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文化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文化考古
一、文化遗址新集镇赵牌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民主乡李家坪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黄泥湾乡振华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北塬乡崔家庄遗址,属齐家文化,1947你首次发现,1957年出土文物有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重腹罐等,1963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家坡乡北小塬村上庄遗址,属齐家文化遗址,1976年出土文物有陶豆、多口高颈瓶、双大耳罐等;桥寺乡杨家河遗址及朱家墩遗址,杨家河遗址属马家窑文化,1976年出土文物有彩陶盆等,1981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家墩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1976年出土文物有双耳罐、垂腹罐等;莲花镇秦魏家遗址、尕范家遗址及莲花城遗址,秦魏家遗址和尕范家遗址属齐家文化,莲花城遗址属辛店文化。秦魏家遗址出土的骨柄铜刃刀已列为国内珍品,选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莲花城遗址出土的锡青铜模铸铜罐,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容器。
二、著名烽火墩烽火墩,又称烽火台、墩堠或狼烟台,是古代军事上的通讯、报警建筑,多建在高山或转折处。县境明代以前的烽火墩有:韩集镇双城村的梁家山墩与韩集村西2.5公里处的哈嘛墩,麻尼寺沟乡佘家村的佘家墩,尹集镇大滩涧村的断绝岭墩。至清代沿袭明制,只易为塘丁,到顺
治年间:“紧要墩台多以塘丁把守”,其余墩台尽废。河州21墩中县境有8墩,它们从崔家塬墩始西至青海边界为:崔家塬墩(北塬乡崔家村境内)、干沟岩墩(北塬乡前石村境地内)、小黑水山墩(土桥镇境内)、张家寨墩、船坡墩、朱家山墩(桥寺乡境内)、大通塬墩、尕撒拉墩。朱家山墩、崔家塬墩和梁家山墩今仍较完整,余皆成残迹。朱家山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90里处,桥寺乡朱家村境内朱家山顶,海拔2000米。地处北纬35°15′——35°18′,东经
102°42′——103°18′的北塬北部的山坡台地,东临江家川北塬渠,南接黄家坷坨,西北临杨家河。站在墩上远望,“万顷源”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阡陌纵横,郁郁葱葱,幽静而富有诗情画意。该墩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为堡、墩、台聚于一体的长方形二层梯形土筑结构,上层为堡、中心为台、下层为墩。堡墙长45米,顶宽约6米;堡中心烽墩高约8米,成梯形圆柱状,底围约40米;墩基长62米,宽42米,高4米,纵高约14米。南望崔家塬一线烽墩,北与大通塬墩、尕撒拉墩至黄河以北永靖诸墩为一线。1976年,临夏州、县文物普查队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朱家墩村子周围和坡头乡以北的土门湾、曹家洼、大嘴子、东坡和墩把子一带是半山、马厂、齐家等多种文化类型共存的重要原始遗址,面积约有500亩。且在遗址周围发现了一些汉墓,为全县的文物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1976年6月15日,
临夏县革委会将朱家墩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崔家塬墩位于临夏县城东北部约48里处,北塬乡崔家村境内,海拔高2003米。东南俯看临夏州府所在地临夏市全境,西北与北塬乡连为一体,在古时对守卫河州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墩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现较为完整。为正方平顶梯形二层土夯结构,上顶单边长约45米,下层单边长约60米;上层高约7米,下层高约3米,共10米。此墩为古河州城第一近墩,俯瞰城区。西与梁家山墩,西北与干沟岩墩、小黑水墩、朱家山墩相望。据守此墩,可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进犯之敌及时发现报警,以备防范。明朝始常有五名军士守驻,清初裁减军兵,换以塘丁驻守,民国间未驻兵。民国十七年(1929年)马仲英起事,三围河州城,曾占据此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斐文在此首先发现崔家遗址,1956年、1957年先后由安志敏和甘肃省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进行详细考察,1963年甘肃省人委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甘肃省政府再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崔家遗址以崔家庄为中心,东至胡家村,西至刘仲家四队村南,北至村北500米处,南至北塬坡头,总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以上,为典型的齐家文化遗址。梁家山墩亦称双城墩,位于临夏县城东部约4公里处韩集镇双城村北山顶,海拔2310米。此墩地处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关交汇之处之北山巅,“三河四嘴”之梁家山,东临新集
镇塘村,南可俯视古罕双城,西与县城相望,北接新集镇杨坪村。据《临夏县志》载:“县境明代以前的墩堠有韩集双城村北山顶的梁家山墩,韩集镇韩集村西2.5公里处的哈嘛墩,麻尼寺沟乡佘家村上湾的佘家墩”。由此可见,该墩的夯筑年代最迟也在明代。古代西汉初在双城置罕县城,唐开元年间,置平夷守捉,在城池周围高处或山顶夯筑墩堠的历史来看,双城墩可能是在西汉初或唐开元年间夯筑的。现较完整,为正方平顶梯形三层黄土夯筑而成。上层顶单边长约9米,中层单边长约15米,基台单边长25米,每层高约4米,共12米。此墩西南远望及太子山、积石山一线报警的十关墩台烽火;东北可瞻及20公里处的崔家塬墩。周围名胜古迹众多,有古罕双城、龙首山公园近在咫尺,三河交汇尽收眼底,大庙山、古城山、三法观及梁家山“四嘴”地理位置独特,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大关皆可通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反清军马永琳设计埋伏在梁家山,占据有利地形双城墩,在双城大败河州,总兵汤彦和。民国十七年(1928年),马步芳军曾占据此墩有利地形,在双城打败马仲英。哈嘛墩位于韩集镇韩集村西2.5公里处,临循公路左侧,设置年代无法考证。佘家墩位于麻尼寺沟乡佘家村上湾,遗迹可辨,设置年代不清。干沟岩墩位于北塬乡前石村境内,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十里”。小黑水山墩位于土桥镇境内,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十五里”。
张家寨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西三十里”。船坡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北四十里”。大通塬墩据《河州志校刊》载:“州东北百五十里”。尕撒拉墩位于南塬乡境内。
三、古城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表明,本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到新石器时代开拓发展已具规模。远在6千年以前,县内已有人类定居,并创造了马家窑、半山、马厂3种类型的文化。文化遗址有居住的房屋、室穴、灰坑及墓地。到了距今3000-4000年时的齐家(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辛店文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历史进入夏商周时代,今临夏县就已成为羌人居住之地,且居住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在甲骨文中就有众多的有关羌人的记载,明《大一统志》记载:古西羌地《禹贡》:雍州之域。诗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羌人作为生力军参加了灭商的战斗。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有势力强大的羌部落,罕羌候活动在枹罕(双城)一带,在今双城置候邑,名为罕羌候邑,它是枹罕最早的城市雏形。到战国后期,秦置陇西郡,灭罕羌候,在该地置县,为枹罕县,随之,也在该地修筑了古枹罕城——双城。此后,由于战乱及统治的需要,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在新集镇古城村修筑新集古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在麻尼寺沟乡韩家门村修筑城庄古城。在尹集镇桌子山顶部修筑尹集古城。双城又叫白石县,位于县城东约4公里处的韩集镇双城村境内大夏河左岸第二台地。地处老鸦关、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