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一)沃克环流及影响 赤道附近太正平常洋年中份东赤部道的附表近层太海平水洋温地度区较的低海,气大状气况较稳定,气流下沉; 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 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 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下图)。
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分之一,是 植物三大营养元素(N、P、K)之一。
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类岩石和沉积物(如 鸟粪等)。
岩石和沉积物通过风化、侵蚀、淋溶作用和 采矿释放出来进入水流和土壤中变成可溶性 磷酸盐。 其中一部分进入海洋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 环,另一部分被陆生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
下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分布 图(单位:℃)。
1.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甲海区海水等
温线 A.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加大
B
B.数值增大,向北弯曲幅度减小
C.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加大
D.数值减小,向南弯曲幅度减小
(二)厄尔尼诺现象
非正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增强,迫使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即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距平: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为正距平和负距平
3.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茎柔
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C
A.甲
B.乙
C.丙
D.丁
4.反厄尔尼诺年的茎柔鱼产量偏高。
与其相关度最小的是
D
A.饵料来源充足 B.海水温度适宜
C.生存空间扩大 D.天敌数量减少
不同纬度海洋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与陆地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1.下列月份中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出现冰进现 C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相关;③海区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相同纬度海区。第 4 题,
在南北纬 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
量。
答案:3.C 4.A
5.下列叙述中,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相悖的是 A.海—气间广泛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B.海洋决定着大气中的水热变化 C.海洋是大气中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D.海洋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
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A.①
B.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③
D.④
()
2.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第 1 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发和 水汽凝结。第 2 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热量净收入在低纬度较多,在中 高纬度为负值,且负值逐渐变大,故①符合题意;在低纬度 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热量亏损,故②不符合题意;读图可 知,副热带海区热量收入比赤道地区多,故③不符合题意; 海洋热量主要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由于蒸发耗 热,故④符合题意。第(2)题,相同纬度,暖流流经海区的水 温高;洋流在低纬和高纬之间流动,使高低纬度之间不断进 行着热量输送和交换,从而减小其温差;水温的年变化幅度 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1)A (2)B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汽的蒸发和海水的冷却。

当阳光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会引起水汽的蒸发,形成大气中的水蒸气,进而参与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海洋的表面温度也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冷海流会使周围大气变得更加寒冷。

另外,海洋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

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然后一部分二氧化碳会沉积到海洋底部,形成碳酸盐岩,长期存储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对于减轻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此外,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风和海浪的形成。

风是大气在地球自转和温度差异影响下形成的,而海洋的表面形状和温度分布会对风的强弱和方向产生影响。

海洋波浪是由风吹动引起的,也会对大气运动产生反作用力,如气候系统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受到海洋波浪的影响。

综上所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球气候的形成、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海洋与大气是地球上两个重要的自然系统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海洋和大气通过热量传输、水分循环和气候调节等多种方式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

本文将详细描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热量传输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是它们相互作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太阳辐射照射在地球上,海洋和大气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

首先,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被其中的气体吸收,然后大气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将热量传递给海洋。

海洋吸收了大气传输的热量后,会再次释放热量到大气中,形成水蒸气、云雾和降水,从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

二、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另一个重要的相互作用过程。

通过蒸发、降水、蒸发和云的形成,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不断交换和转移。

当太阳能照射到海洋表面时,部分海水会蒸发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形成云雾。

这些云雾最终会导致降水,将水分重新输送到海洋。

水分循环不仅影响海洋的咸度和温度,同时也对大气中的湿度和降水分布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模式。

三、气候调节海洋和大气的作用对地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巨大热容量使得它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从而减缓地球气温的变化。

海洋表面冷暖水团的形成和运动将热量分布在全球范围内,调节着气候的温度和降水模式。

同时,海洋中的盐度差异也会影响洋流和海洋环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调节地球的气候变化。

海洋和大气的作用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形成和分布。

海洋中富含的养分、气候温暖的区域等因素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大气中的气候因子如降水、温度等也直接关系到陆地上植被的分布和动物的生态系统。

因此,海洋和大气的作用对维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海洋和大气之间的作用是地球上自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热量传输、水分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机制相互影响,维持着地球的气候稳定和生态平衡。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解读及解题技巧海气相互作用是高考的新考点,考频渐高,而且海洋地理是高考的重点方向。

本专题以以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和大气对海洋的动力作用作为主线,探究备考着力点及对应的考试解题技巧。

一、海气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一)海气相互作用的解题分析思路:1.相互作用的内容——水分、热量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2.相互作用的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循环。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海洋通过蒸发为大气传递水、热。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思维提升】从综合过程来看“海-气相互作用”属于自然地理过程中的物理过程,海洋和大气进行广泛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物质组成保持不变,仅发生了位置变化和形态变化。

从要素过程来看,“海-气相互作用”涉及大气过程和海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的过程。

大气过程包括大气热力过程和大气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大气热力过程中的辐射输送过程和潜热输送过程,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体现了辐射输送。

海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的过程,即水在相态变化时发生的热量变化,体现了潜热输送。

海-气相互作用也体现了大气动力过程,即物质和能量在高低纬度间、海陆间和高低空间输送。

水文过程主要涉及洋流运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将大量表层海水吹离海岸,位于深层的海水向上移动形成上升补偿流,东西太平洋冷热不均,这也是沃克环流形成的基础。

从动力因子来看,“海-气相互作用”主要的动力来源为太阳能以及太阳能派生而来的水能和风能。

(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成因及影响(一)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通过蒸发、降水,潜热和感热交换等环节完成。

1.海水蒸发条件影响海水蒸发的因素有太阳辐射、风、大气状态和海气温差等自然因素。

海洋调节气候的原理

海洋调节气候的原理

海洋调节气候的原理
海洋调节气候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吸收热量:海洋的面积广阔,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较强。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大部分被海洋吸收,使得海洋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热能库。

2. 热量储存与释放: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得海水的温度相对稳定。

在白天,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夜晚,海水释放热量,温度降低。

这种热量储存与释放的过程有助于调节地球的气候。

3. 海洋对大气的影响:海洋表面的水分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层。

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成云,进而形成降水。

此外,海洋还通过释放潜热来影响大气的温度。

4.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是海洋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热量从赤道地区携带到较高纬度地区,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例如,著名的墨西哥湾流就为欧洲带来了温暖的气候。

5. 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
用。

海洋通过释放热量、水汽和潜热来影响大气;而大气则通过风、降水等过程来影响海洋。

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调节地球的气候。

总之,海洋调节气候的原理主要涉及热量储存与释放、对大气的影响、洋流的作用以及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地球气候相对稳定,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第四章海气相互作用

纬度
70~60ºN 60~50ºN 50~40ºN 40~30ºN 30~20ºN 20~10ºN 10~0ºN 0~10ºS 10~20ºS 20~30ºS 30~40ºS 40~50ºS 50~60ºS
全球
陆地
Q
3517 4187 5317 6490 7327 7578 6615 6280 6908 8080 6741 5108 3601 5778
五、海、陆表面摩擦阻力的差异
海面平滑、粗糙度小、平均风速大于陆面
第 三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近地层环流(季风环流)的影 响—季风环流:
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气流由海洋吹向陆 地(夏季风);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气 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
4. 海洋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1)暖流沿岸多降水,冷流沿岸多雾(海陆风雾、 海雾); 2)影响效应与沿岸风向及大小有关。
第 五
热带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一、ENSO循环
1.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
1)定义:赤道中东太平洋或秘鲁沿岸海表温度 (SST)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异常升高现象。
2) Nino指数
I c 透过海面向下传输的太阳辐射通量
Q

kw
Tw z
kw 水分子热量交换系数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特点
1)海洋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同时潜热大于 感热;
2)冬季海洋向大气的能量输送大于夏季.
1
太阳总辐 射 (W/M2)
月份 1 7
辐射差额 1 (W/M2) 7
第 四
海-气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
节 一、 海-气能量交换

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
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
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
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
的地理环境。
①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
(1)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 ②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
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
①温暖海水大规模南下,改变了鱼类 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②东南信风减弱,使上升补偿流减弱 ,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 类缺乏食物死亡。
③水温升高,海水的含氧量等物理、 化学成分改变,使鱼类死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
主要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 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和 水旱灾害。 对我国的影响:拉尼娜发生时,我 国易出现冷冬热夏,夏季风增强, 北方降水增多,台风次数增多。
第18课时 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尤为深刻。
思考 1.影响海—气水热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2.海—气间的水分交换
水汽凝结




水 蒸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 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 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 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 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 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 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 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全球的水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海洋是地球上水的大本营。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随着大气运动,大部分通过降水返 回海洋;其余部分被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 然后汇入江河,流回海洋,构成地球上的水循环,使全世界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保持平衡。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气对海洋的影响:大气通过风、潮汐等因素对海洋产生影响。

例如,风可以产生波浪和海浪,将海水推动到不同的方向,形成海流;潮汐是由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共同作用产生的,对海洋水位和洋流有明显的影响。

2. 海洋对大气的影响: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和湿度传递方面。

海洋可以吸收大气中的热量,通过水汽的蒸发和湿度的升高来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分布。

此外,海洋也能释放出水蒸气,参与大气中的水循环过程。

3. 交换物质和能量:海洋和大气之间还通过气体、溶解质、微生物等进行物质的交换。

例如,大气中的氧气可以溶解到水中,供海洋生物呼吸;海洋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气泡逸出到大气中;同时,海洋和大气之间还存在着能量的交换,例如,太阳能辐射加热海洋表面,使得水体蒸发和风的形成等。

4. 全球气候系统调节: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储存了大量的热量,通过热量的吸收和释放来稳定和调节地球的温度。

而大气则通过风、水循环等作用来分布和调节热量的输入和输出。

这些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4.3海气相互作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洋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并蒸发水分,将热量和水分传输到大气中。
2.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海洋通过蒸发将水分和溶解的气体传输到大气中,同时大气中的降水和大气沉降也将物质传输到海洋中。
3.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对全球和地区的气候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的思考和理解。
2.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例如设置一个小型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仪、气象模型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演示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地球仪和气象模型则可以用来演示地球自转、风向形成等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
1.概念引入:首先,我会介绍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
2.过程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蒸发、风等环节。
3.案例分析:我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他们对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
4.知识拓展: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知识点,如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等。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掌握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水分交换(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热量交换(1)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3.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判断1.蒸发使海洋每年失去巨额热量。

( √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 √ )3.温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 × )4.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 √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1)含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③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2.拉尼娜现象(1)含义: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判断1.厄尔尼诺出现时,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灾。

( √ )2.厄尔尼诺会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严重洪灾。

( × )3.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叫拉尼娜。

第十一章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南方涛动与沃克环流
•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热带东 太平洋与热带中太平洋 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 板现象 • 南方涛动指数 (SOI):塔希提 (Tahiti)岛与达尔文 岛之间的气压差 • 沃克环流(Walker cell)
赤道西太平洋的“暖池”
南方涛动与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使印尼干旱
正常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的监测
• 在1982-83年的厄尔尼诺 后,美国、日本和法国在横 跨赤道太平洋的洋面上串起 了70个浮标。 • 这些被称为‘热带大气海洋 (TAO)排列’的浮标,监测 着500米深的水温以及风、 气温和相对湿度。是一个厄 尔尼诺的早期警报体系。 • 厄尔尼诺警报可用卫星高度 计测量海平面的高度。暖流 会使海面升高
• Gilbert Thomas Walker (1868-1958)英国 数学家和气象学家,曾任印度气象局长
ENSO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ENSO 是厄尔尼诺 (El Niño) 和南方涛动 (Southern Oscillation)的合称,二者有 非常好的相关关系。 • 当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正距 平,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 • ENSO成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 化研究的中心课题。
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 -国际SOLAS计划
ENSO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厄尔尼诺 El Niño:圣诞前后,沿厄瓜多尔和 秘鲁沿岸,出现一弱的洋流,代替了通常对应 的冷水。 • 近年指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振幅达几摄氏度 的增暖。与此相联系,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很 大的异常。 • 拉尼娜 La Niña :冷水事件。是El Niño恢复 到正常状态的过渡过程。
气候系统的性质
• 气候系统各不同分量的响应时间尺度差别很大,从几 周到几千年,不可能也不必要同时考虑全部子系统 • 气候系统主要由两个外强迫来制约其全球行为:太阳 辐射和重力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海气相互作用

§2.海洋~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
3、海水的辐合与辐散 由于大气风场的不均匀分布,风海流会产生海 水质量的辐合辐散,尤其在海岸附近,在侧边界 的作用下,这种辐合辐散作用尤为明显。 例如在热带、副热带大陆西岸(东风带),因 离岸风的作用,把表层海水吹离海岸造成海水质 量的辐散,引起深层海水上翻,而深层海水水温 比表层水温低,因此在上翻区海水水温要比同纬 度其它海表的平均水温低。相反,如果风向改变, 海水质量在此辐合,引起海水下沉,海面水温将 显著增高。
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
2、海洋~大气间的相互影响 3、环流异常与气候变化
§1. 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
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 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 •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 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 •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 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 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 及改变,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塔希提岛 §3.环流异常与气候变化 Tahiti与达
尔文Darwin 的海平面气 压呈负相关
§3.环流异常与气候变化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Tahi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Darwin)
§3.环流异常与气候变化
4、ENSO与气候异常 ◆当发生厄尔尼诺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迅 速升高,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至日 期变更线附近,直接导致该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 岸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异常多雨。厄 尔尼诺还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的 生成,而东北太平洋飓风会增多。 ◆厄尔尼诺事件又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造 成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澳大 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会导致 加拿大西部、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美国南部冬 季潮湿多雨。

海气关系知识点总结

海气关系知识点总结

海气关系知识点总结海气关系是指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海气关系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气关系包括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以及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等内容。

下面将就海气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1. 热容量大海洋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此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能量而很难被加热和冷却,这使得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夏季海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得沿海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而冬季海洋释放的热量则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使得气温相对较高,这就形成了海洋的调温作用。

2. 蒸发和降水海洋表面的水蒸气随着热量的增加而蒸发成为水汽,形成了大气中的水汽资源。

海洋上空的水汽通过气流的推动向内陆地区输送,形成了大范围的降水,对于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3. 气候调节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还表现在对气候的影响上。

海洋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性。

例如,东亚季风是由于夏季西太平洋海水的变暖导致了季风的形成,而北大西洋的暖流对欧洲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4.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对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起到了调节作用。

同时,海洋生物还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调节海水的pH值,阻止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二、大气对海洋的影响1. 风大气的运动形式风对海洋具有直接影响。

风的作用导致海洋水面上呈现出不同的海浪和洋流,对海洋水面的运动、进出口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风还可使海水与大气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从而影响海洋混合层的运动,而混合层的运动则影响了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

2. 降水大气中的降水对海洋有着直接的影响。

降水使得大气中的水被转移到海洋中,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盐度。

地球上大部分的海水来源于大气中的降水,因此降水对于海洋中各项物理和化学参数的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高中地理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 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C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鸟粪(南美的重要 农业肥料)减少, 影响农业收成
海岛是飞鸟的聚集地,在亿万年的积累下,岛上便覆盖了厚厚的一层 鸟粪。进入19世纪后,人口猛增给粮食产量带来巨大压力,想要扩大粮 食生产面积,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肥料。1821年秘鲁立国后, 将鸟粪堆积的海岛全部收归国有,抽取售价的65%至70%。由于鸟粪开 采十分简单,除了付出人力外几乎没有成本,秘鲁因此获得暴利,鸟粪 收入成了支柱,占总收入一半左右,秘鲁摇身一变成为拉美最富有的国 家之一,进入一个长达40年的繁荣阶段,即所谓的“鸟粪时代”。
(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 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3)全球水平衡通过水循环来实现。
降水
蒸发
海洋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知识基础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
过蒸发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
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驱使大气运动。
沃克环流加强
太 平 洋
(3)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1、冬季风增强,带来冷冬。
2、夏季风增强,台风次数增多,北方降水增多,出现南旱北涝。
比较归纳
拉尼娜年份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年份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

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

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并分析海洋环流如何反过来影响气候变化。

首先,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对海洋环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大气温度的升高,这对全球气候系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大气温度的升高使得地表水温升高,进而引起了海洋表层水温的升高。

这种海洋表层水温的增加会改变海洋的密度分布,从而影响到海洋环流系统。

例如,温暖的水温可以引起海洋中的水柱上升,形成上升流。

这些上升流可以将海洋中的热量和能量向上输送,从而改变局部和全球气候。

其次,海洋环流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反馈作用。

海洋环流系统可以通过调节海洋中的盐度和热量输送来影响大气温度和降水模式。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海洋环流系统可以将热带地区的热量向极地输送,使得极地地区的气温升高。

此外,海洋环流还可以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降水模式和气候变异。

这种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过程。

总的来说,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海洋环流是相互作用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非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关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中的变化会引起海洋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相反,海洋环流也会通过调节海洋热量和盐度的分布,从而反过来影响大气的温度和降水模式。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全球尺度和局部尺度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科学家们对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观测大气和海洋的变化,并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其相互作用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环流是相互作用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的运行和变化。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

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

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

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

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

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

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

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

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

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

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

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

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详细解释为:太平洋与印度洋间存在的一种大尺度的气压升降振荡。

当太平洋上气压变高(低)时,印度洋上从非洲到澳大利亚气压变低(高),即两地气压的距平有反向的变化。

其最大正相关中心位于澳大利亚北部至印度尼西亚的低压区;最大负相关中心位于东南太平洋高压区,在东北太平洋亦有一较大的负相关区。

因此塔希提(148°05'W,17°53'S)或复活节岛(109°30'W,29°00'S)与达尔文(130°59'E,12°20'S)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称为SOI。

当出现低SOI时,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伴随出现异常增暖。

由于低SOI与高ENI(厄尔尼诺指数)相互联系,故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

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SO是热带印度洋到东南太平洋区域在日界线东西两侧海平面气压反相关的年际振荡,伴随着SO,热带太平洋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距平与纬向风距平做相应振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