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小肠缺血再灌注研究进展

小肠缺血再灌注研究进展
述。
缓、 血小板聚集 、 白色聚集微血栓形成等微循 环障碍 , 上述变化 会导致 组织 灌 流 减少 。张 润峰 等 发 现 II时 血 液 异 常 与 R T A2 P L 、 O、T Fb等水平 有关 。皮 业庆 等认 为氧 自由 X / G 2 N E 、 i 基等生物活性分子产生的同时 , 会使缺血期微循环 障碍进一 步 恶化 , 出现再灌注后低血 流现象 , 部分 血管甚 至无复 流。小 肠
文 献标 识 码

D i1.9 9ji n 17 7 9 .02 0 . 5 o:0 3 6/: s.62— 132 1. 10 2 s
性 ;2 氧 自由基损伤 : () 现在 已经清楚氧 自由基在数个 实验诱 导 的再灌 注损伤 中起着关键 作用 。小 肠 I I 发生也 同样 被证 R的 实与氧 自由基损伤 密切相关 。小肠缺血 、 缺氧后 , 细胞 内 A P T 转化为次黄嘌呤 , 再灌 注后 , 氧供 增 加 , 次黄 嘌 呤氧 化为 黄 嘌
流动力学 的改变 , 并且出现微血管痉挛 、 细血管关 闭、 毛 血流变
防止和减轻小肠移植 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 理论依据 , 近年对
于小肠 I I R 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问题 。 目前 有能量衰竭 、 白细胞
黏附 、 钙超载 、 补体学 、 自由基 损伤 、 氧 内皮 细胞损伤 与递质病 等一 系列学说 。在近几年提 出的细胞层面、 基因层面和病理生 理学层面上 的一些新论 断 , 机制 的研 究进一 步完善 和准确。 使 现在并针对可能 的机制进行 了许多研究 , 出了许多 防治 的方 提 法: 有预处理法 、 药物疗法 、 国传统 医药疗法及 一些基 因、 祖 细 胞层次上 的疗法 , 也都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 。本文就小肠 缺血再 灌注损伤 的机制 、 动物试验 防治方法这两方面研究现状作一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新方法——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新方法——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床应用前景 , 临床试验结果提示 I ot -s p C可望成为 I / / R防治 的新 方 法 。本 文 综 述 I ot 的 实验 研 究 方 - s p C 法、 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Ip sC的 实施及 研 究方 法 -ot
亡 。多数实 验结 果显 示 I o C保 护 作用 程度 与 -s pt
应用前景, 本文对 I ot -s p C实施方法、 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关 键词 缺 血 预处 理 ; 血 后处理 ; 灌 注损伤 ; 缺 再 心肌保 护
R 6 . ;5 1 3 3 2 R 4 中图分 类 号
缺 血性 心 、 脑及 外 周 血 管 疾 病 是 严 重 危 害人 类
的实验模型 , 其操作方法基本 同心脏组织。
二 、-ot 的保护 作 用 Ip s C
( ) 一 心脏保护作用
1 .减 轻 缺 血 心 肌 组 织 坏 死 : 目前 研 究 证 实 ,— I ps ot C可缩 小 IR 所 致 心 肌 梗 死 面 积 , 少 肌 酸 激 V 减 酶 ( rai iae K) L H 漏 出 , 轻 细 胞 凋 Cetek s,C 和 D n n 减
IC相 近 ,ho等 在 犬 心 梗 模 型 上 证 实 , 灌 注 P Za 再
目前 I ot -s p C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动 物 心脏 , 以下 概 括 I ot -s p C的实验 研究 方法 :
( 整体动物模型 一)
或 R 1mn/I1mn诱 导 I ot 护 ( 1 。 一 i - i - s p C保 表 )
健康 的常见病 , 尽早恢复血供是减轻缺血组织损伤 的根 本 措施 , 但是 , 过一 定 时 间缺血 的组 织器 官在 经 恢复血液灌注后 , 其功能代谢及组 织结 构的损伤反 而加重 , 甚至出现不可逆性再灌注损伤。探索激发 机体内源性保护 机制 , 减轻缺血一 再灌 注 ( ce i i hma s / r e ui ,/ ) 伤是 心血 管领域 的研 究热 点。 e r s n IR 损 pf o

Sestrin2_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Sestrin2_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Sestrin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罗杰,廖师师,潘锐,陈榕,孟庆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武汉430060摘要:Sestrin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活动。

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后果,如缺血性肠坏死、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等。

Sestrin2在IR损伤中主要参与调节内质网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氧化应激等。

Sestrin2表达量受到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p5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激活转录因子4、ATF6等,其被诱导表达后,通常激活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并抑制雷帕霉素复合物1。

Sestrin2作为IR损伤的早期标志,其表达变化可为IR损伤早期干预提供靶点。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Sestrin2;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缺氧;氧化应激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8.027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8-0107-05缺血再灌注(IR)损伤常见于围手术期,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肠梗阻、肠系膜动脉栓塞、腹主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手术、肝肾移植等,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1]。

IR亦可造成肠道局部损伤,改变肠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肠内细菌的内毒素和自由基迁移至肠外器官,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2-3]。

目前,IR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自身免疫反应、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等[4]。

近来研究发现,Sestrin2是一种新型的应激诱导蛋白,已被证明具有两个重要功能:C末端结构域抑制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N末端结构域抑制氧化应激,这两种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包括IR损伤和心肌细胞肥大[5]。

Sestrin2表达在炎症反应期间明显增加,以预防氧化应激并限制进行性器官损伤。

二甲基亚砜治疗不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二甲基亚砜治疗不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二甲基亚砜治疗不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赵艳芝;李中秋;马怀安【摘要】Reperfusion is an inevitable therapeutic measure on organ ischemia, but reperfusion will also lead to reperfusion injury. The therapyof reperfusion injur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crease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re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of reperfusion injury, so the application of antioxidants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on therapy of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organs (brain, liver, renal, gastrointestinal, hind limbs, testicular, ovary, et al) in many foreign laboratories in recent years, as a classic antioxidant. DMSO has been applied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reperfusion injury in foreign at present.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other ischemic disease become common diseases in modern society, the therapy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is pressing. I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myocardial injury of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this review.%器官缺血后的血液再灌注是必然的治疗措施,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引起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再灌注损伤机制中氧自由基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抗氧化剂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经典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许多国外实验室开始关注它对器官缺血再灌注(如脑、肝、肾、胃肠、后肢、睾丸及卵巢等)损伤的治疗作用,而且目前在国外DMSO已经应用于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由此产生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本次综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新的治疗思路.【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35【总页数】3页(P64-65,68)【关键词】二甲基亚砜;缺血再灌注;再灌注损伤;脑;肝;肾;肠【作者】赵艳芝;李中秋;马怀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北京,101300;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科研中心,北京,101300;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科研中心,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器官缺血后的血液再灌注是必然的治疗措施,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引起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外科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经专家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创伤休克、严重感染等致死性疾病主要直接致死原因。

该研究者从事肠胃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有一定的研究,该文针对性提出了疾病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希望能够与同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分享。

标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性机制;防治策略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缺血所引的组织损伤,是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缺血性疾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医学家们渐渐发现,对组织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不是缺血本身,而是恢复血液供应后,过量的自由基攻击顺血供,对功血供恢复细胞造成冲击,而这种冲击损害便是肠IR发生的直接病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即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被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其具体机制,并针对性提出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

现报道如下。

1 目前研究的现状,可能存在的机制1.1 细胞层面上的研究现状细胞的死亡可分为坏死与凋亡,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肠IR中伴有大量自由基灌注所造成的毒理损害可直接致细胞坏死,最近有研究表明,肠IR中损伤细胞有相当一部分以细胞凋亡形式死亡。

众所周知,细胞的凋亡是通过基因控制的,是一种“自杀”。

研究证实细胞凋亡是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豁膜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占死亡细胞总数的80%,其诱导机制包括:①氧自由基直接造成细胞损伤;②当小肠细胞受损时,可能会释放炎性递质,加速细胞凋亡反应;③肠豁膜屏障功能不全时,菌群移位促进豁膜细胞凋亡[1]。

Kaszaki J,Wolfard A,Szalay L,Boros M[2]研究结果表明:①病理生理学意义内皮素对受体激活在缺血/再灌注诱导主要从事微循环的变化;②胶体液治疗有效地改善了羟乙基淀粉主要从事微循环血容量减少的后果,这是一个较低的内皮素释放;③缺血预处理在应用前60 min,抑制了缺血再灌注诱导超氧化物生产,改善毛细血管灌注,降低白细胞活化在肠道内移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特异性抑 制剂 , 竞 争性 地抑 制 黄 嘌呤 氧 化酶 , 能 以 减 少 再 灌 注 期 氧 自由 基 的 产 生 。三 磷 酸 腺 苷 不 仅 可 以在 缺 血 期 为组 织 提 供 能 量 , 且 可 以 在 再 灌 注 期 而 抑 制 氧 自 由基 的 产 生 。 过 氧 化 物 岐 化 酶 ( O 是 一 S D) 种 氧 自 由基 清 除 剂 , 以转 化 过 氧 化 物 为过 氧 化 氢 , 可 并 在 过 氧 化 酶 的 作 用 下 生成 水 , 因此 , 氧 化 物 岐 化 过 酶 和过 氧 化 氢 酶 多 可 以 减轻 或 防止 肠 缺 血 再 灌 注 造
成 的组 织 损坏 。大 量 研 究 还 表 明 组 氨 酸 、 酮 酸 有 丙
肠 I 的病 理 生 理 机 制 目前 尚不 清 楚 , 们 先 后 R 人 提 出能 量 衰 竭 、 自 由基 损 伤 、 氧 白细 胞 粘 附与 内 皮 细 胞损伤 、 质病 等一 系列学 说 , 针对 I 介 并 R的 可 能 机 制进行 了相应的防治实验研究 。
1 抗 能 量 缺 乏 疗 法
组 织 缺 血 时 组 织 细 胞 内 氧 的供 应 减 少 或 中断 ,
细 胞 的有 氧 代 谢 受 到 抑 制 , T A P的合 成 急 剧 下 降 , 加
之无 氧 代 谢 产 生 有 毒 酸 性 产 物 大 量 累 积 , 致 细 胞 导 内酶 活 性 改 变 以 及 维 持 跨 膜 离 子 梯 度 的 能 量 缺 乏 , 在 严 重 缺 血 时可 使 细 胞 内环 境 紊 乱 , 至 细 胞 死 亡 。 甚 因此 , 在缺 血 期 为 缺 血 组 织 提 供 足 够 A P, 以 阻 止 T 可 无 氧 代 谢 及 细胞 膜 内外 离 子 的失 衡 。异 博 定 和 能 量 合剂能 够 明显改善 小肠 I R损 伤 时 超 微 结 构 和 功 能 的 改 变 。三 碘 甲状 腺 原 氨 酸 ( ) 使 小 肠 组 织 A P 能 T 及 总腺 苷 酸 含 量 明 显 增 高 , 粘 膜 损 伤 明 显 减 轻 。 肠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刘霞1,王猛2,朱鹏飞3,杨莹莹1,张玉华4,张云杰2摘要: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生理病理过程之一,也常为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医中药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无论从中药及其提取物、复方、中成药或是针灸治疗方面,对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

关键词:肠缺血再灌注;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20)01-0173-03doi:10.3969/j.issn.1007-6948.2020.01.036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手术中常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之一,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可使缺血的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恢复,组织得以修复,而部分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得以修复,反而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能量衰竭、白细胞黏附、补体激活、促炎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以及一些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小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敏感的器官之一。

在严重感染和创伤性休克的致命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会引起肠道局部组织损伤,还会引起网状内皮系统的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诱导多发性全身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在外科临床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生于多种急腹症病理过程中,急腹症主要以急性腹痛为突出特点,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腹痛”的范畴,而中医药在急腹症治疗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等在治疗急腹症方面均可发挥出其独特疗效。

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年来中医药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和研究领域的进展。

1 单味中药1.1 黄芪黄芪是豆科蒙古黄芩的根,常用于治疗气虚,腹泻,自汗,水肿等疾病。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保护研究进展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保护研究进展
in
do
not
Suppl,2007,63(2):69—76. [21]Lue Y,Erkkila
bone marmw
K,Liu of
with testicular
failure[J].AJn J Pathol,
spermatogenesis
vivo[J].
2007,170(3):899-908. [22]Lassalle B,Monthon M A,Rion L,et a1.
[14]孟庆涛,夏中元,刘先义,等.参附对再 灌注期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 作用及机制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 志,2004,20(8):498—500. [15]Sun z,Olanders K,Lasson A,et a1.
Stem
Cells,2008,26(5):1385—1386. (收稿:2009一Ol一04编辑:张倩)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缺血再灌注保护研究进展
朱玉霖综述耿智隆审校
失血性休克后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是组织器官有效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 障碍.组织供氧剧减、组织细胞缺氧、代 谢障碍。目前学者们认为主要的机制有: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能量不足、钠泵 失灵、钠水内流;局部酸中毒等,引起细 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损伤及细胞凋亡。 失血性休克时肠道因缺血、淤血和DIC 形成,发生功能紊乱,肠壁水肿,消化腺 分泌抑制,胃肠运动减弱,黏膜糜烂,有 时形成应激性溃疡,肠道细菌大量繁殖. 肠道功能严重削弱,大量内毒素入血,引 起大量致炎介质释放导致全身性炎症反 应,从而使休克加重。在复苏后。肠又发 生缺血/再灌注损伤(isehemia.rperfusion injury.简称IRI)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 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损伤后肠 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组织缺血/再灌注 损伤保护两个大的方向。 1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有许多菌群存 在.在肠道屏障功能正常时这些细菌及 所产生的内毒素不能通过肠道入血或移 到其它部位。失血性休克是创伤及外科 手术中较常见的合并症.此时血液优先 供应心脑肾等器官,肠道缺血、缺氧则最 早最严重,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腔内 细菌或内毒素向肠腔外迁移.此过程即 细菌移位或内毒素移位.后统称细菌移 位,该过程在复苏后仍可持续存在.是发 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0年第60卷第20期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刘可可,王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

脑治千脏、肢体、肾脏等缺血再灌注除导致器官本身损伤夕卜,还可导致远隔器官如肠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与神经分泌功能异常治申经肽调节失衡、自由基损伤、血栓素和前列环素比例失衡、肿瘤坏死因子a作用等密切相关。

肝缺血再灌注引起肠损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刺激、氧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钙超载等有关。

当缺血肢体恢复血供后,在造成局部肢体损伤的同时,包括小肠在内的多组织器官亦可受到损伤,其机制主要与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活化治卜体激活、细胞凋亡、一氧化氮作用减弱等有关。

肾脏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的机制与自由基增多、炎症反应爆发、钙内流增多、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远隔器官;肠损伤;炎症反应;自由基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0.028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当组织或器官血供减少乃致中断,造成自身损伤,当缺血部位再次恢复血供,不仅原有部位损伤未缓解,反而加剧自身及远隔器官损伤的现象[]。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普遍存在于脑治干脏、肾脏、心脏、肢体等体内多种重要器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器官损伤机制与体内炎症细胞激活、炎症因子释放、活性氧自由基生成、钙超载等因素密切相关⑶。

肠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运的主要场所,也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器官;当其受损时,可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引起炎症反应的“瀑布效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⑷。

因此,明确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所致肠损伤的机制下寸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不同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再灌注致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各器官损伤变化的实验研究

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各器官损伤变化的实验研究

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各器官损伤变化的实验研究要瑞莉;刘爱东;李宏杰;张一兵【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09(31)13【摘要】目的探讨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引起各器官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1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5只)与对照组(5只),观察肝、肾、肺、心肌及胃肠的病理改变,检测血浆血浆丙二醛(MDA)、红细胞膜MDA、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家兔的肝、肾、肺、心肌及胃肠均有较明显的病理改变.实验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肌酐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含量、血浆和红细胞膜MDA及血浆X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SO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可导致肝、肾、肺、心肌及胃肠损伤,氧自由基对各器官的破坏可能是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总页数】2页(P1554-1555)【作者】要瑞莉;刘爱东;李宏杰;张一兵【作者单位】063004,河北省唐山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063004,河北省唐山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12【相关文献】1.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活性变化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J], 沈炳玲;邢冬红;秦毅;黎新宪;杨芝红2.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磷脂酶A2变化的影响 [J], 吴新军;孙艳红;王俊科;邢亚楠3.亚甲蓝预防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J], 吴多志;梁敏;陈揭晓;王俊博4.猕猴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道菌群变化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 [J], 范华;吴浩;谭庆华;胡兵;唐承薇5.亚甲蓝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陈揭晓;吴新民;刘毓和;欧阳碧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ischemia bowel disease,ICB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血流灌注减少而不能满足代谢需求所致的缺血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1]。

患者常以急、慢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由于早期临床征象和相关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死亡率高达30%~90%[2]。

本文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1 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肠系膜缺血病因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肠系膜血管非闭塞性缺血,其中以动脉性缺血常见,约占35%[3]。

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大多源于心脏,患者往往有心脏疾病基础。

在一组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死的尸检病例中,19%有急性心肌梗死,48%有心脏附壁血栓,68%合并心脏血管和肠系膜上动脉栓子[4]。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斜行发出,其近段为自然解剖狭窄,栓子易进入该段发生急性栓塞[5]。

脱水、心排出量减低、血液高凝状态等均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肠系膜血管非闭塞性缺血患者约占50%,与肠壁血流急剧减少有关,其中75%系心搏出量减少所致。

另外,肠管过度扩张也可导致肠缺血,常发生在狭窄近端过度扩张的结肠,同时该肠段内细菌的过度增殖会加速肠坏死的进展[7]。

CMI病因主要是老年人多发的血管闭塞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肿瘤放疗后和大动脉炎等。

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中有2支及以上发生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肠血流低灌注,进一步可发展为肠缺血性坏死[6]。

2 病理基础肠系膜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不足是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肠壁缺血缺氧首先累及黏膜层,再依次扩展到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6]。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其死亡率高,临床特点不典型,缺血性肠病极易引起误诊。

一旦怀疑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应及早行腹部CT、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肠镜等检查,该病治疗以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肠壁缺血性损害,可分为急性肠黏膜缺血、慢性肠黏膜缺血以及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

这些年来,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口的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误诊、漏诊常常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和自发性腹膜炎等。

严重的患者还会进一步发生全层肠壁的坏死,甚至会导致腹膜炎、肠壁破裂、休克、死亡[1]。

本文对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等作一综述。

1 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发生主要有下列各种因素,(1)血管因素:缺血性肠病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左半结肠,是因为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血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比较敏感;(2)肠管因素:肠腔压力增加,能促使肠壁的血供减少,造成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以及一过性肠黏膜缺血性损害;(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譬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DIC及放、化疗等疾病等,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4)血流量不足: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心力衰竭等易引起心排出量的减少,可诱发肠道缺血;(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等也可促使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2 临床表现缺血性肠病患者的首要症状就是腹痛,以脐部和下腹部多见,以胀痛和绞痛为主,并且具有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另外具有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排空的症状特点;患者会出现血便;严重的患者出现肠缺血梗死后就会出现肠麻痹坏死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理实验设计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理实验设计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适应处理的干预作用研究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器官缺血时, 会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出现破坏, 而当血供恢复时, 组织及细胞损伤反而出现加重的现象称为。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质水肿、血管调节机制受损及炎症细胞浸润与缺血再灌注所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相关。

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IR)损伤是由多种临床情况引起的,如出血性休克、败血症、严重创伤、绞窄性肠梗阻和急性肠系膜缺血等,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常见临床问题。

IIR 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组织损伤,血流恢复后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又会进一步加重损,严重者还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进一步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

因此,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危重病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短期缺血应激使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机制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

故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对肠道I / R损伤的可能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1.动物与分组:中国家兔1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只进行开腹手术,辨认肠系膜上动脉,不结扎);对照组(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夹闭及复灌);预适应处理A组(先进行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5min开放5min,循环3次,然后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及复灌);预适应处理B组(先进行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20min开放5min,循环3次,然后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及复灌)。

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治疗进展

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治疗进展

的可减 轻 I I R所 致肺损 伤的一些 治疗方法 作一综述 。 1 自 由基 抑 制 剂 氧 自由基( R 是 I 0F ) I R所 致的肺损 伤重要 因素之一 。O R F 可直接损伤肠 粘 膜并 增 加 全 身微 循环 的通 透性 。Ccl L 等 i  ̄ 2 a j 人发现丙酮 酸盐 对 I I R所 致 的肺 损 伤 具 有 预 防作用 。他 们 向 A I 鼠的小肠 内注入 含 0 3 g丙 酮酸盐 的 流质 1 nI然后 夹 C大 .2 O1 , 闭肠 系膜 上 动脉 4 mi 去 除 阻断 6 mi 成 模 型 。电镜 观 5 n后 0 n制 察显示 : 治疗组肠 道 粘膜 微 绒毛 和 腔 隙受 累 , 无 明 显 的 中性 且 粒细胞浸润 。其作 用机 理 : 通 过 抑制 超 氧 化 物 的形成 , 除 ① 清 相对 稳定的氧 中间体过 氧化 氢生 成水 和 C , Oe 从而 减少 氧 自由 基 的生成 。② 通过积 聚 内源性抗 氧 化剂 而发 挥 其抗 氧化作 用 。
伤 引起 的 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c t rsi tr i r ssn aue epr oy d t s y — a se dC I, R S 最为 突 出 。研 究表 明 , rT A D ) Re 自由基 、 超 载 在 缺血 再 钙 灌注损 伤发病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而 自由基 的 大量 产 生 与黄 嘌呤 氧化酶生成增 多 、 中性粒 细胞 呼吸 爆 发 、 粒 体受损 、 线 儿茶 酚胺 自身氧化 、 细胞 因子 如肿 瘤坏 死 因子 ( N a 、 T F ) 白细胞 介素 1I (L一1 L 等介 导 产 生有 关 。在 此 就 目前 动物 实 验 中发 现 )l
维普资讯

NO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NO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NO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综述)谷海;马骏【摘要】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是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近年研究发现NO不仅可以治疗肺动脉高压而且对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NO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最显著,研究主要集中在吸入NO的剂量、时间、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NO对心肌作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另外,NO对消化道、肾脏及其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但由于NO的应用时间较短,其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3页(P85-86,94)【关键词】一氧化氮;缺血/再灌注损伤【作者】谷海;马骏【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41 NO的生物学活性及应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既是一类气体分子,又是一种自由基。

它在体内通过广泛化学自由基反应发挥着多系统的生物学效应,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中,如舒张血管、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在心脏中发挥功能调控和信号转导作用等。

1991年NO被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并与2004年欧洲医学专家大会推荐NO用于这方面的成人治疗。

NO具有穿过肺泡-血管屏障的高弥散性和对肺部血管的高选择性,iNO可以有效的弥补内源性NO的不足,吸入iNO(inhaled NO,iNO)对多种急、慢性心肺疾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

特别关于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治疗,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都做了大量研究。

近年,大量文献报道了NO对肺脏、心肌、消化道、肾脏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2 NO的疗效体外循环或肺移植手术后肺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仍然是一个临床难题。

其主要改变是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在肺移植过程中,吸入NO 40 ppm能明显降低肺湿/干比(W/D ratio),改善移植肺的氧合,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组织中cGMP含量,并抑制移植肺组织中炎性介质(TNF-α)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产生,但研究结果提示吸入NO不影响NF-kb的激活[1]。

刺五加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刺五加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刺五加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何化林;罗维;刘伟新;刘庆猛【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05(28)6【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B缺血再灌注组,C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D缺血再灌注+刺五加注射液组.后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刺五加注射液.实验结束后分别观察小肠粘膜损伤程度并行病理评分,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NO2-/NO3-和D-乳酸浓度.结果:D组与B组和C组比较,小肠组织匀浆SOD活性上升(P<0.05),MDA浓度降低(P<0.01),血浆中NO2-/NO3-浓度上升(P<0.05),D-乳酸明显降低(P<0.01),小肠粘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小肠粘膜损伤病理评分与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与NO2-/NO3-水平和SOD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肠I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其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和保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关.【总页数】2页(P5-6)【作者】何化林;罗维;刘伟新;刘庆猛【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银杏叶提取物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马玉山2.鲜生地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李秋伟;刘旭强;房杰;赵洁;李润琴;苗静;贾建伟3.川芎嗪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杨柳;赵瑛4.丙泊酚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J], 雷剑;张昌盛;吴宝5.桃核承气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程梦琳;邱明义;陶春晖;温桂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而产生心肌保护 。 3其他受 体 配体 : . 在大 鼠远程 肾预处 理 引起心 肌 梗死 面积减少 的研究 中 ,发现使用血 管紧张素 Ⅱ 体 受 阻滞剂氯沙坦能 消除此保护作 用 ,但其 中涉及 的保 护 机制 尚不清楚l。由于研究结果 的不一致 , 3 1 1 还无法定论 去 甲肾上腺素是 否在 RP IC介 导的心肌保 护 中作 为介 质起作用 o 2 ] 。 ( ) IC中的神经通路 二 RP Go 3 h 等[ 1 已证实肠系膜上动脉短暂性 I / R产生的心 肌保护效应能被神经 节阻滞剂六烃 己胺逆转。目前 , 有 关神经通路的假说得 到了进一步证实 , 认为是 RP IC器 官释放 的 内源性物质 如缓 激肽嘲 腺 苷[ C R ] 、 s G Pi刺激 l 、 n 传人神经纤维 ,然后通过传 出神经纤维并最后终止 于 心肌 , 而产生 心肌保 护。 从 1 缓激肽 :com kr 5 明在短暂性肠系膜动 . She ae 等l I 证 脉夹闭和再灌注产生心肌保护 的研究 中 ,若先给予特 异性缓 激肽 B 受体拮抗剂 H E 10 2 O 一 4 能消 除此保护效 应 。同时 , 他们发现肠系膜动脉 内给予缓激肽后 , 同样 能够以对六烃己胺导致神经节阻断敏感 的方式产生心 肌保 护。因此认为肠远程缺血预处理期 间产生 的缓激 肽能刺激肠系膜感觉传人神经 , 而介导 心肌保护 。 从 之 后在 Worm等[ lu f 6 1 所进行 的研究 中, 这些发 现得到进一 步证实 。他们 同样 观察到 由短暂性 肠缺血引起的心肌 P C £ 的激活能 够被 H E 10及 六烃 己胺所阻 断 , K一 O 一4 这提示 P C K 一£位于缓激肽和神经通路 的下游 。 2 腺苷 :i . Le m等圈 发现在短暂性肠 系膜 I / 生心 R产 肌保护 的研究 中 ,先给予神经节 阻滞剂六烃 己胺或非 特异性 腺苷受体 拮抗剂 8 S T能消除此保 护效应 , -P 还 证明在肠系膜血管床 中局部给予腺苷能 以对六烃 己胺 敏感 的方式产生心肌保护 。这些发 现证实 小肠 的短暂 性偶发缺血能产生腺苷 ,同时激活肠系膜感觉传人神 经, 通过腺苷相关的神经通路产生效应 。同时 , 研究者 发现远 程 预处理 后 给予 8 s 亦 能消 除心 肌保 护效 一 应, 这说 明保护效应 的产生也需要 心肌中的腺苷受体。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a i n n —e t e- . cl t i g e r/e pp co n e ad

热休克蛋白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热休克蛋白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维普资讯

综述与进展 ・
J eRs a2 8 o3N. d eMr0 , 17 o M , 0 V . 3
热休克 蛋 白与肠缺血 一 再灌注 损伤
莫 燕 娜 陈 世 民
肠 缺 血 一 灌 注 损 伤 (sh ma rpr s n i uy I I 是 再 i e i eef i n r,R ) e / uo j
制 及 防 治 策 略 的 研 究 尤 受 关 注 。 热 休 克 蛋 白 ( etsokpo h a hc r— tn , S s是 生 物 体 ( 离 体 、 养 细 胞 ) 不 良环 境 因 素 作 e s H P) i 或 培 在 用 下 所 产 生 的一 组 具 有 高 度 保 守 性 的 应 激 蛋 白 , 普 遍 存 在 它
素。
肠 移 植 、 部 动 脉 瘤 手 术 、 血 、 染 性 休 克 等 疾 病 过 程 的 严 腹 失 感 重 问题 。 肠 II 仅 会 引 起 肠 组 织 的 局 部 损 伤 , 会 由 于 肠 R不 还
屏 障 功 能 的 受 损 , 透 性 增加 , 导 致 肠 内 细 菌 和 毒 素 移 位 到 渗 而 体循 环 , 量 炎 症 介 质 及 细胞 因 子 的 释 放 , 发 全 身性 炎 症 反 大 诱 应 综 合 征 和 多 器 官 功 能 不 全 综 合 征 … , 此 对 肠 I I 生 机 因 R 发
二 、 休 克 蛋 白 的 家 族 成 员 及 细 胞 保 护 作 用 热
其 他 组 织 更 为迅 速 。 肠缺 血 缺 氧 时 , 胞 内 A P转 化 为 次 黄 细 T
嘌呤 ;T A P的 损 耗 导 致 细 胞 膜 的 离 子 转 运 失 调 , 胞 内 钙 超 细 载 , 钙 依 赖 的次 黄 嘌 呤 脱 氢 酶 转 化 为 黄 嘌 呤 氧 化 酶 。 再 灌 使 注 后 , 织 重 新 获 得 氧供 , 积 的次 黄 嘌 呤 在 黄 嘌呤 氧 化 酶 的 组 蓄 作 用 下 , 生 大量 活性 氧 自 由基 , 成 细 胞 结 构 、 谢 和 功 能 产 造 代 的 紊 乱 。 至 死 亡 ; 细 胞 凋 亡 :过 去 认 为 肠 上 皮 细 胞 的 坏 死 甚 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4期2005年8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20 No.4Aug.2005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Ξ马玉山,罗 力(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摘 要:本文概述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理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中图分类号:R656.7R3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85(2005)04-0452-04The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herapy inIschemia R eperf usion Injury of IntestineMA Yu-shan,L UO Li(G 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010050,China)Abstract:This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summariz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and therapy in is2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of intestine.K ey w ords: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ntestine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简称I/R)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小肠移植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的组织损害,而且可以导致肠内细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发生系列反应,进而导致大量相关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也成为外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之一.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人们先后提出过能量衰竭、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白细胞黏附与内皮细胞损伤、介质病、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学说,并针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相应的防治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1 抗能量缺乏疗法组织缺血时,组织细胞内氧的供应减少或中断、细胞的有氧代谢受到抑制、A TP合成急剧下降,加之无氧代谢产生的有毒酸性产物大量累积,导致细胞内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维持跨膜离子梯度的能量缺乏,在严重缺血时可使细胞内环境紊乱,甚至细胞死亡,因此在缺血期为缺血组织提供足够的A TP可以阻止无氧代谢及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平衡.史晓峰等〔1〕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断灌注1、6-二磷酸果糖,可以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同时具有稳定细胞生物膜、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生成而起到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在缺氧期吸入氧气,也可以明显改善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害.高压氧能够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TNF-α的产生,并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中的聚集,因而能够减轻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2〕.O’Donnel等〔3〕则发现在缺血时的肠腔内持续注入携氧的过氟碳的保护作用,他们在肠缺血再灌注的模型中观察到:在缺血60分Ξ收稿日期:2004-12-16作者简介:马玉山(1973-),男,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03级).钟的肠腔中持续注入携氧的过氟碳可以保护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从而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方法.2 抗氧自由基方法80年代中期,Mc Cord 〔4〕提出了再灌注损伤的概念,自由基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得到重视.研究表明肠缺血后,组织缺氧,细胞内大量的A TP 经腺苷转化为次黄嘌呤,并促使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化,组织再灌注后,氧输送和利用增加,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黄嘌呤,并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造成细胞组织的损伤.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以减少再灌注期氧自由基的产生.三磷酸腺苷不仅可以在缺血期为组织提供能量,而且可以在再灌注期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并具有药理清楚、价格适当的特点,可以作为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之一〔5〕.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一种公认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转化为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并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生成水,因此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都可以减轻或防止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组织损伤.大量的基础研究同时表明,丙酮酸、甘露醇、谷胱甘肽、银杏叶提取物、β-七叶皂甙钠、参附注射液、川芎嗪及参麦注射液、GSH -Px 、半胱氨酸、组氨酸都具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保护肠黏膜的作用.3 抗白细胞黏附疗法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白细胞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心环节,激活的白细胞黏附和聚集在缺血组织中引起组织的损害〔6〕.以往研究发现,肠管缺血再灌注期间,中性粒细胞黏附于缺血组织中,再灌注后则更趋严重,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从而释放大量氧自由基与蛋白酶参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如果缺血组织面积很大,白细胞将聚集到肺部导致心源性水肿,引起全身性损害.在白细胞黏附和聚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7〕.吕艺等〔8〕在动物实验研究中提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加,由于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造成肠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和肠壁通透性增加的病理生理学基础.Ilhan H 等〔9〕通过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研究,提出抗ICAM -1单克隆抗体可以明显改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肠粘膜的组织病理损害,而起到保护肠道的作用,因此阻止白细胞的激活、趋化以及白细胞向内皮细胞的黏附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组织的损伤.以往的研究发现,应用白细胞趋化物PAF 拮抗剂WE2170、抗CD11-CD18单克隆抗体、非甾体消炎镇痛剂双氯灭痛、γ-羟基丁酸、休克蛋白73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可以特异性抑制白细胞的激活、趋化及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同时近年随着中药分析提纯工艺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药品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胡刚等〔10〕提出了参附注射液可以通过减少ICAM -1的表达而起到减轻再灌注期间肠粘膜损伤,保护其组织结构、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随着对血管内皮素-1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素-1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而在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F K506和环孢菌素A 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素-1的生成〔11〕,从而对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有保护作用.近年来,对核转录因子NF -κB 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认识到NF -κB 也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NF -κB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诱导型核转录因子,静息状态下,NF -κB 多以P50和P65二聚体与其抑制蛋白I -κB 相结合而存在胞浆,呈无活性状态〔12〕.外源性刺激如脂多糖(L PS )、缺血再灌注、TNF -α等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引起I -κB 降解,导致NF -κB -I κB 复合体解体,NF -κB 得到活化,借助于被暴露出来的核定位信号(NL S )进入细胞核,在核内与靶基因的特异序列结合并启动转录发挥其调控作用〔12〕.NF -κB 活化后能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具有这些启动子/增强子的基因有IL -6、TNF -α、iNOS 、ICAM -1等〔13〕.而这些物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Hassoun等〔14〕发现缺血再灌注后NF -κB 的活性显著性升高,iNOS 表达与肠粘膜损伤有明显关联.Z ou 等〔15〕也发现缺血再灌注通过NF -κB 依赖性机制诱导ICAM -1表达,可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损伤,而抑制NF -κB 的活化可减轻肠粘膜的损伤程度.杨银辉等〔16〕在实验中发现,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GF )不仅能够促进和加速体表创面的修复,而且也可明显减轻和改善内脏缺血后的损伤程度,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缺血性内脏损伤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早期恢复.354第4期 马玉山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454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2005年4 提高机体免疫疗法肠缺血再灌注后,由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破坏,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内细菌和毒素大量进入肠系膜血管,通过门脉进入血液循环而到达体内脏器.研究表明,当细胞受到内毒素(L PS)刺激时,并不能造成组织损伤,而是通过激活磷脂酶A2(PLA2)起作用,PLA2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膜酶,在炎症过程中PLA2可激活免疫功能细胞产生大量的TNF-α、TXA2、PAF、IL-1、TX B2、P GF、内皮素及超氧化阴离子等致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使组织细胞受损.在正常情况下,小肠TNF-α和IL-6mRNA仅有少量表达,但肠缺血后表达明显增高〔17〕,除此之外,PLA2还通过其作用于脂质双层影响膜结合酶及离子泵产生致损作用,反过来促进组织缺血和肠屏障的损伤并加重内毒素肠外的转运,从而形成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应用磷脂酶A2阻断剂阻断PLA2活性可以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坏死的发生.姜小国等〔18〕在研究中发现,卡巴胆碱可明显抑制促炎因子TNF-α释放,从而减轻其炎症反应,而起到对肠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提出了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在体外可降低巨噬细胞对内毒素的免疫活性,抑制TNF转录后的蛋白质的合成.他们在实验中同时提出了IL-10作为一种明显的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在肠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释放明显增加.甘戈等发现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MN9202可通过减轻线粒体内钙的反常而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另外,国内外学者发现,生长激素胰岛素样因子甘氨酸及NO供体F K409也可以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增加创伤动物的生存率.5 抗上皮细胞凋亡胃肠道粘膜大量的细胞更替依赖于有限空间的细胞增殖和定向的细胞流动来完成,细胞增殖必须有等量的细胞丢失来维持组织器官的稳定,肠上皮丢失的机制是上皮细胞从小肠绒毛顶部及结肠隐窝表面脱落,这些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表现出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19〕.新近研究证实,肠上皮细胞异常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期间肠粘膜损伤的主要机制〔20〕.孟庆涛等〔21〕通过对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凋亡数目,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表达、TNF-α水平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研究,提示肠缺血再灌注期间,高水平的TNF-α上调Fas表达,通过Fas/Fas-L活化Caspase-3或/和通过下调Bcl-2表达而降低其抑制Caspase-3激活效应,可能是肠上皮细胞凋亡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提示参附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TNF -α的表达、同时上调凋亡相关TNF-α的表达,进而使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最终抑制缺血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的凋亡,从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天翎等〔22〕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谷氨酰胺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早期小肠粘膜细胞的凋亡,细胞内总GSH、还原型GSH和Bcl-2表达参与其抗氧化抗凋亡机制.6 缺血预处理1986年,Murry等提出了预处理(Preconditioning,PC)这一概念,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脏经历多次短暂缺血后紧接一个较长时程的心肌缺血,不仅没有“累积性损伤”,而且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更大的耐受力,这一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能够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周水生等〔2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亚低温复合预处理可以抑制小肠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小肠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所致的损害,维护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及细胞器形态和功能完整性.Hotter〔24〕等学者在整体大鼠小肠原位灌流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中研究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后灌注液中LDH活性升高;肠缺血预处理降低了,肠缺血再灌注中LDH释放,减轻了小肠的损伤;NO供体可以模拟小肠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上述保护作用.杨栓平等〔25〕在大鼠小肠原位灌流缺血预处理模型中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后原位灌流液中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有显著的提高;CGRP参与了肠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CGRP肽能神经广泛地分布于胃肠道微血管周围,缺血预处理时CGRP增加,导致小肠微血管扩张,改善小肠血液灌流,使小肠免受缺血再灌注的缺血缺氧损伤.Sola等〔26〕在大鼠小肠缺血预处理模型中研究发现,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其黄嘌呤脱氢酶(XD)向黄嘌呤氧化酶的转化率降低,XD的作用底物黄嘌呤和终产物尿酸的水平降低,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提示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小肠组织的氧化损伤程度.7 展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离临床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随着对肠缺血再灌注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其预防和治疗措施也将趋于完善.参 考 文 献〔1〕史晓峰,刘敦贵.1,6-二磷酸果糖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4):278-280.〔2〕Y ang -Z J ,Bosco G ,Montante A ,et al.Hyperbaric O 2reduce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duced TNF -alpha produc 2tion and lung neutrophic sequestration 〔J 〕.Eur J Appl Physicl.2001,85(12):96.〔3〕O ,Donnell K A ,Caty M G ,Shan Zheng ,et al.Oxygenated intralumnal perfluorocarbon protects intestinal muscosa from Is 2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 〕.J Pediatr Surg ,1997,32(32):361.〔4〕Mc Cord J M.Oxygen derived free fadicals in postischemic tissue injury 〔J 〕.N Engl.J Med ,1985,312(2):159.〔5〕Akgur F M ,Olguner M ,Y enici O ,et al.The effect of allopurinol pretreatment on intestinal hypoperfusion encountered af 2ter correction of intestinal volvulus 〔J 〕.J Pediatr Surg ,1996,31(1):205.〔6〕Welbourn CRB ,G oldman G ,Pater IS ,et al.Pathophysiology of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entral role of the neutrphil 〔J 〕.Br J Surg ,1991,78(5):651.〔7〕刘金保,冉丕鑫.黏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7,17(3):247.〔8〕吕艺,盛志勇,黎君友,等.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肠损伤的关系〔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3):145.〔9〕Ilhan H ,Alatas O ,Tokar B ,et al.E ffects of the anti -ICAM -1monoclonal antibody ,allopurinol ,and methylehe blue on intestinal reperfusion injury 〔J 〕.J Pediatr Surg ,2003,38(11):1591-1595.〔10〕胡 刚,刘先义.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粘膜NF -κB 、ICAM -1、TNF -α、iNOS 表达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5):281-283.〔11〕张延龄.在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F K -506和环孢菌素A 抑制内皮素-1的生成〔J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9,20(3):187.〔12〕Arenzana Seidedos F ,Turpin P ,Rodriguez M ,et al.Nuclear localization of I κB promotes active transport of NF -κB fromthe nucleus to the cytoplasm 〔J 〕.J Cell Sci ,1997,110(3):369-378.〔13〕Schmidt K N ,Traenckner EB M ,Meier B ,et al.Induc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odadaic acid is required for activation oftranscription factor NF -κB 〔J 〕.J Biol Chem ,1995,270(45):27136-27142.〔14〕Hassoun H T ,K ozar R A ,K one B C ,et al.Intraischemic hypothermia differentially modulates oxidative stress proteinsduring mesenteric ischemia/reperfusion 〔J 〕.Surgery ,2002,32(2):369-376.〔15〕Z ou L ,Attuwaybi B ,K one BC.E ffects of NF -kappaB inhibition on mesenter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 〕.Am JPhysiol ,2003,284(4):G 713-721.〔16〕杨银辉,付小兵,孙同柱,等.bFGF 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道内源性bFGF 和TGF β表达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9):793-794.〔17〕吕 艺,盛志勇,候晓霞,等.肠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组织TNF -α和IL -6mRNA 表达的规律及意义〔J 〕.解放军医学杂志,1999,24(2):94.〔18〕姜小国,胡 森,石德光,等.卡巴胆碱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0含量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3):167-169.〔19〕邬善敏,张训臣.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损伤及再生修复的试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9):604-606.〔20〕Ikeda H ,Suzuki Y ,Suzuki M ,et al.Apoptosis is a major mode of cell death caused by ischemia and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to the rat intestinal epithelium.Gut ,1998,42:530-537.〔21〕孟庆涛,夏中元,刘先义,等.参附对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8):498-500.(下转第460页)554第4期 马玉山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064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2005年参 考 文 献〔1〕方国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病倒的病因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4,25(6):.〔2〕Pitgaard S.Discitis(closed space infection)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J〕.J Bone Joint Surg(Am),1969,51:713.〔3〕Lindhoin T S.Discitis following remoral of interverte・brai disc Spine,1982,7:618.〔4〕陆裕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2,4:241-244.〔5〕张晓扬.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合并症及其防治〔J〕.中国骨伤,1994,3:46-47.〔6〕靳安民.术后椎间盘炎的早期CT观察〔J〕.颈腰痛杂志,1994,1:3-4.〔7〕聂邦寿.术后椎间盘炎〔J〕.颈肩痛杂志,1995,4:248-249.〔8〕叶缉熙.术后并发椎间盘炎15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4:248.〔9〕沈小松.短期内发生8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教训〔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4:247.〔10〕茹选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1997,5:15-17.〔11〕戴力扬.手术后椎间盘突〔J〕.中华骨科杂志,1996,2:130-132.〔12〕余进伟.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J〕.颈腰痛杂志,2004,25(2).〔13〕陈光胜.椎间盘、脊柱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6):24-25.〔14〕汤华丰.实用脊柱外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15〕G indis El.Imfec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L ter operation〔J〕.JBoint Surg(Br),1976,58:114.〔16〕孙运强.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J〕.颈腰痛杂志,1996,2:102-103.〔17〕史亚民.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1998,2:124-125.〔18〕刘玉杰.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53-756.〔责任编辑 赵贤芳〕(上接第455页)〔22〕方天翎,唐朝晖,胡元龙,夏穗生,等.谷氨酰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1):40-43.〔23〕周水生,罗德生,高 卉,等.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华中医学杂志,2003,27(6):319-320.〔24〕Hotter G,G losa D,Prados M,et al.Intestinal preconditioning is mediated by a transient increase in nitric oxide.Biochem Biophys〔J〕.Rescommun,1996,221(1):27-32.〔25〕Yang S P,Wu Y X,Hao Y B,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n small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0,14(3):167-170.〔26〕Sola A,Hotter G,Prats N,et al.Modific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in intestinal preconditioning〔J〕.Transplantation2000,69(5):767-772.〔责任编辑 赵贤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