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信用证的立法完善
论我国信用证欺诈的认定及其立法规制
DY Intermediate court or high court,and it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eople,s
committed coun of the place where the tort is
or where lawsuit has been brought.
L/C fraud·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ere are t11ree caLses wKch
8nould be included in the L/C fraud.Beneficiary committed alone;ben娟cianr
在对信用证欺诈救济前,应确定信用证欺诈的管辖法院和所应适用的法律。 根据我国目前立法,信用证欺诈案件采取集中管辖,一般由中级以上法院管辖。 在地域管辖方面,以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为主,兼采承认管辖原则。鉴于海事 法院对信用证欺诈案件的相关管辖权,我国未来立法应明确界定海事管辖与普 通管辖的范围,做好海事法院对涉嫌刑事案件的接纳工作。同时可视情况下放
of the exception system.
Some times,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lief.When referring to the relief,subjects also should pay close heeds to the guarding,such as investigating the
Dispute Cases(abbr for Rules).The Rules listed the situations of the L/C fraud.Upon these sltuations,scholars have divergent opimons,particllarly on the subjects of the
浅析我国信用证欺诈下的法院止付令
浅析我国信用证欺诈下的法院止付令摘要:信用证欺诈以及止付令问题,一直受到国际银行界和各国司法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有关止付令的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完善的建议是:以实质性欺诈作为构成要件;严格止付令发布的条件;提高申请人申请法院止付令的举证责任标准。
关键词:信用证;信用证欺诈;止付令由于我国并没有信用证的成文法,在信用证的欺诈和救济方面最权威的文件仅有1989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中第4条第2款就信用证欺诈的冻结问题作了简单而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由于各级法院的法官对信用证这一国际商业支付工具缺少了解,对其银行实务,法律机制的设计也知之甚少,又无信用证案件的审判经验和必要基础知识,因此在认定欺诈和冻结信用证时只能考虑到民事欺诈的构成要件和满足财产保全的条件,而忽略对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考虑。
对正当持票人地位和第三人利益的考虑和对影响银行声誉的考虑,只凭一张止付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便轻易中止了信用证付款,由于不当止付给受益人,特别是开证行带来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一、我国信用证欺诈下法院止付令的法律性质2005年10月24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在此规定中明确了中止支付程序,司法实践中称其为“止付令”。
而对于其属于何种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首先,止付令与英美法系上的“禁令”是不同的,英美法上的禁令,其并不具有对物的效力,而只具有对人效力。
在中国法项下止付令是一项临时性救济措施,而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临时性措施只有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两项,显然,止付令的性质不是人民法院在判决前,为解决权利人生产生活急需,裁定义务人履行一定义务的先予执行。
其次,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可知:财产保全并不是只能适用于金钱请求案件,其规定“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是申请财产保全的条件,而对于是否要求是金钱给付案件还是其他类型的案件则没有设定任何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5.12.09•【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说明(2005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5〕13号《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68次会议讨论通过,并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现将该司法解释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一、起草理由、背景和过程介绍自1995年以来,各类信用证纠纷案件不断诉至人民法院,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截止2004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信用证纠纷二审案件已达百余件;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就有关信用证纠纷案件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银监会、各商业银行就下级人民法院不当冻结信用证项下款项的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紧急反映要求督促解决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这些信用证纠纷案件反映出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信用证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包括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具体适用以及相关国内法律的适用问题;信用证纠纷案件中涉及的单证审查的标准问题;信用证欺诈的构成要件;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条件和程序问题;信用证项下担保问题等等。
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信用证纠纷案件作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造成人民法院处理这类案件时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划分责任上的不统一。
为了适应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从2001年即开始着手进行有关信用证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工作。
在逐步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是到受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比较多的法院收集具体案例、召开法官座谈会收集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并听取意见;二是走访各商业银行,探讨信用证业务方面的问题;三是与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召开研讨会,对相关的专业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四是收集并研究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对《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适用过程中提出的专家意见及其制定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五是研究其他国家法院关于信用证纠纷案件的判例。
略论我国信用证制度的立法完善
第6 第2 卷 期 20年 6 06 月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B II E JNG UNI R I OF T VE STY Ba} U) GY ( O AL S EN S E T ON) S CI CI CE DI I
犯罪问题 日趋 凸显的问题 , 根据我 国的立法现状 , 从刑法、 民商法 2 个方面就信用证的立法完善问题进行了探讨 , 并 指出亟须 对信用证交 易进 行法律规 范, 对信 用证欺诈和信 用证诈骗进行 界定 处理 , 以完善我 国的相关法律规 定, 促进我 国对外 贸易 的健康发展 。
应 当将 金融犯 罪从危 害国家安全 和公共安 全 的角 度 加 以认定…。 正是基 于这 种认 识, 高打击 金融犯 。 提 罪的力度 就成为重要 的立法指 导思想 。所 以,规 范 “ 经 济行 为, 织刑 事 法 网是 2 编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直
商法 典第 五篇 为《 信用 证篇》 该篇 规 定 了信 用证 ,
关键 词:信用 证;立法现状 ;法律规 范
中图分类号:D9 22 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0 9 (0 60 0 7 —0 6 1 3 8 2 0 ) 2— 0 1 5
证 交 易的 专 门法 律 。
一
、
我 国信用 证 制度的 立 法现 状及 形 成原 因
我 国作 为 国际 贸易大 国, 与美 国的年相 互信 仅
Vo. N . 1 o2 6 JI 0 6 uL 20
略论我 国信用证 制度的立法完善
张 淑 玲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 际贸易 的迅速扩大 , 以信用证 结算的交易 大量 增加 , 信用证欺诈 与诈骗等违法
论我国信用证欺诈立法的缺陷与完善
条、 第一百九十九条 、 第二百条之规定 , 个人犯信用
证诈骗罪 ,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5 处 年 以上 l 年以下有期徒刑 ; 0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特别严重情节的 , 1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处 0 刑。根据相关 司法解释 , 数额 巨大是指个人进行信
用证诈骗数额在 l 万元 以上 , 0 数额特别 巨大是指个
具有非法 占有 的 目的。按照《 法》 一百九 十五 刑 第
收稿 日期 :05—1 —1 20 2 7
作者 简介: 邓小 云(9 2 ) 女, 17 一 。 河南新安县人 , 南省社会科学 院中州 学刊杂 志社编辑 , 河 法学硕 士, 主要从 事国际经济法 和国际贸易研
18 1
维普资讯
为, 原 则 是 “ 王 条 款 , 临全 法 域 之 基 本原 此 帝 君
上述条件并不困难 , 申请人无须 提供任何关于受益
人欺诈 的确 定无 疑 的证 据 就 可 以 达 到 目的 , 也 是 这
则” , J 应当绝对遵守 。此外 , 民法通则》 《 第七条规
定 :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 , “ 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 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民法通 ”《
刑。
、
我国有关信用证欺诈的法律规范及其不足
( ) 一 实体 法方 面
在实体法方面 , 我国对信用证欺诈 的规范主要 体现在《 刑法》 民法通则》 和《 的有关 规定上。我 国
《 刑法》 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 了信用证诈骗罪及其惩 罚措施。根据该条 规定 , 信用证诈骗罪是指 以非法 占有 为目的 , 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行 为 J 罪 。该 侵犯 的客体是 国家有关信用证 的管理制度和公私财 产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 为进行信用 证诈骗 的行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经济法类1.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2.论反垄断损害赔偿责任3.论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4.论反垄断执法权的配置5.论反垄断豁免制度6.论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7.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8.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探讨9.反避税的法律对策10.出口退税问题探讨11.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12.证券税收问题探讨13.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14.略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查账15.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16.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17.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18.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19.商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20.期货立法若干法律问题探讨21.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22.关于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法律思考23.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24.政府职能转变的经济法思考25.反不当竞争法研究26.中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研究27.《价格法》的宏观调控及市场规制职能28.国有资产管理法研究29.论我国的税权分配30.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31.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研究32.论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的认定33.论经营者集中行为34.论垄断的法律责任35.论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36.论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利和义务37.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38.论存款保险制度39.论对内幕交易的禁止与处罚40.广告的法律调整41.格式条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42.论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43.试论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制44.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问题的完善45.浅析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46.证券投资基金法律问题研究47.我国外资法律体系完善研究48.论我国竞争法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49.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探讨50.经济转型时期寻租行为的法律规制51.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研究52.反垄断诉讼制度研究53.反垄断法中的中小企业保护与规制研究54.公用事业垄断的政府干预研究——兼论政府管制与反垄断法规制的协调55.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研究56.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57.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58.论我国反垄断法主管机关的设置59.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60.行政垄断问题研究61.我国邮政行政立法初探62.试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63.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64.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65.垄断控制制度研究66.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现行法规制67.论反垄断法中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68.论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界定——从产品差别化行业所带来影响的分析69.论非市场经济地位及其对我国反倾销应诉之影响70.土地使用权出资的法律问题研究71.论反垄断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跨境规制72.论反垄断法中企业合并控制的实质性标准73.经济法视野下的反贫困规制74.网络环境下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75.浅论反垄断法规制对象--垄断的判断标准和范围76.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法比较研究77.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立法相关问题研究78.论比较广告之法律规制79.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之构建二、商法类:1.论新公司法中股东查账权2.论股份公司发起人的法律规制3.论公司社会责任4.论我国公司股东(董事)表决权制度5.论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6.论董事自我交易的法律规制7.论公司章程自治8.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9.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10.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究11.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12.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若干问题13.论股份合作企业14.论公司设立中的责任15.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16.相互持股的利与弊及其法律调整17.合伙企业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18.关联公司的特殊法律问题研究19.上市公司股份收购制度研究20.论股东权21.论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论公司收购中内幕交易的认定23.论我国证券私募发行制度24.论操纵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责任25.论证券法中信息披露制度26.论证券法中短线交易归入权制度27.试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28.试论我国证券交易制度29.债转股的法律分析30.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31.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32.开放式投资基金的法律问题33.论保险的功能--兼论与侵权损害赔偿功能的比较34.论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求偿权35.保险业现金运用法律监督的问题研究36.论强制保险制度37.保险费管理法律问题初探38.论消费保险合同39.论信贷合同的担保40.试析票据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41.试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42.论自然人破产制度43.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45.债转股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46.公司资本管制改革趋势研究47.要约收购中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48.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问题研究49.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50.破产中的债权处置研究51.公司资本真实与债权人保护研究52.破产管理人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破产法划案相关法律条文研究53.公司法上的董事义务54.特别清算制度研究55.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研究56.我国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若干法律问题研究57.企业并购中的债权保护58.论公司环境责任及其实现机制59.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60.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61.公司董事的民事义务与责任浅析62.独立董事制度研究63.论我国公司法上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的建立64.上市公司股东表决权制度研究65.上市公司合格证券发行人制度研究67.论董事竞业禁止义务68.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法律问题研究69.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70.论公司清算的法律规制71.论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72.商业秘密权民事法律保护研究73.国有上市企业股票期权实施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74.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思考75.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法律问题研究76.对我国企业法人登记一体制改革的思考77.破产复权制度研究78.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79.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法律制度研究80.论股东权保护中优先股制度的引入81.论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保护82.论打破公司僵局的法律途径83.企业征信的法律规制84.董事离任义务研究三、民法类1.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2.论商家“最终解释权”的违法性3.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及救济途径4.物业管理合同有关问题之探讨5.论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6.关于劳动合同中试用期制度的探讨7.论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制度的缺陷及完善8.论劳动合同中的违约制度9.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10.论物权法中预告登记(善意取得、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11.论我国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12.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13.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论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15.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责任思考16.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保护17.论产品代言人的侵权责任18.论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责任19.论环境侵权责任20.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性质及责任承担21.关于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法律思考22.论法人越权行为性质及效力--评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第十条23.论尸体的法律地位--兼评我国遗体及其器官捐赠与移植立法24.浅析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25.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26.由“借腹生子”所引发的思考--论民法中的身体权27.试论名誉权--兼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28.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29.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及其价值研究30.不动产物权顺位登记及其价值初探31.论公信原则及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32.添附规则与其相关规则的比较研究33.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34.试论商品房抵押及效力35.商品房预售法律问题初探36.在建工程抵押若干问题思考37.共同抵押及其效力探析38.最高额抵押的设定及效力39.股份出质的设定及其效力实现40.商品房按揭与让与担保制度的比较研究41.论代位权的效力:兼评最高院《司法解释》第20条42.关于我国代位权与代位权执行制度整合之研究43.债权人的撤销权与破产法上撤销权的整合研究44.债权人撤销权要件中的善意分析45.论保证合同的无效及其责任的承担46.浅析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47.论预期违约责任--兼谈与不安抗辩权的区别48.论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49.论可预见性规则及其在违约损害赔偿中的作用50.论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51.转租的性质及效力思考52.浅论租赁权的物权化及其法理依据53.浅析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54.浅议租赁物上增设物的归属55.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法定抵押权分析--兼评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56.浅议旅客运输合同中承运人的安全保护义务57.见义勇为的报酬请求权--从完善无因管理相关规定谈起58.雇主责任浅析59.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保险与赔偿60.医疗风险防范与损害赔偿的协调61.试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62.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63.简论分家析产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64.关于遗赠扶养协议中的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65.论人格权的法律保护66.试析违约责任中的可预见规则67.论我国婚姻无效制度的构建68.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析69.网络音乐著作权问题探析70.论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71.试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72.略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73.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限制制度74.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75.试析合同制度中的情事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适用76.股权质押若干问题研究77.举证责任倒置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与对策78.中国婚姻无效制度的构想79.论人肉搜索侵权事件中侵权主体的确定80.论代孕的法律思考81.论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82.论非法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控83.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84.论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85.论家庭成员间隐私权保护制度86.论患者隐私权的民法保护87.论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88.论博客作品著作权的合理使用89.学生伤害事故中侵权责任研究90.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91.论有限合伙92.论表见代理93.论小区业主自治94.论相邻环保关系95.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的界定96.论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97.论夫妻财产制98.论公民的生育权99.论探视权的性质及其执行四、诉讼法类:1.论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论公益诉讼制度3.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4.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5.论民事诉讼举证期限问题6.论民事诉讼电子证据问题7.民事诉讼损害赔偿制度研究8.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发展9.试析民事诉讼的第三人制度10.审判监督程序利弊谈11.民事诉讼保全制度探究12.论民事诉讼中的抗辩13.地域管辖中的若干问题探究14.举证妨碍问题探讨15.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探析16.论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17.试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18.民事诉讼陪审制度改革初探19.论民事诉讼中调解程序制度的完善20.论遗产继承中的共同诉讼人21.民事诉讼中本证与反证辨析22.关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若干问题探讨23.论刑事诉讼的监督机制24.论我国刑事诉讼庭审制度的改革25.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与作用26.试论刑事诉讼各阶段的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27.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探究28.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探讨29.沉默权问题研究30.试述非法证据的证明效力问题31.关于建立法官独立制度的思考32.试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33.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34.论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裁判的抗诉35.关于民事诉讼主体制度的研究36.关于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研究37.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研究38.民事公诉的必要性、范围和程序研究39.对我国仲裁制度的探讨40.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41.论民事诉讼的管辖制度42.刑事诉讼中亲属据证权之思考43.论辩护律师的权利保障44.我国刑事诉讼中口供的证明问题45.试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及其完善46.浅议超期羁押47.试论当代中国判断刑事证据的标准48.论"上诉不加刑"原则49.对刑事再审制度之思考50.论不起诉制度之理论基础51.论控审分离原则52.论刑事诉讼中法官之调查权53.恶意串通型虚假诉讼的民事规制54.虚假诉讼民事检察监督新探55.虚假诉讼的定罪问题探究56.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方式探讨57.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探讨58.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59.我国民行检察监督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60.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61.论民事诉讼恶意调解行为的规制62.论工会组织参与民事诉讼的理论支点与制度构建63.民事诉讼中迟延履行利息制度探讨64.论我国公民个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6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66.我国民事诉讼诉前送达制度刍议67.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的规范分析68.“陷阱取证”引发的法律问题探究69.“小额消费诉讼”的法律问题探析70.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探究71.举证妨碍问题探讨72.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探究73.民事诉讼损害赔偿制度探究74.法官责任与审判独立75.错案追究制的完善76.上下级法院监督关系的实现77.法院考核制度的完善78.自由心证的制约机制79.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80.审判委员会的存废81.律师调查权的完善82.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83.论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五、刑法类1.欠薪行为之刑法规制思考2.论刑法中特殊防卫权3.论著作权刑法保护现状及立法完善4.论侵权责任法与刑法衔接与冲突5.论刑法中“情节严重”的规定与酌定减轻处罚适用关系6.论刑法明确性原则的相对性7.论刑法中的“情节”8.论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9.论老鼠仓行为的刑法规制10.论特殊主体犯罪11.论挪用公款罪12.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及不足13.商业贿赂罪与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之比较14.略论正当促销手段与贿赂罪15.网络犯罪问题探究16.新型金融犯罪问题探究17.论侵犯商业秘密罪18.浅谈股票贿赂案犯罪数额的确认问题19.论投案自首的认定及刑罚的适用20.试论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21.结果犯及其形态探究22.浅析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不足及完善23.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24.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探究25.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26.刑法溯及力问题研究27.刑事司法解释研究28.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29.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30.严格责任犯罪研究31.论有组织犯罪32.实行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33.帮助犯及其刑事责任研究34.论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35.论想象竞合犯36.论结果加重犯37.论无限防卫权38.死刑威慑效果的实证研究39.自由刑发展趋势研究40.刑罚裁量的原则研究41.中外刑法自首制度比较研究42.玩忽职守罪研究43.内幕交易罪研究4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研究45.洗钱罪研究46.集资诈骗罪研究47.信用卡诈骗罪研究48.骗取出口退税罪研究49.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比较研究50.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定位及司法认定51.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司法认定52.论盗窃数额认识中的预见可能性53.索债型非法拘禁案件的定性分析54.关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思考55.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56.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57.论招摇撞骗罪的招摇撞骗行为58.网络诽谤刑法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59.寻衅滋事罪司法困境之评析60.律师伪证刑事责任问题研究61.汽车“碰瓷”行为定性研究62.论经济犯罪资格刑的设置6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64.物权法占有制度与侵占罪的认定65.携带凶器盗窃的刑法解析66.论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67.妨害清算罪疑难问题探讨68.劳动教养制度的存与废69.殴打特异体质者致死型案件的刑法解读70.论竞业犯罪71.论诉讼欺诈之刑法调整72.人权保障与我国刑法的完善73.论刑法的谦抑性74.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75.罚金刑的立法思考76.论刑法中的错误77.论刑法中的片面共犯78.论刑法中的暴力79.刑法上的监督过失责任及其立法探讨80.滥用职权罪主体之研究81.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逻辑顺序82.共同犯罪成立要件比较研究83.论我国刑法理论中间接正犯的本质84.论教唆行为的性质及其可罚性85.实行过限之构成及其判定标准86.论刑事责任能力87.论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88.论不作为犯罪行为89.论牵连犯及其与吸收犯的区分90.胁从犯若干问题研究91.论选择性罪名92.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研究93.私分国有资产罪若干问题研究94.重婚罪研究95.试论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96.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构成要件97.轻罪的认定及其处罚98.许霆案的定罪量刑浅议六、宪法、行政法类1.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2.论宪法的制裁性3.论宪法的功能4.宪政的要素及发展模式5.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6.宪法修改基本理论问题研究7.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辨证分析8.宪法诉讼制度初探9.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10.论立法权的特点11.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与限制原则12.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13.论宪法基本权利的救济14.从网络暴力现象看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15.言论自由与新闻立法16.论网络言论自由权17.结社自由与结社立法18.论生存权19.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20.论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21.论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22.论诉权的宪法保障23.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24.论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25.行政许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6.论行政许可听证(收费)制度27.论行政许可法中法律保留原则28.论行政复议申请时效制度29.行政复议程序缺陷及完善30.论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31.论国家赔偿中刑事赔偿制度32.论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33.控权论与我国行政法治问题研究34.中国行政法从管理论到控权论的演变35.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36.公务员权利的法律救济37.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法律问题研究38.授权立法思考39.论我国行政立法体制40.论中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完善41.论行政立法的程序性控制4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法律地位43.论行政自由裁量权44.论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意义45.论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46.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法地位47.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评析48.论无效行政行为49.行政参与制度研究50.试述一事不再罚原则51.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52.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研究53.罚缴分离制度研究54.行政指导与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55.行政契约的性质和地位56.行政强制执行的模式选择57.行政征收与行政补偿研究58.政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59.行政指导法律性质探析60.论行政许可设定制度61.论宪法惯例62.论宪法的制裁性63.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64.论宪法的基本价值65.宪法解释基本问题研究66.宪法修改基本理论问题研究67.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68.宪法司法化研究69.论违宪审查制度70.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与限制原则71.控权论与我国行政法治问题研究72.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法律问题研究73.授权立法思考74.论行政立法的程序性控制75.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法律地位76.论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77.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法地位78.行政参与制度研究79.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研究80.罚缴分离制度研究81.行政征收与行政补偿研究82.政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83.论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原则84.论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85.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86.论行政公益诉讼87.规章的行政诉讼地位研究88.行政复议中的和解与调解89.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研究90.论行政不作为的赔偿责任91.论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原则92.论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原则93.论行政诉讼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94.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反思与重构95.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96.论行政公益诉讼97.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98.规章的行政诉讼地位研究七、国际法类1.论国家主权豁免2.WTO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探究3.试析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4.对反倾销立法及其适用的法律思考5.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6.试论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的方法7.论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冲突的解决8.论我国涉外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9.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若干法律问题10.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问题11.信用证付款的若干法律问题12.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预期违约问题13.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根本违约问题14.国际货物买卖中的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问题15.国际货物买卖中的贸易惯例研究16.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保险问题17.海运提单的若干法律问题18.国际多式联运的若干法律问题19.我国现行外贸代理制度评析20.反倾销与反补贴制度研究2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22.国际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研究23.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研究24.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法律问题研究25.跨国兼并的若干法律问题26.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之完善27.TRIMs与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28.金融、保险领域中的外商投资法律问题29.国际金融法的对象与范围研究30.国际项目融资的法律问题31.国际债券的法律问题32.中国企业国外上市的若干法律问题33.国际金融危机的法律原因研究34.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问题35.论对跨国公司的税收监管36.国际避税及其法律问题37.论国际商事仲裁38.难民国际保护的国际法问题39.国际司法协助与引渡问题40.紧追权的行使与海上执法41.论无害通过权42.被盗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43.中国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国际法问题44.海盗惩治的国际法问题45.关于条约保留问题的分析。
UCP600与我国信用证法律适用的若干问题
UCP600与我国信用证法律适用的若干问题作者:娄钰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02期2005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参照UCP500(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号》),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填补了我国信用证立法的空白。
然而,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UCP600(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600号》),使《规定》赖以参照的标准有了改变,本文将从《规定》的适用范围、议付、单据的审查标准和以及银行就不符点的处理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信用证下的有关当事人应如何利用UCP600惯例,适应我国刚刚颁布的目前还难以完善的信用证立法。
一、我国审理信用证纠纷案《规定》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1.《规定》的适用范围。
《规定》的第一条规定把UCP500下整个信用证交易的环节,包括信用证开立、通知、修改、撤销、保兑、议付、偿付等产生的纠纷都纳入了其调整的范围,这是符合UCP500的有关规定的。
但是,在UCP600下,信用证运转的整个环节并不包括“撤销”环节。
2.关于“议付”。
虽然我国的《规定》没有明确给出“议付”的定义,但它在前言中明确表明“参照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相关国际惯例,结合审判实践,就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的有关问题,制定本规定。
” 并在第一条表明《规定》适用与信用证的“议付”环节。
这表明《规定》也同意UCP500规定的“议付是给付对价”的行为,而至于何谓“给付对价”,在实践中常常被误解和利用。
而从UCP600第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相符交单”和“融资”这两个行为才构成了完整的“议付”。
3.单证审查标准。
根据《规定》第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中采取的单证审查标准是“表面上相符” 和“实质一致”;而UCP600采用的审单标准是多重的,对运输单据、商业发票和保险单据,采用的是“严格相符”,而对于其他单据采用的是“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
国内信用证内容详解
6
10
交
收
单/
款
委
通
托
知
收
款
4 通 知 信 用 证
$
受益人开户行 委托收款行 通知行
一、国内信用证业务简介
(六)国内信用证业务收费
名称
基准价格
授权浮动幅度 类别 备注
开立
金额的0.15%,最低100元 上浮不限,下浮
一般修改
100元/次
增额修改
金额的0.15%,最低100元
通知(修改通知) 50元介 二、国内信用证业务的发展情况 三、国内信用证业务营销
一、国内信用证业务简介
(一)概念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No.600》(UCP 600):“信用证” 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 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 单予以交付的确定承诺。 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银发 [1997]265号):国内信用证是指开证行依照申请 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 付款承诺。
证
一、国内信用证业务简介
(四)国内信用证业务应遵循的原则
开证行第一性付款的原则 信用证独立运作的原则 管单不管货的原则
一、国内信用证业务简介
(五)国内信用证业务流程 -国内信用证业务相关术语定义 开证申请人 :根据买卖合同所规定的付款方式提出开立
信用证申请,并承担支付信用证款项义务的法人或其他经济 组织。
三、国内信用证业务营销特点
(三)国内信用证业务的营销 1、关于目标客户的选择: 总行级或分行AA级企业
贸易公司 银行承兑汇票结算量大的企业 行业龙头企业 外资公司
三、国内信用证业务营销
2、主要卖点 一是国内信用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均具
信用证项下的银行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信用证项下的银行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摘要当前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了信用证业务的充分发展,使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的结算方式和重要的融资方式。
信用证不仅提高了贸易双方的交易达成率,降低贸易风险,也为银行带来了高额的利润。
由于信用证自身的缺陷和不确定性,银行在享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常见的风险,例如欺诈风险、审单业务风险、操作风险、融资风险、法律及监管制度风险、政策风险等。
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银行必须认真分析识别,同时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正确防范风险,从而保护自身利益。
本文基于信用证的特点和银行责任,对银行将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信用证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商业信用危机频发导致贸易双方互不信任,极大地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应运而生。
用较为可靠的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信用证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种安全付款的保证,也反过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是伴随着信用证拒付率的不断提高和其他贸易结算方式的发展,自九十年代起,信用证使用率开始逐渐降低。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获取资信报告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使用信用证进行国际结算,而更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采取保理、赊销等方式进行结算和融资。
信用证的使用逐渐面临危机,也给银行带来了各种风险。
一、信用证项下的银行责任及审单原则(一)信用证项下的银行责任开证行一般情况下为进口地银行,进口商应开证行的要求,交纳押金和手续费后申请开证,开证行接受开证人的委托,依据开证申请书的各项条款,及时、正确地开立信用证。
信用证开出后,第一付款责任由开证行承担,对信用证独立负责。
此外,开证行还应承担独立的承付责任。
通知行的责任是受开证行的委托,向受益人的银行通知或转交信用证,一般情况下为出口地银行或开证行的代理行,通常与开证行有业务往来。
通知行的责任,仅仅是“合理谨慎”地审查被通知信用证,且审查只要满足“表面相符”原则。
法学论文参考题目【各种论题大全】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刑法方面1.论转化犯2.论“携带凶器抢夺”3.论“限制加重”的数罪并罚原则4.论危险犯的终止5.论结果加重犯6.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7.论原因自由行为8.论我国刑法中的定量因素9.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存废10.论社会危害性标准11.论婚内强奸12.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13.论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方面14.论持有行为的性质15.论吸收犯之存废16.罪刑法定原则探析17.不作为犯罪研究18.刑法因果关系研究19.单位犯罪适用中若干问题分析20.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21.中外刑法中犯罪预备之立法比较22.共同犯罪中身份犯问题研究23.牵连犯中若干问题研究24.正当防卫中若干问题研究25.死刑问题研究26.交通肇事罪研究27.重大责任事故罪研究28.侵占罪研究29.贪污罪研究30.受贿罪研究31.合同诈骗罪研究32.金融罪研究33.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34.走私罪若干问题研究35.论职务侵占罪36.关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探讨37.计算机犯罪研究38.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39.校园财产犯罪原因分析40.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41.职务犯罪研究42.女性犯罪原因分析43.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44.暴力犯罪现象分析45.略论犯罪未遂46.紧急避险研究47.共同过失犯罪初探48.试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49.吸收犯问题研究50.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51.罚金刑问题研究52.转化犯问题研究53.包容犯问题研究54.结果加重犯问题研究55.法条竞合问题研究56.持有型犯罪研究57.目的犯问题研究58.略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59.赦免制度研究60.罪名法定问题探析61.危险犯研究62.行为犯研究63.洗钱犯罪研究64.保险诈骗罪研究6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66.强迫交易罪研究67.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68.非法拘禁罪研究69.安乐死问题初探70.绑架犯罪问题研究71.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72.聚众斗殴罪研究73.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74.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75.非法持有毒品罪研究76.斡旋受贿问题研究77.介绍行贿罪若干问题研究78.贪污罪的共犯问题研究7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研究80.滥用职权罪若干问题研究81.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82.徇私枉法罪研究83.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若干问题研究84. 罪刑相适应论诉讼法方面1.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定位2.论“以事实为根据”与证据裁判原则3.暴力取证罪的立法完善4.程序性制裁与刑讯逼供的遏制5.论上诉不加刑原则6.关于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7.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发展前景8.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兼与保释制度之比较9.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0.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12.公益诉讼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问题研究13.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14.答辩失权制度研究15.中美陪审审判制度的比较16.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7.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研究1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19.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权利研究20.自认制度研究21.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研究22.论民事诉讼的法院调解原则23.证据概念的重构24.论公开审判制度25.传闻证据规则研究26.论证明责任的分配27.论民事诉讼的自认28.论司法认知29.论推定30.论诉讼保障制度31.论正当当事人32.论民事撤诉制度33.论缺席判决34.论执行回转35.诱惑侦查研究36.刑事缺席判决探讨37.专家法律意见书之地位探讨38.证人拒绝作证之成因与对策39.沉默权存废之探讨40.诉讼外解决纠纷机制探讨41.辩诉交易在中国存废之探讨42.民事执行难之成因与对策43.公诉转自诉制度探讨44.举证时限探讨45.论判决的既判力46.辩诉交易问题47.证人作证研究4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49.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比较研究50.证明标准探讨51.司法公正探讨52.民事检察制度研究53.民事再审程序研究54.公益诉讼探讨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方面1 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2 对环境权性质的思考3 论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 论环境刑法的特点5.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6.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析7.水污染防治法执行问题研究8.《环境保护法》修改若干问题的一点思考9.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研究10.环境与国际贸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11.环境法的经济分析12.论环境法的价值内涵13.《森林法》》修改之法律思考14.论我国环境法的制度设计15.论环境权(或公民环境权/环境物权)16.论土地发展权17.论环境(保)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或论区际环境关系的法律调整18.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造19.能源法律问题研究20.论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与保密条款21.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问题研究2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构建23.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研究24.农民劳动法律保护研究2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6.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27.我国劳动诉讼制度研究28.WTO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完善29.农地承包经营合同法律问题研究30.论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立法结构31.论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32.论劳动集体谈判(协商)制度33.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34.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35.论政府或公用采购的经济法调整36.论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37.公营企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政策研究38.农村土地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39.论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调整40.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41.工伤赔偿法律问题研究42.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43.信用立法问题研究4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归责问题研究45.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46.证券法之虚假陈述制度研究47.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研究48.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研究49.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研究50.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研究51.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52.信托的法律的性质研究53.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研究54.证券交易所法律制度研究55.金融创新与法律制度研究56.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57.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58.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59.可转换债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6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61.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62.经济法主体探讨63.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4.个人所得税法探讨65.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6.反垄断法研究67.政府采购法研究民商法方面1.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利益平衡与制度设计角度2.试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3.论网络空间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4.确立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的法律思考5.试论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完善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7.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8.论居住权9.公司破产制度研究10.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11.论有限合伙12.论一般人格权13.论信赖利益14.论债权物权化15.论所有权保留16.中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17.家族型企业法律问题规制18.浅议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的权源结构与运行19.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之法律问题研究20.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初探21.职工参与公司控制之法律研究22.浅议一人公司23.论独立董事制度24.公司创立大会法律制度研究25.公司治理机构的法律规制26.公司治理的法律地位27.对破产法的几点思考28.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29.对我国公司法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思想30.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几点思考31.论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权的保护32.公司经营者的责任33.相互持股的利与弊及其法律调整34.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35.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36.公司利益分配中的法律调整机制37.职工参与制度研究38.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效力的探讨3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出资法律规制及其优化40.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1.股权转让42.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43.公司对外担保44.董事会制度45.股东的表决权46.破产监督人制度47.公司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48.旅游合同法律问题研究49.论合同履行中的”经济合理”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50.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51.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52.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思考53.论商号的法律保护54.完善我国继承法的法律思考55.空间权的法律研究56.关于角色的商品化权探析57.关于完善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思考58.论我国村的民事法律地位59.占有制度与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60.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61.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62.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63.论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64.关于协议离婚问题的研究65.婚姻关系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探讨66.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思考67.论配偶权制度68.论夫妻约定财产制与交易安全69.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研究70.无效婚姻及其确认有关问题探讨71.扶养制度研究72.离婚原因及其法律规制探讨73.分居制度74.离婚损害赔偿制度75.亲子关系76.结婚制度77.论继子女78.继承权79.转继承80.我国民法结构安排研究81.论我国物权立法的原则(或其中某一原则研究)82.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83.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利益保护84.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的效力85.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86.论共同危险行为87.论作品88.TRIPS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研究89.权利穷尽研究90.反向假冒与商标淡化研究(可选其一)91.植物新品种权研究9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多学科题目)93.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与对策94.小议使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判断依据95.驰名商标若干问题研究96.论保护商业秘密制度中的竞业禁止规定97.论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98.论电子数据库的法律保护99.论域名抢注及其法律对策100.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101.人身保险中的如实告知义务102.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103.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104.保险利益原则研究或者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05.论人身保险合同或保险合同法律特征研究106.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107.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108.确立我国的有限合伙的立法思考109.试论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10.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析111.雇主责任研究112.离婚标准问题探讨113.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114.校园伤害案件学校责任基础及形式研究115.政府科技管理立法初探116.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117.论民法典的逻辑结构118.合同之债的相对性弱化研究119.论贞操权120.交通事故责任研究121.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122.物权行为研究123.无因管理研究124.论作品125.侵犯著作权认定规则研究126.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127.论植物新品种权128.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冲突研究129.商标淡化侵权研究130.论知识产权的无形性131.授予发明专利之条件研究132.保险法原则研究133.论保险合同134.保险利益研究135.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之比较研究宪法与行政法方面1.宪政与司法审查2.公民权与人权3.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4.资格罚研究5.听证制度研究6.论村民自治7.选举制度的完善8.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及其实现9.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10.当代中国的变迁与宪法发展11.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保护12.WTO与中国行政主体的发展研究13.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建立14.行政许可公正性问题探讨15.论行政调查16.行政效率机制的行政法保障17.公共工程采购若干问题研究18.WTO规则与我国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19.行政公益诉讼初探20.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21.行政指导程序问题研究22.论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及其实现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24.略论公民罢免权25.论妇女宪法权利及其平等保护26.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完善27.论公民社会保障权28.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若干问题思考29.行政指导的定义及其法律规制30.行政征用补偿问题研究31.论行政解释的功能及其实现32.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33.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学思考34.论中国宪法的修改35.论法官保障制度36.论公民的知情权37.论市民社会中宪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38.农民平等权问题研究39.可持续发展与宪法价值的嬗变40.法治下的中国地方分权41.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42.行政强制中的比例原则研究43.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研究44.论高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45.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46.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7.论国家赔偿的范围48.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9.WTO下中国行政法的发展50.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51.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52.论我国的宪法监督53.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54.析网络下的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和限制55.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56.论行政合同57.违宪审查模式与中国的选择58.行政法治与行政自由裁量权59.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60.公民劳动权初论61.收容遣送制度探讨62.非典时期问题的反思63.民工权益法律保护64.违宪审查制度65.村民自治法律问题探讨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论文题目论题方向序号法理学方向 1 论法治与社会公平法理学方向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理思考法理学方向 3 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法理学方向 4 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 5 论程序公正法理学方向 6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认识法理学方向7 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法理学方向8 论依法执政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法理学方向9 论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法理学方向10 论法律推理法理学方向11 法理的含义和意义法理学方向12 论司法公正与效率法理学方向13 社会公平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法理学方向14 关于法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法理学方向15 "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16 论公平正义与执法法理学方向17 中国立法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宪法方向 1 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地位宪法方向 2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宪法方向 3 论思想自由权宪法方向 4 论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与完善宪法方向 5 关于我国宪政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宪法方向 6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宪法方向7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8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9 论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宪法方向10 宪法法院监督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宪法方向11 论我国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宪法方向12 完善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宪法方向13 关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思考宪法方向14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宪法方向15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宪法方向16 论男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宪法方向17 美国、法国和中国宪法监督模式之比较宪法方向18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宪法方向19 论宪法的司法化宪法方向20 论迁徙自由权宪法方向21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宪法方向22 论中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完善宪法方向23 论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及模式选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1 论我国行政法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2 论我国行政立法体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3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4 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5 行政处罚程序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6 论行政强制措施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7 行政赔偿范围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8 行政指导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9 行政复议的范围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0 论行政诉讼法律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1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2 论具体行政行为的约束机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3 论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4 论行政诉讼的参加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5 行政侵权责任问题探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6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行为的性质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7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8 论行政诉讼的管辖问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9 论行政诉讼判决种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0 行政诉讼判决与行政诉讼裁定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1 论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2 关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3 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4 关于行政征收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5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6 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7 论无效行政行为的后果及其认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8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9 程序合法性的法律要求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0 行政执法的公开化、统一化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1 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2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3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史方向 1 论我国古代法的特征。
论信用证欺诈及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概述
信⽤证已成为国际⾦融和贸易领域⼴泛采⽤的重要⽀付⼿段。
我国有关信⽤证的司法案例不断增加。
本⽂介绍了信⽤证欺诈的种类,信⽤证的欺诈例外制度的理论和判例,以及信⽤证欺诈的司法救济问题。
借以探讨中国在信⽤证欺诈⽅⾯的⽴法和司法问题。
1 信⽤证的欺诈1.1信⽤证欺诈的定义。
1.11对于信⽤证欺诈的含义在UCP中没有信⽤证欺诈的规定。
国际商会UCP500没有对欺诈下⼀个定义,也没有对信⽤证欺诈作出规定。
⾸先UCP500没有像UCC5那样有专门的定义章节。
因为国际商会负责制定UCP500的银⾏技术委员会在经过尝试和努⼒之后认为,“很清楚,在统⼀惯例500中提出⼀个明确的术语章节是⼀个可怕的尝试。
”其次是因为“这将引起许多国家委员会之间的争议,⽽且不能保证对这些定义的下法能取得国际间的⼀致意见,所以这个尝试被放弃了。
”因⽽UCP的从过去到现在的各个版本中也没有关于欺诈的定义或规定。
1.12 信⽤证欺诈在英美法和⼤陆法中的定义在英美成⽂法和判例法对对信⽤证的欺诈部专门下定义。
因为英美两国的法官认为在判例中下定义是⼀件危险的事情。
所以在英美,⼀般的把民商事判例通⽤的欺诈定义适⽤于信⽤证欺诈的定义。
即欺诈是“任何故意的错误表述(misrepresentation)事实或真相以便从另⼀⼈处获得好处。
”在black‘s law dictionary (布莱克法学字典)中关于欺诈的定义是:有意的曲解真相以便其他⼈依赖该曲解的真相从⽽从他⼈处获得本不属于他⾃⼰的有价值的事物或某种法律上的权利。
通过语⾔或⾏为,通过说谎或错误的引导造成法律上的损失。
有时欺诈和恶意(bad faith)是同义词。
⼤陆法国家法院也⼀般的适⽤民法上的欺诈概念来界定信⽤证的欺诈。
1.2 信⽤证欺诈的种类信⽤证欺诈的种类多种多样,结合本⽂按照学理上的主体来分可分为以下⼏种。
即受益⼈做出的欺诈和第三⽅做出的欺诈,以及买⽅所进⾏的欺诈。
1.21由受益⼈做出的欺诈受益⼈做出的欺诈是信⽤证欺诈中最为常见的欺诈,其表现形式为伪造单据和伪造、变造信⽤证。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适用问题研究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适用问题研究摘要:信用证支付方式中,严格执行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只关心单据而不关心买卖合同,这就滋生了”欺诈”的土壤,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应运而生。
本文针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助于完善我国信用证制度,充分发挥信用证在国际交易中的支付功能。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例外适用实质性欺诈一、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难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对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原则的一个挑战。
对此,法律很难做出一个适当的平衡。
这就导致了该原则在适用上存在诸多难点。
(一)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界定标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欺诈都可以归入”欺诈例外”所认可的欺诈。
对欺诈程度的合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界定欺诈程度的标准太低,会丧失信用证的巨大活力,严重损害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相反,界定标准过高,则会使开证申请人或者银行无法寻求救济,近似于鼓励欺诈。
一般认为”欺诈例外”所认可的欺诈是实质性的欺诈、严重欺诈。
从双方利益平衡来出发,只有实质性的、严重的欺诈才能排除独立性条件的适用。
但是,对于”实质性欺诈”,并没有明确的构成标准,这就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这很有可能造成信用证例外原则的滥用。
(二)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举证难题如果法院对于举证的要求过于宽泛,则会极大的损害银行的信誉,对国际贸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各国对于信用证欺诈举证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美国1995年修改过的《统一商法典》(ucc)第5-109条的官方评论就要求开证申请人提出”确定无疑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声称该种救济方式是正当的。
但是,鉴于信用证自身的特点,受害人往往很难找出实质性的,”确定无疑”的证据维护自身权利。
同时,这种证据还必须要银行知晓。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适用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申请开证行拒付,银行享有拒付权;二是申请法院禁令。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银行也需要承担举证责任,但是银行的举证责任到达什么程度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国备用信用证欺诈的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备用信用证欺诈的法律问题研究[摘要]备用信用证(Standby Letter of Credit)这一集担保、支付、融资及相关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金融工具,因其用途比较广泛且运作比较灵活,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得以普遍应用。
但是由于备用信用证具有的独立抽象性原则也使得行为人更容易实施诈骗行为。
在我国,防范备用信用证欺诈风险涉及的有关法律和司法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立法和司法解释的不足,具体程序上的冲突等,需要我们从立法上去思考相关法律依据的完善,司法实践上法官对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把握。
[关键词]备用信用证;欺诈;法院禁令在当今社会奉行“无担保,无交易”的情况下,备用信用证的优越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由于其本身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备用信用证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是,备用信用证的独立性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是备用信用证得以存在并具有生命力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又为受益人进行欺诈性索款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破坏了法律机制追求的公平价值。
因此,适当界定欺诈的概念,实务中把握好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尺度,完善备用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对于处理备用信用证业务及纠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备用信用证欺诈的定性问题研究(一)备用信用证欺诈的定义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第511号出版物《UCP400和UCP50O的比较》在谈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倾向时解释说:“由于跟单信用证业务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为顺利开展此业务,银行必须发展能赢得其客户和代理行信任的有关惯例。
诈骗、不诚实或疏忽的行为总是难以长久的,而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银行标准实务。
跟单信用证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体现了诚实和信赖的原则。
”①因此,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从过去到现在的各个出版物中都没有关于欺诈的定义;《国际备用证惯例》(ISP98)既没有对欺诈下一个定义,也没有对备用信用证欺诈作出规定;②在英美成文法和判例法中也没有对备用信用证的欺诈作专门定义。
论信用证的法律适甩
1 . 美国
美国以大 量 的判例 调整 信用证 的法 律适 用。 1 9 9 5 年, 美 国统一 州 开证行可 以随时在不事先通知 受益人 的条 件下撤销信用证 , 因此开证人 法委 员会、 美国法学 会在重 新修订 《 统一 商法典》时, 以 示范 法的形 式 与受益 人用证 送达 将大量 判例 所确 立的关 于信用证 法律 适用的 基本原 则确立 下来 , 供 各 受益人 时, 在开证 行与受 益人 间成 立特殊 合同关系。 在该合 同关 系中开 州采用。 其 中第五编对信用证做 了规定 。 其基本 内容为 : 第一, 允许 当事 证行 依据 单证 一致 、 单一致 即严格相 符原则审单后 , 则承担无条件 付款 人的意思 自治。 当事人的 自 主选择 可以是专 门就某 一问题订立的特 别协 义务。 开证行与 中间行的法律关 系, 在信用证业务 中, 中间行主要是通知 议, 也可以是信用证、 保兑书或其他承诺 中的一个法律选择 条款。 第二 , 受益 人付款 的银行 、 受益 人提 示单据 后议付 货款 的银 行以及保证 银行 冲突规范指 引的某一法域 的法律不包 括冲突法 , 排 除了反致 、 转致 的存
他 文件为基础 确定的委 托代理合 同关系, 是最 基本的信用证 关系, 开证 制 度虽有重要 的参 考价值 , 但也不是唯一 的选择 。 行 向受益人 承担独 立的 , 最终 的付 款义务。 开证 申请人和 受益人 以信用 ( 三) 国外对信用证法律 适用的观点
证 为基础 形成法律 关系, 信用证 的类型不 同, 当事人之间的关 系也 是不 同的。 当信 用证是可撤销信用证 时, 在其他银行 付款、 议付、 承兑以 前,
于不受重视 的地 位。 我国关于信用证 法律适 用的立法 目 前也还 处于空白 状 了明确 规定 :“ 《 跟 单信用证统 一惯例》 作为一 套规 则, 适用于所有在其 态, 因而我国有必要借鉴和吸收 国际和其它国家的先进立法, 构建我 国 信用 文本中明确表 明受本惯例约 束的跟单信用证 ( 包括在其可 适用范围内的 证的法律适 用立法。 备用信 用证 ) 。 ” 因此 从理论 上说 , 信用证关系的 当事人可以选 择适用 , 【 关键 词】信用证 ; 法律适用; 当事人意思 自 治原则; 最 密切联 系原则 也可以 排除 适用 。 目前世 界各 国法院 都将 U C P 6 0 0 视 为处 理跨 国跟 单 信用证 的准则。 但 是它仅规范 了信用证法律适 用中实体法的 确定 , 对 于
从美国《统一商法典》有关信用证欺诈例外的规定看我国信用证立法的完善
摘
要: 信用证 的欺诈例外原则 , 作为对信用证独立性原则 的一种适用上的例外 , 已成 为一种惯例并 得到 国际
社会 的普 遍认 同 。首次从立法上规定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的是美 国《 统一商法典 》 5 , 第 篇 本文在 对该法典第 5—
19条有关信用证欺诈例外 的规定进行 分析和研 究的基础上 , 明了这些规定 对完善我 国信用证立法 的借鉴意义 。 0 说 关键词 : 统一商法典 ; 信用证 ; 欺诈 例外
●法学理论 与实践研 究
从 美 国《 一 商法典》 关信 用证欺诈 统 有 例 外 的 规 定 看 我 国 信 用 证 立 法 的 完 善
马 迁 , 李 茂2
(. 1郑州大学 法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0 5 ;. 5 0 22 河南师范大学 法学 院, 河南 新 乡 4 30 ) 50 7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9 信用证欺诈例外 的规定 , U C 原 C 5是在第 5— 14条( 开证人作 出兑付 的义务 和权利 ; 1 “ 取得补偿 的权利 ” 中规定 的… , ) 而修订后 的 U C C 5是在第 5 19 条 ( 欺 诈 与 伪 造 ” 0 “ )中 明 确 加 以 规 定 的 J 3 ”。从新 旧两 个 条 款 的 规 定 来 看 , 们 既 有 它 相似 的 内容 , 也有 不 同 的规 定 。其相 似 之处 在 于 , 它 们都 表 达 了这 样 一层 意思 , 在单 据 存 在 欺 诈 的情 即 况下 , 除非提出兑付要求的是议付银行或其他正 当 持票人 , 开证人可依善意选择兑付 , 但有管辖权的法 院可以禁止此种兑付 。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21 0 1年 l O月
第2 5卷 第 5期
信用证止付与我国立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D 9 1 F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 0 2 (0 6 1— 0 0 50 2 0 )0 07— 0 3
信用证 作 为 国际贸易 中重要 的支 付 工具 , 口前
已经 成为 国际 贸易结算 中的主 要手段 。通 过信 用证
行等 等 。每 个环 的差 错 都会 导致 信用证 交 易无 法
顺利 完成 。
提 出来 的,但被 裁定停 止付款 的一方 一般 不是案 件 的当事人 。而 是与案件 有利害 关系 的第三人 , 即开
证 行 ,保 兑行 ,议 付行 等 。c 、信 用证 止付 的 目的
信用 证本 身是 为 了排 除 买卖双方 的信 用 危机 和
融 资的 需要 才发 展起来 的 ,但 由于 以上三 点信 用证 制度 的缺 陷,给 了不法 分 了种种 町乘之机 ,利用 信
用证来 达 到其 实施金 融欺诈 的 目的 ,使独 立抽 象 原 则成 为滋 生信用 证 的温床 。… 果 过 分 的强 调独 立 如
是行 为 不是财产 ,而是暂 时 或永久性禁 止银行 履行
度上 能克服抽 象独立 原则 负作 用和抑 制信 用证欺 诈 的措施 。 为此 ,一 此英 美法系 国家 的判例 和成 文法做 了 适 当的规定 ,在肯定 并维护信 用证独 立性 原则 的前 提 下, 当单证 表面相 符 ,但存 在欺 诈的情 形下银 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 对信 用 证 采取 止付 措 施 时加 强 了对 善 3 意第 三 人 的 保 护根 据 U CC59 .5的规 定 , 当 单证 表
证止 付制度 及 司法 实践相 关 问题进行 研究 具有 理论
论我国备用信用证立法的完善
合同的属性 , “ 这 为独立担保 的存在 提供 了合法存 在的空间 ”
@
。
2独 立 性 担 保 的适 用 范 围 .
在承认独立性担保合法性 的同时 ,我 国独立性担保 的适 用范围受 到限制 。负责解释担保法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们认
以及 申请人 的主体资格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是合格 的开证 主 体 , 开 证 行为 也 要 受 到一 定 约 束 。 其
律禁止开立银行担保 的规定 .借 用信 用证的形式实 现独 立担
保 的功 能 。①
( ) 二 相关 行 政 规 章
理论上备用信用证是一种独立性担保。但在中国人 民银 行于 1 9 9 6年 对《 内机构对外担保管 理办法》 以下简称 《 境 ( 办 法》 出台以前 , ) 法律文 件中并 没有 明确规定 。办法》 《 第一次 明 确 了备 用信用 证的合法性 。另外 ,9 8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颁 19 布了 《 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 细则》 以下简称 《 境 ( 细 则》 。 )
备用信用证在法律性质上具有独立担保 和信用证 的双重 属性 。 这决定了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 、 备用信 用证与独立
担 保 有 许 多 共 同 的 规 则 。 前 者 如 U P o 、美 国 统 一 商 法 典 C 5 o《
1 办法》 细则》 . 《 和《
( )对 外担 保 ” 1“ 的含 义
Ma. 0 6 r 0 2 V 1 o3 o . N . 3
第 3卷 第 3期
论我国备用信用证立法的完善
我国电子信用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 电子信用证存 在问题 的分析 , 以利于我 化 通关 试 点 。 国对外贸易中电子信 用证 的运 用, 促进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 。
关键 词 : 电子 信 用 证 : 学 技 术 ; 际 贸 易 科 国 ( ) 国 电子 信 用 证发 展 现 状 。 内 二 我 国
买方凭单据 向承运人收取货物 。
( ) 一 建立政府激励 与监督机 制, 电 使
时 代 , 它覆 盖 整 个 世 界 的 绝 大 部 分地 区 , 了以电子结算为手段 的贸易方式, 从而开 子信 用证 应 用 更 加 广 泛 。 扩 大 电子 信 用 为
各企业之 间开始在互联 网上进行 商业活 展 电子信用 证的各项业 务。值得 一提 的 证的使用 范围, 政府有关 部门应制定或 出 动, 网络化运 作的信用证 由此产生 伴随 是: 2 0 在 0 0年 9月, 国内的第一张有纪念 台一些激 励与监督机制 以刺激 国内信 用 着 电子技术 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化的深入 , 价值 的网上 人 民币信用 证 由招 商银行开 证健康快速 的发展 。 国政府应建立奖罚 我 高效率、低成本 的电子信用证备受青睐 , 出了。 由电子 商务公 司主导的电子信用证 制度 , 类似于 淘宝 网上 的信誉 星级 , 等级 频繁地应用 于各 国间的往来。 改革开放 业务实践中, 在 我国典型的网站 是贸易担保 为 星 ( 星 、 星 、 星 、 一 二 三 四星 ) 钻 ( 钻 、 、 黄 初期 , 国就同时推出了商业汇票和 国内 网。 我 该网站是有专 门部 门负责网站的推广 蓝 钻 、 红钻 ) 皇 冠 制 度 。 买卖 双 方 进 行 初 、 信用证, 由于当时经济发展落后和 国内信 和宣传 、 客户资金的管理 、 技术 维护 。 各贸 次贸 易, 完成 交易活动后 , 双方各 自于贸 用证的不健全 , 使得国内信用证没有实质 易担保网的运作程序大体相 同, 具体操作 易过程 中对对方 的信 用、 务、 服 货物质量 性的展开。 到 19 直 9 7年 8月 1日, 由中国 如下: 买方在 网上填写的“ 信用保证书” 必 等方面进行 一个等级评定 , 只有在各方面 人 民银行制 定颁布 的《 国内信用证结算办 须是按照贸易合 同的内容如实填写 , 由 的评分 中 占有优势 ,该企业才 能脱颖而 并
国际法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指南
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之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 论信用证的基本原则(如独立性原则、单证一致原则) 论信用证交易的欺诈风险 国际经济法的宪政化 论法律的经济分析 浅谈现代消费法及其相关问题 涉外经济合同争议解决的方法 试论国际贸易支付的新方式—国际保底 论国际贸易支付工具—信用证 浅析我国商标权领域的平行进口 浅谈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 试论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试论提单的法律性质 论共同海损的发展趋势 论海上保险的代位求偿权 关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保函制度的思考 海运承运人的责任限制制度 无效果,无报酬原则浅论 论知识产权地域性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影响 试论《伯尔尼公约》的国民待遇原则 试论TRIPS最惠国待遇原则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影响 论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平行进口的经济和法律分析 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公共健康和专利保护 试论数字网络时代版权的国际保护 试论数字网络时代著作邻接权的国际保护 试论商业秘密善意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析软件许可合同 析专利国际许可合同 析版权国际许可合同 析商标许可合同 析特许经营合同 试论国际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法中的待遇标准问题分析 国际投资法中的国民待遇与投资自由化的关系 国际投资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 国民待遇与投资准入的关系 国民待遇原则及其发展在我国外资法的适用 论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发展 论国有化理论的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国有化理论及实践的影响
论条约解释规则中善意解释原则的适用 论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 论外层空间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论外层空间商业活动法律体系的构建 论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论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 论外交保护的条件 论有关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 论公海上的管辖权 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 论国际环境法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论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保护 论欧洲法院与欧盟法发展的关系 论条约解释原则中条约目的及宗旨的认定 论法中的替代国制度 反倾销中反规避问题探微 试论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完善 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 浅论WTO规则下代表第三国的反倾销行动制度 试论中国反倾销实体法 试析反倾销法中的损害确定机制 论海上运输承运人责任 试论记名提单的物权凭证性质 海运单问题浅论 论金融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影响 国际保险及其法律问题浅析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常设机构原则 浅谈中国关于设立外资旅行社的法律制度 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及法律规制 论归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法律规制 信用证欺诈及相关问题研究 浅析巴塞尔框架协议与我国银行监管法法律制度 论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论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 WTO体制下的最惠国待遇制度:原则,规则及挑战 论国际惯例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顺序 试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 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解约权 论国际货物贸易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刍议国际惯例 试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负担问题 国外反规避立法探究及对我国反规避立法的启示 浅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略论中国外资并购的若干法律问题 BOT投资模式及法律探讨
国内信用证业务风险防控分析
国内信用证业务风险防控分析作为国内贸易的一种结算方式,国内信用证在信贷规模控制、银票费用递增、贴现率级级攀升的背景下,逐渐被众多企业所接受。
下面是为大家的国内信用证业务风险防控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国内信用证对比银行承兑汇票的优势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都可以用于经济活动中买卖双方债权、债务的结算,同时可以代替现金完成货币的支付。
除了有支付结算功能外,和银行提供的其他支付结算产品相比,两者还有较强的融资功能。
不过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国内信用证还具有明显的优势。
1、国内信用证更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在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时候,对其他票据的审核流于形式或根本就无需提供,并且大多数银行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增值税发票、运输单据的审查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而申请国内信用证,在银行的审核上如同贷款的审核流程,更多审核的是合同内容与事实相符。
因此,两者虽然都要求有贸易背景,相比之下国内信用证更加强调商品交易履行合同的真实性。
2、可有效防范买卖双方套取信用和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是未来确定的一种信用结算工具,一经开出便与贸易合同相分离。
在实务中,买方一般在合约签订后尚未收到货物前以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在授信额度内要求银行承兑其开出的商业汇票,卖方一般将银行承兑作为贸易结算条件,取得汇票后无论是否发货均可通过贴现或质押的方式提前变现应收账款,银行不能有效地防范买卖双方利用承兑套取信用及资金。
而国内信用证中相关银行只在卖方提交合格单据后履行付款责任,可有效监督交易双方按对等原则履行双方约定的交易条件,防范贸易双方套取银行信用和资金。
3、国内信用证可有效规避票据伪造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由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后便可交给承兑申请人,由其自由转让。
在承兑行向对方银行办理委托收款的过程中,票据是脱离银行在外部运作的,这样就很容易被伪造、变造、克隆,给正当的持票人正常收款带来困难,同时使银行资金安全受到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信用证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支付方式,近20多年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目前,国际社会规范信用证业务的主要规则是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交易当事人一旦声明交易受其约束,那么该国际惯例就对交易各方具有约束力。
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惯例,它不宜规定本质上属于各国司法权范畴的问题,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也向来认为:例如信用证欺诈和禁令或止付令救济等问题是各国国内法处理的问题。
可见,国际惯例为国内法留下了处理信用证欺诈和救济问题的空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信用证的广泛应用,信用证纠纷亦有增无减。
我国法律关于信用证的规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并逐渐走向完善。
在刑事方面,刑法第195条对其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民商方面,2005年以前有关部门相继颁行了一些法律文件,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但是,信用证在我国的发展本身就较晚,有关法律规定也比较落后。
同时,相关立法层次较低、刑民衔接不良、缺乏救济制度和配套规定、规定本身存在不足之处等诸多问题已给我国企业和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立足于此,本文着重对我国信用证立法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展开阐述,同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对我国信用证立法的完善提供一些帮助。
目录摘要 (1)1. 信用证的概述 (1)1.1.信用证(L/C)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1)1.2.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 (2)1.2.1.信用证欺诈的种类 (2)1.2.2.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3)2. 我国信用证的立法现状 (4)2.1.有关信用证的刑事立法 (4)2.2.有关信用证的民事立法 (4)2.2.1.2005年以前公布的相关法律文件 (4)2.2.2.2005年最高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5)2.3.相关立法中的不足 (7)2.3.1.形式方面的不足 (7)2.3.2.实质方面的不足 (8)3. 完善我国信用证立法的一些建议 (9)3.1.形式方面的建议 (10)3.2.实质方面的建议 (10)结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6)论我国信用证的立法完善摘要:在当今的国际商业实践中,信用证(Lettle of Credit, L/C)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血液”,是普遍采用的付款方式之一。
[1]对此,发达国家已发展了较为完整的判例和规则,而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5条中,规定了信用证诈骗罪外,在民商法及相关的经济法规中,都没有对信用证予以专门规定。
相关立法的缺失必然带来司法实践的无所适从和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信用证的相关立法做进一步的完善。
立足于此,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信用证的有关知识、我国对信用证的立法现状及缺陷,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有利于我国信用证立法的完善。
关键词:信用证;法律适用;缺陷;国内立法;借鉴1. 信用证的概述信用证支付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用信用证支付的贸易也是举足轻重。
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交易人对信用证的基本知识并不了解。
下面作者从信用证(L/C)的概念、起源及发展等方面对信用证的一些基本常识予以介绍。
1.1.信用证 (L/C)的概念、起源及发展信用证(L/C)是银行(即开证行)依照进口商(即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对出口商(即受益人)发出的、授权出口商签发以银行或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保证在交来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时,必定承兑和付款的保证文件。
有关信用证的起源从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有说信用证在古埃及时即有。
有说信用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该法明确了商品与货币交换过程中可采用文字书写的信用证件,以表示交换双方的商业信誉。
到19世纪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证。
根据德国法学家卡尔·卢埃林以及亚利桑那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纽约联合国国际银行委员会UCP修订工作组代表Boris Kozolchyk教授的说法,第一宗涉及信用证纠纷的案例是美国的1804年发生的Robbins v.Bingham.国际商会在1930年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简称UCP),是世界各国调整信用证普遍适用的规则。
该惯例曾于1951年、1962年、1974年、1983年进行了多次的修订,1993年经过了第五次修订,并于当年出版了UCP500号出版物。
[2]UCP500号实施了十多年,由于银行、进口商等对UCP500号错误理解,约有70%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在首次交单时因不符而被拒付,严重影响了信用证在付款工具上的地位。
鉴于此,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商会巴黎年会上,通过了UCP600号,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1.2.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在近年来的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案件频繁发生,使进出口双方因此受到极大损害。
1.2.1.信用证欺诈的种类信用证使用中欺诈的表现形式各异,主要有:1、开立假信用证。
有些进口商使用非法手段制造假信用证,或窃取其他银行已经印好的空白格式信用证,或无秘押电开信用证,或假印鉴开信用证,使签字、印签无从核对,或开证银行名称、地址不详等。
如出口商没有发现信用证系假造而交货将导致钱货两空。
[3]2、“软条款”信用证。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是指信用证中规定的一些限制性条款,或信用证的条款不清、责任不明。
“软条款”使信用证的不可撤销性大大降低,因而对受益人非常不利。
这种“软条款”信用证可使开证申请人控制整笔交易,使受益人处于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地位。
“软条款”与善意的因进出口细节尚待最后确定的未生效条款不同,是买方故意设下的圈套。
买方为了达到骗得履约金、佣金、质保金后,使卖方公司拿不到装船通知和检验证书,不能发货及向开证行交单索汇的目的,往往在信用证中加列一些使信用证实际无法生效,卖方无法执行的“软条款”。
这种“软条款”信用证使信用证项下开证银行的付款承诺毫不确定、很不可靠。
信用证中常见软条款有:①信用证中载有暂不生效条款。
如信用证中载明“本证暂不生效,待进口许可证签发通知后生效”,或注明“等货物经开证人确认后再通知,信用证方能生效”。
②限制性付款条款。
如信用证规定,“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要在货物清关后才支付”,“开证行须在货物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支付”,“在货物到达时,没有接到海关禁止进口通知,开证行才付款”等。
③加列各种限制。
信用证中对受益人的交货和提交的单据加列各种限制,如“出口货物须经开证申请人派员检验,合格后出具检验认可的证书”,“货物样品先寄开证申请人认可”等。
④对装运的限制。
信用证中对受益人的交货装运加列各种限制,如“货物装运日期、装运港、目的港须待开证人同意,由开证行以修改书的形式另行通知”,信用证规定禁止转船,但实际上装船港至目的港无直达船只等。
对于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如卖方通过审查发现有“软条款”,应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与买方协商,要求改正,对信用证的“软条款”不予接受。
[4]3、伪造单据。
伪造单据是指单据(如海运提单)不是由合法的签发人签发,而由诈骗人或诈骗人委托他人伪造;或在合法签发人签发单据后进行篡改,改变单据中的有关内容,使之单证相符,骗取货款。
[5]4、以保函换取与信用证相符的提单。
以保函换取与信用证相符的提单主要有倒签提单、预借提单以及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的情况。
倒签提单是货物装船的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日期,但仍按信用证规定的日期签署装船日期的提单。
预借提单与倒签提单的不同之处在于,被预借的提单是在货物实际装船完毕前签发的,并将当天的日期记载于提单签发日期栏内。
倒签提单、预借提单均属于欺诈行为。
凭保函签发清洁提单时,隐瞒了船载货物本不清洁的事实真相,将不清洁的货物伪称清洁货物记载于提单上,将本应签发的不清洁提单伪称清洁提单签发,以骗取银行对结汇单据的信任,并骗取善意的收货人对单据和货物的信任,非法剥夺了收货人本应享有的拒收货物、拒绝承兑赎单的合法权利。
其目的在于,使本应违约而不能结汇的托运人得以通过非法手段,顺利结汇以逃避本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承托双方就货物的数量、重量或包装等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又无法对所装运的货物的实际数量进行再核实,此时凭保函签发清洁提单是商业习惯允许的变通做法,这不仅是使托运人得以顺利结汇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使货运程序得以顺利进行。
司法实践中已经有案例承认了此种善意保函的效力。
此时,承运人仍应对货损货差向收货人承担责任,但有权依有效的保函向托运人追偿。
《汉堡规则》即在一定范围内承认了善意保函的效力。
1.2.2.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中,严格执行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的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国际贸易中卖方以单据欺诈手段骗取货款的案件不断发生,如果固守这一原则,势必纵容这些诈骗分子,买方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追回货款的希望很小。
有鉴于此,为了打击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欺诈行为,不少国家的法律、判例对欺诈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原则,即在承认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原则的同时,也应当承认有例外情况。
如果在银行对卖方提交的单据付款或承兑以前,发现或获得确凿证据,证明卖方确有欺诈行为,买方可请求法院向银行颁发禁止令,禁止银行付款。
这就是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这一原则首先是在美国法院的判例中提出来的。
此外,在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国的法院判例也表明承认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2. 我国信用证的立法现状从整体来看,我国关于信用证的法律规定比较复杂、混乱。
以下笔者从刑事和民事两方面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2.1.有关信用证的刑事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6月发布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对信用证诈骗做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①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②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③骗取信用证的;④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6]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继承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中关于信用证规定的精神,并在第195条做出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①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②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③骗取信用证的;④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