宫和东岳庙,四月逛药王庙,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花糕,腊月八日喝果粥,以及斗蟋蟀、溜冰等,全带有季节性,重点谈民俗。
如明清时代,北京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下斜街土地庙是传承时间最久、生意规模最大的庙市,整个明清两代,它们构成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风景,《帝京岁时记》为我们记述了清代北京庙市的概况:“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逄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逄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
”书中还记载许多北京习俗,如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鰲头。
”《燕京岁时记》和《帝京岁时记》性质相同,而内容或详或略,可以相互补充。
由于《燕京岁时记》成于清末,北京的社会状况、街市面貌等已和康、乾时不同,故两书对比,可看出社会和街市的变迁。
如《帝京岁时记》的“琉璃厂店”条以窑场为游览中心,而《燕京岁时记》写“厂甸儿”则只提街上店肆的古玩、书画和火神庙珠宝,《帝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康、乾时的公廨、石桥、茂树、土阜以及烟水一泓,皆化为乌有,不再是什么游览名区,只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庙会了,和近代过春节时的琉璃厂已很相似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向、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容真实性的辨析);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守节《史记》(注)、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篇一】《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
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
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妇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中国古代文学 学术 笔记
1、《艺文类聚》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汉民族大型类书,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
历时3年,武德七年(624年)成书。
《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
所引诗文,均注时代。
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
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
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
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
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
《艺文类聚》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
2、《初学记》,古代汉族综合性类书。
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唐代徐坚撰。
本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此书的编撰原为唐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初学记》共分二十四部,三百十三个子目,每个子目先分‚叙事‛,再‚事对‛,再是‚赋‛《初学记》中华书局版封面[1]‚诗‛、‚颂‛、‚讃‛、‚箴‛‚铭‛、‚论‛、‚书‛、‚祭文‛等各体诗文,大体同于其时盛行的《昭明文选》的分类,所引也多整段整篇。
叙事部分谈及唐代制度,有时可补两《唐书》志的疏略。
诗文部分有多有初唐君臣的唱和诗和诏册制敕,唱和诗虽语多空泛,也不无史料可取,诏册制数中不少是任职、封号的文书,可以得知某人履历。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和来源“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
《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
“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
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
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
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
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
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
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
)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中古文学文献学_笔记
《中古文学文献学》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3)1.1 书籍简介 (4)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二、中古文学文献学概述 (5)2.1 中古文学文献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7)2.2 中古文学文献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8)三、中古文学文献的来源与分类 (9)四、中古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 (11)4.1 整理方法 (12)4.1.1 归类整理 (13)4.1.2 校勘整理 (14)4.1.3 注释整理 (15)4.2 研究方法 (16)4.2.1 文献考证法 (17)4.2.2 文献比较法 (18)4.2.3 文献述评法 (20)五、中古文学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技巧 (21)5.1 阅读技巧 (23)5.1.1 注意文献的版本与流传 (24)5.1.2 抓住文献的重点与难点 (26)5.1.3 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 (27)5.2 分析技巧 (28)5.2.1 分析文献的作者与背景 (29)5.2.2 分析文献的内容与主题 (30)5.2.3 分析文献的风格与特点 (32)六、中古文学文献的价值与影响 (33)6.1 历史价值 (35)6.1.1 反映社会历史背景 (36)6.1.2 揭示历史文化内涵 (37)6.2 学术价值 (38)6.2.1 丰富学术研究视角 (39)6.2.2 推动学术思想发展 (40)6.3 文化价值 (41)6.3.1 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43)6.3.2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44)七、总结与展望 (45)7.1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 (4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7)一、内容概要《中古文学文献学》是一本关于中古时期文学文献的学术研究著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笔记和概括。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古时期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古文学文献的类型和特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文献的保存、传承和流传方式。
文献学笔记
1,文献: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文”指典籍。
“献”指贤才。
2,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a,王懿荣,是最早收藏和鉴定甲骨文的人。
b,刘鄂《铁云藏龟》六册,是甲骨文问世的第一部著录之书。
c,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人。
3,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其他少量金属(铁,金银器等)。
4,《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5,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农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铜镜、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毛公鼎)的收藏者:陈介祺。
6,石刻文字分:碣、摩崖、碑。
石鼓文,亦“猎碣”,字体大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刻石。
7,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西安碑林)、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
佛经,房山石经8,竹木;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简;木,既可以辟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简,又称杀青简,汗简,汗青9,帛:书称“篇”,图称“卷”10,国外早期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1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13,文献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胶片,软盘,光盘.14,文献的形成:著,述,编,译。
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古已有之,有研承因;编: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编篆成果有:总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料摘抄;译: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1,释道安及弟子编集我国第一部译经总目—《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
2,鸠摩罗什,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从他开始;3,玄奘,《会宗论》《制恶见论》,大乘天、解脱天15,文献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16,收藏与散佚1,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2,魏,郑默,《中经》;荀勖《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3,北宋,宋太宗,三馆,亦“崇文院”,昭文书库(东廊)、集贤书库(南廊)、史馆书库(西廊四库);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4,明,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5,清,《四库全书》,翰林院17,版本:指雕刻木板刷印的书本,板本有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版本,比勘,再对这个书有一个交待,书的篇数,卷数,作者,朝代、著作方式,书的形成,书的流传,有什么文本,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什么学术门派,主要内容,水平怎么样,主要用途。
对单独某本书的交待叫作提要,解题。
所以目录放在最后。
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版本的鉴定不仅仅是为了校勘。
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分为一书之目和群书之目。
目:目次;录:序录《中国版刻图录》:录是对图的说明。
目录分类刘向校书,很多书在刘向之前都没有定型,至刘向校书,才把书的内容形容固定下来。
中秘藏书“校雠”从刘向开始使用。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校雠就是校勘。
中书以夭为芳(艹头,ce,夭和草头很像),又为备(古无轻唇音……说文部首可多临摹记忆),先为牛,章为长……以杀青书,可缮写“书以杀青简,编以漂丝绳”(刘向《孙子叙录》)《晏子春秋》内外篇是刘向根据晏子思想是否符合六经来分的,不合的放在外篇。
刘向评价晏子:“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是因为成帝时六经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学问之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别录》《七略》六分法:揖略、六经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医学)(《见于《汉书·艺文志》)(一般看作向歆父子的相同成果,不知道是刘向遗留刘歆续作,还是刘歆自己创作)略:要略,精要。
三国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勗《中经新薄》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秘阁以为永制。
)甲乙丙丁(经史子集)秘阁之外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五录基本就是四部了,这不是阮孝绪的贡献,那时的官方就已经这样了。
但他的小录,二级目录,四分法基本就是这个框架)佛法录和仙道录就是独立的,从古至今,今天也是这样的。
《四库全书》中佛道虽然收在子部下,但收书时未收佛道经典。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三)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杜泽逊·中国古典⽂献学】课程笔记(三)⽂献的形成和流布三、⽂献的形成和流布(15-21讲)1.3⽂献形成著述编译(张舜徵+郑鹤声):著作《论语》:述⽽不作,信⽽好古。
汉·王充《论衡·对作》: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史记》见载,⽆疑也),是也。
《易》⾔伏羲作⼋卦,前是未有⼋卦,伏羲造之,故⽈作也。
明·李贽:咸以孔⼦之是⾮为是⾮,故未尝有是⾮⽿。
清·焦循《雕菰集·述难篇》:⼈未知⽽⼰先知,⼈未觉⽽⼰先觉。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厄⽽作《春秋》《诗》三百篇,⼤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作《五帝本纪》第⼀(继承《春秋》精神)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所谓作也。
(谦虚,⾮事实)太史公⽈:余述历黄帝以来⾄太初⽽讫,百三⼗篇。
古⼈不轻⾔作《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之礼乐之⽂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不敢⾃称“作”)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尧、舜、禹、汤是也。
明者辩说是⾮,故修述者之谓明,则⼦游、⼦夏之属是也。
(祖述尧舜,宪章⽂武,孔⼦是圣,尧、舜、禹是孔⼦推崇的⼈,他们是什么?孔颖达:圣之圣者也。
孔颖达回避了⼀个重要问题:孔⼦作《春秋》)孔颖达:五经正义的礼是《礼记》汉朝五经的礼是《仪礼》⼤⾣⼭+⼩⾣⼭:藏书处,名⼭,⼆⾣⼭房:书房《史记》《班固》之异同(北宋·倪思《班马异同》)《汉书·艺⽂志》汉朝所传⽂献,所存者不⾜⼗之⼀⼆。
《史记》——典范,《汉书》很多和《史记》重合,但也有补充的地⽅,如《古今⼈表》从先秦到西汉。
涉及了先秦的事是对《史记》补充。
《史记》百三⼗篇。
《汉书》百篇:不是写不到百三篇,⽽是《尚书》是⼀百篇,说明经学思想已经深⼊⼈⼼。
《史记·⾃序》——《汉书·叙传》(《汉书》模仿《史记》)作《五帝本纪》,作《⾼祖本纪》——述《⾼祖》第⼀,述《惠帝》第⼆引⽤司马迁,司马迁说作,班固也是作,说⾃⼰的话,就⽤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
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瞿绍基,瞿氏(后代)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2、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中国古文献学史》笔记(转自博客)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笔记绪论1. 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2.古文献学学科特点:①综合性的边缘学科②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③成熟的学科3.古文献学史特点:①源远流长、延绵不断②经学史是古文献学史的中心③基本倾向上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④经籍成果最多,其次是史籍、子书,集部书整理最差。
4.古文献学史脉络:先秦是初创时期;两汉是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承汉朝古文学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之学,喜谈义理,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并且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出现了知今昧古、以今类古的倾向;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使南北分立的古文献学得到统一。
唐疏在形式上是南朝义疏之学的继承,实际内容却以考据为主。
史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均以考据为主。
隋唐时期古文献学的特点是因循、集成,而较少开创;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同时考据学也在不断发展;清代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虽亦有汉宋之争,但宋学在学术上始终未成气候。
近代开始之际,今文学虽又一度兴起,但整个近代仍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是占优势的。
综观整个古文献學史,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
汉学(以古文学的考据传统为代表)和宋学(以义理之学为代表)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而清朝是个集大成的时期,他尤其是考据学发展的高峰,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一章先秦第一节夏商周时代1.最早的文献:甲骨文献。
2.有史记载的最早到一个知名的校雠家:宋国大夫正考父。
第二节孔子1.孔子与六经2.观点方法: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第三节孔子后学1.四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2.子夏是孔子后学整理传授古文献成绩最著的一个。
3.孟子的观点方法:①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篇笔记将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和回顾。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和志书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典是古代文献的核心,主要包括《五经》和《四书》;史书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和叙述;子集则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合;集部是其他文献的总称;志书则收录了各种领域的专门知识。
古代文献的特点在于它们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
这些文献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对文献的考察、整理和解读。
在考察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了解文献的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文献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在整理方面,要对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注释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解读古代文献需要结合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三、古典文献学的实践与应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需求,更是为了推动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和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阐发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此外,古代文献学还可以为历史学、哲学、文艺理论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借鉴。
四、古典文献学的挑战与展望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战以来,许多古代文献在战火和时间的冲击下已经散失或破损。
其次,传统文献的解读和研究需要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以加快研究进程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然而,古典文献学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代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研究者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工具来探索古代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
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古典文献学读书笔记发布时间:2020-04-02“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和来源“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
《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
“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
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
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
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
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 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因此,它具有……的作用。
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目录一一南宋晁武撰的《郡斋读书志》,给自己收藏的书记编目、分类,保存了不少失传的目录,后世的人根据这个目录寻找到了不少亡佚之书的信息。
每书都有提要,对作者、注疏者的时代、爵里均有详细介绍,而书之内容优劣得失,都有公正的评语,学术源流的考订多有精到之处,是后世整理古籍,考辩存佚的重要证据。
又如《隋书艺文志》在各部、类之中都有写序,简要说明了诸家的学术源流及其演变。
小注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
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
4、简述西汉刘向父子等人整理群书对保存中国古文献的贡献及成就。
答:他们整理群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般认为文献目录起源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刘向校书,每校一书便写叙录一篇,后将群书的叙录整集在一起,便是《别录》。
刘歆又在此基础上编撰《七略》,它是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后班固在此书基础上作成第一部完整的图书目录一一《汉。
志》。
《别录》、《七略》幵创了文献目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次,在版本方面,他们用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首创了百衲本”保存了不少版本信息,为注重版本第一人。
在校勘方面,刘向立校勘章法程式,历代继之不断。
这对考辩、保存、流通古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5、刘向父子的《七略》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之间有什么关系?简述性质与作用。
答:《汉书艺文志》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加以删补而成。
性质:《七略》一一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志》一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
作用:《七略》一一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不仅使西汉末以前的图书典籍得到了比较系统地著录,而且奠定了我国图书目录的基础,有幵创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志》一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
它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通过它可以考查先秦学术渊源流派及古书存佚真伪,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成就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6、说明《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之间的异同。
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同:体制上《隋书》继承了《汉》的传统,下有部序、目序、小注,在各部、类之中都仿照《汉》写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
异: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细分小类,使四分法目录具有完整体系。
它在小注中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
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这是《隋》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的地方。
地位意义:《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记录了东汉以前的书目,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为后世图书的分类提供了方法。
通过它可以考查先秦学术渊源流派及古书存佚真伪,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成就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隋》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记录了隋及隋之前的书目,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所收亡佚之书,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这两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
6、丛书和类书有什么区别?分别评价一部古丛书和古类书,举例说明它在保存文献史料方面各有何作用。
A:丛书是将原单本刊行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籍全本收入汇编而成的一部大书,另题以总名刊行。
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之意。
丛书又叫丛刊、丛抄、丛刻、汇刻等。
类书是采集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资料,将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
它的特点是内容广博,以杂见称,一般是百科全书性质。
B :举例:《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型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篡。
收录了我国十八世纪后期以前部分著作,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3461种,79039卷,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
《太平御览》是类书之冠。
它成书于太平兴国二年,是综合性类书,1000卷,55部。
抄引上自秦汉下至五代经史百家之言,引书千余种,可勾稽久已亡佚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等。
此书门类繁多,可用来研究唐代的服饰、饮食、民俗等。
广征博引,参考价值极高,7、谈谈你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的看法。
答:敦煌宝库是我们国家的一笔灿烂的财富,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莫高窟随着藏经洞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一一敦煌学。
敦煌文献是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宝贵的文献大部分被外国探险家”运往国外,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一直有一大批学者钻研敦煌文献,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因而曾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
大学者陈寅恪就称敦煌学是伤心学”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中国的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工作者到敦煌进行考察的人逐渐增多。
如今,中国在敦煌文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8、当代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两千年前刘向校勘、定本、定名的《战国策》内容大同小异,说明什么?答:说明二书是同一本书的两个不同版本,只是书名不同而已。
这两本书都是对同一本书所做的目录及校勘。
它们都是古籍目录。
马王堆出如的帛书要早于刘向的《战国策》。
9、简述《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书的性质,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提要》是官修目录,是收书最多的目录。
《提要》是《全书》的目录。
有的被认为最好的应刻之书”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
被认为合格的应存之书”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
10、毛晋汲古阁刻本对中国文化有何贡献?答:它是明代私刻本的精华。
它薄纸影抄,使大量宋珍本能够留下真面目。
毛晋具有保护文化的远大眼光,从明万历到清初,刻了六百多种,书版十万余片,数量多,质量高,影响深渊,是私家刻书之最。
而且毛晋汲古阁专刻善本,制作了大量的宋影抄本,在传播古典文献方面的功绩值/曰宀得冃疋。
11、汲古阁刻书有何特色?答:1写书版用影抄的方法,成毛抄。
2字体上形成了一种复古一一仿宋。
学习宋精轻细,竖精重”字方正。
3版式上追求行距疏朗”双细线, 白口,左右留双边,颇具送版余韵。
4避讳很多。
12、何谓珍本、善本?简述两者的区别与贡献答:珍本,人们把传世孤罕的旧本视为珍本”通常也把在世界上仅有一份流传的图书的某一刻本(尽管此种图书还有其他刻本流传)、未刻印的手稿、仅有一份的碑贴的旧拓本称为孤本。
它不一定是文字精确,而在于其历史久远,传世孤罕,历史文物性”为珍本的标准。
善本: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善本。
善本有三大性质:因其年代久远而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0区别:善本以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性”时代界限”为标准, 珍本不一定是善本,善不是本也不一定是珍本。
珍本不一定在于它的文字精确,而在于它的历史远,传世孤罕。
历史文物性”是它的标准。
价值:珍本的价值在于其历史久远,传世孤罕。
善本在于它,校勘精审、错误较少,字体清晰,纸地优良,墨色纯正,版式大方,装祯美观13、解释清末学者张之洞关于善本标准的定义。
答:一是全本,即没有残删之本;二是精本,即是精校注本;三旧本,即旧刻旧抄本。
14、何谓理校法?它适用于何种情况?为什么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 最危险亦此法?”答:在找不到可借鉴的版本,无法对校。
本校也找不到相似内容时。
采用理校法,主要依靠逻辑推理做出判断,没有古本可依据,或数本互异, 无所适从。
需要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态度。
稍一不慎,就容易出错。
所以陈垣说…..15、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你如何理解这话?答:后代在重刻古籍的时候,由于写书版、校对的人物质,不明词义妄改古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了一些错误,破坏了古籍原来的面貌。
这同郑樵的学者自亡”有共同之处。
说明学这、刻书之人要认识到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慎重的态度细心校勘,不要自以为是。
16、校勘有哪些基本方法?在校勘本处理方法中底本式与定本式有什么区别?试述利弊。
答:校勘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五种:第一,对校。
用不同版本校,即选择一种比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再以其它的本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