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不产生了具有奠基人地位的治理大师,即

“科学治理之父”——泰勒(F·W·Taylor)

“治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1.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

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厂治理中,如何提升效率的咨询题,代表作是《科学治理原理》(1911)。

科学治理理论的要紧观点包括:(1)科学治理的中心咨询题,是提升

劳动生产率。工人和雇主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升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同时要使他们把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同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2)对工人的鼓舞,采取“级差计件工资制”。(3)把打算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先的体会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4)实行职能工长制。(5)在治理操纵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情形和咨询题是指各职能部门难以自身

调剂的或原权限中未列入的新情形、新咨询题。最高治理者应幸免处理治

理工作中的细小咨询题,而只有例外情形和咨询题才交由他处理,如此就

保证了最高治理者有时刻去考虑企业的方针政策、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

重大咨询题。)

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咨询题的研究;

泰勒还第一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职员共享,而非加诸于职员,并把这一思

想叫做参与式治理。

2.法约尔的一样治理理论(“经营治理”理论与“十四项组织原则”)

法约尔的理论奉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治理与一样治理》(1916)当中。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治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治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2)治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等治理的14项组织原则;(4)治理5要素咨询题(打算、组

织、指挥、和谐、操纵)。其中,关于治理组织与治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

对后来的治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阻碍。

3.马克斯·韦伯的组织治理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

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操纵的最合理手段,

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和可靠

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

实现目标,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适宜作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之中。

古典治理理论时期的特点与缺点

古典治理理论时期的研究,侧重于从治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

效率咨询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专门少,或全然不去考虑,忽视社会、

心理等因素对治理组织中人的重大阻碍。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进展(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治理学者们不得不

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阻碍因素,行

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理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

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阻碍作用。

1、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讲)

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以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

该实验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升职工的“满足度”。霍桑效应(关于新环境的好奇与爱好能够导致较佳的成绩)引起了治理学者对人的行为

的爱好,工人不再被看作机器的附属品,人的因素得到广泛重视。该理论

要紧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进

展。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包括:

关于人的需求与动机的理论:

2、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动机理论》(1943年)该理论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发人的动机,阻碍人的行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5个层次,并从低级逐步向高级进展;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能考

虑高一层次的需求,而该需求也就不再具有鼓舞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

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3、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保健-鼓舞因素理论)

《工作的鼓舞因素》(1959年)和《工作与人性》(1966年)该理论把阻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鼓舞因素”。前者指“得到后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要紧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

因素,如公司的政策、治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后者

指“得到后感到中意,得不到也没有不满”的因素,要紧指工作内容本身

方面的因素,如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在事业上能有新的进展等。

保健因素不能直截了当起到鼓舞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

绪;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排除,但可不能带来主动后果,

只有鼓舞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中意的主动成效。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

职工中意的因素。

弗隆姆的期望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形

下,才会被鼓舞起来去做某些情况以达到那个目标。从事某一活动的鼓舞

力量M是由他所认为的行动结果的价值乘以那个人预期这种结果将会达到

所要求目标的概率决定的,即M=V·E(V代表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E代表获得该价值的概率)。一个人对某目标认为价值越大,可能实现的概

率越高,那么被鼓舞的力量就越大。

4、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鼓舞需求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

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按照不同

人的不同需求来鼓舞,专门应当设法提升人们的成就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