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环境修复-河流水环境修复
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水环境保护与修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环境,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围绕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展开讨论,并探讨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一、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排放、农田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
工业废水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排放,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用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水体中出现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
城市污水排放及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当,也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水环境保护的意义水环境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水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资源,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其次,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都至关重要,保护水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水环境保护也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环境修复的方法与措施为了修复受污染的水环境,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
其次,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污水的治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此外,加强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还可以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转化,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另外,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环境保护意识。
四、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实际案例在实际应用中,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层出不穷。
例如,江苏省镇江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复长江水环境,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拆除违法的排污企业等,使得江水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在国外,以色列通过开展海水淡化技术,解决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沙漠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总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方法,旨在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它们不仅具有美观的观赏价值,还能有效地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或激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污染物。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些真菌能够降解石油等难降解的污染物。
在水环境治理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或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浮床还能够阻挡阳光直射水面,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等的治理。
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
在人工湿地中,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改善和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使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利用植物吸收、富集和转移污染物的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水生植物修复和陆生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水生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生长,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和氧合水体,改善水质。
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耐污染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
陆生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水体的渗透和排放。
常见的修复植物如虎耳草、油菜等,具有良好的耐污染能力和疏水性,在水土界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理作用。
二、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流动态、模拟湿地生物的生态链条,提高水体的处理效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分为浅水湿地和深水湿地两种类型。
浅水湿地一般是指水深在0.2-0.5米之间的湿地,常见的有人工河流、自然湿地的修复和构建,如湿地池塘、浮床湿地等。
浅水湿地利用植物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等进行吸附和降解,同时也是很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深水湿地则是指水深超过0.5米的湿地,在处理水体中重金属和毒物时具有很好的效果,如鱼塘、景观湖泊等。
深水湿地通过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水流的动力效应,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于植物表面,或通过植物根系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根系中。
三、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分解,恢复水体的健康。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简述湖泊、水库水环境的修复技术
湖泊和水库是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它们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和水库的水环境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等。
为了修复和改善湖泊、水库的水环境,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修复技术。
本文将就湖泊、水库水环境的修复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湖泊、水库水环境的问题湖泊、水库的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质污染包括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盐过多等问题,导致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另外,湖泊、水库的水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破坏,水草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对于湖泊、水库的水环境问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们研究开发了多种水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等吸附和富集水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
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等方式来净化水体。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以及曝气、搅拌等技术。
这些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物质等,从而改善水质。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加氯消毒、加药沉淀等技术。
这些化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去除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4. 工程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是利用工程手段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和修复的技术。
比较常见的工程修复技术包括底泥抽吸、湿地修复等技术。
通过对湖泊、水库的底泥进行抽吸和处理,以及建设人工湿地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
三、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上述介绍的各种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这档子事儿。
你们想想,那清澈见底的河流,是不是像一面镜子呀!(就像咱小时候家门口的那条小河,能清楚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游来游去。
)可如今好多地方的水环境都遭了殃,这得多让人心痛啊!
就说那些被污染的河流吧,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这可怎么行呢?(这就好比一个原本美丽的人突然变得邋遢不堪,让人看着就难受。
)这不但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对整个生态系统也是个大灾难啊!那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治理呀!
首先呢,咱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那些污染企业的监管,不能让他们随便排污。
(这就像管孩子一样,得严格点,不然他就调皮捣蛋。
)让他们装上污水处理设备,把污水都处理好了再排放。
同时,我们大家也得行动起来,不要乱扔垃圾,特别是往河里扔。
(想想看,要是有人在你家里扔垃圾,你乐意吗?肯定不乐意呀!)
然后呢,可以多搞些水生植物种植,它们就像是大自然的净水器,能吸
收好多有害物质呢!(就像家里的绿植能净化空气一样。
)还有啊,放些合适的鱼类进去,它们也能帮忙清理呢。
最后,咱得加强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这就跟教孩子要懂礼貌一样,得反复说,他们才会记住。
)大家都来出份力,让我们的水环境重新变得清澈、美丽。
我觉得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一定能取得成效!咱可不能再让那些美好的河流只存在于记忆里了!加油吧,朋友们!。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水环境保护与修复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需的水,都来源于自然界。
而随着工业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给水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维护水环境的生态稳定,我们需要重视水循环的知识以及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工作。
一、水循环及其重要性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水资源,包括海水、江河湖泊水、地下水、大气水等不同形态的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地变换状态和流动,从而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的重要性在于,它维持了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平衡。
水的运动状态和变换形式,决定了大气、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存亡。
同时,水循环也是地球上水资源分配的重要基础。
只有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二、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1.防止水污染水污染是水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城市和工业区,水质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稳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水污染。
(1)加强工业企业和农业用水的管理,防止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直接排放,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减轻水环境的污染。
(2)依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开展水资源调查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环境的突发事件和污染。
(3)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和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和趋势。
2.弥补水生态环境缺失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弥补水生态环境的缺失,需要采取以下一些行动:(1)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区,并加强对水生态的治理和保护。
(2)加强城市绿化和建筑规划,增加水体包围的绿地和景观的养护。
这样可以在城市中增加链噬细菌等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
(3)将自然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结合起来,采取生态工程等措施,来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
水环境、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一、企业介绍二、河道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自然水源补给越来越缺乏,污水厂再生水或雨污集水成为主要水源,加之多源径流污染,从而导致水环境面临着氮磷营养盐超标、生态系统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于是频繁出现水体污染浑浊黑臭、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等现象。
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河道水环境现状(1)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由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未彻底改变,中国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的成本。
如果说生态破坏与中国历史上农业过度开发有关,环境污染则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
在粗发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冲突最激烈、生态风险最严重、问题发展最迅速。
在这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上下游之间诉求的矛盾、水资源利用及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资源产地与资源利益获得者的冲突加剧。
造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2)水量不足,环境负荷承载力下降;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使水资源日趋紧张、枯竭;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负荷逐年加重。
尤其是在控制污染,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方面,面临的任务仍较繁重,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造成的能耗和尾水排放污染问题,水体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区域性水土流失加剧,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3)规划建设不科学,雨季内涝严重,平时缺水;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硬质景观、建筑屋面等大量非渗透性表面的扩大,以及对河湖等自然水体的填埋、河道大量采取硬质化处理等,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扰动。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修复和保护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技术。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许多水生态系统开始出现退化和破坏的现象。
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恢复和改善水环境,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水生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在了解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之后,修复工程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三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体的活动来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适应力强、生长迅速的水生植物来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某些特定的微生物来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动物修复是指引入适应能力强、生态功能明显的动物物种来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物理修复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修复和改善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堤坝破砺、水道整治和滩涂复垦等。
堤坝破砺是指通过破坏或调整河道的堤坝结构,使水流畅通,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水道整治是指清除不良的人工构筑物,修复自然河道形态和功能,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滩涂复垦是指通过人工填海,形成新的滩涂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的滩涂生态系统。
化学修复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来修复和改善受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修复方法。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氧化还原技术、吸附技术和沉淀技术。
氧化还原技术是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降解污染物,恢复水质。
吸附技术是指利用某些材料的吸附性能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沉淀技术是指通过添加某些沉淀剂,使污染物在水中沉淀下来,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概况分析 (一)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概况分析 (一)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概况分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此,本文将对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概况分析,希望能对读者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相关知识提供帮助。
一、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和意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调节水体生态系统,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其通过建立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促进水环境的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恢复水体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目的。
修复水环境能够提高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目前,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生态工程修复和生态系统修复两种类型。
1.生态工程修复生态工程修复主要包括湿地、植被、土壤改良等。
其中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系统,其具有明显的生态修复能力。
湿地修复主要采用人工湿地、人工潮汐沼泽、湿地池塘等方式建造,通过人为创造适宜的水文地理、生态环境条件,实现水环境的净化和修复。
在生态修复中,适当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质、水分等因素的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有害物质、增加氧气含量、促进水流动等方式达到水体生态修复的目的。
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促进微生物、藻类等生态链的形成,增加种群密度,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修复主要是通过动态规划建立模型,综合评估水环境的不同因素,制定有效的治理计划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这种修复方式常用于水源地、山区河流、城市湖泊等大面积的水体生态修复。
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案例1.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通过将自然湿地的水文生态特点复制到人工环境中,实现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云南省大理市曼株湖便是典型湿地人工修复案例。
曼株湖面积较小,但是由于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失去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3篇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第一篇: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简介水环境是指水体及其周边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水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水体受到污染,水生态环境失衡,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如何对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通过调控、改变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水与陆生态系统的互动,以达到恢复或提高受污染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
常用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修复湿地、人工湿地、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植被修复等。
这些技术主要利用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态学原理,通过改变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恢复水环境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湿地是将原来受损的湿地恢复为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
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和改变水位等措施,生态修复湿地可以增加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净化和能量流调节功能,减小水体污染,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种植水生植物的湿地,用于处理污水和改善水质。
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质、生灰、细菌、微生物等生物活动,去除有害污染物,净化水质,达到人工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通过调整水文、水动力学条件和结构等手段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修生态环境,又可以维护河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生物的生存能力。
水生植被修复是通过增加水生植被,调节水动力学条件和水化学条件,增加水体的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的一种技术。
水生植被可以增加水体中氧气、有机物的分解和降解,提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水生生物的增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综上所述,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恢复被污染的水体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步得到完善和推广,成为我们保护水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的有力武器。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水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致使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用各种综合措施,减少或清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以及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了水质治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水环境治理中,水质治理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要求净水厂进行深度处理,还要求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水质治理外,水资源管理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必须得到科学的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制定并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等,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控制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相关。
为了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必须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
例如,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效率。
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采取合理施肥、农田轮作和种植防护林等措施,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
水生态修复是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然而,长期的污染和破坏导致许多水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因此,进行水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水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河流整治、湖泊修复、湿地恢复等方式进行。
水生态修复重建水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
水生态修复重建水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水生态修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成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水生态修复的意义、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水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
一、水生态修复的意义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改善水环境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质、复原生态,以达到保护和维护水资源、保证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在于:1. 保护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修复水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2. 维护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其中包括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通过修复水生态系统,可以恢复物种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3. 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可以净化水体,降低水污染物的含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更洁净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二、水生态修复的方法与途径水生态修复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湿地恢复: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湿地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湿地恢复包括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破坏的湿地、重建湿地等。
2. 河流治理:对于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河流,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包括净化水体、恢复河道、改善河岸生态等。
3. 水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建设适应水生态系统需要的工程设施,如人工湿地、人工鱼礁等,来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提高水质。
4. 生态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5. 生态补偿措施:为了保护水生态系统,需要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对破坏水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补偿和修复。
三、水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1. 雁荡山湿地生态修复:雁荡山位于浙江,湖泊和湿地资源丰富,但曾受到人为开垦和污染的影响。
通过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和湖泊水质净化等措施,成功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雁荡山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 美国休斯敦湿地修复项目:休斯敦市曾因城市发展而导致湿地大面积消失,导致洪水频发和水资源减少。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 例如:微生物在厌氧-兼氧-好氧状态之间转换 ▪ 造成重金属氧化还原状态发生变化,由沉淀状态转化为溶解状 态; ▪ 同步厌氧过程产生具有较强络合能力旳有机酸分子,pH下降, 氢氧化物重新溶解;另外有机酸经过络合作用使非溶解态旳重 金属离子转化为溶解态; ▪ 微生物还能直接以金属离子为电子受体或供体,变化其价态。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河流水质模型
4.按空间维数分类
零维水质模型: 3个方向都不考虑 一维水质模型:仅考虑纵向 二维水质模型:考虑纵向、横向 三维水质模型: 3个方向
28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表水环境质量原则(GB 3838-2023)
Ⅰ类主要合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合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 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旳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合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第四章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1. 河流 2. 河流污染 3. 河流水环境修复概述 4.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1.背景知识简介——河流
背景知识简介——河流
背景知识简介——河流
河流流域
背景知识简介——河流水力学
背景知识简介——河流泥沙
背景知识简介——河流生态
背景知识简介 ——河流生态
① 大型水生植被:浮游类、根生类植物 ② 微型植物:藻类,1-300μm ③ 河流动物:软体动物、蠕动动物、甲壳动物、昆虫、鱼类 ④ 细菌和真菌:存在水流、底泥、石头和植物表面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通过控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整水体营养盐循环,改善水 体富营养化状况。
05
CATALOGUE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
当前面临的挑战
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大量废水、废气排放导致 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治
理难度大。
生态退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 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
饮用水安全问题
由于水源地污染,导致饮用水安 全问题频发,对人民群众的健康 构成威胁。
水生生物状况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受到 破坏,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 多样性降低。
生态平衡失调
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平 衡失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能力下降。
生态系统状况
生态系统退化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 修复
目 录
• 水生态环境现状 • 水生态环境问题 • 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
01
CATALOGUE
水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水质状况
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导 致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突出。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系统修复
河流湖泊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技术手段,恢复 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水质和生态环境。
水域生态修复
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湿地 保护等方式,修复受损的水域生 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和自我修复能力。
地下水修复
通过控制污染源、净化水质、恢 复地下水生态系统等方式,修复
水环境修复与生态修复
修复的重要性
01
保障人类健康
水是人类生存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品,清洁的 水质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 。
02
维护生态平衡
03
促进经济发展
水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环境的修复有助于维护整个 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 济的发展,修复水环境可以为当 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修复的方法与技术
水环境修复与生态修 复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水环境修复概述 • 生态修复概述 • 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关联性 • 案例研究 • 未来展望
01 水环境修复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水环境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 水体进行治理和改善,使其恢复到健 康的状态。
目标
通过减少污染源、改善水质、恢复水 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水体的生态平 衡和可持续发展。
的自我修复和平衡。
02 生态修复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至接近其自然状态的过 程。
目标
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服务功能, 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修复的重要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修复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 统的平衡。
01
02
03
04
物理修复技术
包括底泥疏浚、截污工程等, 旨在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量
。
化学修复技术
通过向水体投放化学药剂,使 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
浓度或毒性。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 ,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体中的
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
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污染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提高水质,河流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河流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主要方法和应用。
一. 河流水污染治理技术1. 污水处理厂技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应对城市废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或分解,达到排放标准。
其中,物理处理主要包括筛网过滤、沉淀和澄清等过程;化学处理则采用各种药剂进行混凝沉淀和调节pH值;生物处理则利用活性污泥和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2.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废水处理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体。
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人工湿地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营养物和有机物。
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持续性好等优点,并且能够提供自然景观。
3. 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将水中的溶解性离子和微粒分离的方法。
通过高压泵将水推过反渗透膜,溶解在水中的污染物和盐分被截留下来,清洁水通过膜孔径被收集。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对于去除有机物和无机盐有良好的效果。
二. 河流水污染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或转化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菌类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菌类修复利用菌菇等微生物在水中富集和降解有机物;植物修复则利用水生植物和湿地植物吸收和分解污染物;微生物修复则通过注入活性微生物群落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去除或隔离污染物,以减少其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采用吸附材料将污染物吸附,使用沉降池将悬浮物沉淀,采用屏障隔离污染源等。
这些方法常用于对污染源的局部修复或污染物的防治。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污染物进行转化、分解或固定,达到修复水环境的目的。
河流治理原则及水环境修复
河流治理原则及水环境修复河流的治理和水环境的修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有效地进行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和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尽量恢复自然的生态功能。
2.综合治理原则: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水质、水量、水生态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采取综合的治理手段,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真正实现水环境的全面治理。
3.持续发展原则: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需要注重长远利益,要考虑到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采取可持续的管理措施,确保河流和水环境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
4.公众参与原则: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广泛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民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目标。
5.预防为主原则:在河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中,要注重预防工作,采取措施避免污染源的产生和扩散,确保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同时,要注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
针对水环境修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植被恢复:植被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吸收有害物质和改善水质。
通过稳定河岸、种植湿地植物等方式,恢复植被,提高水环境的稳定性和质量。
2.水源保护:保护河流的水源是水环境修复的基本要求。
通过建立水源保护区、禁止乱排乱倒等措施,确保水源地的质量和数量,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3.水质净化: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等方式,降低水里的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水质。
4.河道整治:对于河道的淤泥积砂、漂浮物等问题,可以采取清淤、导流等措施,使河流能够正常通畅,减少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除了以上常规的手段外,还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湿地、生物修复、脱氮除磷技术等,有效地修复和改善水环境。
河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第五章 河第四流章水环河境流修修复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 生物学指标: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植物 ➢ 综合指标:综合考虑物理/ 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人类利
用价值的指标
利用生物群落构建的多参数评价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五章 河第四流章水环河境流修修复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
孟伟 张媛 渠晓东等编著
河流生境要素调查技术 河岸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技术 河流水质及沉积物调查技术 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调查技术 河流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大型水生植物调查技术
(2)水温的季节变化C12:水中的生物根据水温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 理状况和生活习性适应水温的变化。采用定性描述,采用查找历史资料和 现场调查评价的方法。
(3)汛期与非汛期水位变化:差异小,水生生物的环境变化小,较容易适 应。采用定性描述,采用查找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价的方法。
(4)流速、流态状况C14:
亲水景观舒适度C55 河岸硬化状况C53 河岸植被状况C54
第五章 河第四流章水环河境流修修复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水质污染状况 底泥污染状况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河岸缓冲带宽度
定量指标评价标准
I级
II级
III级
0.1
0.2
0.4
0.1
0.2
0.4
4.5
3.5
2.5
4.5
3.5
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景观破坏
天然河流的渠道化
天然河流
生态、景观破坏基本丧失 河道陆地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严重破坏
断流、截留与滞流
第一节 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 人为改造的胁迫作用
一、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1.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生境决定群落 2. 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食物链、食物网、 “关键种缺失”
3、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河流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以至破坏,往往十一个缓 慢的发展过程,又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当人类发 现时候,可能已经难以挽回。 功能的丧失往往最初的现象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丧 失,然后是生态系统的不正常,服务功能逐渐丧失。
第二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及规划
河流修复:将受污染的河流恢复到原来没有受 污染的状态,或者恢复到某种合适的状态。 一般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 状态。因此一般只是适当修复,即恢复河流的生态 功能,又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
2、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 因此河道尽量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 面,河床纵横断面要多样性。
3、岸坡防护
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确保生态 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化。 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 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的柔性结构,避免使用硬质 不透水材料(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 鱼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和繁殖服务
以上理念对环境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
1、空间格局的基本概念
缀块:环境中的基础单元,泛指与周围环境 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 空间单元。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 和居民区等。 廊道:环境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路或带 状结构。比如河流、峡谷、农田中的人工渠道、 运河、防护林带、道路、输电线等。河流廊道是 陆地上最重要的廊道,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基底:环境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 构,如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 地基底等。 在尺度和识别上都是相对的,可以把基底看做 主导缀块,把廊道看做狭长型缀块。
第八章 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3 河流水环境修复
邓欢欢
目 录
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为改 造的胁迫作用
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及规划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我国河流水质污染状况
七大水系:40-50%重点监测断面水质为 Ⅴ类和劣Ⅴ类 城镇河流:恶臭现象普遍、部分河流水质
接近城市污水 污染特征:常规污染、生物污染、有毒污染物
二、河流生态 修复的规划
目的:使河流生 态系统恢复到较为 自然的状态,保证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可持续性,提高生 态系统价值和生物 多样性。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水文条件的恢复:适合适宜生物群落生长的水量、 流速、水深等水文要素及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和 恢复 生物栖息地的恢复:采取适度人工干预和保护措 施,恢复河流的生境多样性,进而改善河流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物种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保护濒危、珍稀 和特有物种,恢复乡土物种
5、河床材料的透水性
悬移质和推移质的长期运动形成了河流动态的河床 除了在高山峡谷段的由冲刷作用形成的河床是透水 性较差的岩石外,大部分河流的河床都是透水的 通常由卵石、砾石、砂土、黏土等构成
适于水生和湿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不同粒径卵 石的自然组合又为鱼类提供了产卵场所
透水河床是连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通道,使淡水系 统形成整体。
3、提高环境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改善环境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去影响生态过 程,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的 原则:(1)有足够数量的缀块,既要保证核心 区的稳定,又有较多的“触角”和边缘与基底以 及其它缀块相连接;(2)发挥廊道连接各个缀块 的功能,防止生境“破碎化”;(3)需要改善人 工设施(硬质渠道、公路等)对野生生物运动的 阻隔效应;(4)大缀块和小缀块合理搭配是提高 空间异质性的重要途径。
3、河流断面多样化特征的恢复
自然河流在横向上由主河槽(主要过水通道)、 洪泛区(受洪水影响周期性淹没区)和过渡带(洪 泛区和周围陆地景观之间的过渡区域)组成(如图 3a)。 工程上对经过人工改造的河道,岸复式断面进行 设计,如图3b,在不加以人工构筑物防护下,水流 自然会将其冲刷称为抛物线的稳定形状,如图3a。 典型断面完成后,还可以对典型断面进行调整, 以形成多样化的断面形态,河流深潭、浅滩出的典 型断面示意图如图4。
3、河流纵向的蜿蜒性
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 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 富的生境,也会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4、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
自然河流横断面形状多样,表现为非规则断面 深潭和浅滩交错出现
浅滩多形成湿地,出现周期循环的生物群落变化 模式(水生-湿生)
深潭存在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类似于湖泊
4、增强河流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
河流廊道:狭义包括河流及其两岸水陆交错 区植被带,广义还应包括河流连接的湖泊、水库、 池塘、湿地、河叉、蓄滞洪区及河口地区。 河流廊道生态功能:(1)水生和部分陆生生物的 基本生境;(2)鱼类和其它生物及其种子的运动 和传输通道;(3)起过滤和阻隔作用;(4)物 质与能量的源和汇 提高河流景观的空间异质性:(1)流域尺度上 合理规划各种类型缀块数量、几何特征、性质, 充分发挥河流廊道连接作用,并保持河道廊道网 络的畅通;(2)河流廊道尺度上,一是地貌学意 义上的空间异质性增强,二是生态水文学和生态 水力学意义上的水文、水力学因子的改善
二、河流堤防、护岸带的生态技术应用 CK-P166 1、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
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以下图为例
在堤线布置中,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 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 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堤防间距宜宽则宽,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满足设计 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作用 堤型的选择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 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连通性
河流的保护,指维持水系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的 整体状态,保护意味着维持不受污染或者受污染的 不会继续恶化。
一、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1. 河流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生活用水、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具备社会经济与生态双重功能 统筹协调与相关规划的关系:防洪规划、水环节 保护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等。
自然恢复法:通过适当设计,允许河流自身进行调整, 并逐渐演变到一个稳定的蜿蜒模式,如拆除拦阻工程, 增加河道宽度,使其自然演变。但这种模式耗时较长, 且存在河岸侵蚀和淤积问题。
如果蜿蜒河道满足不了防洪要求,可以采用开挖分洪 道的辅助工程措施(如下图)。类似与传统的裁弯取直, 但设计和运用方式有区别,原来的蜿蜒段仍有一定水流 通过,保证原来的栖息地功能,而分洪道则在洪水期运 行,其它时段保持封闭状态,如有需要可在分洪道的渠 首设置溢流堰或闸结构,控制洪水进入或起始水位。
三、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
1、河流形态均一化和不连续化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均一化: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 具体表现:(1)直线化;(2)渠道横断面几何 规则化;(3)河床材料硬质化;(4)裁弯取直 不连续化:筑坝修建水库,造成水流的不连续 性,特别是所谓的梯级开发,河流流速、水深、 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
2、提高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
提高景观和空间的异质性,增强物种多样性 改善流域尺度的河流景观格局配置。 在河流廊道尺度下提高景观和空间的异质性
3、流域尺度规划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问题着眼点应在河流生态系统结构 及功能的整体改善和恢复,则应在流域尺度上进行 河流生态恢复规划。 先从流域的大尺度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着手,继 而制定流域饭碗的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 制定流域尺度的生态总体恢复原则。
缀块、廊道和基底构成三维空间的环境景观格局
例如下图中的模式示意图:河流廊道作为物质流、 能量流、信息流的载体,在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
2、环境景观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
空间异质性是空间缀块性和空间梯度的综合 反映,空间缀块性包括生境缀块性和生物缀块性。 生境缀块性:气象、水文、地貌、地质、土壤
第三节
河流生态恢复技术
景观格局和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 河流河岸带、提防工程中的生态技术应用 河流地貌多样性修复
一、环境景观格局和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
景观是指生态学上的一种尺度,理解为若干生态 系统或土地利用模式组成的镶嵌体。 景观格局:指空间结构特征包括景观组成的多样 性和空间配置。 空间异质性: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 均匀性及其复杂程度。
生物缀块性:植被格局、繁殖格局、生物间相 互作用、扩散过程、疾病和生活史
空间梯度:沿某一方向环境特征变化的空间变 化速率 研究表明环境景观格局影响生物多样性、种群 动态、动物行为和生态系统过程等生态过程 生境多样性和景观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 性,提高生境多样性、改善环境景观格局可以增 加物种多样性。
2、河流形态多样性降低对生物群落多样性 的影响
均一化:改变河流基本形态,使得生境异质性降 低,所以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植被减少、物种 消失 不连续化:筑坝以后,河流从动水系统转变为静水 系统,生境单一,相对封闭,生产力降低,表现为抗 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降低。多样性一般也降低, 此外筑坝给洄游性鱼类造成影响巨大。 另一种不连续化与筑堤有关,河流的滩地和洪泛区 的消失,也会带来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
4、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 为辅的原则
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实 施管理。 成功的河流修复经验表明:生态修复规划是一种 辅助性规划,人不是改造或控制自然,而是帮助自 然届恢复到更加自然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