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简介

鲁迅先生简介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 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 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 鲁迅全集》 二十卷)。 年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 十卷), ),《 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 文集》 十卷), 鲁迅日记》 二卷), 鲁迅书信集》 ),《 ),《 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 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 鲁迅全集》 年出版了《 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 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 )。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 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 共数十篇(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正传》 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 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 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 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50多种文字 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民族之魂 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 ),中国文学家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 25日诞生 日诞生。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 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 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 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年去日本留学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 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 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 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 夫人朱安。1909年 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 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 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详细简介

鲁迅详细简介

整理课件
38
整理课件
21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 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 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整理课件
22
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 封信,信中以“小鬼”自称,探问鲁 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 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鲁迅在信中称 许广平为“兄”、“大人”或者“阁 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 鲁迅为“嫩弟”。
整理课件
13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 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 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整理课件
14
整理课件
15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 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 夫人朱安。
整理课件
19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 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 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 佥事。
整理课件
20
1918年5月, 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 迅”的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 文化运母亲鲁瑞。 鲁瑞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 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影响了 鲁迅兄弟三人。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和 他的母亲在性格上有着相似的一面。
整理课件
5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 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 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 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整理课件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

鲁迅先生的简介资料鲁迅,字梦笔,号阿Q,浙江金华人,早年受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顾嗣立、朱彝尊,及创立中国群众文学派的李大钊的影响。

鲁迅曾是北洋军官,主要文学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祝福》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鲁迅的简历鲁迅,原名周树人,号梦笔,号画眉、小鹤,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金华,浙江温岭人。

鲁迅曾受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顾嗣立、朱彝尊,及创立中国群众文学派的李大钊的影响;其子鲁滨逊受到他的父亲的影响而入伍,就读于北洋军校,担任过军官,1911年辞去军官职务,到美国深造,毕业后在上海创办《语丝》,参与创办《优知天下》,随即又创办《南早》等,并加入匪会的中央委员会,编辑《中华世界报》等,广泛参与共产党在中国的运动,后赴日本生活。

鲁迅一生著述鲁迅一生发表了大量的书籍、诗歌、文学和历史文章,其中有些自己创作,有些是编辑和收集,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朝花夕拾》、《老残游记》及《祝福》等,有批判性的小说,有张择端的短篇小说,有英雄悲歌,有抒情漫话,有诗歌酝酿的散文,有四部史诗,有历史剧,有时间性的报告文章,更有自传体文学作品《野草》,等等。

外,鲁迅在文学上提出了“闹剧风格”,被称为“鲁迅风格”,称他的文学作品有“天赋的诗学家”“批判的艺术家”“唯美艺术的奠基者”“社会史的编制者”“东方晚清文化开拓者”等。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他的著作大多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尤其是批判的小说,劝谏清廷的文章,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其反映中国当时社会矛盾的抒情小说,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为中国文学界熠熠生辉。

此外,鲁迅把传统文学及自然神学和现代文学一道融入演说中,从而形成了“鲁迅风格”,其特色也受到了中国文学家们的赞誉。

鲁迅更是中国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和抒情文学影响了日后很多学者和文学家的创作方式,例如《插图小说》等。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领域。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人物生平1881年(光绪七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0]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无心功名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1902年,1月,路矿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

第二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关于鲁迅的资料

关于鲁迅的资料

关于鲁迅的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 正传》、《孔已己》、《药》、《狂人》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

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的作品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影响: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文学常识之鲁迅简介

文学常识之鲁迅简介

文学常识之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狂人日记》——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呐喊》——奠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99年6月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朝花夕拾》——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文档:鲁迅简介

文档: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

鲁迅介绍资料大全1000字左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经历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传统家庭里,从小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早年曾在南京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并在那里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文学。

在日本期间,鲁迅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文学成就小说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小说主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性、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散文鲁迅的散文作品数量较多,形式多样。

他的散文主题同样广泛,既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明快,思想深邃,深受读者喜爱。

随笔鲁迅的随笔作品以思想敏锐、见解独到著称。

他的随笔主题多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如《灯下漫笔》、《看镜有感》等。

他的随笔作品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及长篇小说除了上述作品外,鲁迅还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并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呐喊》。

《呐喊》通过描绘一些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三、影响及评价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弱点,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言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描写鲁迅先生资料

描写鲁迅先生资料

描写鲁迅先生资料
1.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号漱石,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作家和革命家。

2. 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 鲁迅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地方官员,他的家庭环境相对较为富裕。

他从小就展示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4. 鲁迅先生在北洋政府的考试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奖学金前往日本留学,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医学。

5. 鲁迅先生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权的思考。

6. 鲁迅先生在留学期间开始写作,他的作品被称为“迅猛”风格,真实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7.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许多经典之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草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于普通人民的同情。

8.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意识的唤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启蒙者。

9.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重要的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反对帝制和封建制度的斗争,为中国的独立和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0. 鲁迅先生于1936年逝世,他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追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简介 文档

鲁迅的简介 文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

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2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1]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编有《鲁迅全集》。

[1]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物关系周树人外文名Zhou Shuren,Lu Xun,Lution别名鲁迅、令飞、迅行、周逴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职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毕业院校仙台医学院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开放者中国首位白话文作者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1生平经历▪家世/家人概况▪早年▪从政▪革命2文学旅程▪笔名▪病逝▪分类3个人成就▪文学成就▪历史成就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相关纪念▪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化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平经历编辑家世/家人概况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由农民不断发家成了财主。

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

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

“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鲁迅简介及详细资料

鲁迅简介及详细资料

鲁迅简介及详细资料人物生平学生时代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鲁迅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

鲁迅青年时期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年毕。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

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鲁迅留日期间解剖学 57.3分;组织学 63.7分;生理学 65分;伦理学90分;化学 95分;德语 60分;物理 60.1分。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化学。

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 ,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简介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简介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鲁迅的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3-14]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鲁迅求学时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20-22]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24-25]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鲁迅简介及个人故事

鲁迅简介及个人故事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 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 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 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 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少年闰土(节选《故 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 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 喊》。 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 辑校和书信400万。
弃医从文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 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 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 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 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 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 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从事文学活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 听命。 意思:心灵是没有办法躲避爱神之剑的,狂风暴雨象 巨石当头一样使祖国处于黑暗之中,虽然我的一片爱 国之心不能得到朝廷的理解,但我将为中华民族献出 我的热血! 表现了鲁迅的爱国情。
• • • • • • •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 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 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关于鲁迅简介

关于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关于鲁迅简介人物简介是简单介绍先进集体中的每个先进人物,或单个英雄、模范人物时,运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

目的在于激励先进,促使人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前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垫学习诗书经传,后来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7、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人物经历少年时期鲁迅青年时期(3张)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鲁迅简介简版

鲁迅简介简版

鲁迅简介鲁迅(1898年3月18日-1922年5月25日),字鲁直,笔名周海婴、周树人、洪应明、三船夫解语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动荡混乱的时期。

由于当时人们大都受到封建主义统治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封建意识的影响而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来。

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处于这样一个动荡混乱的社会中,他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思想传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位承前启后并且开创着一个新时代的伟人。

他以他非凡的才华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一、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位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家。

从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批判到对人生的超越与思考,这一切都表现出他崇高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形成了以自己为代表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体系。

鲁迅先生从自身经历中发现人之初性本善出发,“以本为源”,强调人必须有自觉性,这是一种思想自由和人格解放,也是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思想魅力上来看,鲁迅先生是对封建传统的一种否定和批判以及对于未来人生观念的认识。

在这些思想体系中鲁迅先生有着自我批判精神并在以后创作中逐渐向自我否定靠近:既要肯定自身的优点也要批判自身缺陷;既要反映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追求;又要揭露封建社会统治者为满足个人私欲而采取的种种禁锢手段;还要以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来充实自己,从而实现人生态度上至理想境界上至道德境界上到社会责任感上均达到了高度一致。

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鲜活人物形象,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而又独特而深厚的理解和认识,才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人生内涵和高尚人格魅力。

二、文学创作鲁迅的小说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杂文”,也就是短篇小说,或者是杂文。

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始终坚持了对“国民”这一概念的立场上去。

鲁迅介绍-小学六年级

鲁迅介绍-小学六年级

其他作品
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编》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 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 等50多种文字。
课桌上的故事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病了,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帮 着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上,鲁迅上学迟 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 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的回到座位上。 他在书桌上轻轻的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 奋斗了一生。
鲁迅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鲁迅。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 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 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 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 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 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 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

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附:自嘲1932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1.生平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生平事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

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

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

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

《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

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

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

《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

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

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

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

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

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

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

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

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

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

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

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

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

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

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

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

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