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城乡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环境问题的产生4.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知识点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5.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方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可总结如下。

高中地理课件-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课件-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针对该区域湿地变化的特点,提出对策。
解析 不同时段是指表格中的1976~1986年和1986~2005年,湿地变化特点要从 表格中的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进行说明。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 气候、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应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 退耕、严禁围垦。
答案 (1)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 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 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退耕、严禁围垦等。
沼泽
珊瑚礁
水稻田
滩涂好放鸭
滩涂
2、湿地功能
1)湿地的生态价值 ——“地球之肾”
调节气候 调蓄水量 净化水体 释放氧气 美化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鱼塘
提供水资源
提供矿物资源
提供能源和பைடு நூலகம்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
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
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赣、闽、台)
缺林地区:
广大西北和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
思考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因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 亚马孙热带雨林减少的原 因主要是烧荒耕作、过度 采伐、、过度放牧、修建 道路和森林火灾等造成, 其中烧荒耕作是首要原因, 占整个热带森林减少面积 的45%。在垦荒过程中, 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 马孙森林,把树木砍倒, 再放火烧。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 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 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 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 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 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复习课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 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 的含义也不同。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 心 事 物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其他生物 人
非生命物质
中心事物不同 周围事物不同
其他非生命物质 生物
环境的范围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
当代社会 人类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物质文明 谋求人地协调 ,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四、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 理论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的能力相对低下,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大。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
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 ,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行动结果: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理论评价: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 的一种极端认识。
格陵兰东南海岸的冰川景观,显示冰川正在断裂和消融
国内真实的污染照片
江苏泰兴化工园区的化工废料堆放长江堤上
河南安阳市范家庄离炼钢炉只有一墙之隔,村里每 天都下铁雨,村民在这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生活
浙江萧山化工园区的工业污水排放河道后再经过河闸排放钱塘江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点总结1.1人类环境1.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2.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使得当代环境问题显示出大范围、高危害等新特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学科,其中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自然存在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1.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温度、气压和风等自然元素,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气层的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三部分。

对流层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地带,其中含有大气氧气的数量足以支撑生命,但是由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各种污染因素的影响,臭氧层逐渐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 水环境水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

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消耗速度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供给。

水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工业、农业和人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土壤层,包括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等。

土壤是大自然中供给人类农业生产和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会导致土地的减少、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所有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人类的活动已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正在威胁着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文明,成为了新时期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环保行动,共同维护地球家园的美好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盘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盘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盘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及其上的人类社会。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至关重要。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或减少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危及生物多样性。

2. 保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会导致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水源污染会导致胃肠道疾病的爆发。

3. 保护资源:环境保护有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尤其是对于有限资源的保护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更加需要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能力。

这个概念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了平衡,并注重社会公正。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转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等。

2. 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例如,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

3.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确保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持续为人类所用。

例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明显,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表面很小,但地球的结构非常复杂。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地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大层:地球表层、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四层的不同性质使得地球具有多样性与复杂的自然环境。

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

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人们直接接触和活动的地方,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层的最外层,位于陆面和海洋上。

地壳的厚度最薄的地方在海洋地壳,只有5公里左右;在大陆地壳最厚处可能达到70公里左右。

地壳表面常被河流、湖泊、海洋、山脉、平原等地貌要素地形所占据。

2. 地幔地幔是地球圈层的中层,它占据了地球的69%以上,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厚度更大。

最下层的地幔与外核一起组成了地球的磁体。

地幔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大量的矿物质和岩石组成了地幔。

3. 外核外核是地球圈层的第三层,由地球上的熔融岩石组成。

外核的厚度大约为2890公里,它是地球唯一被证实一定是液态的层。

外核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即它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4. 内核内核是地球圈层的最深层,也是地球最内部的固体部分。

内核的质量相比于外核要大得多。

内核温度很高,但压力足够大可以使得金属铁的分子排列有序,变成一块固体。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珍惜它。

但是现在地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近年来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们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燃烧煤炭、汽油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排放物严重污染了空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高浓度化合物已成为人们健康和环境的威胁。

2.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所带来的破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知识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知识讲解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防治考点解读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知识清单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分类:___环境和___环境(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___与___(3)环境问题的表现:______、______(4)环境问题的原因:①___的有限性与____的无限性的矛盾;②短期____与长远____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____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5)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____性、过程的____性、规模的___性。

(6)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在鼓励____同时,保证资源的____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谋求社会的____进步。

2.环境污染与防治(1)水污染及其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____,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这就是水污染;主要水体污染现象有____、____、____。

(2)城市垃圾的特点:____、____、____。

(3)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对____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____的影响。

(4)大气污染:____属于地方性大气污染,___属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5)大气污染的防治:___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有:____、调整____(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____、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____、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污染等。

参考答案:1.(1)自然人文(2)对立统一(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4)资源人类需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个人行为(5)不可预见不可逆全球(6)经济增长可持续全面2.(1)自净能力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2)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3)大气环境土壤环境(4)可吸入颗粒酸雨(5)能源植树造林能源结构清洁生产利用率要点精析要点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高中地理环境污染

高中地理环境污染

高中地理环境污染地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它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对我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以及解决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工业、交通、生活等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雾霾、酸雨等形式,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现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对大气污染的研究主要从污染源、扩散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1. 污染源:主要包括工厂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这些污染源都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气体。

2. 扩散特征:大气污染物会在大气中通过对流扩散、湍流扩散、沉积等方式传播。

这种传播特征会导致大范围的污染区域形成。

3. 影响因素:大气污染受到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比如大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工业密集度高等因素,容易出现高浓度的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大气污染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大气污染产生原因及其危害的认识,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由于工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中,导致水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并影响人类的用水安全。

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于水体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旨在培养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 污染源:水体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 影响程度:水体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的时间。

在一些人工湖泊和河流中,水体污染程度更为严重。

3. 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栖息地的破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水体污染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由于工农业废弃物、化肥农药等物质进入土壤并累积,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特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由于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类将大量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生 产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有毒化学物质等排放到大海中,致使海洋污染日益严重。 据统计,每年进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1 000 万吨,多氯联苯 25 万吨,铜 25 万吨,锌 39 万吨,铅 30 万吨,汞 5 000 吨。这些污染物给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02
主要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一些地方, 人民为了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活动
1.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 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活动
1.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的形 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按环境要素划分
按生产类型划分
(2)土壤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 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活动探究
(3)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过程,说一说土壤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过程: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加上大 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活动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 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 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 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 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第3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第3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综合思维)2.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

(区域认知)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自然系统(1)特点: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环境问题的产生(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其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 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损害了其支撑服务功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②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①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②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_13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_13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一、考纲: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5.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6.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7.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8.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9.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0.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二、问题导学:1.“水华”产生的原因?有何危害?防止“水华”现象的措施?三、资料补充:1、赤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①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②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③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④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

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恶性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垃圾倾倒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3.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类,且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1. 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2. 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更为重要)【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环境变迁。

【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的价值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不是消除污染,而是转嫁污染,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影响了大众的利益)补充一: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并逐步提高人口的素质。

3.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工合成的许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对人类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转基因食品) (2)、过程的不可逆性人类大规模的干预环境,其中有很多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3)、规模的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影响的不止影响一个区域,而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一)一种新的环境观: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目前主要有两种环境观点【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二)树立可持续发展★1. 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问题
1、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干早地区)。

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

④滥砍乱伐森林。

⑤草场退化。

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⑦湖泊萎缩。

⑧湿地减少。

⑨滑坡、泥石流
2、问某地有什么环境问题:除了从以上考虑方面考虑外还要考虑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固废弃物、噪声等)问题如要问我国南方低山丘陵主要的环境问题除了答“水土流失”外还要答“酸雨”。

当然还可以考虑答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
3、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

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

⑨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

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4、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并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开矿。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破坏了植被。

5、水土流失的后果(危害):①使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标准。

6、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黄土高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如①植树造林。

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③缓坡修筑梯田。

④沟谷打坝建库。

⑤塬地平整土地。

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⑧限制载畜量。

⑨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①走立体农业道路。

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③封山育林。

(3)东北:①植树造林。

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7、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①推广生活用煤。

②推广省柴灶。

③大力发展沼气。

④营造薪炭林。

⑤开发小水电。

⑥利用新能源。

8、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旱涝灾害频繁。

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9、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

②引淡淋盐。

③井溉井排。

④覆盖。

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10、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的成因是:(1)自然原因:A气候干早。

B土质疏松C植被少D大风多。

(2)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1、荒漠化的治理(成因和沙尘暴一样):①植树造林。

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建设人工草场。

④限制载畜量。

⑤合理利用水资源。

⑥设置沙障。

12、大气污染的治理:①控制污染源。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健全环境法规
13、水污染的治理: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

④农业污染防治。

14、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

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