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各类软件工具和技术,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教学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设计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计目标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明确的设计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设计目标应具体明确,例如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工具、编程语言和常用技术等。
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现实应用需求。
通过设计合理的目标,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技能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计算机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含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实践操作包括软件应用、编程实践、项目实践等,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背景和实际需求确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三、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和考核的方式。
评价方式应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理论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可以评估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包括笔试、编程实验、项目报告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明确设计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多样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满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教案认识计算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组成、软件系统。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作用与使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硬件组成、软件系统等。
2.演示法: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
3.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介绍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
4.讲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等。
6.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演示开关机、使用鼠标、键盘等操作。
7.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8.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9.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
六、课后作业:1.搜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编写一份计算机发展简史。
2.列举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说明各硬件设备的作用。
3.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分类,并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说明其基本操作。
5.思考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未来发展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设备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谜语: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谜底:计算机。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认识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1、展示计算机设备学生观察计算机,认识各部件,说一说他们的名称及作用,教师及时更正、补充。
(出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2、出示幻灯片,展示计算机各个设备,让学生连线组成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计算机。
放大扫描仪,让学生认识,并说明其作用。
引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出示幻灯片,展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概念,并简单说明。
4、让学生把自己所拿的设备加以区分,在幻灯片上加以标注,明确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外部设备,出示幻灯片,明确哪些属于外部设备。
6、了解神秘的主机拆开主机,展示内部图。
出示主板、CPU、光驱、内存条、硬盘,结合幻灯片,可以观察实物找出主机内的位置,也可以先看主机内部,认识名称及作用,说到内存条与硬盘时加以区别并引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并联系生活认识U盘、光盘、移动硬盘、软盘。
计算机课教师的计算机教案范本
计算机课教师的计算机教案范本第一部分:教案概述教案名称: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时间:1小时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a)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定义和作用- 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b)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硬件和软件的区别与联系- 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的功能与作用c)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结构-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等组成要素的作用2.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a) 通信与网络- 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常见的通信工具和软件应用b) 办公与生产- 办公软件的使用与功能介绍- 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c) 娱乐与多媒体- 游戏软件的特点与分类- 多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第三部分: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 确保教室内计算机设备正常工作-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展示工具2. 教学导入-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3. 手把手教学a) 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定义,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b) 分别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并逐一解释各个部分的功能与作用c) 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冯·诺依曼结构4. 学生练习与巩固a)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使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讨论并列举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b) 个人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任务,巩固所学的知识5. 教学总结与反思- 进行简要的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回顾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第四部分:教学评价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短文,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简要介绍其中一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评价标准:- 文章是否准确描述了所选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 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是否清晰易懂?- 文章中的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流畅?第五部分:教学延伸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研究。
一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本
一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本教案标题: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3. 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并向学生解释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老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10分钟)1. 老师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功能。
2.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计算机内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三、计算机的功能(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功能,如计算、存储、处理信息等。
2. 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器、文字处理软件等,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四、使用计算机(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如开机、登录、打开软件等。
2.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如输入文字、绘图等。
五、小结(5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确认他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老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但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需要在之后的课堂中多安排一些实操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机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这是一个示例教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材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
【信息技术】小学计算机WORD教案三篇
【信息技术】小学计算机WORD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信息技术】小学计算机WORD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Word”软件的用途;初步了解“Word”的窗口组成,及其主要功能;掌握Word的启动方法;基本掌握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4.创新与行为: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启动和保存Word文档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准备]:用Word编辑的日记、作文、电子小报等样例;WEB学习平台;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样例滚动播放)初步感受“Word”魅力。
师: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名片,贺卡,电子小报,图形,课程表,日记……)师:同学们,如果你想在电脑上写日记,你会使用哪些文字处理软件呢?(记事本、写字板)(屏幕展示精美“Word日记”)如果要求大家制作这样的文档,你们觉得“记事本”和“写字板”能胜任吗?(可继续展示精美电子小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下面,老师隆重推出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它是文字处理的专家。
(屏幕:打开学习平台)刚才给大家欣赏的作品,全是Word的杰作。
(指名嗓门亮些的学生朗读“Word简介”)我们可以用Word来写作文、记日记,还可以制作漂亮的电子小报,现在让我们开始吧!>二、新授(1)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屏幕:打开“自学向导”,分组朗读。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师指导。
(2)学习交流。
(屏幕:“自学向导”)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要求边操作,边说出操作过程。
(师:任务一,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任务二,采用抢答等方法学习巩固。
任务三,文字输入快的学生,可输入“座位号”、“姓名”、“学校”、“班级”等,提示注意指法等输入规范)单击“开始”按钮,依次指向“程序(P)”、“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单击“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打开Word2003窗口。
五年级计算机教案及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使用和操作;3.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2.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开机、关机、登录、常用软件的使用等;4.信息收集和处理:互联网的使用、引擎的使用、信息的分类整理等;5.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项目。
教学步骤:第一课:计算机的基本知识1.引入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向学生解释计算机的作用和重要性;2.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3.介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操作系统。
第二课: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1.向学生展示开机和关机的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2.让学生尝试登录计算机,介绍登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向学生介绍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等。
第四课:信息的收集和处理1.向学生介绍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并引导他们学习使用浏览器;2.教给学生使用引擎进行信息检索,让他们练习关键词和筛选信息的能力;3.让学生尝试收集和整理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归纳。
第五课: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应用项目;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计算机应用作品;3.让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成长。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检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3.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网络协议一、教学目标1.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网络协议的分类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结合案例2.实验演示3.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在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并通过案例,引入网络协议的重要性。
2.主体部分(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在进行互联网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标准。
它可以定义传输数据的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控制过程、错误处理方法、应用程序接口等多方面的内容,使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系统能够互相通信。
(2)网络协议的分类网络协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多种,如层次结构、功能分类、应用类型等。
其中,在层次结构上最为常用的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由四层组成,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其特点包括:端到端通信、面向连接和独立于传输媒介。
(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常用的网络协议有很多,如HTTP、FTP、SMTP、DNS、TELNET等。
它们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域名解析和远程登录等功能。
3.实验部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协议的具体应用。
4.总结部分在讲解完网络协议的基本知识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考试或实验,测评学生对网络协议的掌握程度。
2.教学过程评价: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3.教学质量评价: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认识计算机教案9篇认识计算机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
2.能正确朗读课文。
能读懂本课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2.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使用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小黑板、计算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思路及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感受。
小结,过渡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课件1出示词语)比较难理解的通过各种方式理解:1)联系上下文理解2)通过肢体语言理解3)在实际生活中理解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整体感受课文内容3.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老师评价)4.小结,过渡三、协作学习,解决疑难。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再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2。
a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b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c请教周围伙伴解决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旁边打上问号,一会儿告诉老师。
)2.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老师随即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老师随即打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神奇在哪儿?(出示课件3)4.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以一小组为例,重点说明。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朗读,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辅助工具,例如投影仪,可出示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读:例如指名读,评价,赛读;师范读)5.其他小组也可按照这个小组的汇报方法交流,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计算机教案设计案例
计算机教案设计案例
一、基本信息
授课班级:高二英语班
授课时间:40分钟
教学内容:《计算机简介》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能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
3.能够回答有关计算机的基本问题;
4.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5.加深对计算机发展史和技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复习课文,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2)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学习情况;
2.引入话题:
(1)用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来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计算机的看法;
3.展示:
(1)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存储、输入、输出、处理等;
(2)展示计算机发展史,从计算机的诞生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3)展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外存等;
(4)介绍计算机的应用,如网络技术、科学计算、智能技术等;
4.实际操作:
(1)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使用Windows系统;
5.归纳汇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计算机设备;2. 投影仪或白板;3. PPT或教案讲稿。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学计算机基础。
二、计算机的发展(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包括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智能化水平等。
三、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包括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分代,如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第四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四、信息技术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特点,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等。
第二课时五、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如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
六、小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配置个人计算机》教学设计
《配置个人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组件及其功能。
2.学习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与选型。
2.难点: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和配置原则。
2.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配置计算机。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配置方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用途的计算机,如办公电脑、游戏电脑、设计电脑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配置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计算机配置的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
-介绍计算机的主要组件,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显示器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解释不同组件的性能指标,如处理器的主频、内存的容量、硬盘的转速等。
-强调根据个人需求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的重要性。
3.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使用场景(如学习、游戏、影音娱乐等)。
-小组讨论该场景下的计算机配置需求,包括硬件规格和预算。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配置方案设计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具体的计算机配置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各组件的品牌、型号、价格等。
-小组间互相交流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5.总结与评价
-教师总结计算机配置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对各小组的配置方案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
计算机软件教学设计(通用6篇)
计算机软件教学设计(通用6篇)2、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难点是理解和“计算机会越来越神”的意思,并让学生展开联想。
3、解决重难点的方法:首先是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反复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勾画批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基本理解课文讲的和信要点。
其次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的含义加深理解。
并小组结合讨论、交流。
然后通过举例子与打比方的方法给山村老师讲解电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通过口语交际,让重点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解决。
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想象计算机神到什么程度。
3、重难点解析: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司令部”说是大脑。
同样,要建造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也必须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这几句话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用人体与大脑关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说明多媒体与电脑的关系,人体说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这一系统的是人脑,同样,多媒体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这一系统的就电脑。
把“人脑”和“电脑”比喻成人们熟悉的“司令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脑”和“电脑”的功能。
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
因此,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尝探究的乐趣、收获合作的快乐。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主要采用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主动参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发表见解、大胆想象,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
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利用视频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有利于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从而使师生合作交流融洽、合谐。
(完整版)计算机微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计算机微课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本微课旨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帮助学员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巧,包括文件管理、软件使用等;-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了解互联网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功能- 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和应用-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第二章:计算机操作技巧-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文件管理和文件夹的管理- 常见软件的使用技巧第三章:办公软件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应用- 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和应用- 图表制作软件的功能和应用第四章:互联网和网络安全- 互联网的发展和基本原理- 常见网络应用和服务-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威胁第五章:计算机编程思维- 编程基础知识和概念- 基本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单的编程实践4.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
- 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具体应用技巧。
- 互动讨论:设置问题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编程实践: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练和作业的情况。
-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应用项目,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6. 参考资料- 《计算机基础教程》- 《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教程》。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共4篇)
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共4篇)第1篇:教学设计方案(计算机)江西科技师范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一、教学目标1.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2.能推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3.能依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二、学习内容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
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
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索。
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同学应用学问。
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依据实际状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在开头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同学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学问,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存在怀疑。
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便利性以及网络技术的奇妙性对同学有着特殊大的吸引力,同学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同学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同学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简洁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来说存在确定的难度。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同学更好理解这一概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接受应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
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同学画出一个校内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同学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洁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同学轻松上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图文混排以及超级链接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以“小组协作法” 为主要学习方法,按照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的步骤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团结协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板书设计
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
1、插入艺术字,设置版式为浮于文字上方,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2、插入图片,设置版式为四周型,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3、将图片设置超级链接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创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处理的比较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本课中,问题与任务驱动是学习的两个关键的因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任务有利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采用问题与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WORD的中的图文混排,
2、超级链接的建立;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艺术字,图片混排
任务3、将图片设置超级链接
教师巡视,与组长交流完成情况
3、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练习题
4、展现作品,及时评价
展现部分学生的作品
学生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两个文件的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
学生操作
学生分组
学生操作
组内同学协作交流
练习:插入其他图片、艺术字、超级链接
学生互评
通过出示让学生感受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后文件的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
2
8
8
9
5
3
4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两个文件:让学生进行比较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修饰我们的文档啊?
2、出示问题,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两文件:让学生进行比较,找不同之处。
任务1、插入艺术字,设置版式为浮于文字上方,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教师演示
任务2、插入图片,设置版式为四周型,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信息技术《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Word”文字的编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PPT、EXCEL有了一定学习基础,把这些知识相结合的一节课。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PPT、EXCEL有了一定学习基础,把这些知识转换为一定的能力。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艺术节的知识
学生合作练习
学生合作练习
互评互相进步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的作品展现,请他们相互评价一下作品。通过相互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布置作业
1分钟
课后做一个关于“我爱校园”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