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细节描写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
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
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讽刺描写,揭示人们在围城般的社会现实中的迷茫和矛盾。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剖析女性形象,探讨其在封建社会中的被动处境及被束缚的命运。
小说中围城的隐喻,恰如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困境和无奈。
讽刺不仅限于人物形象和情节,还深刻讽刺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对其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围城》的讽刺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文学作品、背景、作用、方鸿渐、女性形象、隐喻、社会现实、观念、价值、当代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围城》的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小说背景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势利和矛盾。
小说借助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方鸿渐、满宫和其他角色的描绘,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在围绕自己的城堡中的困境和心态。
《围城》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示和讽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通过对《围城》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讽刺艺术,以及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探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性描写,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讽刺艺术不仅可以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来一种戏谑、嘲讽或讥讽的趣味,使作品更具生动和趣味性。
在文学作品中,讽刺艺术往往以夸张、夸大、扭曲等手法来表现,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引起读者对现实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讽刺艺术也可以帮助作家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让读者通过讽刺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讽刺艺术更是被广泛讨论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探究《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以及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一、《围城》的讽刺手法《围城》是一部社会寓言,以嘲讽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引导着读者思考与反思。
在这个寓言中,讽刺手法得到了高度运用。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讽刺手法:1.人物塑造的讽刺《围城》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角钱钟书、阿朱,以及一系列的配角。
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和特点,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常常通过讽刺的表现手法来展现。
以钱钟书为例,他是一个高学历、富有、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但他却过于理智,对感情冷漠,追求完美导致自己的生活一直处于围城之中,最终没能脱离。
通过钱钟书的形象,作者讽刺了那些高学历,却无法融入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追求完美却不愿意吃亏的人。
2.反转的讽刺针对某种现象或观念进行反转,展示其荒谬可笑之处,是《围城》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
例如,“和稀泥”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强调“温和”、“顺从”的传统观念,但在实践中它常常被用来表示“退缩、委屈、忍气吞声、妥协”等贬义词汇。
而在《围城》中,这种反转达到了极致,阿朱对钱钟书的不断坚持、拒绝委屈求全,最终却不得不妥协的态度,成为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抒发。
3.对比的讽刺通过对比,突显一个现象的荒谬性和问题性质,是《围城》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
例如,在钱钱钟书和阿朱的身上,作者表现了各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最终让读者意识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他们追求幸福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二、《围城》的社会探讨和人性思考在《围城》中,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示出许多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尖锐问题和人性缺陷,例如知识分子的虚伪、扭曲的道德标准、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等等。
同时,也将这些现象对人性的摧残进行深刻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1.社会探讨《围城》中,对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进行了深刻探讨。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脏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一、钱钟书《围城》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钱钟书选《围城》作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
”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
“围城”还有一层隐喻,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
“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乡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
本文将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析。
首先,小说对封建道德的讽刺。
作品中的小说女主角,王凤霞,她的行为和言辞都是一反封建传统女性的端庄、贤淑和温柔。
她对任达华提出要求并阻止其去娶某女生,让人感受到她的果敢和自我主张。
而她在电影院与丁力的亲热也显得开放自由,彰显了她超越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思想。
小说还通过王二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了封建家庭观念所导致的虚伪和矛盾。
王二在家中表现得与外面完全不同,严肃而审慎,凝重而忧愤。
他重视自己的家庭形象,特别在妻子面前更是不愿有丝毫闪失。
这种表演式的家庭生活在小说中被讽刺为一种假象,反映了封建道德所造成的压抑与虚伪。
其次,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冷嘲热讽。
小说描绘了一批知识分子人物的形象和代表他们的文艺、政治思想。
作品中的冯云峰和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心态,即利己主义、唯物主义和缺乏责任感。
小说中用冯云峰作为代表,表现了一种受西方思想启发的自由、独立主义的文艺人格的形成。
这种文艺人格缺乏责任感,以挖苦和讽刺为过场,对自己、对社会都带有鲁莽和冲动,是一种任性的文化状态。
同时,小说对周而复始的抗争和叛乱,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利用和错误方向的批判,体现了小说的严厉嘲讽和深刻批判。
再次,小说对民众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民群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被描绘成愚昧而易受骗的群体。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不是投身于正义的战争中,而是投身于搞黑市、赚取暴利的行为中。
小说中人民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中国现实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智不开,农民和小民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没能真正发展。
最后,小说以自我讽刺收尾。
在整个小说中,节点时刻在刻画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但通过各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讽刺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人性缺陷,揭示出现实中的弊端和问题所在。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和善变,表达了
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求的深切关注。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的丑陋和善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展现了各自的丑陋和善变。
方鸿渐的妻子杨露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和婚姻忠诚,与一个有钱人私奔。
而方鸿渐的情人梅冰也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她
一直对方鸿渐保持着矜持和拒绝,直到方鸿渐离婚后才回心转意。
这些人物的丑陋和善变
讽刺了人性的多变和贪婪,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行为。
《围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
求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追求着物质和虚荣,他们视金钱和地位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他们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方鸿渐对物
质追求的认识和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呼唤。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看到了城墙之外的美好,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尖锐的讽刺,深刻剖析人性和社会现象。
小说通过对角色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展现了多样化的讽刺手法,既幽默又严肃。
通过讽刺艺术成功地揭露了社会的弊病。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现实生活、人性、社会现象、角色言行、讽刺手法、多样化、幽默、严肃、社会弊病1. 引言1.1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种种荒诞现象的描述与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这部小说以城市为背景,围绕着围城的概念展开故事,通过对角色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矛盾暴露无遗。
作者以独特的讽刺视角,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私、虚荣和无奈,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思与反思。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作者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现象的种种荒谬,不仅揭示了社会弊端,更让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
《围城》以丰富的幽默感和严肃的态度,以多样化的讽刺手法成功地揭露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荒谬,让人深深思考并警醒。
2. 正文2.1 小说中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围城》这部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在小说中,作者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描绘现实社会,通过对他们生活中的琐事和遭遇的讽刺性描述,揭示了大众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谬。
主人公方鸿渐在追求自己的成功和社会地位时,总是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挫折,这种荒诞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虚荣心态。
小说中对于家庭关系、婚姻生活等方面的描绘也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道德困境,让人们深思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通过这些尖锐的讽刺,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也能够从中思考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围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尖锐讽刺,成功地揭示了社会中的弊病并引起人们的反思。
2.2 对人性、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围城》这部小说中,作者针对人性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通过讽刺艺术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态。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中的讽刺艺术巧妙地展现了人们的荒谬行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艺术直面社会现实,语言运用中的讽刺艺术让读者透过文字看清人物内心,主题表达中的讽刺艺术深刻地探讨了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
通过这些讽刺艺术手法,《围城》成功刻画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丑态,引人深思。
【关键词】围城, 讽刺艺术, 人性, 弱点, 社会, 现象, 语言运用, 主题表达1. 引言1.1 《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由钱钟书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的丑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思想观念的僵化。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离奇,语言流畅细腻,主题思想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通过对各种社会角色和现象的讽刺描写,钱钟书将我们带入一个独特的虚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更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学享受。
《围城》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讽刺艺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将社会现实与虚构世界相结合,引起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围城》通过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描绘了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展现了现代人的无奈和迷茫。
而他的妻子孙小姐则代表了封建旧社会的传统和封闭。
方鸿渐的恋人花花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欺骗的典型,她的出现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虚荣心理。
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人性弱点和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手。
在《围城》中,讽刺的对象大部分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实现的。
比如主人公花落,他是一位有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却迷茫不已,一心想着到国外寻找自己的理想境界。
在小说中,花落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暗藏着讽刺意味。
比如他总是高谈阔论壮志豪情,却最终原地踏步,被困于一座城市中。
再比如他对自己的虚荣心,表现在他对女友冯丽人的刻意炫耀和对妻子孙小姐的冷落。
这些都让人对他产生一种讥讽的情感。
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贾平凹实际上也在讽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局限。
小说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现象也进行了讽刺。
比如对官场的描写。
小说中的捷克副领事实际上就是中国官场的缩影。
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除了追求虚名和荣誉外,便没有其他追求。
他在所谓做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会所游戏,闲聊吃饭。
这种行为让人不禁忍俊不禁,同时也对中国官场的作风进行了戏谑的讽刺。
在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进行了讥讽。
比如花落的妻子孙小姐,她整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给家里置办新房而烧金纸。
这种行为既展现了她封建迷信的一面,又暗讽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的表面现象。
通过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所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通过讥讽的笔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鲜明洞察,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露了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荒诞与可笑。
这种讥讽,使小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挖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现象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讽刺,贾平凹实际上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生活在假象和无奈之中的社会。
通过讥讽对当时社会社会现象的揭露,小说还彰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对捷克副领事这样的官场人物形象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以妙语连珠、精妙绝伦的笔触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犀利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与愚昧。
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夸张的对比,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嘲笑和批判上。
小说中的崔家和卓家是两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他们追求名利、势力和权力,将婚姻视为一种交易工具,漠视人性和感情的本质。
崔嵬为了娶漂亮的李夫人,不惜迎娶孤儿胡姐,将其当作家仆使唤,可见封建家庭的虚伪和冷酷。
钱钟书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嘲笑和批判人们追求虚荣与名利的愚昧行为。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挣扎,讽刺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切实际和荒谬的追求。
主人公方鸿渐因为害怕婚姻的束缚,一再推迟婚期,并逃避与任何女性建立深入的关系。
他对婚姻的畏惧以及对自己感情的纠结,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观念的狭隘和压抑。
小说中还有许多荒谬的婚姻场景,如李夫人与卓文君,崔鸣泉与顾尔谦等人,他们的婚姻都是基于地位和金钱的交换,缺乏真情实感。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婚姻的荒谬之处,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婚姻观念的脱离人性和真情的可笑。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们的小团体意识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小说中的职员俱乐部以及京都俱乐部都是限制人们自由和思想的组织,它们通过排斥和歧视,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说描述了京都俱乐部成员对于外人、异己的嘲笑和排斥,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偏见和歧视。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这些小团体的行为,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群体意识和偏见,暗示了人们应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围城》以细腻的语言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愚昧,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让读者发笑,更使人们深思社会存在的问题。
而这也是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思考,并为现代社会提出一种理性和解放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围城》的讽刺艺术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提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围城》是另一部《儒林外史》,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它并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那个时代。
在人物的刻画方面,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存在妖魔化的倾向。
作品所反映的只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并不是主流。
并且,在描写他们的时候,以漫画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从外貌和精神上刻意贬低他们;褊狭地看待问题,主要表现在:脱离人物生存的环境,病态地看待四周的人物和世界,片面的夸大事实。
其实,这和作者的艺术观点是相一致的:过于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规律而没有更多地注意到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特定时代条件和现实环境中,文学在读者的政治性接受视野中的教化功能性。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合力为人类创建一个个可惊可叹、博大壮观的“世界”。
但是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们也会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宽容地对待他们,这样的国家才有希望,这样的民族才有出路。
关键词:妖魔化艺术手法艺术观审美观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一致地认为钱钟书以其博识和睿智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特别是《围城》这部书,极具哲理意味,语言幽默俏皮,议论精警,有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笑之余,常常陷入沉思可以说,《围城》这部书形成独特的钱钟书风格中的讽刺与幽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讽刺小说的典范。
对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但同时又说它是另一部《儒林外史》,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本着严肃求真的精神,还原艺术的真实性,以求读者能全面正确的理解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我认为其在刻画人物方面,特别是知识分子方面存在的妖魔化倾向。
如果只探讨其一面,而不知道其另一面,那是可悲的。
一﹑以漫画式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从外貌和精神上刻意贬低他们。
(对人物本身的讽刺)好人和坏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外貌和内心是这样一致的统一。
如汪处厚的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 ①又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②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唐晓芙例外)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讽刺性描绘。
常常采用挖苦的漫画式和比喻的笔法,极尽讽刺之能事。
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
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
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
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一首德国民歌。
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发噱作呕。
这两个最后却结成秦晋,确是“珠联璧合”。
……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每一个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丑恶无比的漫画。
看后,我觉得心酸,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地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世界,难道周围的人和世界就真的丑陋到这种田地?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美好的人性?作者的刻薄之能事,还表现在对弱小的女性(除唐晓夫外),也是极尽挖苦。
自古以来,女性就一直是被损害被侮辱的对象,受尽屈辱和伤害,她们的社会地位最低,可我不明白,钱为何还这样手下无情地去丑化她们。
在《围城》里,我们也看不到一个真正的英雄,——方鸿渐看穿恶劣的环境而又不能自拔,言词锋利而内心懦弱,孙柔嘉柔顺外表下深藏着心机,苏文纨矫情虚荣,李梅亭庸俗和贪财。
在三吕大学的那帮教授和领导不过是乌合之众,或制造传播谣言,或钻营职位升迁,人心的美丽土地中间的一块麻木的荒野。
“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便不值钱”荒唐、卑劣、虚伪、诡诈、腐败和其他劣迹。
果真是这样的吗?《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稿。
那是神州大地祸深寇亟,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已经持续七年,成千上万的难民还在死亡线上挣扎,抗战军民正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悲惨与壮烈的日子里写成的《围城》之中,我们既看不到日本侵略者骇人听闻的罪行,更看不到作者对民族存亡的忧虑和关切。
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书中剖析和描述的尽是“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③说白了,也就是生活在日伪统治区上海一群快乐而慵懒的文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玩世不恭,打情骂俏,以及绿头苍蝇式的追来逐去的爱情游戏。
这些故事似乎发生在与抗战毫无关联的距中国十万八千里的某个世外桃源里。
难道当年的上海人就是这样寡廉鲜耻,醉生梦死吗?钱先生对上海日伪势力的罪恶与残暴只字不提,受害的上海同胞倒成了他笔下讽刺挖苦的对象。
把某样东西贬得一钱不值,批驳得一无是处,这其实不是成熟,而同样是偏执,同样是一种这一种幼稚,而且这种幼稚更无可救药。
二﹑作者褊狭地看待问题。
㈠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作者没有从外部环境入手,只是为写他们的丑恶而写丑恶。
方鸿渐的博士毕业证书是从苏格兰人那里买来的假文凭,苏文纨的毕业论文中的诗是抄袭的,赵辛楣的文凭中虽没有交代,但也令人怀疑,当然,推而广之,全国上下,像这类假文凭,不学无术之人为数也不少。
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里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的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英语教授。
为了灭迹消踪,杜绝后患,他勾结陆子潇,教唆学生蓄意搞垮方鸿渐,活脱脱一个厚颜无耻、奸险残毒之徒。
像这类卑劣的行为文中到处都是。
然而,为什么这种行为会会泛滥成灾?除了知道分子本身道德上有问题之外,难道就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知识分子,作为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中,他们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主宰,他们又如何有能力改造这个社会呢?.作者似乎忘记了一点,在一定的制度(体制)下,正常的人也会过着不正常的生活,他无法独自超然于群人和环境之上。
任何天才式的人物,都躲不过环境的作用。
再特别清醒的头脑一旦置身于某种狂热的环境,也会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
脱离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只是从人物本身的角度揭露问题,我认为是不全面,其实是对人的扭曲和曲解。
作为社会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在环境的逼迫下,使人性恶的一面显露出来。
其实所有的这一切,本身并不只是文人的错,归根结缔,是环境使然。
作者没有从根本上找出这些知识分子形成这样子的成因,解决的方法,一味地丑化所有的人物,那就会传出错误的信息,使人们偏激地认为,凡是旧时代的文化人都是令人讨厌的,都是没有用的,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阻力,是应该抛弃和打击的对象。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论是旧时代的人还是新时代的人,我认为并没有什么质上的区别,新时代的人不一定就能超越旧时代的人,旧时代的东西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也有闪光的地方,也有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包括制度方面。
一味的否定,而不知继承,那是极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现在持假文凭的人或持着真的假文凭的人,特别是出国留学的人,像方鸿渐式的人物也不少。
所以这类现象并不是那个时代才有的,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存在,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这样的问题都会大行其道。
对人的约束,我们不能光从道德层面上,更应该从制度和法律上,这没有时间和地域上的区别。
其实作者所宣扬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几千年文化传统传承的结果,是有害的,是对文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评价。
如果任这一思想发展下去,那不仅是文化人的悲哀,也将是民族的悲痛。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又会再次在中华大地上重演。
我认为,文人的扭曲,不只在文化人的身上,而应该在其它方面寻找原因,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他们的身上,这样的社会才是有理性的社会,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又善于继承的民族,那才是有突破的民族。
当然,一个讳疾忌医的民族,永远只能是一个难以避免灾难的民族。
我反不反对揭露问题,特别是文人的。
只是我们在反映问题的时候,应该全面而客观一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样的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
㈡病态地看待四周的人物和世界:作品中的方鸿渐是个极端人物的化身。
方鸿渐是作者要肯定和同情的人物,我认为并非是令人尊重的对象,而是偏见的化身。
他好似站在高处,瞥视他嘲弄所有的一切,以那么冷淡漠然的眼光打量着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
他对什么人好像都存在偏见,对什么事都要求尽善尽美,如对其妻孙柔嘉供职于其姑母也极为不屑,甚至对帮助过他的岳父岳母大人也极其不敬。
他时常以一种习惯性思维,好就一切都好,坏就所有一切都遭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其实这是病态的。
少年轻狂,但那不是他本身的错,也许是学识和社会经验太少的缘故。
如果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还似乎讲得过去。
但似乎更是作者所要宣扬的观点,那我认为那可不是一种正确的看问题的方法,是一种狭隘的,无视生存而自作自受,近乎是自虐的一种作法。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所以要求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求全责备,这是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就像文中的方鸿渐一样,不仅容不入社会潮流中去,到处碰壁,就连自己的妻子最终不得不离她而去。
其实方像赵辛楣所说:“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用他的眼光去判别世界,如果用他的方法去外理人际关系,那简直是荒谬透顶。
用他的观点来治理社会,那只能是可笑之极。
他生于浊世,却将精神游离于世界外,孤傲而不屑搅入尘世间的是是非非;但他终究是凡人,他不能不正视他所处的环境,他不可能脱离世外,理智的人会将现实与理想分离开来。
像方鸿渐式的人物,文中随处可见。
㈢片面地(只反映其一)反映某个客观事实:纵观作者的一生,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作品又没办法脱离政治,由于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所反映出的只仅仅是其中一面,却往往认为是事物的全部,造成一种不必要的误导。
如文中在讽刺沈太太的时候说到:“政府可以迁都,而方鸿渐却不能够移身。
”④国民政府迁都这是事实,迁都是国家的战略,作者不顾客观实事,和敌强我弱,无视中国的弱小国力,只是一味的嘲讽,有点故意制造滑稽效果,有点为幽默而后幽默。
作者反映问题的偏见还表现在似乎否定旧社会存在的一切,包括传统的东西,好似毁灭和破坏旧社会中存在的一切就能够解决问题,近乎有点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