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文化考古

合集下载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为例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为例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1月,是全州唯一的州级综合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米。

现有馆藏文物3621件,其中一级文物65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

鉴赏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本文涉及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和所选陶器所属的相对时代。

简单来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

本文从馆藏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件器物。

这五件器物中的前三件属于较早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后两件属于较晚的半山类型。

1 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简介1.1 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壶高24.9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8.6厘米。

泥质橙黄陶,撇口,粗长颈,溜肩,圆腹,平底。

通体施黑彩,颈部绘有五条宽带纹,腹部饰四组椭圆形圈纹,内填细密的网纹,每个圆圈外周与其他纹饰相交处均匀地饰有四个点纹(图1)。

1.2 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瓶高5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厘米。

泥质橙黄陶,喇叭口,颈细而长,圆折肩,深腹下收为尖底,腹部附对称双耳。

上腹部压印小菱格纹,下腹部压印绳纹(图2)。

1.3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

泥质橙黄陶,敞口,宽平沿微折,短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有对称双腹耳。

通体施黑彩绘,宽沿上饰有斜三角纹,口内饰宽带纹,颈部饰粗宽带纹,肩部饰同心圆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圆心填网纹,陶质细腻光滑,纹饰绚丽(图3)。

1.4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钵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2.3厘米。

走进大禹治水的源头甘肃临夏

走进大禹治水的源头甘肃临夏

走进大禹治水的源头──甘肃临夏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你肯定耳熟能详──远古时代,华夏大地,黄河暴涨,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众,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历经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息水患,造福苍生。

有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或许不临夏州永靖县境内的黄河三峡风光曾明了──《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

”这“积石”便是现今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积石关。

积石雄关下,遗存至今的“禹王石”,历经岁月苍桑,世事变迁,依然见证着当年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默默称颂着大禹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不朽精神。

动人的传说,悠久的历史,赋予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以神奇的光环,诱人的魅力。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 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 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

随着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宣告, 临夏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1994年国家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五县一市、两个自治县, 地处甘肃省中南部。

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横贯南北。

8169平方公里的锦绣山川,养育着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个民族190多万各族人民。

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以临夏州为主聚居的独有少数民族。

临夏,这块神奇的土地,将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紧紧接壤在一起,成为中原农区和西部牧区的过渡带。

走进临夏,亲近临夏,撩开她朦胧而神秘的面纱,感悟临夏悠久丰蕴的历史,领略临夏深厚灿烂的文化,目睹临夏独特瑰丽的风情,饱览临夏秀美多姿的风光,你定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块神奇迷人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的彩陶之乡”。

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概说

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概说

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概说作者:贺永安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20期[摘要]临夏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古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最有名的东乡林家遗址、齐家坪遗址、积石山的三坪遗址、边家岭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品类齐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物资料,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和劳作在这片热土上的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临夏地区;史前文化;彩陶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40-02临夏是中国彩陶之乡。

奔腾不息的黄河、大夏河、广通河穿境而过。

恢弘肥沃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丰富发达的史前文明。

临夏出土有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

彩陶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大约1万多年前,由于定居生活烧煮食物的需要,人类开始尝试使用生产陶器,最初的陶器是原始先民用泥条盘筑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人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陶器的制作,研究和生产,经过无数次的制作和研究,慢慢提高了制陶技艺,随着火的发现,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硬度、使用寿命和用途。

大约7000年前,随着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陶器进入繁盛时期,不仅器类增多,而且纹饰图案,也多种多样,早期的构图,源于人类身边的事物的形象和参照物进行描绘,如圆点、直线、三角等。

常见的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网格纹、蛙纹、蝌蚪纹、鱼纹等,风格古朴,图案简便。

中期的构图,以弧线纹为主,线条流畅柔美,图案精巧华丽,常见纹饰有弧形三角纹、迂旋勾连纹、花瓣纹等,表现出嫣然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晚期彩陶数量呈下降衰减趋势,但工艺比中期更加成熟,大型陶器以及内壁绘彩的做法开始出现。

(图1、图2)临夏州境内的马家窑文化通常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经过清理和发掘的有东乡林家遗址、广河地巴坪遗址、永靖马家湾遗址。

临夏市博物馆参观的文章

临夏市博物馆参观的文章

临夏市博物馆:古文化的瑰宝殿堂走进临夏市博物馆,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障碍,进入了古老的文化瑰宝殿堂。

这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临夏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墙。

这幅浮雕墙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临夏文化的精髓。

其中,“古生物的伊甸园”、“中国彩陶之乡”、“西部旱码头”和“民族建筑的博览园”等主题,分别代表了临夏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

无论是恐龙足印化石群、古动物化石群,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在博物馆的另一个角落,一座仿古的城门和驼队模型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这是临夏自古以来作为“茶马互市”重镇的历史见证。

这座城门和驼队模型不仅展示了临夏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

博物馆内还有一处特别的展区,展示了临夏各民族文化共存的繁荣景象。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特色和生活习俗。

无论是汉族的庙宇、回族的清真寺,还是藏族的经幡、东乡族的民居,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这不仅体现了临夏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

在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马家窑文化彩陶展。

这些彩陶展品分别代表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其中马家窑类型的漩涡纹彩陶壶、边家林类型的平行锯齿纹双耳彩陶壶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这些彩陶不仅展示了临夏地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临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

参观完临夏市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领略了古老文化的魅力。

这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展品,展示了临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风情。

无论是古生物化石、彩陶艺术还是民族建筑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这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临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齐家、辛店文化遗址

齐家、辛店文化遗址

齐家、⾟店⽂化遗址齐家、⾟店⽂化遗址齐家⽂化是1924年⾸次在⽢肃⼴河县齐家坪发现⽽命名的。

它略晚于半⼭类型(公元前2050年—前1955年),是新⽯器时代晚器西北地区独具特⾊的⽂化类型。

在社会形态上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系⽒族公社时期。

它的晚期相当于夏朝时期。

其发掘遗址在临夏主要有⼴河县齐家坪、阳洼湾,临夏县莲花乡⼤何村,永靖县秦魏家村、张家嘴、姬家川等。

秦魏家墓地,墓式有单⼈葬和合葬两种。

合葬墓显然是夫妻合葬。

⼀次性埋葬的墓中,男性仰⾝直卧,⼥性向男⼦屈肢侧卧,⼥⼦很可能是⾃愿或强迫殉葬的。

有的墓内有⾝⾸分离或四肢不全的⾻架,显然是在战⽃中阵亡的战⼠。

齐家坪墓地发现⼀墓内殉葬男主⼈的男⼥达12⼈,其中包括2名10岁左右的⼉童和1个不满周岁的婴⼉。

由此可见,此时已出现家庭、财产私有制和⼈殉现象。

齐家⽂化属⾦⽯并⽤时期。

临夏境内出⼟的有⼤何庄铜⼔,齐家坪的铜斧、⼑和铜镜,秦魏家的铜椎、斧、铜饰,还有1把⾻柄铜刃⼑。

这把⼑已被列为国家珍品,选⼊《中国⽂物精华辞典》。

这些⽂物表明,在当时,铜的采矿、冶炼及加⼯已相当发达。

在⼤何庄还发现布纹、经纬线等,反映了当时纺织缝纫的原始⼿⼯业已发展到了⼀定⽔平。

庆阳地区齐家⽂化遗址内涵⽐较复杂,与临夏齐家⽂化差异较⼤。

东南部的正宁、宁县、合⽔等县的齐家⽂化,类似陕西的龙⼭⽂化。

西北部的镇原、华池、环县等县的齐家⽂化遗址,均出⼟⼤量的以橙⾊、红褐⾊陶为主的⽆⽿、双⽿、三⽿罐和⿀、瓮等器物,与齐家⽂化的典型器物有明显差别。

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主持,对镇原县常家⼭齐家⽂化遗址进⾏了部分发掘,获得了⼀批陶器和其他器物。

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930±180年,较齐家⽂化要早900年。

鉴于这种⽂化的器形和年代均与齐家⽂化差别较⼤,因此胡谦盈将这种⽂化遗存命名为“常家⼭下层⽂化”,以⽰与齐家⽂化的区别。

并认为常家⼭下层⽂化是继仰韶⽂化之后的⼀种原始⽂化遗存。

炳灵寺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的考古学

炳灵寺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的考古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唐代窟龛造像的色彩运用
色彩丰富
唐代窟龛造像使用的色彩种类繁多,包括红、黄、绿、蓝等颜色 ,使得造像更加鲜艳夺目。
色彩搭配得当
在色彩搭配上,唐代窟龛造像注重对比与调和的关系,通过合理的 色彩搭配,使得造像更加和谐统一。
色彩表现力强
唐代窟龛造像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如渐变、叠加等,使 得造像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02
唐代窟龛造像的艺术风格
唐代窟龛造像的造型特点
写实性强
唐代窟龛造像注重对人物、动物 等形象的写实表现,形态逼真, 细节入微。
姿态多样
唐代窟龛造像中的人物姿态多样 ,既有静态的坐、立等姿势,也 有动态的行走、舞蹈等姿势,呈 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表情生动
唐代窟龛造像中的人物表情生动 ,通过雕刻精细的面部特征和背景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甘肃省永靖县是丝 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唐代时期佛教 文化繁荣,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
推断依据
根据造像风格、服饰、发型等特点, 结合历史文献和碑刻资料,考古学家 推断出炳灵寺石窟唐代窟龛造像主要 集中在唐初至唐中晚期这一时间段。
唐代窟龛造像的艺术影响
艺术风格
炳灵寺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的艺术风格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 如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等,展现了唐代艺术的独 特魅力。
保护效果
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炳灵寺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的整体保存状况良好,部分造 像的表面出现了轻微风化和剥落现象,但整体结构保持稳定。
唐代窟龛造像的修复技术
传统修复技术
炳灵寺石窟管理机构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术,如使用天然材料如石膏、粘土等进行 填补和加固,同时对表面进行清洗和加固处理。

临夏东公馆简介

临夏东公馆简介

临夏东公馆简介临夏东公馆是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临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东公馆坐落于临夏市南部,背依祁连山脉,正对临夏河畔,地理位置优越,景色秀丽。

临夏东公馆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巧,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公馆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分别为前院、中院和后院。

前院是公馆的正门,具有较高的警示性,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属于私密区域。

中院是连接前后两个区域的过渡区域,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

东公馆的建筑结构以四合院为主,风格典雅,气势恢宏。

主要建筑为正厅和偏厅,作为迎宾和宴客的场所。

厅堂的屋顶采用“悬山顶”,以屋脊为界,屋面两侧各垂下一片如挂山状的部分,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效果。

厅内陈设精美,墙壁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和临夏地区的特色艺术品,展现了这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

在公馆的后院还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种植着各种花卉和绿植,四季不同的花朵争相开放,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花园的设计十分精致,池塘中有一座小桥,曲径通幽,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舒缓身心,领略自然之美。

临夏东公馆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对于了解临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馆内设有一个博物馆,展示了临夏地区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内容,使游客能够全面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临夏东公馆还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的场所。

每年的农历春节,公馆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和舞龙表演,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公馆还定期举办书画展、音乐会等文艺活动,为临夏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临夏东公馆作为临夏地区的传统建筑之一,不仅展示了临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临夏砖雕技艺

甘肃临夏砖雕技艺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藏、四川的必经之路,属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该县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1949年后曾一度冷落,近二十年又得以复兴。
目前,传统的砖雕工艺已失去了市场,许多从业人员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砖雕技艺存在着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分段制作的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将导致砖雕作品风格的不统一,缺乏个性的表现和生动的气韵。在此状况下,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临夏砖雕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保护。
砖雕成品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于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弥座、屋脊等处,雕刻题材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临夏砖雕的工艺主要分为捏雕和刻雕两种。捏雕先捏塑各种造型,后入窑焙烧,制作脊兽、套兽、宝瓶等多用此法;刻雕在土窑绵砖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现在临夏砖雕的主要传承人有周敬德、绽学仁等。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临夏是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临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调”,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朝初年。

河州贤孝以叙事为主,唱词内容以劝世文和传统故事为主,有着严格的曲牌和演出程序。

2.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是甘肃省保安族的传统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工艺。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包括锻、焊、砸、淬火、磨等20多道工序。

3. 临夏砖雕:临夏砖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烧制技术。

临夏砖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回族花儿:花儿是甘肃省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具有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的音乐特点。

回族花儿包括山花儿和水花儿两种,具有丰富的唱词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5. 临夏木雕:临夏木雕是甘肃省临夏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雕刻工艺和表现形式。

临夏木雕的题材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夏地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地区文物考古历程综述

临夏地区文物考古历程综述

临夏地区文物考古历程综述[摘要]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富集、出土文物众多。

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临夏地区先后开展了多次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

本文主要梳理了历次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

[关键词]临夏地区;文物考古;文化遗址临夏是我国最早组织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这里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文物文化类型众多,其中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类型等七种文化类型都因在临夏地区首次发现而命名,足见其在中国彩陶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1923~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身份,在甘肃、青海等地调查发掘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遗址。

1925年出版《甘肃考古记》一书,把甘肃史前分为6期,即齐家、仰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

在甘肃考古期间,安特生对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半山﹙瓦罐咀﹚、王家、边家沟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并以广河县排子坪乡地名,命名齐家、仰韶﹙半山﹚两种文化类型。

1945年5月,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夏鼐带领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到甘肃省敦煌、宁定、民勤、武威、临洮、兰州等地,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以及汉、唐时期的遗址和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调查邑内宁定县阳洼湾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后,发表了《在齐家文化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定》一文,并纠正安特生分期年代上的错误,第一次确定仰韶期﹙半山﹚年代早于齐家文化。

1947年6月,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文物学家裴文中,以民国政府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研究员身份,与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朱泰恒等在甘肃省临洮、洮沙、临夏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22个文化遗址,其中有宁定县齐家坪、石咀、董坪、上三甲集、格子、临夏张家咀、崔家庄等地遗址,并撰写了《甘肃史前考古报告初稿、临洮临夏附近史前人类遗址调查简报》,将安特生所称的仰韶期改为“马家窑式”,并首次发现齐家文化白石灰住地等。

1952年9月,中央文化部、西北文化部、敦煌文物研究所筹备的以西北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赵望山为团长,中央美术院教务长吴作人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为副团长的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对炳灵寺石窟进行调查,共发现洞窟36个,佛龛88个,最早为北魏“延昌二年”﹙513)建造的第80号石窟,并充分肯定炳灵寺石窟的历史价值。

介绍临夏的特色

介绍临夏的特色

介绍临夏的特色临夏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

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临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文将为您介绍临夏的特色。

临夏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临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38年。

在临夏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临夏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此外,临夏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临夏大清真寺、临夏魏家大院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精神。

临夏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特色之一。

临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回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临夏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情。

在临夏,每年都有各种传统节日和活动举行,如回族的开斋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临夏的自然景观也是其特色之一。

临夏位于祁连山脉的北麓,境内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临夏大峡谷,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长的峡谷之一,被誉为“黄土高原的奇迹”。

大峡谷的地貌壮丽,山峦起伏,河流蜿蜒,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此外,临夏还有许多湖泊和草原,如临夏湖、临夏草原等,这些自然景观给临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临夏的美食也是其特色之一。

临夏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这里的农产品和畜产品都非常丰富。

在临夏,您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特色菜肴,如临夏羊肉、临夏涮羊肉等。

这些菜肴口味独特,色香味俱佳,堪称一绝。

此外,临夏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临夏烤鱼、临夏糖葫芦等,这些小吃让人垂涎欲滴。

临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城市。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品尝到美味的特色美食。

临夏欢迎您的到来!。

大美临夏县人文古枹罕

大美临夏县人文古枹罕

大美临夏县人文古枹罕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其中,人文古枹罕被誉为大美临夏县的一颗明珠。

古枹罕是临夏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枹罕建于元朝,是当时临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曾经是西北民族的交汇处,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古枹罕的辖区内,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古枹罕城墙了。

古枹罕城墙呈矩形,周长约5000米,高约12米,墙体宽约6米。

城墙上建有观景楼、烽火台等,悬挂的大红灯笼增添了城市的氛围。

在夜晚,灯光照耀下的古枹罕城墙更显得庄严肃穆。

古枹罕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物,如古庙、古宅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枹罕清真寺,它是甘肃省现存的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

清真寺内的布局规划严谨,建筑风格独特。

寺内供奉着一尊古老的圣人雕像,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氛围。

此外,古枹罕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

比如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故居、清代名将却勒歺尔汗的故居等。

这些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更使人们对这些名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历史建筑,古枹罕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

比如唐卡绘画、葫芦雕刻、纳西香精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并逐渐传承到现在。

每年,古枹罕还会举办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表演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参观。

总体而言,古枹罕的人文古枹罕丰富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了临夏县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里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是临夏县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这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枹罕仍将继续扮演着临夏县人文文化的重要角色。

古枹罕是甘肃省临夏县的一处历史文化古迹,曾经是临夏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古枹罕所辖区域内保存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遗迹和艺术品见证了古枹罕乃至临夏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甘肃临夏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甘肃临夏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609-610页
主题词: 甘肃临夏;遗址;马家湾;房子;发掘简报;西部;黄河;陶器;开始工作;台地
摘要: <正> 马家湾遗址位于甘肃临夏市马家湾村之东北部,处在黄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

台地的西北面临着黄河,南边靠近大沙沟。

1960年秋,我队在此进行了发掘,从9月22日开始工作,至11月22日结束。

参加发掘者共6人。

这次发掘的位置是在遗址的西部,计开5条探沟,6个探方,揭露面积为248平方米。

这里的地层堆积除了农耕土外,一般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灰褐土,下层为黑灰土(夹有红胶泥)。

两层都属于同一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期'的堆积。

发现有房子、窖穴以及石、骨、陶器等遗物。

临夏彩陶闪烁的河湟古韵文化

临夏彩陶闪烁的河湟古韵文化

临夏彩陶闪烁的河湟古韵文化临夏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数千年前,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灿烂的彩陶文化。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河湟彩陶制作工艺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在临夏市县对非遗文化的大力扶持下,临夏彩陶结合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新路。

金秋八月,阳光和煦地照耀着山川草木,当我们走在街上,被一种踏实的温暖包围。

来到临夏茶马古市文化一条街,这里坐落着十大传统文化艺术馆,其中就有彩陶艺术馆。

沿街能看到造型独特的仿彩陶罐,在墙上可以看到陶片装饰的图案,处处细节,散发着“彩陶之乡”的文化底蕴。

临夏被誉为“彩陶之乡”,真不是浪得虚名。

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临夏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孕育马家窑文化的宝藏之地。

考古学家张朋川先生曾说:“临夏是隽永丰厚的彩陶之塬,黄河之源和黄土之塬造就了临夏彩陶,酿就了醇厚的临夏彩陶艺术。

”据考古调查统计,目前临夏全州境内有文物遗址548处,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彩陶王”的大型陶瓮,就出土于临夏的三坪遗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古至今醇厚的彩陶文化一直滋养着临夏儿女,同样,也有成群热爱彩陶文化的临夏手艺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临夏彩陶传承发扬下去,让彩陶文化被更多人知道对彩陶文化培养热爱又具备专业功底的人,在彩陶修复工作之余,也做一些彩陶复制品,仿真复制出来的彩陶同样十分精美,从形制到纹饰,忠实保持了原件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名老师希望能带着学生来认识家乡的彩陶文化,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承下去,通过学生学习画画的,制作彩陶提高学生的彩陶文化知识,教他们绘制花纹,让他们体验彩陶制作的过程。

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学习和融合增进民族情感,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物质遗产,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圆圈纹彩陶壶

圆圈纹彩陶壶

圆圈纹彩陶壶甘肃省临夏县出土的彩陶壶中,有多种颜色釉、刻划花和平面几何图案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除了单独使用以外,还将各种不同造型、质地的花纹,按照构图需要巧妙组织在一个完整画面里,形成对称或重复变化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其装饰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彩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它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的文明”。

而甘肃临夏市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罕见的彩陶壶,堪称稀世瑰宝。

该壶呈灰褐色,通体施红黄两色釉,腹部绘制黑白二色交错的圆圈纹,圈内填满黑色线条,并加以点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此壶是1958年临夏县出土的,现存放在临夏州博物馆。

这件圆圈纹彩陶壶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庙底沟类型的代表作之一。

从出土情况看,当时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主要炊器就是罐子,但由于受原始宗教观念影响,认为罐子是神圣的象征,因此,罐子又常常被赋予某些特殊意义。

例如,在祭祀场合下,人们往往把罐子置于桌上,摆成一定的姿势进行供奉;另外,在丧葬仪式中,死者口中含的小罐子,则可能寓示着灵魂升天。

总之,罐子既是实用品,更是精神寄托物。

《陶记》云:“壶之为用也大矣哉!若夫为饮而置之,则茶壶为宜;为饮而置之,则酒壶亦宜……故壶之名,曰茶壶,曰酒壶,曰汤壶,曰水壶,曰药壶,曰菜壶,曰果壶,盖皆因其用而命之也。

”据考古资料证实,远在4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陶器逐渐取代了木器、骨器等,成为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具。

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工艺的国家,那么,临夏的彩陶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彩陶壶是一件集雕塑、绘画、书法、诗词、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品,反映了我们祖先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才能。

这件圆圈纹彩陶壶,充分显露出甘肃彩陶绚丽夺目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9-12页
主题词: 齐家文化;文化遗址;田野工作;墓葬;骨架;图版;文化内涵;临夏市;发掘简报;保存
摘要: <正> 大何庄与秦魏家原属甘肃永靖县,现划归临夏市莲花人民公社。

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曾在这里作过调查,这两处遗址都保存得比较好,不但面积大而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1959年我队为了进一步了解齐家文化的性质,便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发掘。

目前田野工作尚未结束,这里只是把去年发掘的主要收获,先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大何荘遗址大何庄遗址位于村之东南约500米的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文化考古一、文化遗址新集镇赵牌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民主乡李家坪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黄泥湾乡振华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北塬乡崔家庄遗址,属齐家文化,1947你首次发现,1957年出土文物有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重腹罐等,1963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家坡乡北小塬村上庄遗址,属齐家文化遗址,1976年出土文物有陶豆、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等;桥寺乡杨家河遗址及朱家墩遗址,杨家河遗址属马家窑文化,1976年出土文物有彩陶盆等,1981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家墩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1976年出土文物有双耳罐、垂腹罐等;莲花镇秦魏家遗址、尕范家遗址及莲花城遗址,秦魏家遗址和尕范家遗址属齐家文化,莲花城遗址属辛店文化。

秦魏家遗址出土的骨柄铜刃刀已列为国内珍品,选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莲花城遗址出土的锡青铜模铸铜罐,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容器。

二、著名烽火墩烽火墩,又称烽火台、墩堠或狼烟台,是古代军事上的通讯、报警建筑,多建在高山或转折处。

县境明代以前的烽火墩有:韩集镇双城村的梁家山墩与韩集村西2.5公里处的哈嘛墩,麻尼寺沟乡佘家村的佘家墩,尹集镇大滩涧村的断绝岭墩。

至清代沿袭明制,只易为塘丁,到顺治年间:“紧要墩台多以塘丁把守”,其余墩台尽废。

河州21墩中县境有8墩,它们从崔家塬墩始西至青海边界为:崔家塬墩(北塬乡崔家村境内)、干沟岩墩(北塬乡前石村境地内)、小黑水山墩(土桥镇境内)、张家寨墩、船坡墩、朱家山墩(桥寺乡境内)、大通塬墩、尕撒拉墩。

朱家山墩、崔家塬墩和梁家山墩今仍较完整,余皆成残迹。

朱家山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90里处,桥寺乡朱家村境内朱家山顶,海拔2000米。

地处北纬35°15′——35°18′,东经102°42′——103°18′的北塬北部的山坡台地,东临江家川北塬渠,南接黄家坷坨,西北临杨家河。

站在墩上远望,“万顷源”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阡陌纵横,郁郁葱葱,幽静而富有诗情画意。

该墩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

为堡、墩、台聚于一体的长方形二层梯形土筑结构,上层为堡、中心为台、下层为墩。

堡墙长45米,顶宽约6米;堡中心烽墩高约8米,成梯形圆柱状,底围约40米;墩基长62米,宽42米,高4米,纵高约14米。

南望崔家塬一线烽墩,北与大通塬墩、尕撒拉墩至黄河以北永靖诸墩为一线。

1976年,临夏州、县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朱家墩村子周围和坡头乡以北的土门湾、曹家洼、大嘴子、东坡和墩把子一带是半山、马厂、齐家等多种文化类型共存的重要原始遗址,面积约有500亩。

且在遗址周围发现了一些汉墓,为全县的文物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1976年6月15日,临夏县革委会将朱家墩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塬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48里处,北塬乡崔家村境内,海拔高2003米。

东南俯看临夏州府所在地临夏市全境,西北与北塬乡连为一体,在古时对守卫河州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墩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

为正方平顶梯形二层土夯结构,上顶单边长约45米,下层单边长约60米;上层高约7米,下层高约3米,共10米。

此墩为古河州城第一近墩,俯瞰城区。

西与梁家山墩,西北与干沟岩墩、小黑水墩、朱家山墩相望。

据守此墩,可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进犯之敌及时发现报警,以备防范。

明朝始常有五名军士守驻,清初裁减军兵,换以塘丁驻守,民国间未驻兵。

民国十七年(1929年)马仲英起事,三围河州城,曾占据此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斐文在此首先发现崔家遗址,1956年、1957年先后由安志敏和甘肃省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进行详细考察,1963年甘肃省人委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甘肃省政府再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遗址以崔家庄为中心,东至胡家村,西至刘仲家四队村南,北至村北500米处,南至北塬坡头,总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为典型的齐家文化遗址。

梁家山墩亦称双城墩,位于临夏县城东部约4公里处韩集镇双城村北山顶,海拔2310米。

此墩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汇之处之北山巅,“三河四嘴”之梁家山,东临新集镇塘村,南可俯视古罕双城,西与县城相望,北接新集镇杨坪村。

据《临夏县志》载:“县境明代以前的墩堠有韩集双城村北山顶的梁家山墩,韩集镇韩集村西2.5公里处的哈嘛墩,麻尼寺沟乡佘家村上湾的佘家墩”。

由此可见,该墩的夯筑年代最迟也在明代。

古代西汉初在双城置罕县城,唐开元年间,置平夷守捉,在城池周围高处或山顶夯筑墩堠的历史来看,双城墩可能是在西汉初或唐开元年间夯筑的。

现较完整,为正方平顶梯形三层黄土夯筑而成。

上层顶单边长约9米,中层单边长约15米,基台单边长25米,每层高约4米,共12米。

此墩西南远望及太子山、积石山一线报警的十关墩台烽火;东北可瞻及20公里处的崔家塬墩。

周围名胜古迹众多,有古罕双城、龙首山公园近在咫尺,三河交汇尽收眼底,大庙山、古城山、三法观及梁家山“四嘴”地理位置独特,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大关皆可通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反清军马永琳设计埋伏在梁家山,占据有利地形双城墩,在双城大败河州,总兵汤彦和。

民国十七年(1928年),马步芳军曾占据此墩有利地形,在双城打败马仲英。

哈嘛墩位于韩集镇韩集村西2.5公里处,临循公路左侧,设置年代无法考证。

佘家墩位于麻尼寺沟乡佘家村上湾,遗迹可辨,设置年代不清。

干沟岩墩位于北塬乡前石村境内,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十里”。

小黑水山墩位于土桥镇境内,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十五里”。

张家寨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三十里”。

船坡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北四十里”。

大通塬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东北百五十里”。

尕撒拉墩位于南塬乡境内。

三、古城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表明,本县历史悠久。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到新石器时代开拓发展已具规模。

远在6千年以前,县内已有人类定居,并创造了马家窑、半山、马厂3种类型的文化。

文化遗址有居住的房屋、室穴、灰坑及墓地。

到了距今3000-4000年时的齐家(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辛店文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历史进入夏商周时代,今临夏县就已成为羌人居住之地,且居住地已形成一定规模。

在甲骨文中就有众多的有关羌人的记载,明《大一统志》记载:古西羌地《禹贡》:雍州之域。

诗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羌人作为生力军参加了灭商的战斗。

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有势力强大的羌部落,罕羌候活动在枹罕(双城)一带,在今双城置候邑,名为罕羌候邑,它是枹罕最早的城市雏形。

到战国后期,秦置陇西郡,灭罕羌候,在该地置县,为枹罕县,随之,也在该地修筑了古枹罕城——双城。

此后,由于战乱及统治的需要,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在新集镇古城村修筑新集古城。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在麻尼寺沟乡韩家门村修筑城庄古城。

在尹集镇桌子山顶部修筑尹集古城。

双城又叫白石县,位于县城东约4公里处的韩集镇双城村境内大夏河左岸第二台地。

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界处,四周有梁家山、大庙山、太和山、古城山环绕;大夏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在此会合,形成地理位置独特的“三河四嘴”。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双城之来源有两种说法,一为“大古城、小古城”。

公元前1100年至771年,周族兴起于甘肃东部。

据《史记·周本纪》,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为羌族(姜即羌)的女儿,太王、文王皆娶姜女为妻。

周人——姬、姜两族世代联姻,关系密切。

从殷墟(在河南安阳市西)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羌方”的记载来看,自盘庚迁殷后的商朝中期,羌族已成为商朝属下的方国之一。

据春秋战国时期把临夏地区称为“羌中”的史实,可知“羌方”就在现双城这一地区。

商朝统治者俘虏来的奴隶叫“众”或“羌”。

由于商羌之间历来有敌意,战争不断。

到商朝后期,武王率羌、姬等八百诸候,会于牧野,消灭了殷商政权。

据说武王的统帅姜太公是西土羌族部落的首领,帮助武王夺取了殷商的统治权。

此时,西羌王声势俱盛,在“羌方”之地修筑了一座城(即后称的大古城),并建都。

西羌王死后,其弟继位,以大古城东墙为隔墙(有过门),紧靠大古城向东修筑了一座较小的城(即后称的尕古城),后来人们把大、小古城称为双城,因两城相连,亦名连城。

一为“旧城、新城”。

“旧城”遗址在扫帚沟西南(今双城粮站周围地方)。

秦置罕县,西汉设秦县,皆属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罕县改属金城郡。

后来从罕县析出白石县,亦属金城郡。

东汉、三国时罕又属陇西郡。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白官,号“河首平汉王”。

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猛将夏候渊讨伐,屠罕,将城池夷为平地,古城沦为一片废墟。

此后罕城东移到新集古城村。

秦罕县,汉百石县和宋建自立“河首平汉王”城古址被双城村民称为“大古城”、“小古城”,统称“旧城”。

大古城西临老鸦关河,南毗大夏河,西北靠兰郎公路,长250米左右,宽与长大致相等。

尕古城北临扫帚沟,南毗大夏河,西挨大古城,长200米左右,宽250米上下。

大小古城相连,一墙之隔。

西、北遗留的城墙,还能看出痕迹。

南墙尚有100米上下的残余,有些段落墙厚还有4米之多,有的地段存有1米左右的土粱粱。

“新城”遗址在今扫帚沟东(双城小学和水文站之处)。

“新城”是唐朝“平夷城”古址。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在此地置“平夷守捉”,因筑其城。

《旧唐书·地理志》载:“平夷守捉在河州西南40里,官兵3千人”。

“平夷城”是唐蕃战争的产物。

元、明以后,随着中央政府对青藏高原吐蕃地区管辖的加强,此城也就失去了作用,逐渐废弃成为居民居住之地。

明朝初期,在扫帚沟以东又建一城,后世人称明城,亦称堡子。

地处扫帚沟以北,北至水文站,南到双城小学,西至双城清真大寺殿后面,东至伪县长马廉的旧居,长宽150米左右。

清朝年间,双城设有三珊(其上有门,借之御敌):一个设在崖边坡子上,即通往尹集的岔路口坡上,一个设在扫帚沟石巷口,一个设在口子河坡上。

1937年,国民党为堵截我红军长征部队(徐向前部队)在扫帚沟坎上修筑了一座土木结构的碉堡。

解放前,人们皆知城墙四址分明,完整无损。

北门、西门通行,南门不通,挖有一洞,车马行人,从洞里通过。

城墙西南角上修有门楼,叫尕栅门。

城墙高7米左右,顶面宽4米多。

1958年以后,生产队在城墙上取土做肥,大部分逐年毁平,尚在东北角残存一段,长15米,高4米,顶宽4米。

双城开发历史早,因而留存了大量文物。

除了古城墙、秦砖汉瓦、玉块石础、箭镞铠甲,还有数块石碑。

其中最著名的是《革除关隘弊窦碑记》。

此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韩镇撰文,贺溶书写,嵌于贺应岚大门外墙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