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2022《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_1
四、敢于探究——做创新型老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老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化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化事业上。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4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老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坚决果断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日,这种现象仍旧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育出当今社会急迫须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化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5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行分别的伴侣和导师。”上周末,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许多。此刻,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化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老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这对老师的教化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学问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老师变更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改变。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老师进行了反复思索,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1000字(5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1000字(5篇)关于《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读过《走进新课程》之后感受很深,这个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来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审美情趣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范文):1读过《走进新课程》之后感受很深,这个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来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审美情趣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深入理解了“学生”这一角色的内涵;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不只是把知识的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创设“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真正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这次的培训中,有幸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从思想上和理念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学习,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知识水平的不足,今后我要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同行学习,多向有经验老师请教,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通过学习,让我真正感觉到,我们教师自身的知识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上,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多听课,多去听同行们的经验,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充实自己。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范文):2新教材是新课程的出版物,这本教材的编写主旨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新课程教学的要求、目标,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习新教材的编写,了解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教材对于新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基本原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结构、编排、课堂教学方式上的一些特点,新教材的编写主要以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的生长和能力培养为切入口。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把学生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主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
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
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
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
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
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
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新课程读书心得》是一本关于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书籍。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的启示和体验。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第一,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新课程注重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按学科划分,学生只能在特定的学科范围内学习。
而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课程注重实践和体验式学习。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和体验性的学习。
而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新课程注重情感和价值教育。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培养。
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
通过阅读《新课程读书心得》,我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新课程将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以新课程为指导,探索更多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功贡献力量。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范文二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范文二一、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转变,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中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
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人翁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没有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的分率。
因此,作为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英语课课堂上要主义激发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发展,以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要想基本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
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方法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
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被忽视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无一不是知之甚少。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主观行为为依据,而不考虑学生讲授后的以后行为变化。
面对新课程,教学可以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较大雷潘县,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钟爱什么样的课堂。
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考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晕车药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
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讲授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精神上下功夫。
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切实有效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在,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
走进新课程心得及感想
走进新课程心得及感想走进新课程心得及感想(通用3篇)走进新课程心得及感想篇1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
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出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糊涂的熟悉。
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知我们,对于老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
老师应当有足够的学问储备来关心同学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学问还应当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这说明老师要不断的学习。
"教给同学一杯水,老师应当有一桶水'。
这话当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完的时候。
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
《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老师,必需成为学习者。
老师只有再度成为同学,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看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教学不再是简洁的学问灌输、移植的过程。
同学将不再是学问的容器,而是自主学问的识得者。
它还告知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拥有足够的学问,但比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详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同学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学习,同学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老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同学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学问、进展力量。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进展的快速以及学问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同学学问,而是教会同学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定转变为以同学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老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学问教给同学,规范好同学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同学考试成果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同学。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若要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
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课堂上合作时,只要前面两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
二是尽量使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组员,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新课程》了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二、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
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1、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新课程的书籍,它让我对教育的现状产生了深思。
这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详细地解读了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方法,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相比传统教学,这种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还强调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新课程提倡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新课程还强调跨学科的学习。
在传统课堂上,知识大多是按学科划分,学生只在某一个学科中钻研,而忽视了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而新课程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地连接和应用,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复杂的挑战。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新课程还强调了个性化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
新课程提倡根据学生的差异程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新课程的书籍,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方法能够为教育改革带来积极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终身学习观念、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教育,这些新课程的要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走进新课程学习总结2篇
走进新课程学习总结 (2)走进新课程学习总结 (2)精选2篇(一)在走进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知识。
首先,新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与理论结合的方式,我不仅学习了各种学科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理论才能。
其次,新课程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理论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指导者,我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此外,新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工程和理论活动,我学会了考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我开场关注社会问题,学会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新课程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道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体育锻炼。
通过培养全面开展,我不仅可以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还可以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和安康的人。
综上所述,新课程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我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了素质教育的培养。
走进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全面开展和成长的时机。
走进新课程学习总结 (2)精选2篇(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新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全面开展各方面的才能,包括思维才能、创新才能、合作才能等。
这种注重素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际才能,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将来的挑战。
其次,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是被动地承受知识,而新课程鼓励我们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理论活动等方式,积极探究和发现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又可以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才能。
另外,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本书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解答学习、阅读《纲要》所带来的疑惑入手,阐述了《纲要》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新的课程理念和对推进新课程工作的思考。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
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
其一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
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
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池子旁。
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
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
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
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
故事分明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
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
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doc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读书心得】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
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
其一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
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
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池子旁。
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
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
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
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
故事分明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
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
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
有: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
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走进新课程》是一本关于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教育新课
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学习心得。
首先,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
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
提倡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如独立探究、课题研究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
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走进新课程》,我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会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价值观与道德”的目标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我认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注重
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走进新课程》,我深刻理解到教育新课程的内涵和意义。
我会积极应用新
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学习中不断追求创新,培养良好的价值
观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通用16篇)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通用16篇)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篇1一、"视教育为艺术"的思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艺术,它的对象更加特殊,因为教育培养的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现实中很多人已早厌倦了教育这种日益重复单调的工作,这些人问题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教育艺术的含义,其实今天的教育不再是接受和继承,而是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同时,施教者也能在对事业的奉献中使自身的生命和才智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这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唯有懂得了教师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教育这门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才能更爱教师这一职业,才能去奉献,也才能展现和擦亮教师的个人价值,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二、"开放"的思想。
国家改革必须开放、教育改革也得开放,教育改革一线的教师更要具有"开放"的思想。
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的反映。
众所周知,生命起源于海洋,为什么不是江、河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比江、河更加宽广的海洋积聚了生命必需的氨基酸,社会规律和人类的思想也是,只要你打破了常规中束缚自己发展的东西,必定有新奇火花出现,正如常言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环境和内容、学习的方式等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开放,可以巨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方法以及广阔的知识面,同时也教师的教育教育提供更加宽广的途径。
三、"创新"的思想。
教育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走创新之路,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它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因此"创新"在教育中就显的格外重要。
教育的每天都是新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并用他的的激情与诗意造就着人生与事业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发展了教育者本人,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7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7篇《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1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x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x的平台。
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x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学x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x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x,做学x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读完《走进新课程》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符合社会的需要。
其次,新课程思想倡导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新课程思想注重教育与社会的结合。
新课程提倡将学校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中去。
最后,新课程思想强调教育的整体性。
新课程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追求知识的整合和交融。
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教育模式。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实践,同时强调教育的整体性。
通过实施新课程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篇一」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习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
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
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
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
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
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
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
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习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习他过人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
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
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
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
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若要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
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课堂上合作时,只要前面两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
二是尽量使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组员,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另外,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同,这样可以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必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和表达。
达到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第三,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
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优等生的成功感,使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
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当然,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
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
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新课改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但我相信: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下我想我们教师会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