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探析
郑英伟
(黑龙江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摘要]人文精神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是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学校应明
确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转变教学理念,
搞好人文精神教育;加强高校教师的修养,提高人文精神境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的环境等路径,着力提高人文素质和追求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理念;教育探析[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郑英伟(1974-),黑龙江依安人,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法律文化。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规定性
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类的思想文化精神。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为核心,它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人类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追求解放和自由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追求知识和技术,强调理性万能和理性至上的价值目标。而人文精神强调良知、责任感和人的终极关怀。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说到底就是关注人的自身。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它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仅仅限于人文学科的教育,而是融会贯通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特别发掘科学与人文教育价值,使大学生能够正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把握科学的同时做到正确地对待科学,所以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质是一种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一体的教育。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自然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它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构建个体主义精神。通过科学的路径,充分发掘人的自然禀赋,着力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科学而和谐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1.科学精神呼唤人文精神
人们长久以来一直用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来形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思维的发展历程证明人文精神一直在关注和哺育着科学思维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主导科学思维和科学各学科。“怎么做”是科学精神的目标,“为谁做”是人文精神的方向。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基本性质。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塑造和培养健全和完整的人,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人文素质和追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沉淀和精神品格,人文精神一方面汇聚为民族精神之中,另一方面又体现为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当中。比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向往和塑造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严谨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深刻含义。
2.现代化进程呼唤人文精神
现代化的进程始于对人的关怀,但是这个进程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这种失落并不是简单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这种失落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人们关注的是生存的发展手段而不是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非精神层面的东西,即出现了片面的发展。在这种片面化的发展中,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经济的增长、金钱的积累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一些人在拥有财富的同时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人的发展前景缺乏关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现代化经济活动的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完全失落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样应该在追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精神对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和人类生存的深远意义。正如“人必须探究他们自己———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们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生存是人类的关键,而问题是人类能否避免陷入毫无价值的生存状态中。”
3.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类生存理念是人文精神中“人文”的一
第2012年第6期(总第39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2Total No.39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6-0100-02100--
种表现,中国古代的“人文”与现代的“人文”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这种“人文”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人本主义的精华。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寻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人类的处境永远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终极目的。人文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它从本质上要求以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为根本诉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这一思想:首先,人文精神中的主体性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其次,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再次,人是目的而不是运用手段坚持了以人为本。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的塑造是人文精神的目的和体现。人文精神中的人是目的是人类自我关怀和最终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人文精神中凝结着以人为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社会和国家以及对自己终极关切的意义所在。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搞好人文精神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应该说很多高校的领导在理念上正逐步的接受或认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理念到行动,从顶层到基层,从老师到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并落实在行动中从而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来却有赖于制度的设计和落实。目前,高校也正在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这种人文教育的宏观手段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这种人文教育的微观措施改革,来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比如一些高校就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课程。这些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促进和改善作用。但是,这远远不够,必须转变过去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单纯的“技术工人”的传统观点,同时改变过去许多专业课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所有的学校的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把专业内容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行文理渗透,把理性的科学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全方位的综合的思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知识当中。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就要求教师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具体要求就是每门课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人文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予借鉴和尝试,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既掌握科学知识,又提高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2.加强高校教师的修养,提升人文精神境界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的教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体会到人性的魅力,感受到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人文精神和和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明白自己、他人、以及人类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全面而科学的理解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不要把教育看成是单纯地传播知识,而应注重人才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然而人文教育的发展不单单是人文社科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师无疑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可以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科学教育人文化,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能使自身的人文素质也得到提高。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环境
高校人文精神的建设还有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相对于课堂教学可称之为“第二课堂”,而且这种第二课堂的是全天候的全方位的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就是环境的影响,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外、因的理论应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我们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来营造和形成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首先,要展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系列讲座,从而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生命的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其次,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再次,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稳固的校外人文精神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城市或省市的资源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比如监狱、各种烈士馆、纪念馆、大型企业集团等。最后,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景观,使大学生能够随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随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情操,升华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N].文汇报,2002-12
[2]张汝伦.再论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06(5)
[3]王艳红.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现状研究[J].河南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卢英平.立法者·解释者·游民[J].读书,1994(8)
[5]潘明军,李玉辉.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J].山
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责任编辑:刘玉梅]
郑英伟: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探析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