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鉴赏

姓名:王晓孟学号:154A0748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诗人俱乐部的真谛,也是诗的真谛。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结尾在提到课本撕掉的那几页时,基丁笑了,这一笑本来可以作为全片的终结,但影片要表达的是抗争,所以一些学生必须站出来。影片用了近40个镜头表现这种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镜头分切如此之碎,是前面片子所未有的。影片最开始镜头也是很碎,分切很快,表现对典礼的准备,结尾这种快速分切的镜头正好和开头形成对照,在节奏上首尾呼应。

从默片时代到声画合一,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丰富的形象语言。电影语言是一种视听觉语言,是由声音和影像画面共同构成的

语言符号系统。其中,声、画如同鸟之双翼,配合得当,能使影片获得更加的效果。

声画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声画对位、声画隶属、声画分立、声画对立。而在声画的处理上,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拍摄的影片《死亡诗社》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研究样本。

一、声画对位是声画组合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方式

声画对位,是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同时表现相同的中心,两者同步。主要有声画合一、声画统一两种形式。

声画合一,指声音和形象在屏幕上恰好相合,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出现。

《死亡诗社》中,导演巧妙地借助音响创造视觉效果,衬托人物的情绪和性格,赋予画面广度与深度。教师基廷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口哨声,表现主人公的不羁束缚与开放性格。当尼尔面试成功归来,气喘的声音,流露尼尔的兴奋与狂喜,让人自然联想倒他一路狂奔的喜悦心情。

声画统一,指声音语言与画面语言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等方面基本吻合,它对画面起到描述、解释、渲染作用。

《死亡诗社》中,导演在音乐与画面之间建立了独特的关系,可谓运用自如,声画浑然一体。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举着旗子入场,礼堂中响起苏格兰风笛凄厉委婉的乐音,传递着民族悠久传统的自豪,让观众不自觉联想到威尔顿学院的百年历史,同时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百年老校传统肃穆、固板的基调。后来,托德得知尼尔自杀的噩耗后,一个人在漫天大雪中哭喊奔跑,撕心裂肺的哭声与柔和无力的音乐在白雪的上空盘旋,更显托德内心的苍白凄凉与无奈,也让观众产生共鸣,哀伤的同时对威尔顿学院古板的传统教学悲愤。

二、通过声画分立拓展画内空间

声画分立,指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声音和声源不在同一个画面上。

影片中,威尔顿学院在山水的环绕下,沉重的钟声响起,更显深沉与静穆,让观众不自觉联想到学院严谨的束缚。还有托德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业,一张写满字的白纸,却传来操场上嬉耍的声音和歌声,形成对比,让观众眼前浮现出银幕上没有出现的热闹画面,很容易推敲出托德的性格。

声画分立,能够使声音多侧面、多角度表现,此时声音告诉观众的是处于摄

像机视野之外的内容,无疑丰富和拓展了画面的空间。

三、声画对立,逆其道而行产生新的含义

声画对立,是指编辑有意识地造成画面和声音之间的情绪,气氛格调甚至内容方面的对立和差异。

当尼尔被父亲逼迫退出剧组找基廷哭诉时,导演没有采用悲伤的音乐或是放声大哭的声音,而是采用了高雅的贝多芬钢琴曲旋律,映衬人物内心,含蓄地歌颂为人师表的基廷平和坦荡的心境。

声音与画面内容不一致,反其道而行,不但没有让观众产生怪异、疑惑,反而产生出新的含义,似乎是一种潜台词,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死亡诗社》对声画关系的巧妙处理,不仅体现了导演完美的构思,也使影片产生独特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