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写作特色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屈原《离骚》作品鉴赏《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屈原《离骚》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作品简介《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为什么叫“离骚”?“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创作年代?《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写作背景《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简述《离骚》的艺术价值
简述《离骚》的艺术价值
《离骚》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深沉、想象丰富:诗人屈原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深情、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表现出自己对于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情感。
他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卷,让读者深入体验了他的情感世界。
2.象征和隐喻的使用:在《离骚》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这些象征和隐喻不仅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也让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3.形式的创新:诗人屈原在写作《离骚》时,采用了独特的形式。
他运用了楚地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同时又结合了西周以来的诗歌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离骚》在文学史上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离骚》中,诗人屈原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这种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离骚》具有了深刻的自传性质,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对后世的影响:《离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都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离骚》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离骚》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学表现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
《楚辞》简介及屈原《离骚》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
浓厚的浪漫色彩。
屈
原
《离骚》的艺术成就
•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
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
离 骚
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
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
言志的表现手法。
• 4、《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屈 • “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原 形容枯槁。”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屈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原
【屈原的文化人格】
• ②恋美情结的执著者
• 自恋:
屈 原
• 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与坚守。
• 他恋:
• 美人之恋、美政之恋、美物之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积累整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离
骚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屈原山鬼写作手法
屈原山鬼1. 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就是《离骚》。
这篇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屈原山鬼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离骚》中屈原山鬼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写作手法。
2. 屈原山鬼形象分析2.1 山鬼的特征在《离骚》中,屈原以第一人称自述自己遭遇逐出宫廷后身陷困境时与山鬼的对话。
这个山鬼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神秘莫测:屈原在诗中描绘了山鬼出现时环境突然变得阴森恐怖,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超凡能力:山鬼具备超凡能力,可以飞天遁地、游走于阴阳之间。
•智慧与悲伤:尽管是一个山鬼,但他却对人间的事物了如指掌,对屈原的遭遇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2.2 屈原山鬼形象的象征意义屈原山鬼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人性的扭曲:屈原被逐出宫廷后,他内心充满了悲伤、愤怒和绝望。
而山鬼形象则代表了这些负面情绪在他内心中的具体化身。
•追求自由: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而山鬼形象则象征着屈原内心深处那股不愿受制于人、追求自由的力量。
•超脱尘世:山鬼作为一个超凡存在,他游走于阴阳之间,超越了尘世纷扰。
这一形象暗示了屈原希望能够抛开尘世琐事,追寻更高境界。
3. 描写手法分析3.1 感官描写在描写山鬼时,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鬼的存在。
例如,他描绘了山鬼出现时环境变得阴森恐怖的氛围,通过对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描绘,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3.2 比喻与象征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手法来描绘山鬼形象。
他将山鬼比喻为“执灵魂之属兮”、“乘云气而上天”,以此突显山鬼神秘莫测、超凡能力的特点。
同时,这些比喻也使山鬼形象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3.3 对话与心理描写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屈原展现了山鬼智慧与悲伤的一面。
在与屈原对话时,山鬼展示出对人间事物的深刻理解,并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离骚》写作背景1、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2、作品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3、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
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
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离骚【作者】屈原【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句式灵活多变:《离骚》大量使用六言句,同时运用“兮”字,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句式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表现力。
2. 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离骚》中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
如以“美人迟暮”比喻君王之老,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失望和忧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
3. 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离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4. 华丽的语言:《离骚》的语言华丽,词藻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5. 个人色彩浓厚:《离骚》的个人色彩十分浓厚,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情感都融入了诗歌中,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离骚》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十分独特,充分展现了屈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感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离骚》艺术特色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以前的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还 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阶段。从屈原开始,积 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才得到比较自觉的运 用,并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在屈原的诗作中, 积极浪漫主义的运用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形 象的塑造上,如开始对自己的介绍,第七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 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第十节的“忽 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尽情 地发挥着他那神奇的想象力,把现实的背景 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 的浪漫主义气息。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 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篇,其中 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 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 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 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 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 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 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 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比兴手法的广泛应用
“以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 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尤以比喻最为突出。以披戴“江 离”、“芷”、“秋兰”喻重视修饰自己 的品德和才能,以“美人”比喻楚怀王, “骐骥”比喻贤能的人等。把比兴与表现 的内容合而为一,塑造了诗人独特的艺术 形象,使诗中的意象具有了象征意义。
艺术特色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 表现方法。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 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 织方式.
1
2 3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议论 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等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一、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二、关于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
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
“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高二课文《离骚》原文
高二课文《离骚》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离骚》原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
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篇诗作被誉为“楚词之冠”,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被誉为自华夏文明历史以来的最高艺术成就之一。
在这个听起来很晦涩的名字之下,我们不禁想知道这篇古文的具体内容。
《离骚》原文是关于作者屈原的失意经历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充满了离别、失望、幽怨和对命运的无奈之情。
从《离骚》的文本结构来看,它是由一首长篇短歌和一篇长序言组成的。
在这篇长序言中,屈原表达了对政治失意和生活痛苦的抱怨,同时也表达了对梦想与理想的追求。
在这篇长序言的基础上,屈原运用了“离骚”这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揭示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困苦和失望,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艰辛命运的坚强抗争和无比热爱。
《离骚》原文的语言优美丰富,运用了许多古代汉语典雅的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形式、意象和抒情的语言描摹了人生百态,讴歌了勇敢、坚定的追求理想的人类精神。
这使得这篇古文在古代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文学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离骚》原文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宝库,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屈原的这篇诗作足以让人领略到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也许是因为屈原的理想、情感和心灵寄托具有普遍性的时代价值,所以《离骚》始终被珍视并传颂至今。
《离骚》原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学传统中的宝贵遗产。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珍惜这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2000字】第二篇示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化遗产,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创作的一篇长篇抒怀文言小说。
它描写了屈原在逐渐走向灭亡的楚国时期,在内心的家国之痛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中,壮怀激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意志奋斗的追求。
离骚的写作特点
离骚的写作特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其作者屈原被后人尊为楚国诗人、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
《离骚》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其写作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迂回写法《离骚》的写作风格比较复杂,采用了许多迂回写法。
例如,屈原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类比、隐喻、比喻、双关语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迂回的写法,使得《离骚》的意境更为深远,令人思考后发而人看。
二、语言雄浑、豪迈《离骚》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极其雄浑、豪迈的特点。
尤其是在描写屈原的忧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反对暴政的思想时,用词犀利,情感强烈,使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
三、独具匠心的格律韵律《离骚》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才情,而且在格律韵律上也独具匠心。
它用严格的格律韵律来形成奇妙的音调美感,传达出屈原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受到屈原的孤独、忧愁、热爱和反抗精神。
四、具有鲜明的意境《离骚》的意境鲜明,从开头到结束,贯穿着一个主题,突出了作者对两岸之民的关切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显露出矛盾、折磨和感慨的同时,又表达出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令读者回味无穷。
五、富有启示性和引导性《离骚》不仅是一篇文学名著,更是一本思想启蒙书,有着极强的启示性和引导性。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人生的苦痛和社会的现实,体味到忠诚、热爱、勇敢、所托非人的民族意志。
总之,《离骚》的写作特点可以概括为:迂回写法、豪迈式的语言、独特的格律韵律、鲜明的意境,以及富有启示性和引导性。
这种瑰丽的文学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生命力。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前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约作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汨罗期间,当是诗人再次被逐,在报国无门,痛苦无诉之际,写下的一首回顾平生奋斗历程的自传性诗作,一首倾诉青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参与艰难改革和壮盛之年即遭放逐的抒愤之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正文一、《离骚》简介《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约写于屈原被放逐江南汨罗期间。
针对“离骚”的意思,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是“遭受”的意思,也就是说《离骚》是屈原遭受忧思困愁所作。
屈原在这首绚丽多彩、波澜起伏、想像瑰奇、气魄宏伟、情真意挚的抒情长诗中,抒写了自己的身世生平、不幸境遇、美好追求;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击了旧贵族的疾贤妒能、结党营私、谗佞贪婪;表现了伟大诗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
以至后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良民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成为千古绝唱。
二、《离骚》内容概要及思想《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离骚》创作的历史背景导语:《离骚》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
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则当作于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离骚》写作特点
《离骚》写作特点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离骚》写作特点
《离骚》写作特点《离骚》写作特点《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
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拓展阅读:《离骚》与《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成的诗篇。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与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采用铺陈描述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吸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反映楚地的民风,写成诗歌形式。
离骚的含义名词解释是什么
离骚的含义名词解释是什么离骚,又称离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
它最早出现在《楚辞》中,是楚国人屈原的创作,因此离骚通常也被称为《离骚》。
《离骚》是一篇情感丰富、意境独特的长篇抒情诗,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辞章中的巅峰之作。
离骚一词的本义为痛苦、痛惜之意,它源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屈原被贬谪至汨罗江边,他一度感到孤独、无助,对于国家的沦亡和自己的遭遇感到无比悲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离骚》这首著名的抒情长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是离骚一词的最初含义。
然而,《离骚》的内涵并不仅限于痛苦和痛惜。
离骚还融合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遇的反思、对人生的疑问等多个层面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离骚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鲜明的形象描绘,折射出人们对于生存意义、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离骚以其深邃的内涵、流畅的诗句、卓尔不群的情感表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广泛的思考空间。
《离骚》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和技巧上。
离骚运用丰富而生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充满了浓郁的想象力和艺术性。
诗中的意象如骏马、螳蜋、来疯等,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瑰丽而精彩的心灵世界。
离骚对意象的运用不仅让读者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能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此外,《离骚》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在其深刻的哲理思考上。
诗中折射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于人性的疑问,以及对于境遇的批判。
屈原通过对自然界、人生命运的反思,探讨出了许多深沉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命运抉择等问题的探索。
离骚的哲思意味深邃、抽象而广泛,使得这篇诗作具有非凡的文化厚度和内涵意义。
除了文学价值,离骚在审美和情感层面也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打动人心,同时也通过对离情离愁、思乡情绪等情感的描绘,触发了读者共鸣的强烈感受。
离骚的情感表达深情款款、细腻动人,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屈原内心深处的痛苦、迷茫和对诗意生活的渴望,引发读者对于情感的思考和体验。
离骚中的论点和论据
离骚中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据:
1. 文化底蕴:《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作者屈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杂剧、怀古等方面有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2. 诗歌形式:《离骚》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无奈,采用了楚辞的的表达手法,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被誉为古代中国诗歌的代表之一。
3. 深刻的主题:《离骚》以寓言方式,通过作者的自述,揭示了人生的苦难、不公和自我追求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道德的缺失,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4. 雄奇的描写:《离骚》以瑰美的辞章和美妙的描写语言展示了广阔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寄托,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独
特的文学世界。
5. 影响深远:《离骚》自古至今都被广泛传播和阅读,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和经典之作。
离骚 名词解释
离骚名词解释### 一、文章绪论《离骚》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婉约派诗歌,出自春秋末年的名士屈原之手。
它为我们系统而生动地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景象,彰显出屈原对社会状况的深刻认知,再加上其写作手法的巧妙和韵律的优美,使得它一直深藏在中国文化的灵魂里。
特别是以此诗歌为题材的《屈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经典的传奇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博大智性、雅正风采和正大志向的优秀精神注解,受到了历代研究者、读者的极高赞赏。
《离骚》被称为“章法之范”、“千古之辞”,也被评论家称为“洋洋洒洒,但不失古朴敬谦”。
它不但结构完美、号句妙绝,而且充满代表性词语、意象、情愫等。
它以五言抑扬顿挫及六言格式抒发屈原之思维心境,抒发他深沉的思考,展示出他独特的心智,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归纳总结,从而得以流传千古的佳作。
### 二、名词解释《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经典之作,里面有许多丰富的词语和代表性的意象,需要深入理解。
下面将解释其中的一些名词:#### 1.黄河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出现在《离骚》中尤为重要。
“日月照耀下黄河”展示了上天普照、神祇眷顾之美好景象,有关“黄河”的主题糅合了神话地虚实、绝艳与凄凉,既清楚地直指中国古代仙界,又有泛泛溢洒之要求,令读者以心贴体、情山涧空荡之间,耳鬓厮磨。
此外,黄河又寓意着明净清新之象,“黄河入海流”除了描绘出滔滔长江的壮阔,更照映出不灭的时代洪流——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 2.山川诗歌《离骚》中的“山川”指的是山谷、河岸等大自然形象,表现了屈原的乡情。
“古色古香朝辞紫”,把水岸小桥、古画书法的境界与民风习俗的流行编排在一起,打造成一种壮美的意境。
山川象征着那一份恢宏气势和雄浑气势,给诗人一份多么美妙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一份洋溢情怀的唤醒。
#### 3.仙子“仙子”在《离骚》中也是很重要的题材,常常借以醒见屈原的思维状态。
仙子这个形象常常思索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粹言深情,表达情懷。
”仙子的虚幻形象象征着远方神秘、优雅无处不在、超越一切可知的权威,以及普世神圣之精神,使得它们在《离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的句子
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的句
子
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文风特点的句子为:”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屈原》的语言特色
《屈原》的语言特色参差不齐的形式《》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的容量。
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
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
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
“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文而调易杂”。
《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
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
《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
“《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发乎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冉冉、郁邑、岌岌、菲菲、、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写作特色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它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的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编织幻想的境界。
它还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把诗人品格刻画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特质。
2、《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反之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来表现它的内容。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一系列幻境,便使它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态度,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4、《离骚》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
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排内,既有利于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一章,字数不多,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