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作者:胡澎发布时间:2005-01-17 17:31:00“贤妻良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没有明确的阶级属性,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
它有时代表一种女性形象,有时又代表一种思想。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内涵对它有不同的阐述。
有时它被当作塑造女性的最高标准,有时又被看作是封建的、腐朽的,是妇女解放的极大阻碍。
本文研究的近代日本贤妻良母思想是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思考。
从字面上看“贤妻良母”似乎与儒教对妇女的要求—“妇德”、“节妇”、“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观点认为贤妻良母思想是漫长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桎梏,代表“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
但我们知道一个词汇从诞生起内涵和外延就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将“贤妻良母”这一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而应将其放到它产生的时代,特别是分析它在当时时代的意义,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它。
日本“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于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批女性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新女性”与“贤妻良母”是两个既相互关连,又互为矛盾,有时又相当对立的词汇,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贤妻良母”与“新女性”为代表的两种思想蕴涵了什么样的含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日本妇女解放思想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的。
在贤妻良母思想诞生之前,妇女一直是被忽视、被压迫的一个性别,她的命运是被别人所决定的。
明治以前日本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四妇,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其中妇德最受重视。
如《女大学宝箱》(一般称《女大学》)通篇强调的都是女性作为妻子和儿媳的道德,强调对公婆的顺从、孝顺,对丈夫的服侍。
女性存在的意义仅仅限定在妻子和媳妇的角色上,江户时期妇女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
日本近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母性形象的瓦解
《戏剧之家》2019年第11期 总第311期237文化天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和婚姻观受到了冲击,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女性不再止于结婚生子的“母性”束缚,勇敢地参与社会活动,崇尚独立和自由。
女性意识的觉醒使日本近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也发生了变革。
一、家父长制下的“母性”意识在日本旧制男权社会下,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占据主流地位,女性没有话语权,总是依附于男性,唯命是从,丧失了女性作为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女性婚前必须听命于父亲,婚后必须听命于丈夫。
从结婚到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一切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若是有女性不循规蹈矩,那么定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和嘲讽。
世俗将女性禁锢在“繁衍生育之母”这一固定模型中,将“贤妻良母”作为女性价值的唯一判断标准,剥夺了女性独立的人格,抹杀了女性的个性和自我。
大庭美奈子的《三只蟹》讲述了女主人公由梨逃脱丈夫与朋友间的聚会,与一位身穿桃色衬衫的男性在一家名为“三只蟹”的旅馆发生了一夜情的故事。
小说中,聚会开始前,由梨遭到了女儿的背叛,由梨的丈夫武因为由梨对女儿说了不该说的话就对她大加责骂,当由梨提出不想参加聚会的想法被丈夫一言否决时,由梨并没有进行反抗,而是继续默默地为聚会做准备。
聚会进行中,武当着朋友的面讽刺由梨,说她唱歌难听等,实在让由梨很难为情。
武并没有尊重由梨,随意责骂挖苦,其实就是没有把由梨作为女性独立存在的人格和自我放在眼里,认为女性必须服从于男性,必须“以夫为天”。
此时的由梨在背叛自己的女儿和专横的丈夫面前并未果敢地反抗,而是选择忍气吞声,继续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足以见得家父长制下的“母性”和“婚姻观”对女性身心的压制和迫害。
二、女性自我觉醒的反“母性”意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较为稳定。
同时,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始,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等先进思想的传入,重塑了日本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尤其是传统的“男权至上”的男尊女卑思想受到了强烈冲击,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幕府时期,她们无才便是德;明治时代,贤妻良母成为不二选择
幕府时期,她们无才便是德;明治时代,贤妻良母成为不二选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倒幕运动风起云涌,众叛亲离的德川幕府走投无路,只好将'大政奉还'天皇,而后消失于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中。
在萨长联军簇拥下登台的明治天皇,虽然时年只有15岁,却能识大体,顾大局,接受维新请求,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国策,让日本紧跟时代大潮,以赶超西方列强、破除不平等条约为根本,使得日本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明治维新前无古人,强势推进各方面改革,由于深得人心,故而能够上下一体,齐心合力开展'新日本'建设,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奇迹随处可见,不能不让人咂舌,慨叹。
诚然,明治日本取得的成就得力于政府除旧布新的重大决策,如果不是主动顺应潮流,'师夷长技',将西方的发展文明化为日本前进的方向,那是很难想象的;但如果没有女性的全员参与,将智慧和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那也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能为国家做点贡献,这当然引以为豪,因为人生价值得到了彰显,而女性之所以能够展露拳脚,又与明治维新提出的'解放妇女'不无关系。
正是明治维新打破了以往的封建束缚,给予了女性多方面权利,让女性也能成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故而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日本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在近代亚洲独领风骚,'风景这边独好'。
那么,明治维新在女性问题上都有哪些值得推崇的改革举措呢?享受文化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明治政府领导人木户孝允等,此前曾到欧美考察过,亲眼所见全民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深刻认识到幕府推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性,更对当时流行的《女大学》一书所阐述的观点嗤之以鼻,在该书作者眼里,'女性性征除用来为男人传宗接代外一无是处,它意味着迟钝、懒惰、淫荡、冲动及斤斤计较。
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浅析
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浅析作者:刘冰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9年第04期摘要: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晚婚族甚至不婚族,婚外情也愈演愈烈。
此外,职场女性日益增多,而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矛盾又进一步导致女性的晚婚及不婚趋势。
这些现象与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传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女性因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而导致的婚姻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初始集团“家庭”功能的需求日益集中于满足高层次的情感性需求的现状。
近年来,三部最具人气的日本影视剧《不结婚》《昼颜》《花芯》,较代表性地反映了当代日本女性婚姻观的现状。
关键词:日本女性;婚姻观;自我意识;基本需求理论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4-0036-09DOI:10.14156/ki.rbwtyj.2019.04.005引言二战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封建家庭观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日本年轻一代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她们的家庭、婚姻观念,与既往相比表现出很大不同。
例如,她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表现在她们更加尊重自己的内心情感,更加重视自己是否能从婚姻生活中得到幸福,而不再把婚姻视为女性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更有一些女性,因在婚姻中与丈夫感情冷漠,情感长期受到压抑而又改善无望后,便选择离婚甚至婚内出轨等过激行为。
近年来,一部部描述女性面对婚姻困惑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后反响热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女性婚姻现状越来越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关注。
目前,中国学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日本女性婚姻观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胡澎[1]与李书琴从“近代家庭”论方面做的考察[2]较具代表性。
比较而言,日本学界从女性史的角度分析日本女性家庭观和婚姻观变迁的研究积累较为深厚,“综合女性史研究会”编纂的三部著作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①。
近代日本女子修身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以高等女学校修身教
重庆科技学院学根(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1 2017近代日市女子修身教科书中的女牲形象摞祈—以高等女学校修身教科书为例李月明摘要院1899年《高等女学校令》的颁布确立了近代日本良妻贤母主义的女子教育理念。
通过明治后期、大正、昭和前期3 个阶段的女子修身教科书的修订,日益固化了国家主义思想与良妻贤母主义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突出了义勇奉公、温良 贞淑、母性爱的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目标要求。
尤其是在昭和前期,这种女子教育目标要求与日本的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将女性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最终使女性沦为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帮凶和受害者。
关键词院近代日本女子修身教科书;女性形象;良妻贤母;战争工具中图分类号:K313.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3-1999(2017)11-0097-03作者简介:李月明(1991——),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收稿日期:2017-07-0518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高等女学校令》,使日 本式的良妻贤母主义成为日本国家女子教育的理 念,并规定高等女学校的教科书由文部大臣审定。
1903年,日本政府通过《小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改正》,确立了教科书国定制度,主要对修身、国语、历史、地 理等课程进行统一编撰咱 >暂。
随后,文部省组织教育界 人士编撰女子修身教科书。
1911年后,文部省审定的 教科书成为高等女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
女子修身教 科书是由当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井上哲次郎、东京音 乐学院校长汤原元一、东京帝国大学总长小西重直 等多名学术界人士执笔编撰的。
他们在国家教育方针 及理念的影响下编撰的女子修身教科书中,必然融入 了浓重的国家主义色彩和传统儒教良妻贤母思想。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下“贤妻良母”现象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下“贤妻良母”现象王燕青宁波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摘要:在世界文化差异性下,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概念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认知。
从中日两国文化中对“贤妻良母”这一女性概念的不同理解现象中就可看出,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影响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理解。
因此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角度去学习异文化中的精华。
关键词:贤妻良母;文化差异;教育在我们从事中日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大部分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由于日语中大量沿用了汉字的缘故,甚至有的时候对中日文化的差异存在着误解的现象。
以形容家庭主妇的“贤妻良母”一词为例,其字面意思和内涵在中日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深刻了解此差异,对中日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一、“贤妻良母”的内涵在中国,“贤妻良母”指的是既是丈夫的贤慧的妻子,又是孩子的善良的母亲,旧时用以称赞女子贤淑。
该词出自朱自清《房东太太》一书中:“道地的贤妻良母,她是;这里可以看见中国那老味儿。
”.所谓贤妻,就是温柔驯服,克己事夫,恪守三从四德,自觉为丈夫奉献一切的妻子。
中国历代女训中有关事夫的训诫连篇累牍。
所谓良母,如同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说的“行为仪表,言则中仪,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其德,致期功业”,既要求母亲做子女的处世楷模,又要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担。
可以看出,作为妻子与母亲,不论多么“贤”与“良”,都与“学”无甚关系。
在旧中国,女子教育历来不受重视。
妇女最重要的本分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识字多诲淫”一直是封建社会评价女性的道德标准。
班昭在《女诫》中所说的“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也是说女子不必读书明智,只需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准则。
日本是处于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
中国儒家的典籍早在大和时代(标注公历)就已传入日本。
但是,儒家女性观的核心——“三从四德”成为日本妇女生活的准则,是进入幕府时代(尤其是14世纪以后)。
揭秘真实的日本婚姻制度
揭秘真实的⽇本婚姻制度想了解⽇本⼈如何看待的两性关系,需先从⽇本的家庭谈起。
⽇本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是绝没有地位的。
所谓三从四德、贤母良妻这些道德标准,在⽇本是很确实地存在着,很⽣动地⾏使着。
可是再没有像中国那样把⼥⼦关锁在后房⾥,不许与⼈见⾯的习惯。
⼥⼦的⾔语⾏动,在⼀定的制度下⾯,是有相当的⾃由的。
⼥⼦对于她的丈夫,是绝对服从、绝对恭顺。
每天丈夫出门回家,必定是跪迎跪送,但是她这⼀种跪送,已经成了⼀种很活泼的⾃动的动作。
⼥⼦所使⽤的语⾔和男⼦所使⽤的语⾔,在⽂法上、修辞上是绝对不同的。
任何时候、任何地⽅,很少听见有⼥⼦使⽤普通的简语。
男⼦却是不同的,在社会交际上,中流以上的男⼦,他们有⼏种的交际语,这些交际语处处都相当的表现出男性。
在很恭顺地向对⽅使⽤最敬语的时候,也处处很留意地保持着⼈格的威严。
男⼦在幼年稚年时代的⽤语,已经很显明表现男⼦的独⽴性和⾃尊性。
这种地⽅,学校和家庭⾥⾯都是很奖励的。
在这样⼀个男⼥阶级最彰著⽽且悬殊的社会⾥⾯,却有⼀个很特殊的和中国不同的地⽅。
我们且把它⽐较论出来。
⼀、中国的男尊⼥卑,是⼀个表⾥很不相同的畸形制度,尤其在上层阶级的家庭⾥⾯更是如此。
⼀⽅⾯有极端男⼦虐待⼥⼦的事实,⼀⽅⾯更极端的有⼥⼦压迫男⼦的事实。
男⼦在名誉的压迫下⾯,虚伪的忍耐和虚伪的隐瞒是很普通的。
⽽⽇本的社会绝不如此。
⼥⼦对于男⼦绝对服从的对⾯,是男⼦对于⼥⼦的绝对保护。
——固然也有例外,然⽽例外很少。
具备威严的保护爱和具备同情的体谅爱在很巧妙的组织下⾯调和着。
我们在⽇本社会⾥⾯很少看见有⼥⼦对男⼦的河东狮吼,更少看见有男⼦对⼥⼦的虐待。
爱护弱者这⼀种武⼠的道德,尤其在男⼥间是看得很亲切的。
虽然也有置外妾的事,但⼀夫⼀妻的制度,⽐较确实地维持着,妻妾同室的事是绝对没有的。
所以⽇本⼈的家庭⽐起中国⼈的家庭来,要圆满得多。
我常觉得⽇本的男⼦在他的奋⽃⽣活当中,有两个安慰,⼀个是⽇本⼈所最欢喜的热汤沐浴,⼀个就是很温和的家庭。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
辨析
08
——良妻贤母论辨析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李卓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
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
“良妻贤母主义”背后的真相
仃J 过 做 好 妻子 和 母 亲 .来 为 小家 和 国家 的 发 展作 出 自 己的 通 贡 献 。但 是 , 蒙 期 的 思想 家 们几 乎 从不 涉及 男 女 在 政治 上 的 启 同权 问 题 , 几 乎没 有 提 到 过 给 予 女性 参 政 的权 利 。 因此 , 也 女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女 情观-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情观-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以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代表人物“夫人”的语言表达,分析其使用的女性用语的特征,从而分析近代日本女性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勾勒出近代日本女性人物形象。
关键词日本女性;爱情观;夏目漱石;《心》一、研究背景小说或诗歌等文学作品,不同于影视作品可以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声音等视觉听觉媒介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语言表达这一重要的手段来刻画人物。
因此,从文学作品中人物独特的语言表达,可以勾勒出各色人物形象,继而窥见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体会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日本文学作品中,「~わ」「かしら」等女性结尾词,因其语意中含有很多女性独有的思考方式而被大量使用。
分析这些女性角色语,成为分析日本女性形象、女性心理、女性社会地位及自我定位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研究中。
可以说,日本女性用语研究,是连接文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桥梁,成为众多学者趋之若鹜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关于日本女性用语的研究数量庞大且成果丰富。
本文在此总结女性用语研究及文学作品中女性用语研究的代表作。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女性用语的意义及作用的研究以金井良子[1]、金水敏[2]为代表,这些研究从深层次整理了日语女性用语的起源、特征及社会性等问题,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叙述层面,缺乏具体事例分析研究。
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用语的有川上恭子[3]、李娜[4]。
前者以文学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女主人公驹子在不同场合中的台词里男性语与女性语切换的规律,得出结论:驹子在日常社会交往中,较多地使用各类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用语,然而在醉酒或向恋人倾诉内心烦恼时,则更多地使用了男女公用语甚至男性用语。
后者则在川上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扩大到《雪国》中所有人物的语言表达上,通过对人物语言中的终助词、人称代名词、感叹词、敬语等几个项目定性定量的分析考察,深入探讨了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的区别和特征,概括了川端康成早期作品中的女性观。
近世到近代日本女性家庭角色演变的原因考查
2_3 近代国民培养及对 外扩 张战争—— 国家需要
下 的两个支柱 :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身份制度和封建家制度来控制全 基础 (江 新兴 :151~155)。
社会 。为 了维持幕藩体制的长治久安 ,幕府加强思想文化方面 的教化 2.2 “男 主外 .女 主 内 ”的性 别 分 _T— — 理 论 基 础
和统治 ,积极倡导儒教 .用其修治思想和忠孝伦理来教化臣民。近世著
发挥 为广大战士提供母亲慰藉的作用 。
2 近代 的“贤母”——近代 国民培养及对外扩张战争需要
作 为已婚 女性 .在家庭 内本该 同时兼具 三种 角色 :人妻 、人媳 、人 母 然 而近世 日本女训却 只强调 了“妻 ”与“媳”的角色 .忽略 了她们作
2.1 “家庭 ”与“主妇”的产生——现文基础 l9世纪 8O年代 中期 .约 1886年 开始 全国普遍 出现 兴办近代企
曾称之为“母性 良妻贤母 主义”。为什么 日本女性 由近世借腹之物的生 得农业外收入补 充家用进城打T 的农 民增多 .其中农村 的二 、三男占
母 ,接管 男性 的教育权 利,成 为了近代 的育子贤母?其根本原 因何 在? 绝大部分 他们在城里扎根安家 .开始 了人 . 13的再生产 这种在城 市中
下文就其原因做简要 探讨
新组建 的家庭 以一对夫妇为核心的小 家庭居 多 、l920年 日本首次人
1 :3普 查的结果表 明.小家庭所 占比重已达 54%,而 以父子关系 为核心
1 近 世 的 “顺 妻 ” “孝 媳 ”— — 幕 府 统 治 下 封 建 家 制 度 的 需要 的数代 同堂 的大家族 只占j分之 因此 .在城市中 .不同于传 统家的
妻和贤母 才是社会一致推崇 的女性观 。其 中.贤母 的地位 和作用 受到 广泛聚焦 .强调 贤母在 培育近代新 国民时的重要作用 .因此藏澄裕 子
日本儒教的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及其影响
(2)NHK主持人
(2)NHK主持人
NHK是日本的一家公共电视台,其主持人以高雅的气质、专业的能力和家庭事 业兼顾的形象而备受观众喜爱。这些主持人往往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广泛知识 和经验的女性,她们以自己的职业成就和家庭生活平衡为榜样,体现了“贤妻良 母主义女子教育观”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三、日本儒教“贤妻良母主义女 子教育观”的影响
(2)几岛
(2)几岛
几岛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女性教育家,被誉为“女子教育的先驱者”。她创办 了“几岛女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几岛的教育 思想强调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具备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优秀的家庭 教育能力。
2、现实生活中女性
(1)小野洋子
(1)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是日本当代女演员、歌手和词曲创作人。她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 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而闻名于世。小野洋子的音乐作品传达了女性独立自主、追 求自由和梦想的信息,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她的音乐和 行为艺术展现了现代女性力量和“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的结合。
二、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女性 的典型代表
1、历史人物
(1)清少纳言
(1)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文人,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才女”之一。 她所著的《枕草子》是日本次演示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清少纳言主张女子应 该具备文化素养,拥有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 敏锐的观察力,体现了“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的内涵。
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贤妻良母主义女子教育观”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教 育观的指导下,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认知,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观也促进了女性对教育的重视和追求,使更多的女性开 始自身的发展和家庭、社会的问题。
良妻贤母_与_贤妻良母_的不同命运_近代中日女子教育比较
5日本学论坛62007年第1期总第183期/良妻贤母0与/贤妻良母0的不同命运)))近代中日女子教育比较李卓(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天津300071)[内容摘要]/良妻贤母0曾经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代名词,有知识、有文化,始终是近代日本妇女的/贤0与/良0的主要标准之一。
其时的中国也曾受其影响,以培养/贤妻良母0为目标。
然而,近代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妇女不可能像日本妇女那样,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和知识的熏陶。
日本的/良妻贤母0与中国的/贤妻良母0不仅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良妻贤母;贤妻良母;近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53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93(2007)01-0003-06[收稿日期]2006-12-30[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SS007)。
[作者简介]李卓(1954-),女,辽宁阜新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史研究。
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与保守、落后的教育内容并存,是近代日本教育的突出特征,在女子教育方面尤为明显。
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是贯穿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并在清末中国人学习日本的热潮中/逆输入0¹到中国。
然而,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社会性质使两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迥异,也使处在/贤妻良母0与/良妻贤母0号召下的两国的妇女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一、前近代中日两国的女子教育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位置只在家庭。
封建礼教一直注重妇女的贤与良,/贤妻0与/良母0是社会与家庭对女性的最高要求。
所谓贤妻,就是温柔驯服,克己事夫,恪守三从四德,自觉为丈夫奉献一切的妻子。
中国历代女训中有关事夫的训诫连篇累牍。
所谓良母,如同刘向在5列女传6中所说的/行为仪表,言则中仪,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其德,致期功业0,既要求母亲做子女的处世楷模,又要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担。
浅论中国近代女学贤妻良母式教育思想 3
口女性教育研究总第8l期浅论中国近代女学贤妻良母式教育思想刘慧娟(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近代中国,在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推动下近代女学产生,并且始终贯穿着贤妻良母式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中国女性的现实要求的。
近代女学的产生不但给大批中国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其中许多女性跣出了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模式,参与社会职业活动。
这为女性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女学;贤妻良母;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08)04-0052一∞ABriefDiscussiononModemChinese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ducationinWomen’sSchoolsLIUHui-juan(Xi’锄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710061,China)Abstract:InmodernChina,modernwomen’sschoolsappearedadvancedbyreformistsandrevolutionistsandthroughoutwhichideaslikewomanbeinga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xisted.Thissortofideaw硇inaccord—ancewithsocialpoliticalenvironmentandChinesewomen’srealisticrequirements.Itprovidedchancesfornumer-OUSChinesewomentoaccepteducation,andsomeofthemjumpingoutoftraditionaleducationalideatobeagoodwifeanddevotemotherparticipatedinsocialactivities.Thisofferedimportantpresuppositionsforwomenrealizingpersonalindependenceandeconomicindependenceandgenderequality,andpromotedthedevelopmentofwomen’semancipation.Keywords:modemwomen’sschool;agoodwifeanddevotedmother;educationalideas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
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
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因此,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改革,借以改造本国的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1870年即开始着手建立小学至大学的近代学校体系。
1872年8月,颁布《学制》,要求国民本着“四民平等”的精神,所有的人都要就学受教育,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这样,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兴办近代教育起,只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初等教育,同时,中、高等教育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至1910年,日本小学、初中、高中的在学人口指数虽不及英国,但已超过了美国。
③近代教育的普及是与女子教育的普及相辅相成的。
明治维新后,由于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女子教育、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
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津田梅子、永井繁子等5名少女随岩仓使节团同时赴美国留18近代日本女性观28日本学刊 2000年第4期学。
1872年,在文部省为发布《学制》而制定的“着手顺序”中明确指出:“开人子学问之端绪,使其明辨事理,多在于母亲教育之力,故一般说来,其子之才不才要在其母之贤不贤”,所以,要“洗从来女子不学之弊”,“女子要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
启蒙思想家批判儒家女子道德,把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在教育子女方面颇有见识的西欧妇女作为理想的母亲的形象,提出造就在人格上与丈夫平等、具备足够的教育子女的教养与知性的母亲是社会的重要任务。
1875年,中村正直在《明六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造就善良的母亲说》的文章。
指出“子女的精神心术大体与其母亲相似,连后来的嗜好癖习也多似母亲。
人民改变情态风俗进入开明之域必须造就善良的母亲,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而“造就善良的母亲要在教育女子”。
④1885年就任伊藤内阁文部大臣的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森有礼更强调振兴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1887年,森有礼在视察岐阜县的教育情况并发表演说时明确地指出:“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女子为人之良妻,为人之贤母,管理家庭、熏陶子女所必须的气质才能。
国家富强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发达与否与国家安危有着直接的关系。
”⑤在这里,森有礼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角度认识女子教育,把教育对象看作“作为国民的女性”,实际上体现了教育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强调了女子教育的社会作用,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森有礼把中村正直的“造就善良的母亲说”发展为培养“良妻”和“贤母”。
可以说,中村正直的“造就善良的母亲说”及森有礼的培养“良妻”和“贤母”的女子教育观,是日本近代新的女性观即“良妻贤母论”的起源。
但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女子教育理念,正值日本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期,它的基础是仅仅停留在学习裁缝和插花之类技艺及简单习字的藩学和寺子屋教育。
所以,在明治前期,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并非顺利。
尽管政府大力督促与提倡,到1876年,全国已设置了2.3万余所小学校,但女子的小学就学率平均仅为21%,⑥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地区则更低。
虽然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良妻贤母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且是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出发提倡女子教育的,但是,把产业革命后西欧资产阶级的女子教育论引进日本,并向世人宣传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贡献。
从封建时代视妇女为“借腹之物”到近代的“教育母亲”,毕竟是日本女性观的明显变化。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女子教育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日中两国教育普及的差距正是日本取胜的原因之一,现实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女子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战争的胜利刺激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发展,女子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社会需要有文化的女性。
根据文部省编的《学制百年史》的统计,1897年日本的女子小学入学率已超过50%,到1900年达到71.7%。
小学入学率提高了,希望进一步学习的人也随之增加,发展中等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1899年2月,日本政府颁布了《高等女子学校令》。
根据这项法令,高等女子学校(相当于初中)是以“实施女子必需的高等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四年制女子学校,其对象是高小二年毕业的学生。
《高等女子学校令》还规定,到1903年以前,各县至少要设立一所高等女子学校。
当时的文部大臣桦山资纪在地方视学官会议上是这样解释发展中等女子教育之目的的:“只以男子的教育是不能达到健全的中流社会的,要有善理其家的贤母良妻,才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高等女子学校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于他日嫁到中流以上家庭后成为贤母良妻的素养。
故在涵养优美高尚的气风和温良贞淑的资性的同时,要知得中流以上生活之必需的学术技艺”。
⑦继任的文部大臣菊池大麓也将推进女子中等38近代日本女性观48日本学刊 2000年第4期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1902年菊池大麓在高等女子学校校长会议上发表演说时更明确地指出:“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高等女子学校是为了实现这种天职而进行必要的中流以上的女子教育的机关”。
⑧桦山资纪和菊池大麓两位文部大臣的公开讲话将高等女子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说得十分明确,而《高等女子学校令》的颁布,标志着培养“良妻贤母”已经成为国家公认的女子教育理念。
此前在社会上“良妻贤母”、“贤母良妻”提法不一,菊池大麓将其统一为“良妻贤母”,并从此固定下来。
在战前日本社会,女子一般都在十六七岁结婚。
尽管后来随着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结束了中等教育(即高等女子学校毕业)的女子又有了进女子专门学校(相当于中国的大专)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对大多数女子说来,高等女子学校实际上成了最终教育机关。
在该法令颁布的1899年,日本全国只有7个县设有县立高等女子学校,到1903年,所有的县都设立了一所以上高等女学校。
中等家庭竞相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高等女子学校,以至于入学竞争相当激烈。
⑨在明治政府培养“良妻贤母”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日本近代女子教育迅速普及。
当年中村正直提出“造就善良的母亲说”的时候(1875年),女子小学就学率只有18.6%,仅仅经过32年时间,到开始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的1907年(此前为四年制义务教育),女子小学就学率已经达到96.1%(男子为98.5%),βκ几乎达到适龄女子全部入学的程度。
二、良妻贤母的标准日本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最值得称道的事情。
然而,日本近代教育自身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完成其近代化进程,反而,越来越成为天皇专制主义政权对内维护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
作为近代女子教育理念的“良妻贤母论”也随着政治的需要被不断变换其内涵,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良妻贤母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明治初期大力吸收西方文明的所谓欧化时代,教育注重“实学”,把学问作为“立身之本”,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尤其是在《学制》的“男女无别从事小学教育”的要求下,学校教育实行男女共学,教科、教材也完全相同。
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良妻贤母不是受男人支配、以服从为本分的符合儒教规范的女子,而是像西欧社会、尤其是基督徒那样的与丈夫有平等人格的妻子、具备足以教育子女之教养和知性的母亲。
为了培养这样的良妻贤母,当时的女子教育也颇具欧化色彩。
提出“造就善良的母亲说”的中村正直,将培养西欧型的与丈夫对等的妻子、子女教育者的母亲作为目标,亲自创办同人社女子学校,将米尔的《男女同权论》、斯宾塞的《教育论》、基佐的《文明史》作为教材。
在当时居女校最高水平的东京女子学校,专门在校园内建立洋式建筑,聘请外国人教授欧式家政、家务,而把日本式家政教学压缩到仅裁缝一门。
不仅家政科注重洋风,其他教科也是将语文、音乐作为重点,理科和伦理等科的教学与男子教学大体相同。
“良妻贤母”或“贤母良妻”这一新名词与当时流行的“散切头”βλ 一样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
从明治时代中期起,明治政权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发生了逆转。
文明开化运动使西方文化大量传入,带来自由民权运动此起彼伏,直接危及天皇专制统治。
于是,明治政权开始放弃文明开化政策,转而强调尊重日本的固有传统。
国家主义思潮和家族国家观日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流地位。
1898年颁布58近代日本女性观68日本学刊 2000年第4期实施的明治民法肯定了封建家族制度,再次把妇女置于无权地位。
在教育领域也通过《教育敕语》的颁布,对明治以来的欧化教育政策进行了总清算。
一方面,人们认为欧美国家的妇女在家务、育儿之外社交过多甚至参加参议院选举的“彼异国社会之弊风”,“有损女子特有的美德,其实是变女子为男子”,与日本的国风不相容;βµ另一方面,、不学而造成的封闭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不适合近代国家的发展的需要,“昔日之淑女良妻贤母未必能成为今日之淑女良妻贤母”,因而不能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