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6.15•【文号】国发[2006]24号•【施行日期】2006.06.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但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市应急管理2025年工作计划

7.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用和分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充足且合理分配。
8.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处置速度和效果。
三、措施及应对策略
1.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和培训:邀请专业讲师授课,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市民和应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提升应急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建立专门的应急信息收集和处理团队,配置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和传递。
3.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用和分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充足且合理分配。
4.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应急知识普及机制:制定应急知识普及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确保应急知识普及工作的有序推进。
2.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应急基础设施的充足和高效利用。
二、主要任务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专兼职应急队伍,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效率。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
《篇三》
一、工作目标
1.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市民的应急意识和素养。
如何建立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预案体系

如何建立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预案体系引言公共安全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而建立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预案体系对于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明确责任和协同机制1.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机构是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体系的核心,应明确其职责与权限,并配备专业人员。
该机构应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提供紧急救援和灾害管理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2.加强跨部门合作公共安全事务涉及多个部门,如公安、消防、交通等,实现协同工作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需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二、全面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1.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城市公共安全面临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分析和评估城市面临的风险,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预警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系统应包括多种形式,如短信、广播、电视等,以便及时提醒和引导公众做好应急准备。
三、提升应急救援能力1.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
各类救援队伍应定期参加培训和演练,确保能够熟练运用救援技能。
2.建立救援装备储备体系合理配置和储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包括消防设备、救护车辆等。
建立装备的保养和更新机制,确保救援装备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
四、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1.强化公众教育意识加强公众应急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和互助能力。
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增强公众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2.建立公共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的机制,如成立公众安全委员会等,让公众在预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能够参与决策和监督。
城市运行常态+应急管理

城市运行常态+应急管理
城市运行常态和应急管理是城市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城市的运行常态包括交通、能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维护,需要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协调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应急管理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地处理事件,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城市运行常态方面,需要加强交通管理,优化城市道路网,推广公共交通,减少私人车辆使用;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源地等;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城市治安水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
在应急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应急预案和组织机制,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市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城市运行常态和应急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需要全面加强管理和维护,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和安全水平,保障市民的幸福生活。
- 1 -。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韧性城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发布时间:2022-08-26T01:50:15.911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4月8期作者:陈素琴[导读]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城市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加快转型升级期。
快速发展期的连云港,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城市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陈素琴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江苏连云港 222006[摘要]“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城市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加快转型升级期。
快速发展期的连云港,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城市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连云港城市应急管理应以此次疫情大考为契机,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努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关键词] 应急管理体系安全韧性城市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的加快转型升级期,也是大力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发展期,也是连云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这为城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连云港,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城市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连云港城市治理应以此次疫情大考为契机,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提升急管理水平,努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一)打造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2.06•【字号】浙政发[2005]14号•【施行日期】2005.0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浙政发[2005]14号)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促进“平安浙江”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在抗击“非典”、控制禽流感、处置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防御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但是,公共安全的形势还十分严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常发生,传染性疾病时有出现,各类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恐怖活动、核泄漏与辐射、网络安全等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应急机制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保障等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全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应急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摆到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有效地予以推进。
城市应急管理制度

城市应急管理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各种灾害风险也在增加,如地震、火灾、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重大意外等人为灾害。
这些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健全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的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1.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序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只有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城市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秩序的动荡,因此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健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4.提升城市形象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也取决于其应急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加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即要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2.部门协同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3.科学决策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的数据和专业知识,做出合理、准确的决策,确保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公开透明城市应急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公开透明的,要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监督公众参与,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5.科技支撑城市应急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四、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组织机构设置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城市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引言:城市是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风险。
为了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和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宣传教育与预警系统、应急资源储备与调度、应急演练与评估以及社会力量参与。
一、宣传教育与预警系统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宣传教育工作和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在宣传教育方面,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技能比赛,提高居民的应急技能和反应能力。
在预警系统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综合预警平台,完善应急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预警信息,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二、应急资源储备与调度建设和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做好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度工作。
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确保各类物资的供应充足,包括食品、水源、医药等。
其次,要建立起应急物资的储存和管理体系,确保物资的质量和保存期限,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资源调度机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各类应急救援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应急演练与评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离不开应急演练和评估的支持。
应急演练是指通过组织实施各类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评估和改进应急救援方案和流程。
首先,要制定全面的应急演练计划,包括演练目标、参与人员和演练时间等。
其次,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参与演练,模拟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过程,以验证和改进应急处置方案。
最后,通过评估演练结果,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
四、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应该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和统筹,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风险挑战。
火灾、地震、洪水、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会给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冲击,还可能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建设一个高效、科学、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需求。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预防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地震多发地区,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对于火灾隐患较大的区域,要加强消防设施的配备和消防通道的畅通。
准备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队伍的建设等。
应急预案是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资源的储备包括物资、设备、资金等方面,要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应急队伍的建设则需要培养一支专业、高效、协同的应急救援力量,包括消防、医疗、公安、武警等。
响应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其速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的损失程度。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应急管理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救援行动。
这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协同配合。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信等,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恢复是城市应急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城市恢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及时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生产生活的恢复、社会秩序的重建等。
同时,要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双控机制建设概论试题及答案1

双控机制建设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双控“机制是指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项工作结合而建立起的双重预防机制。
(√)2、“双控机制建设”是主动适应安全生产发展形势和规律的要求,将安全工作由事故管理提升至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创新和发展(√)3、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标示。
(×)4、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5、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
(√)6、对不同等级安全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管控措施,不必实行差异化管理。
(×)7、创建一批无非法生产经营县、乡、村,今年确定的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帮扶的7366个村必须100%做到无非法生产经营。
(√)8、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表”: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一览表”。
(√)9、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账”: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
(√)10、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平台”,即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
(√)二、选择题1、到(B)年,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
A 2017B 2018C 2019D 20202、建立完善安全( A )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每名员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
A 风险B培训C 技术D管理3、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B)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A提示B 警示C 说明D文化4、加强(A )运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预警,建立完善覆盖城市运行各环节的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A 城市B 企业C 小学D车站5、要加强(A )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响应体制机制,优化应急资源配备,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水平。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向大家汇报本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们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应急保障,提升应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以地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同时,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等。
截至目前,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_____份,基本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个领域。
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合了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的应急救援力量,建立了一支反应迅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同时,积极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立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了培训和演练,提高了专业应急救援能力。
此外,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了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救援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应急投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加大了应急资金投入,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了各类应急物资,包括救灾物资、防护用品、救援设备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如何实施城市应急管理制度

如何实施城市应急管理制度一、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为了建立有效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指挥部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领导和最高决策机构,它要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做出应对和处置决策。
同时,城市应急管理部门要负责通报预警、信息发布、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组织救援、社会协调等具体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城市应急管理制度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完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依法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二、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应该清晰明确,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和需求,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应急管理会议,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确保城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能够互相协调配合、有序推进。
同时,要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物资和设施储备体系,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调配和使用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设施。
三、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应急预案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应急预案是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确定应急机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以及资源调配、救援措施和社会协调等具体内容的文书。
应急预案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和更新,确保应急预案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协调联动城市应急管理制度的协调联动是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城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能够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
城市应急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需求,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和信息通报机制,定期进行应急管理演练和模拟演练,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协调和民间参与,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城市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
突发事件频发,城市应急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短缺、灾害管理体系不完善、预警系统不够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确保城市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一、资源短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救援人员、器材、设备等方面。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救援资源的不足会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给灾区群众带来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对策: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救援资源库,统一管理城市的各类救援资源,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调配资源到灾区。
加强资源的更新和保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投入救援工作。
二、灾害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灾害管理体系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缺乏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联动救援机制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不够及时和有效。
对策:建立健全城市灾害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机制,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三、预警系统不够完善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预警系统的完善程度也影响着应急管理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城市预警系统还存在覆盖面不足、预警信号不够清晰等问题,给市民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对策:加大对城市公共安全预警系统的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预警系统。
完善城市预警信号的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给市民。
加强对市民的应急教育和培训,提高市民的自救能力和避险意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公共安全意识不够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市民的公共安全意识不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29•【字号】吕政办发〔2022〕21号•【施行日期】2022.04.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应用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4月29日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关键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依据《山西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一)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了一系列事故灾害,切实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
关于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

关于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哎呀,说起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啊!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可离不开这个呢。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说说我对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的看法。
咱们得明白,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是什么。
简单来说,应急管理就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咱们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城市安全发展呢,就是指咱们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确保城市的和谐稳定。
为什么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这么重要呢?原因可多了。
咱们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安全。
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比如火灾、地震、洪水等等,没有及时的应急措施,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
城市的安全发展也关系到咱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安全的城市,才能让老百姓安心地工作、生活、娱乐。
怎么才能做好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要加强宣传教育。
让咱们老百姓都明白,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做。
这样一来,即使遇到了突发事件,也能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第二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修建消防站、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它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第三点,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应急管理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
比如,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第四点,要加强科技创新。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新型的应急设备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科技成果,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管理,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和谐。
哎呀,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老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只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发展的目标。
山西:出台《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

山西:出台《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作者:来源:《消防界》2019年第24期为适应新时代大应急、全灾种应急救援要求,山西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职能整合重塑,完善体制机制法制,有效防范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日前,山西省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出台《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晋应急总指发〔2019〕1号),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意见》提出,到2022年底,全省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四个精准”: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健全应急管理“五大体系”健全完善统分结合的指挥体系。
认真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山西省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通知》精神,制定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工作规则,明确各专项指挥部成员单位及人员组成,推动市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健全完善防救相承的责任体系。
坚持“管行业管风险防范、管行业管应急救援”原则,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提出要衔接好“防”“救”责任链条,细化各相关部门在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并明确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风险防控、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先期应对处置工作。
健全完善相互衔接的预案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总体建设规划,修订完善各级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完善本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实现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
健全完善配套齐全的法规标准体系。
有序启动我省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配套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工作。
本着“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出台一批地方性标准,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成为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概念、重要性、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概念城市安全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一系列措施和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是指在城市发生突发事件或灾害时,对事件进行预测、预警、应对和恢复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和技术手段。
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是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的地区,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和灾害造成的损失。
2.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不仅关系到个人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能够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共秩序。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够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1. 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挑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
城市建设规划需要考虑到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2.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需要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提前规划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3. 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四、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解决方案1.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应该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早期阶段开始考虑,将安全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政府部门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

政府部门的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政府部门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职责与作用以及政府部门如何提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城市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城市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灾害事故的防范与应对、公共安全的维护、社会治安的管理等。
只有确保城市的安全,才能够提供一个稳定、和谐、安全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部门的职责与作用政府部门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作用。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力边界。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城市安全监测与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城市安全的动态和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应急机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的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三、政府部门如何提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为了提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
政府部门应制定与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制度。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建立健全城市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
政府部门需要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建立城市安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加强应急预案和演练。
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同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
4. 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问题。
双控机制建设概论试题及答案1

双控机制建设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双控“机制是指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项工作结合而建立起的双重预防机制。
(V)2、“双控机制建设”是主动适应安全生产发展形势和规律的要求,将安全工作由事故管理提升至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创新和发展(V)3、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标示。
(X)4、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V)5、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
(V)6对不同等级安全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管控措施,不必实行差异化管理。
(X)7、创建一批无非法生产经营县、乡、村,今年确定的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帮扶的7366个村必须100%做到无非法生产经营。
(V)8、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表”: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一览表” °(V)9、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账”: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
(V)10、安全生产双控要求的“一平台”,即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
(V)二、选择题1、到(B)年,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体系。
A 2017B 2018C 2019D 20202、建立完善安全(A )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每名员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
A 风险B培训C 技术D管理3、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B)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A提示B 警示C 说明D 文化4、加强( A )运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预警,建立完善覆盖城市运行各环节的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A 城市B 企业C 小学D车站5、要加强(A )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响应体制机制,优化应急资源配备,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日报/2008年/12月/31日/第005版
要闻・综合新闻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市应急办
改革开放3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和部署,围绕“确保城市安全运行”这一主线,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2003年以来经历了抗击“非典”、防控禽流感、抵御“麦莎”台风、处置地铁4号线工程事故、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开展汶川大地震救灾援助等突发事件,本市应急管理工作经受考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高,应急响应总体有力、有序、有效。
纵向对应横向协同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上海的应急管理工作以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为基础,以编制并实施《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契机,经历从单灾种管理到综合减灾管理,再到应急管理的实践沿革。
2001年起实践从城市减灾的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2002年4月开始试行《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成立市减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基本确立综合减灾和紧急处置体系框架;2004年起启用市应急联动中心;2005年7月决定成立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
经过全市各方努力,基本建立符合国家总体要求、适应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纵向对应、横向协同,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增强危机管理能力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增强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从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效能出发,围绕“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着力推进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
建立“条、块、点”相结合、全覆盖的应急管理网络———条上,市民政、安监、卫生、公安局分别牵头负责推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市民政局、教委、安监局等单位负责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块上,区县层面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人员疏散、安置及事发现场治安维护、交通疏导等保障,开展应急管理知识科普宣教、社会动员等工作。
点上,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上海化工区、世博会园区、铁路上海站和上海南站、轨道交通站点、宝钢、上海石化及地下空间等9个市级基层应急管理单元,纳入全市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
确立分级分类的应急处置机制———市应急联动中心负责指挥调度卫生、水务、燃气、电力等27个应急联动单位对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实施联动处置;对特大或重大突发事件实施先期处置。
必要时,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启动相应预案,成立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筹、整合、调用全市各类资源,实施应急处置。
据统计,市应急联动中心成立以来已接警3900余万次、日均近3万次,其中调度联动单位处置66.5余万次,日均处置490余次。
构建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确立以1个市总体预案为龙头,19个区县预案、51个专项和部门预案、部分基层应急管理单元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为主体,适应特大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特点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
2007年,市应急办印发《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指导社区、学校和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深入推进应急预案进基层。
形成应急管理的法制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并结合上海实际,制定《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消防条例》、《上海市民防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市政府制订《上海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细则》、《上海市燃气管理设施保护办法》等政府规章;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同时还参与国家应急管理有关立法工作研究,如2007年受国务院应急办委托,作为四个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参与完成《国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应急演练指南》两项课题研究。
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和完善以消防为骨干、专业救援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006年底以市消防局特勤支队为主体,结合医救、地震等专业人员及救援专家等组建“上海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汶川大地震中累计搜救约250人,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称赞。
组织针对性应急演练———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每年广泛组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食品卫生、信息安全等多层面、多层次应急演练。
如2007年6月20日成功举行全市性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政府机关、新闻、电力、医院、通讯、金融、化工、交通、公用事业等28个单位和部门参与,结累经验。
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各级培训和宣传教育计划,努力提高市民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如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分别纳入《2006—2010年上海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上海“十一五”公务员培训实施计划》;市应急办会同市民防办等部门和单位开展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活动。
探索应急管理社会化的道路———在杨浦等区积极探索以“大社会”保障“大安全”机制,通过设立举报受理中心和举报热线,24小时接受市民举报,落实专项资金,实行“一案一奖”,在社会上形成一批“公共安全隐患的啄木鸟”,取得较为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