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HDL的多波形m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 i(i=0,1,…,n-1)是移位寄存器各级 的状态;ci(i=1,2,…,n)对应移位寄存器各 级的反馈系数。ci=1 表示该级移位寄存器 参与反馈,ci=0 表示该级移位寄存器不参 与反馈。当级数和反馈系数确定后,则反馈 移位寄存器的输出序列就确定了。表1中列 出了部分 m 序列发生器的反馈系数。
模拟结果表明,无论如何改变势能周 期和势能大小比例组合势能,均可以发现 摩擦系数受到了匹配度的调制作用最大, 说明摩擦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衬底与附加原 子之间的晶格不匹配造成滑动过程中能量 的耗散。
4 、总结
本文在不同势能组合形式下,不同晶 格匹配度情况开展了纳米摩擦分子动力学 模拟,得到了一维纳米摩擦的一般性规律。 模拟过程中主要设定了势能周期的分配, 势能大小的分配等几个重要参数,通过固 定不同参数模拟了匹配度对摩擦过程的调 制作用。通过模拟发现在不同的摩擦环境 中,匹配度对纳米摩擦的影响出现了两个 极值点,一个为匹配度 0.5,此时纳米摩擦 的主要调制作用由匹配度来决定,其他因 素对摩擦的调制作用不明显;另一个为匹 配度 0.8,此时纳米摩擦的主要调节作用为 势能振幅比例和势能周期比例调制,这种 调制作用实现对摩擦的控制作用,为多原 子的表面膜的摩擦系数控制提供了参考依 据。通过控制多原子薄膜中不同原子种类 和它们之间的晶格常数来控制薄膜的摩擦 系数,从而实现对摩擦磨损的合理控制。
普通的 m 序列发生器产生的 m 序列的 波形是固定的,而实际应用中可能要求使 用各种不同序列长度及反馈连接的 m 序列 波形。因此我们考虑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 为设计载体,以 VHDL 为设计语言,通过 EDA 方法设计多波形 m 序列发生器。
2 、m 序列产生原理
m 序列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位寄存器 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二进制序列,是在 通信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伪随机序列之 一。当周期长度足够大时,m 序列与随机序 列的性质十分相似,是一种伪噪声特性较
4 、仿真波形及分析
使用 ALTERA 公司的 MAX+PLUSII 软件中的仿真器对所设计的多波形 m 序列 发生器进行仿真。其中 c l k 为仿真时钟信 号,频率均为 30ns;load 为初始化控制端, 当 load=‘1’时有效;移位寄存器的初始
下转第 43 页
表 1 部分 m 序列发生器的反馈系数 Tab.1 Part feedback modulus of m-sequence generator
3 、设计方案
为了实现多种 m 序列波形的输出,则 寄存器级数和反馈系数必须可控。在本文 中设定寄存器级数的最大值为 7,设计时预 先定义好一个 7 位移位寄存器,工作时由输 入端 n 的值决定实际参加移位的寄存器的 位数(多出的位闲置不用),并由反馈系数 输入端 fb 的值计算(通过模 2 加模块)C0 的值。其工作流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m 序列发生器工作总流程 Fig.2 Overall working flowchart for m-
sequen来自百度文库e generator
图 1 m 序列发生器结构模型 Fig.1 Structure model of m-sequence generator
图 3 n=5 ,fb=75(八进制)时的仿真波形 Fig.3 Emulational waveform when n=5,fb=75(octal)
好的伪随机序列。 m 序列发生器由 n 级移位寄存器、模2
加法器组成的线性反馈网络和时钟脉冲发 生器构成。如图 1 所示。
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移位寄存器各 级随反馈逻辑不断变化,其最后一级作为 序列输出端。输出序列{ak}的特性由移位寄 存器的级数、各级的初始状态、反馈逻辑和 时钟速率决定。
反馈逻辑函数为:
The design of VHDL-based multiwave m-sequence generator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 VHDL 设计多波形 m 序列 发生器的原理与实现方法。 关键词 V H D L ;多波形;m 序列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applied design scheme of VHDL-based multiwave m-sequence generator. Key words V H D L;m u l t i w a v e ;m - s e q u e n c e
上接第 40 页
化 后 值 为 最 低 位 为 ‘ 1 ’, 其 余 位 为 ‘ 0 ’。
图 3 为当 n=5,fb=75(八进制)时的 仿真波形。
图 4 为当 n=7,fb=203(八进制)时的 仿真波形。
从仿真波形中可看出,当寄存器级数 n 及反馈系数 fb 的值作相应变化时,可以 输出不同的 m 序列波形。
图 4 n=7 ,fb=203 (八进制)时的仿真波形 Fig.4 Emulational waveform when n=7,fb=203(octal)
-40-
要稍微大一些(最大误差小于 10%),但两 种计算方法对摩擦系数的预测的趋势都是 一致的。之所以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在 求解 Lagevin 方程时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 法。但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找出在复合 势能形势下滑动摩擦所表现的规律,所以 两种计算结果的不同不会影响到摩擦规律 的发现。
3.2 一般情况 为了得到纳米摩擦在一般情况下的规 律性,模拟过程中设置了相关可调参数,如 表 1 所示。 在 KBT=0.1 ε,势能 u0(0.01 ε~0.04 ε),UP(0.03~0.09),UA(0.03~0.09)情况 下,模拟 C 在(0.03~0.09)之间对摩擦系数 的影响。图 3 给出了不同势能 u0 大小,不 同 UP,UA 情况下得到的摩擦系数的倒数 随 C 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不 同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倒数曲线随 C 的 变化在 C=0.5 处出现了汇聚且出现最小值, 而在两侧则离散增加。当 C=0.5 时出现摩 擦系数倒数最小值,也就是出现了摩擦系 数最大值,即在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出现摩 擦最大值。完全匹配处之所以出现摩擦最 大值的原因在于此时所有的附加原子步伐 统一,能够同时受到衬底原子的拉力而加 速移动,又能够同时受到阻力减速,相互之 间无法将能量转化为势能保存,而只能以 热量的形式进行耗散。曲线的聚合同时说 明对于纳米摩擦无论势能形式如何组合变 化,势能大小的如何变化,在对摩擦的调制 作用中界面晶格匹配度 C 对整个摩擦过程 的调制作用最为明显,在完全匹配的情况 下摩擦最大。 由图可以发现另一个特点,摩擦系数 在 C 为 0.5 两侧随C的增大或者减少而迅速 减小,但在 C 为 0.8 时出现了转折点。此转 折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摩擦的调制作用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此转折点为 复合势能情况下产生的影响,而这种调节 作用与势能周期比例 U P 和势能振幅比例 UA 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转折点的出现原 因为附加原子在不同的衬底复合势能阱中 进行运动时受到衬底原子的拉扯作用产生 了强烈的声子振动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拉 扯作用主要受到势能振幅比例与势能周期 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影响。当处于衬底势能 最高点时,附加原子将出现失稳并自动跳跃 到下一势能最低点,然后在此平衡位置剧烈 震荡和激发声子,从而使能量不可逆地以声
表 1 可调参数及其调节范围
子的形式耗散掉。当附加原子在势能阱较 深,而周期较小的势能阱中运动时受到的 衬底原子拉力由最大值迅速变成了反向阻 力最大值的过程中,附加原子无法将拉力 所带来的能量完全转化为原子之间的势能 保存,而只能以晶格振荡的方式转化为热 的形式放出,从而导致系统拉力作功成为 摩擦产生热量过程,进而实现能量以晶格 振动的形式耗散,摩擦系数增大。
参考文献 [1] B.N.J.Persson 1999 Surface Science Report 33 83 [2] Jacqueline Krim 2002 Surface Science 500 741-758 [3] Bharat Bhushan and Huiwen Liu 2001 Phys. Rev. B 63 245412 [4] C. Mathew Mate, Gary M. McClelland, Ragnar Erlandsson, and Shirley Chiang 1987 Phys. Rev. Lett. 59 1942-1945 [5] T. Coffey and J. Krim 2005 Phys. Rev. B 72 235414 [6] J. Krim, D. H. Solina, and R. Chiarello 1991 Phys. Rev. Lett. 66 181 [7] Elizabeth D. Smith, Mark O. Robbins, and Marek Cieplak 1996 Phys. Rev. B 54, 8252 [8] Gang He and Mark O.Robbins 2001 Phys. Rev..B 64 035413 [9] B. N. Persson 1993 Phys. Rev. Lett. 71, 1212 [10] A. Liebsch, S. Gon alves, and M. Kiwi Phys. 1999 Rev. B 60, 5034
5、结束语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自顶向下的模 块化的设计方法,将总体设计分成移位寄 存器模块、模2 加模块、级数和系数设置模 块。由于 VHDL 的标准化,所设计的多波 形 m 序列发生器具有很好的移植性,在最 终生成硬件时只需采用中等规模的 CPLD 或 FPGA 芯片进行下载,即可生成单片的 多波形 m 序列发生器。
参考文献 [1] 宋万杰,罗丰,吴顺君.CPLD 技术及 其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 潘松,黄继业.EDA 实用教程.科学出版 社.2005 [3] 段吉海, 黄智伟.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 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林挺钊: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 南,长沙; 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福建, 福州; 刘建成: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 南,长沙。
基础及前沿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年第 18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p.2008
基于 VHDL 的多波形
m 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林挺钊 1,2 刘建成 1 1、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410083 2、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350014
1 、引言
VHDL(超高速硬件描述语言)是一种 符合 I E E E 工业标准的硬件描述语言,在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的 应用。应用 VHDL 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可 以使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设计成果标 准化,可移植性好,具有与硬件无关的特 性,因此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专用电子系 统的开发。
[11] Marek Cieplak, Elizabeth D. Smith, and Mark O. Robbins 1994 Science 26 August 265 5176 [12] Elizabeth D. Smith and Mark O. Robbins, Marek Cieplak1996 Phys. Rev. B 54, 8252- 8260 [13] J. Zhang and J. B. Sokoloff 2005 Phys. Rev. E 71, 066125 [14] Evy Salcedo Torres, Sebasti á n Gon?alves, Claudio Scherer, and Miguel Kiwi 2006 Phys. Rev. B 73, 035434 [15] John C.Tully, George H.Gilmer, and Mary Shugard 1979 J.Chem.Phys. 71(4) [16] M.P.Allen. 1980 Mol.Phys. 40 1073 [17] M.P.Allen. 1982 Mol.Phys. 47 599 [18] B. N. Persson 1993 Phys. Rev. B. 48, 18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