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 《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三联出版社,1997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课程概况建国早期:林耀华林惠祥梁钊韬童恩正现在(据年鉴2008):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李水城34吉林大学(民族学概论)李伊萍51西北大学(人类学)张宏彦36四川大学(文化人类学概论)徐君54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黄建秋40厦门大学(民族学概论)吴春明36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学概论)山西大学(文化人类学)王炜36复旦大学(考古学思想史)陈淳36……提纲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二章、考古学视野中的人类学理论第三章、外国考古学简史第四章、中国考古学简史考试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一节、问道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三节、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基础第四节、基本学术规范第一节、问道一、张光直→李济→在世界与中国之间1、张光直:(1931— 2001)张光直: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国青年,志愿以考古为终生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她)有何指示,这虽然只是梦境,我还是要将答案准备好,以防万一。

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为他选择了一项前途无量的学科。

同时,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

我要告诉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贤。

第三点我准备说的,是要建议他不要把他要念的书限制在考古学内。

最理想的是要将所有有关中国史前与上古的学科都搞熟悉。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

(张光直:《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原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7日,后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2、李济(1896-1979):现代治学方法概述Ⅰ初步预备工作(一)应学会运用一切治学必需的工具。

他不仅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至少应该学会另一种外国语言文字。

若能更多学,当然更好。

(二)大学毕业时,他应该对于现代学术一般的情形,有一种广泛的认识,具些入门的知识,并能熟悉地运用一切有关的工具书,如有关的字典、各种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式书目及引得,尤其紧要的,他应学会用卡片记录旧的知识,新的见闻。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文化人类学课件02C-精品文档

文化人类学课件02C-精品文档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 虽然亲属关系现象与语言现象是属于不同种类的 实在,但它们是属于相同的类型的。 • “结构”抽象的是形式。比较:物理学中的 “波”,声音、弦的振动、电磁波、光的公式都 有同样的数学形式;数学中的“三角形”可以代 表一块土地,一块木板、一块饼、一个表示加速 行使的汽车的速度的直线下面的面积,等等 • form vs. substance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 “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指一种经验 实体或社会现实,而是指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 种模式(是“基因”而不是“蛋白质”)。借用 语言学的概念就相当于“语言”与“言 语”(parole et langue)以及“音位” (phonemes)之间的关系。文化也是一种语言, 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露在外的具体社会文化现 象相当于言语(parole),而在现象背后潜藏的无 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langue)。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 在亲属关系的研究中,斯特劳斯就认为人类学家 与语言学家处在一种形式上相似的情形之中: “‘亲属制度’像‘音位体系’一样,是由思维 在无意识水平上建造起来的。最后,散见在世界 各地和根本不同的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模式、婚姻 法则、在某些亲属关系类型之间的相似的规约态 度等重复出现,使我们相信,在亲属关系问题上 和在语言学中一样,可观察的现象是由那些一般 的但是潜隐的规律的作用造成的。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 神话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最初形态,当人 类生活处在原始社会状态时,人类的心灵是最自 然、最接近本色的。那时候人们创造的各种神话 往往能够最直接地表达其内心观念的联系形态— 结构。(此盖神话、史诗、古希腊悲剧的美和魅力 的来源,又:儿童画亦有一种质朴的、自然的美) 通过对神话的结构分析,他证明了“二元对立” 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神话只是这一无意识的 基本结构的语言表现。

文化人类学课件02B

文化人类学课件02B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的文化与人格理论:文 化决定着人格。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 在她们的老师博厄斯的影响下,本尼迪克 特深入北美,研究印第安人的民俗和宗教, 米德则开始了对萨摩亚、阿德米洛底阿群 岛、新几内亚和马厘岛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力图揭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带着一种理论预设进入田野)
• 弗罗贝纽斯(Leo Frobenius)的文化神话学理论: 人只是文化的体现者和搬运工,而不是文化的创 造者(但一种文化因素至少得被创造一次)。文 化是从自然条件中诞生的,在相同的地理环境条 件下会产生相同的文化。(文化的地理决定论?) 文化有性别之分(阳刚vs.阴柔文化,cf. Mead)。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义思想,然其社会学理论的总体框架为进化论。但涂尔干 亦有丰富的功能主义思想)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马林诺斯基:研究文化现象在一个文化整体中的功能或作 用。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 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人的首要任务是满足自身基本的生 物需要:饮食、繁衍、身体舒适、安全、运动、成长、健 康。文化的某些方面能满足以上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需 要的同时,文化的这些方面导致了次生需要的产生。食物 采集或生产过程中的合作使社会形成某些政治组织和社会 控制的方式。人的需要是文化存在的基础。受涂尔干影响, 他有时也提出文化必须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但总起来看, 他更强调文化最终应满足个体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是英国 人与法国人的不同),强调任何关于文化的理论都要以人 类的生理器官的需要为开端(与孟子“食色,性也”相近, 亦近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米德 • “来自南海”三部曲: •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 • 《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 •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

⽂化⼈类学讲义提纲(总)第⼀讲⽂化⼈类学概说该讲主要介绍⽂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基本的学科理念、研究对象等问题。

我将与诸位讨论是主要问题是:如何以⼈类学的视⾓来观察“民族⽂化”?⼀、关于⽂化⼈类学的定义⽂化⼈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是研究⼈类及其⽂化的学科。

1.⽂化⼈类学主要关注⽂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化⼈类学的⼀系列理论的建⽴,是⽴⾜于分析⽂化的差异性(difference)和相似性(similarity)的基础之上的。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特殊论等等)2.⽂化⼈类学⾸先是基于对于“异⽂化”(Other culture )的研究,然后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异⽂化”向“本⽂化”的时空变迁。

这种时空变迁⼤体上是以第⼆次世界⼤战的结束为分⽔岭的。

导致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的。

3规则。

⽂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

4.什么是⽂化?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ylor 1871:1)。

⾃Tylor1871给出了⽂化的定义之后,100多年⾥,⼈们对于⽂化的探讨始终充满了热情。

1952年,美国的⼈类学家克鲁伯(A.L. Kroeber )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合写了⼀本《⽂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该书列举了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化的160多种定义。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6602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最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研究方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等。

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详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议题和分析视角,并结合中国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用人类学视野分析日常生活的兴趣。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thropology as a discipline. First of all, the course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s, the history,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anthropology.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ain field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live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se issues will be taught together with the ca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选修)。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理论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议题等等。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PPT课件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PPT课件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单线性的,即由简单到 复杂的逐步推进。
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 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
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 律。
4
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
1.摩尔根的划分 (1)蒙昧时期
(2)野蛮时期 (3)文明时期
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食用鱼类并使用火 高级:发明了弓箭 低级: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 高级: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
10
一、德国传播学派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 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似点,分析的 两个标准: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 。
文化圈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 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 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 各地。(Leo Frobenius 首先提出此概念 ) (3)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强调传播的作用,修正了早期进化论的某些缺陷。
否定评价: 1.过分强调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
的一面。
2.传播学派自诩为“文化历史学派”,但事实上,英、德传播
学派在应用传播论来解释某一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限制;
3.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是凭空推
想,对于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解释。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文化人类学》讲义PPT_第2章_人类学理论

《文化人类学》讲义PPT_第2章_人类学理论

2013-9-12
文化人类学
24
露丝· 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1889—1948)
文化与个人的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人类学家 有可能按照人类不同群体心理类型的归类对文化 进行分类。 《文化模式》
2013-9-12
文化人类学
25
二次大战以后的人类学理论
随着第二次大战结束而兴起的一系列反殖民化过程,一 方面使那些一直从事所谓“落后”民族研究的学者不得 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园地,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内部成长 起来的学者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民族观与文化观来看待 自己的文化,人类学逐步走向成熟。 新进化论 文化生态学 新功能主义
贡献与局限
贡献:对归纳法的重视,重视田野调查及其科学性。
局限:对于他们所收集的各种物件的相互关系较少注意,
对文化的认识往往存在许多片面之处,后来常因沉湎于资 料搜集而缺少理论建构,以至没有一个明晰的理论框架来 整合大量资料而使其研究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况。
2013-9-12
文化人类学
17
4、功
2013-9-12 文化人类学 9
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使人们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 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 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社会特性 局限性: 不能不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 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19世纪末,进化理论受到 了其他学派和学者们的批评。
2、 新 进化 论
莱斯利· 怀特(Leslie Alvin White,1900—1975)
①坚持人类文化是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过程的, 但怀特试图分析是哪些因素导致文化变化的发生,他将能 源的获取作为进化的标志,特别强调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 超有机体性; ②文化进化的首要力量是技术的进步,反过来文化又决定 发明和革新; ③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而语言是符号表达的最重 要的形式,使用符号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④缺陷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相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族中心主义:19世纪末,民族中心
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大行其道。博 厄斯(Franz Boas)针对这些论调的泛滥 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
白人种族优越论言论:
美国第一任人类学会主席W· 米基:如同父权制让 位于等级制,等级制让位于专制君主制一样,现 在专制君主制也正让位于民主制或共和制;世界 上最前列的民族是共和制,所有文明的民族或者 是共和制,或者是正在走向共和制。所以,根据 时代的发展,最优秀的民族是共和制,最优秀的 民众是那些能够适应共和制而生活的人。 盎格鲁-撒克逊的人的血液也许比其他一切种族的 血液都更强有力;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也是最简 洁、最富有象征意义的。

民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田野工 作对一个民族的传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描 述。 民族史。关注的是某个特定民族随着时间 的推移其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 跨文化比较学。在民族志和民族史所收集 和分析过的资料的基础上,跨文化比较学 着重探讨:为什么在一些社会中存在着某 些文化特征,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却没有这 些文化特征。

人类学的研究原则
普遍性 指的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人类群 体,人类学对每一个人类种族或民族的研 究都要倾注同样的热情。因为对每一个种 族和民族的研究都有助于人类学知识的积 累与增长。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其他的民族 更有“文化” 。
Hale Waihona Puke 整体性 人类学整体性的原则,意味着当人类学要 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 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 基于这一原则,当人类学家描述他所研究 的人类群体时,可能会论及这些人所生活 的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结构、 语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政治经济制 度、宗教及艺术的风格等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讲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讲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讲义一、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探究人类行为、价值观和信仰,以及他们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来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课程讲义旨在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认识,并开启一扇了解人类文化的窗口。

二、概念解析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物质产品以及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反过来被人类所塑造。

2. 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关注人类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

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学试图找到共同的人类经验和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

三、基本原理本课程将介绍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不能用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评判或比较。

每个文化都应该以其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长期深入地生活在被研究的社区中,观察记录人们的行为、交流和文化实践,以获得对该社区文化的全面理解。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社会现实和文化意义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和建构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行为和经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理解和经验都是独特的。

四、课程大纲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教学:1.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特征3. 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4. 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施5. 社会构造主义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应用6. 文化变迁与适应的研究7. 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8. 当代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前景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授课与讲解:老师将对每个课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系继嗣群的社会功能
单系继嗣群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婚姻、经济、政治、宗教等四个方面。
1.婚姻功能
单系继嗣群具有调解婚姻关系的功能。在继嗣群内部,一般都禁止通婚。世系群、氏族,有的甚至包括胞族在内,均将乱伦禁忌扩大到所有被认为属于单系亲属的人们中间,实行外婚制。
2.经济功能
单系继嗣群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上。在单系继嗣的社会中,土地、农业用水、狩猎的山林、捕鱼的河段,甚至包括部分产品等都归继嗣群所有。继嗣群成员对生产资料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和分配权。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双边继嗣,是个人同时通过父方和母方来确定其与亲属间关系的继嗣规则。两边继嗣与两可系继嗣的不同在于它要求计算世系必须同时地、平等地、对称地进行。在这种继嗣社会中,四个祖父母、八个曾祖父母以及更上一辈的祖父母毫不例外地算作祖先。在双边继嗣中,除兄弟姊妹外,亲属群的成员至少还包括父母、(外)祖父母、姑姨、叔伯舅以及堂兄弟姊妹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夏威夷式
(二)爱斯基摩式
(三)易洛魁式
(四)克罗式
(五)奥马哈式
(六)苏丹式
第四节我国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的含义和特征
宗族是一种通常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宗族是宗和族的合称,实际上,宗和族具有不同的含义。
族一般指有血缘联系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专指男系同姓同祖成员的集合,由众多的同姓同祖家庭组成,族人包括各个家庭的家长、妻子和子女等。而宗是指族人的主干和统帅,《白虎通·通论》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为族人尊也。”宗比族的范围要小得多。
三、宗族的演变
宗族是由大家庭或家族演变而来的,而家庭或家族的形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个家庭或家族形态并存。在家庭或家族的发展与循环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扩张、分裂、取代等阶段。当然,这期间也不排除有的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微,甚至消亡了的。
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这个始祖经过结婚和生育,先后建立了小家庭和大家庭;而后经过分家析产,开始形成继承式宗族;又经过若干代的自然繁衍,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断淡化,逐渐为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所取代,继承式宗族也就相应地演变为依附式宗族和合同式宗族。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宗法制度下,宗在族中的地位很高。宗的首脑称宗子,由嫡长子继承,拥有主持祭祀、统管宗内财产、教导族人、掌管婚丧大事、会聚族人等权力,称为宗子权。宗又分大小,小宗尊大宗为宗。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正宗、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其他儿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被分封为卿大夫。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又为大宗,其爵位也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其他儿子封为士,土对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家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其嫡长子继承。这样,天子、诸侯、大夫、士共同组成了井然有序的政治体系。
(一)两可系继嗣
两可系继嗣是个人可选择父方或母方的任何一方来确定其与亲属间关系的继嗣规则。在两可系继嗣的社会中,一部分人通过其父亲而归属于某一亲属群;而另一部分人却通过其母亲而归属到某一亲属群。但是,这种继嗣的计算并不是对称、平等地通过父亲、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的,而显示了非对称性的特征。
(二)双边继嗣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的团结与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称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其二,同一宗族成员有行辈之别。区分行辈的标志通常是用行辈字,如湖南毛氏行辈字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远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每一个字代表一个行辈,毛泽东属“泽”字辈,其父毛贻昌属“贻”字辈。
其三,是宗族成员血统之别。同一宗族成员世系计算和嫡庶亲疏非常清楚,这集中体现在记述这种世系和血统的族谱上。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谱牒等,是记载同一家族或人物世系的簿籍。
(一)聚族而居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基于儒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训条,为了增强宗族的协作,维护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多数宗族都采取聚族而居的形式。以族的单位聚居在一起的人称“族人”或“乡党”。
(二)身份关系明确
同一宗族的成员间身份关系通过许多方式划分后,泾渭分明。
其一,是宗族成员有族长和族人之别。宗子是宗族的领袖,有时又称族正、宗长、宗正。族长不同于宗子,不能世袭,也不由嫡长子继承,而是由族中公共推选的德高望重的尊辈长者担任。
案例:六亲
二、区分亲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区分七组关系的八个原则或者是范畴。
1.行辈原则
2.同辈长幼(年龄)原则
3.直系旁系有别原则
4.被称亲属性别原则
5.称谓人性别原则
6.中介亲属性别原则
7.血亲姻亲区别、亲属的类型
(一)血亲
1.直系血亲(包括自然直系血亲、拟制直系血亲)
(三)教育
宗族内往往都设有“义塾”,在宗族内发展教育。这种义塾一般聘任教师,只招收族人子弟就学,目的在于鼓励族中子弟读书做官,壮大宗族势力。许多宗族为鼓励子弟读书,还从族产中析出部分作为奖学金,以对学有成就者进行奖励。
(四)自治
宗族,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较为松散的自治团体,它对于国家政权统治下的基层社会的自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明清时期,宗族组织甚至同里甲制度相结合,逐渐演变为基层的政权组织。宗族集团对族人之间的纠纷和族人违反宗族规约的行为具有自主的协调裁决权力。
二、宗族的功能
(一)祭祖
宗族是出自共同祖先的一群人的聚合体,同一宗族成员都具有同宗共祖意识。为了加强宗族的凝聚力,每一个宗族都把祭祖作为神圣的职责。宗族祭祖有多种方式,如修族谱、立宗子、绵嗣续、保遗业等,但最主要的是建祠立庙祭祖。
(二)互助
同一宗族的成员,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协同互助的权利和义务。宗族互助根源于成员的同宗共祖观念,这在宗规族约中一般都有明确的要求。宗族聚居使宗族拥有一些公共的利益和事业,如修筑公用道路、共建水利设施、穿凿共用水井等,需要宗族成员共同出力,协作完成。
第五节继嗣制度和继嗣群
继嗣制度,或称继嗣法则,是根据已知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使每个人与特定的亲属发生关系的规则。
按照这种规则组成的亲属群体就叫继嗣群。因此,我们可以将继嗣群界定为是一群根据某种继嗣规则限定的、具有共同祖先的血亲。继嗣制度将亲属网络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人们熟知同一继嗣群成员间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第十章亲族、继嗣制度
第一节什么叫亲族
一、亲族的本质
亲族,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亲属,是由血缘关系发展成的血亲(血族)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姻族)及其配偶的总和。
亲族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生物性是亲族关系建立的起点,如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
亲族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亲族也包括通过收养和过继等形成的亲族关系。亲族还包括“干亲”、“把亲”。
4.半偶族
若一个社会仅有两个氏族,不能不固定地相互通婚,这就是半偶族。半偶族内部绝对不能通婚。这种关系亦称为“两合组织”。有的半偶族常常还有自己的名称。
(二)非单系继嗣群
非单系继嗣群也较复杂,一般来说,非单系继嗣群也可以划分为两可系继嗣群和双边继嗣群两个基本的类型。
1.两可系继嗣群
两可系继嗣群是一个其成员既可根据男性,又可根据女性追溯共同远祖,但又无法具体说出家系链环的亲属集体。
3.政治功能
继嗣群的政治功能之一就是赋予继嗣群首领一定的权力,用以分配土地,管理本继嗣群的内部事务,协调继嗣群成员之间以及继嗣群成员与另一亲属群体成员之间的纠纷,这种将族权和政权合二为一的情况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氏族社会,而且也见于某些初期的阶级社会。
(二)母系继嗣
母系继嗣,是只通过女性将个人与两性亲属连结起来并追溯共同祖先的继嗣规则。母系继嗣的世系群包括一个女子(最早的远祖)和她的后代子孙。虽然一名女子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同一血缘群体的成员,但只有她女儿才能把她们的血统传递给她的孩子。
二、非单系继嗣
对于单系继嗣的认识是早期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原始社会的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类社会并不都是单系继嗣的社会。如有的社会继嗣观念非常薄弱,有的社会习惯于从父母两方追溯亲属。这种不分父系或母系的继嗣,称为非单系继嗣。非单系继嗣也有两种主要形式:两可系继嗣和双边继嗣。
(三)部分财产共有
我国的宗族虽然聚族而居,但并不是共居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每个家庭各自分别居住,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每家的生产生活由各家家长掌管,不受宗族干预。但宗族内家庭之间也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即每一个宗族都有族产。族产是宗族的公共财产,这些公共财产主要是族田,包括祭田(太公田)、墓田、义田、义庄等。
三、继嗣群的类型
继嗣群的类型与继嗣制度关系密切。根据继嗣制度的分类,一般也可以把继嗣群分成单系继嗣群和非单系继嗣群两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