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简介:本单元是《中国历史》第2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源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
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蒙、汉、回藏等多个民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打破课时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整个课堂结构包括:总序、多民族国家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大部分。
新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知道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2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2.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3.发展:蒙古军先后灭西夏、金,形成与南宋政权的对峙之势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忽必烈继承汗位,推行中原制度与文化2.建立: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3.统一:元军攻入临安,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6—9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期。
本单元包括6-9课,主要讲述了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历史。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复杂,政权分立,社会矛盾交织。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可能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政权更迭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线索,理解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时,学生需要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线索,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难点: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内容。
2.资料: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
3.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思维导图素材人教

辽太宗时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 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与北 宋的和
战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时 北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澶州之战,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宋 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州之盟后,辽宋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 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 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议和
西夏与 北宋的 关系
战争
元昊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 宋,宋朝损失惨重,但西
夏也遭受很大损失
退 出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
立
思维导图
辽与北宋 的和战
契丹族 与党项
族
辽、西 夏与北 宋的并
立
西夏与北 宋的关系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
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建立
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 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
11世纪,元昊称大夏 皇帝,定都兴庆府 建立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律法并鼓励垦荒,发 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北宋形势图(1111年)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年,辽被金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3.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5.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和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
第6课“北宋的政治”,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有“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有“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蒙古族的兴起以及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有“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治
重文轻武
措施
中央到地方机构官员由文官担任;文官率兵出征担任主帅;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政策
积极: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影响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办事效率;增加朝廷的财政支
出。
思维导图 时序坐标 课标解读 图说历史 史料说史
单元概述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 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 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 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 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 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 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 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 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 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现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明
A. 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 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A】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课标要求
第二课时
2011版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
4 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
图说历史
史料说史
真题演练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战与和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
北宋
汉族
960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上京 东京
1004,澶州之战 1005,宋辽议和 史称《澶渊之盟》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1044宋夏议和
思维导图 时序坐标 课标解读 图说历史 史料说史 真题演练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2018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
北宋时期形势图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答案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综述(pdf)新人教版

D ������ 商业繁荣
ʌ 例ɔ ㊀某 电 视 剧 摄 制 组 根 据 剧 情 布 置 了 一 个 岳 飞 书 史记 » A ������ 书桌上摆放着一本 « 房的场景 , 其中错误的是
的内容 .
对峙局面形成 . 考 查 的 重 点 是 岳 飞 抗 金 及 宋 金 和 议
民奋起抵抗 , 岳飞等 坚 持 抗 金 斗 争 , 后 宋 金 和 议, 宋金
B ������ 一面墙上持着一柄宝剑 形势图 »
金㊁ 南宋对峙 C ������ 另一面墙上挂着 一 幅 宋 金 和 议 后 的 « D ������ 书柜上放着北宋苏轼的字帖
ʌ 例ɔ 专门 负 责 管 理 全 国 佛 教 事 务 和 藏 族 地 ㊀ 元朝时 , 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A ������ 中书省 B ���� 考情剖 析 ɔ ㊀ 南 宋 建 立 后,
㊀ 金与南宋的对峙
( ㊀㊀ )
期, 对统一多民族国 家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元 朝 的重点 .
ʌ 考情剖析 ɔ 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时
㊀ 元朝的统治
的行省制度 ㊁ 对台湾 和 西 藏 的 有 效 管 理 都 是 中 考 考 查
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
经阿拉伯人传入 欧洲
蒙古 忽必烈 大都 元灭南宋
ʌ 收 集 了 如 下 图 片 资 料. 例ɔ ㊀ 某同 学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 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㊀㊀ )
3 ㊀ 8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宋朝经济发展原因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
(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
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与区域扩展、商业与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
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在中国古代,全国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稻花香"——农业的发展1。
发展原因教师: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四个材料,思考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的原因。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 470 68519.8%9 985 78580。
2%唐朝 3 920 41543.2% 5 148 52956。
8%北宋11 240 76062.9% 6 624 29637.1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8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8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金与南宋的对峙”,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讲述金与南宋的对峙,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更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冲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历史的认识还比较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的深入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金与南宋的对峙背后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金与南宋的对峙背后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4.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教学资源:教师收集的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考点清单08——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都市 生活
大都市
娱乐 场所
北宋是 开封,南宋的 临安、元朝的 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 宋的 开封,最为繁荣的是 大相国寺 )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 子,叫做 勾栏 。
戏剧 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考点清单05——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
农业作物
①引入越南的 占城稻 。②宋朝时, 水稻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 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业 经济作物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纺织业
7.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文 表现 1.采取抑制 武将 、提升 文官 的地位
轻
2.注重发展 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武
的 政 策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 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 的安定。
考点清单03——辽、宋、西夏的并立
辽
Hale Waihona Puke 建立 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 措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5.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
化繁盛”的是
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C.发明了火药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6.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外交通发达的前提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发展 B.中国的创造发明对亚非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等也传到 中国 C.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D.可通往日本、高丽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的统治一、单项选择题1.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D. 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的有关知识。
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CD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A. 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B. 回族宣政院行省制度C. 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D. 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辽澶渊之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元朝形成一个姓的民族---回族、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3.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 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C. 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元朝的统一的相关知识点。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面对先进的农耕文化,只有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才能够维护统治。
所以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根本原因,故选C。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分不开。
下列制度创立于元朝的是A. 王位世袭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A项创立于夏王朝;B项创立于秦朝;C项创立于隋朝。
故选D。
5.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 采取说汉语、用汉姓等汉化政策B. 澶渊之盟有利于民族交往C.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D. 设立驻藏大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B 发生在北宋;D发生在清朝。
元朝时我国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
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
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中书省C. 行省制D. 尚书省【答案】C【解析】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AD和元朝无关,B属于行省制度的内容。
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A. 推行重农政策B. 下令合并州县C. 重用汉族官吏D. 设立驻藏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依赖汉人”治理国家,可知,元世祖重用汉族官吏进行国家治理,故选C。
ABC 与“依赖汉人”没有直接关系。
9.如图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B. 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C. 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D.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答案】B10.在“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汉藏两族著名歌手同台演唱:“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A. 唐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所以答案选择B。
11. 西藏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机构归入中国的A. 唐朝安西都护府B. 汉朝西域都护府C. 元朝宣政院D. 清朝驻藏大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 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在①设宣政院,首次直接管辖西藏②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③结束分裂,首次实现大一统④民族融和的深化及其回族的形成,影响深远.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首次实现大一统是秦朝,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3. 疆域图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或政权掌控的领土领海现状,包括领土领海的面积、边界、海陆位置以及疆域内部的行政区划、山川形势、岛屿分布等.请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疆域图,把握有关信息,判断这是何朝的疆域图?A. 秦朝B. 唐朝C. 元朝D. 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行政上创置行省制度。
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仔细观察右侧疆域图出现行省,应是元朝的疆域图。
本题选C。
14. 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 繁荣与开放B. 分裂走向统一C. 文明初露曙光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权并立,是分裂的时期,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故应选B项。
1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谁的崇高气节?A. 王安石B. 韩世忠C. 岳飞D. 文天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天祥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过零丁洋》。
因为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其高尚的气节。
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 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元朝”,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历史识图能力。
认真观察,可知A图上有镐、蜀、巴等字样,是西周分封制的分布图,镐是西周的都城; B图是上有咸阳、桂林郡、象郡等,可见是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地图;C图元朝的疆域图,因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来管辖广阔的疆域;行省制度对后世历史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制度从此开始了;D图是清朝疆域图,清朝应用省制地方行政。
二、解答题17. 阅读下列材料: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院内有一棵苍劲的古枣树,树干斜指南方,与地面成45度角,使人们联想到下面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1)你知道诗中歌颂的人是谁吗?(2)忽必烈赏识他的才华,亲自劝降并许以高官,他不动摇,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诗云:“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作为他的姊妹诗篇的《过零丁洋》一诗中的后两句,你还记得吗?把它写出来,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答案】(1)文天祥.(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可知,诗中歌颂的人是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2)依据所学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2)请你写出在这次统一以前,曾经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三个朝代。
材料二(3)图中A地是今是,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4)图中B地在唐朝时生活的民族是,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B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答案】(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2)秦朝、西晋、隋朝.(3)大都,北京,行省制度.(4)吐蕃,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解析】⑴根据材料一“至元八年,始改称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元八年”是1271年;“遂一天下”是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前朝统一全国的都是汉民族,而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所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
⑵写出在这次统一以前,曾经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三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②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③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东晋以来的分裂局面。
⑷①根据材料,图中B地在唐朝时生活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宣政院管辖地,在唐朝时期称吐蕃。
②由“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B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从此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9. 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超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