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鉴赏

合集下载

《唐睢不辱使命》鉴赏分析

《唐睢不辱使命》鉴赏分析

《唐睢不辱使命》鉴赏分析《唐睢不辱使命》鉴赏分析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秦统一天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

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中,往往又有其曲折性和特殊性。

因此本文所表现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而唐雎在骄横的秦王面前,不胆怯,不慌张,以弱胜强,抗命拒侮,热爱国家,捍卫国土,其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描写这一斗勇斗智的故事,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第一段可说是故事的开端。

秦王以其强大灭韩亡魏,想乘势吞并安陵。

但不便明说,就用诈骗手段胁迫安陵君,以五百里之地换五十里之地,这分明是一个骗局。

却也充分表现出秦王的骄诈和狂妄。

安陵君的回话不卑不亢,颇为得体,先肯定,后否定,表面肯定,实际否定,言之成理,寸土不让,这便引起了矛盾的产生。

第二段,可说是故事的发展。

秦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骗”不成就“压”。

他当着唐雎面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语言骄横,气势压人。

唐雎的回答语言斩截,理直气壮,毫不畏惧。

这便引起了矛盾的发展。

第三段,可说是故事的高潮。

秦王气势汹汹的“压”人之计同样未能奏效,又使出了一计:以武力相恫吓。

说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针锋相对,要“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效法专诸等布衣之士,誓与秦王同归于尽。

这便引起了矛盾激化。

第四段,可说是故事的结束。

秦王“骗”、“压”、沉着自若地反问秦王:“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杀气腾腾的恫吓,唐雎镇定而机智地列举“布衣之怒”向秦王示威,并且要效法“三子”,“与臣而将四矣”!在其滔滔的言语之间,激荡着凛然正气,充分表现出敢于献身、勇于报国的英雄气概。

最后竟使恫吓唐雎的秦王,反被唐雎的英勇所吓倒,哭丧着脸,“长跪而谢之”。

两相对比,反衬强烈,各自的性格特征,都跃然于纸上。

其三,剪裁精当。

这篇文章,总共只有三百多字,由于作者善于精心剪裁,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所以能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全篇情节清朗,结构严谨,主题明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满了戏剧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世小说的雏形。

【教育资料】《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学习专用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小故事。

公元前23O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唐雎,字/贞节,原是魏国人,后来在安陵(今河南安陵)担任将军,以勇敢而闻名。

后因被齐国人欺侮,便去见使者,并陈述利害,最后竟因此而使秦王不敢侵略魏国。

可见,唐雎非常具有英雄气概,连那些想欺侮他的人都十分敬佩。

由此可见,唐雎是一个智勇双全、热爱祖国、心系百姓的英雄人物。

1。

要完成任务,必须抓住机遇,掌握主动权。

他初到秦国,按理说,应该首先摸清情况,打探清楚,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冒昧地以礼相见,在认真地听了秦王提出的无理要求后,立即据理力争,坚决维护祖国的尊严,因此秦王没有借口迫使魏国割地给秦国。

在对待客观事物时,唐雎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也是他在这次斗争中最终取胜的重要原因。

2。

面对强敌,唐雎临危不惧,毫不畏缩。

秦王看到唐雎举止威严,目光炯炯,但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小伙子骨瘦如柴,唐雎身上又透着几分气定神闲,显得很镇静。

于是秦王心里十分吃惊:“真是天生的勇士!”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不好对付,只得亲自出马,与唐雎进行面对面的较量。

结果,还是唐雎胜利了,因为他正义凛然,敢于直言相谏,有大丈夫的气概。

3。

坚持真理,善于团结人,保护弱小者。

作为唐雎的朋友,张安出现在了这场斗争中。

张安为了不让唐雎受屈辱,就仗着自己有权有势的父亲在朝廷中当官,四处煽风点火,闹得秦王不得安宁。

后来,这件事让秦王发觉,便把张安的父亲赶了出去,张安父亲在老家被张安活活气死。

后来张安的母亲和妻子也羞愧难当,双双自杀。

这一切,都是张安惹的祸,都是他使得本已衰落的魏国变得更加羸弱。

而唐雎呢?只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书生,面对强秦,毫无惧色,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依然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

4。

敢于斗争,积极寻找出路,不计个人安危。

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但他并不是像很多人一样,赢得胜利就开始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认识到魏国虽强,但如今的局势并不利于它的发展,它已经衰败了,如果继续下去,就会走向灭亡。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分析《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分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第一段: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两句话,既反映了秦王的狡诈,又反映出秦王的骄横、狂妄。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欺诈伎俩,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了秦王,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秦王“不悦”,这是一贯骄横成性的秦王意外受挫后必然有的反应。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并解决矛盾。

这段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秦王以威势压人,他认为自己在相继灭韩亡魏后,声威赫赫,对只有方圆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君,用威吓欺诈手段就能使他屈服,没想到却碰了个软钉子。

因此一见到安陵君的使者唐雎,就直接向他提出质问:安陵君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接着恩威并施,说秦国在灭韩亡魏后,没有直接吞掉安陵国,是因为安陵君是忠厚“长者”,这是“恩”;接着把他的欺诈行为粉饰成让安陵君扩大领土,把安陵君的婉拒说成是“逆寡人”,把阴谋不能如愿的原因归结为安陵君“轻寡人”,第四段:“色挠”“长跪”的表情和动作描写,活画出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并说明专横霸道的统治者是欺软怕硬、内心虚弱的。

秦王的话,道出了唐雎对于安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此语出于骄横的秦王之口,相形之下,更显示出唐雎的有智有勇,胆识兼备。

秦王以诈骗、威胁安陵君、唐雎开始,以自己卑躬屈膝向唐雎道歉讨饶而告终,故事很富有戏剧性。

分析本文时,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

本文主要写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

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有力地反衬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如文中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威胁安陵君,作为安陵君的全权使者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

秦王的威严受挫后,恼羞成怒,即以“天子之怒”相威胁,企图使唐雎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可是唐雎毫不畏缩,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指出“布衣之士”发怒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2021年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2021年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If I succeeded today, I must have put all my hard work together yesterday.通用参考模板(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唐雎不辱使命赏析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赏析先秦:刘向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通: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唐雎不辱使命》行文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行文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行文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唐雎不辱使命》的行文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首先呢,这篇文章的人物对话特别出彩。

就好像是两个人在你面前斗嘴一样,特别生动。

唐雎和秦王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比如说,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听就特别有威慑力对吧,感觉很霸气。

但是唐雎呢,一点也不示弱,马上回一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这就好比两个人互相放狠话,秦王拿自己天子的身份压人,说自己发怒很可怕,能让很多人送命,唐雎却四两拨千斤,说自己要是发怒,虽然范围小,但是也能威胁到秦王的性命,让天下人都为秦王戴孝呢。

这样的对话一对比,立马就把唐雎那种不卑不亢的形象给立起来了。

然后啊,这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很紧凑。

它没有那些啰里吧嗦的铺垫,一下子就进入主题。

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一下子就冲起来了。

从唐雎出使秦国开始,到他和秦王对话,再到最后的结果,一路下来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就像我们看一场紧张的球赛似的,从发球就开始揪心,一直到比赛结束。

我之前还疑惑呢,为啥文章没有描述太多唐雎出使的背景啥的。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它的重点就是在唐雎和秦王的交锋上啊,其他的东西要是写多了,就有点喧宾夺主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太多的调料会盖住食材本身的味道一样。

所以就聚焦在这场激烈的对话上,把唐雎那种忠君爱国、不畏强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特点,文章中的用词很简洁有力。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堆砌。

你看描写唐雎和秦王的神态、动作那些词,简单几个字就很有画面感。

像唐雎在威胁秦王的时候“挺剑而起”,就这四个字,一下就把那种紧张的气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你能想象到唐雎一下子拔出剑冲向秦王的画面,多惊心动魄啊。

另外,文章的对比度也很强。

唐雎和秦王的身份一对比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反差,秦王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唐雎只是一个小小的使臣,可是在对话中唐雎完全不输给秦王。

这就好像是小蚂蚁和大象对抗,最后小蚂蚁还占了上风一样,特别让人意想不到。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作为中国古代三百名文臣之一的唐雎,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闻名的
传说,更是屡立战功,被誉为“平定北方的功臣”。

唐雎之所以能够成
为战场上的佼佼者,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军事智慧。

首先,唐雎在河阴之战中发挥出了他超凡的谋略能力。

在这次战役中,唐雎派遣伪装成敌军使者的部下,诈取了一枚降旗,最终成功地将慕
容冲击败。

这种手段,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军
事眼光。

唐雎的这一战术,也被后人称为“降旗计”。

其次,在关键时刻,唐雎也表现出了过硬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攻打云
中之战中,他运用火攻谋略,将敌军大破,并俘虏了敌方将领。

这样
的胜利,对于宋朝的北伐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围攻耀州
城的战役中,他更是利用内外夹攻之势,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了城池,一举消灭了敌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些胜利,在当时极大地提
高了唐雎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为他打响了赫赫战功。

最后,唐雎的才华不仅仅局限在军事领域。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所著《梁都记》被誉为唐代钟灵毓秀之作。

他熟知典籍,常常向各位
文人请教,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成为他
不一般的品格特征。

综上所述,唐雎不仅是一位文治武功并重的雄才大略,更是一位深谙文史典籍的博学多才之士。

正是凭借着这些能力,唐雎才能在当时乱世中叱咤风云,成为了那个时代中的一名杰出人物。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

“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

“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

古诗唐雎不辱使命翻译赏析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前言】《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ū),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

本文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不辱使命”,不辜负使命。

辱,辜负,辱没。

【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1 唐雎(ū),也作唐且,人名。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2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小故事。

公元前23O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文档资料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文档资料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赏析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小故事。

公元前23O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不辱使命。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国,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

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这是斗争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详细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详细解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该会答应我吧!”)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悦。

(秦王(很)不高兴。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遣唐睢出使到秦国。

)【句段分析】劈头即自称寡人,足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其”字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陈理为据,态度坚决。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主要描写秦王使者与安陵君的对话,说明秦王与安陵君的矛盾趋于激烈。

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秦王对唐睢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掉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没有打他的主意呀。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睢回答说:“不,不像(您所说的)这样。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就要守住它,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句段分析】“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俨然胜利者的口吻,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之意。

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

“长者”“不错意”是为了麻痹对方,表现出秦王的狡诈。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注释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注释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注释《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秦王:即秦昭王,名嬴稷,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 易:交换。

- 其:表示祈使语气。

- 加惠:给予恩惠。

- 说:同“悦”,高兴。

- 错意:在意。

错,同“措”。

- 广:扩充。

- 逆:违背。

- 怫然:愤怒的样子。

- 公:对人的尊称。

- 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 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徒,裸露。

- 抢:撞。

- 专诸:春秋时吴国刺客。

- 王僚:吴国国君。

- 彗星袭月: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彗星,迷信指灾难变化的征兆。

- 聂政:战国时韩国刺客。

- 韩傀:韩国的相国。

- 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

唐雎不辱使命 解读

唐雎不辱使命 解读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故事。

该文章的作者为刘向,属于西汉时期。

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唐雎的智勇和爱国精神。

他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和威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最终让秦王折服。

唐雎的智勇和爱国精神在故事中被充分展现出来,使读者对他产生强烈的敬佩和敬仰。

此外,文章还通过秦王的形象反衬出唐雎的智勇和爱国精神。

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与唐雎的智勇和爱国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突出了唐雎的高大形象,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的品质和价值。

总之,《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故事,通过唐雎的形象展现了智勇和爱国精神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内涵解析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
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

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
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扩展资料:
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这正是唐雎所以能够战胜
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永具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文章节奏紧凑,语言生动犀利,口吻神态毕肖,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唐雎不辱使命》赏析(刘桐孙)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唐雎不辱使命》赏析(刘桐孙)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刘桐孙)《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题目为后人所加,“劫”不是“劫持”,这么讲不符合原文,应讲为“胁迫”。

内容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呢?唐雎选择了后者。

作为区区五十里的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居然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

使者转达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一【作家作品】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君的臣子。

不辱使命:没有辱没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使命: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

使:出使。

命:任务。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多本史书编订而成,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12策,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着重记述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其文笔挥洒自如,人物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国用武力先后灭掉了韩国和魏国。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想以“易地”之名吞并安陵。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小国,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不畏强暴,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卫了方圆只有五十里的安陵。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二【课文详解】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欲:想。

以:用。

易:换。

其:句中意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许:答应。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加惠:给予恩惠。

加:给予。

虽然:即使这样。

虽:即使。

然:这样。

现代汉语中“虽然”是一个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于:从。

守:守护。

之:代指安陵。

弗:否定副词,不。

易:交换。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说。

2014人教语文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审美鉴赏

2014人教语文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审美鉴赏

唐雎不辱使命·审美鉴赏
多层形象的比照美
本文围绕着兼并和反兼并斗争,着重将秦王前后态度及其与唐雎之间进行对比。

秦王先是“不说”,“怫然怒”,非常盛气凌人,而最后却“色挠,长跪而谢”,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形成明显对照。

人物之间,身为大国之君的秦王,在整场斗争中,玩弄政治骗局,表现出欺骗和狡诈,而只是一个小国使臣的唐雎却义正辞严、处处据理力争。

这样,是非、曲直、正义与邪恶对照鲜明,起到了很好的陪衬烘托的效果。

另外,安陵君的委婉,衬托了唐雎的大无畏的气概;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了唐雎的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鉴赏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

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

“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

“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

“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

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

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

“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

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

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

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

“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

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

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
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

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

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

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

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

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

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

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

最后唐雎“拔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作者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反驳痛斥秦王台词的重要,让他来做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

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

明写唐雎,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

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

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

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

例如写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又以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
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却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

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

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