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2、辽沈战役(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3、淮海战役(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4、平津战役(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解放战争的时间线和重要战役。
3.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
2.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
3.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的理解。
2.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询问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掌握解放战争的具体起止时间和重要战役。
3.活动讨论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针对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出解放战争的胜利关键因素。
4.知识拓展通过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5.问题回答对学生在讨论和拓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澄清相关疑惑。
6.小结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小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作业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短文,总结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时间线,掌握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并认识到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的重要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关键因素和对中国的影响的讨论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可以将学生展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理解。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教案
解放战争乐平中学:程琴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两大方面的要求:(一)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要求掌握: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
2.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标志、概况及其意义。
(二)关于战略决战,要求掌握: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简要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以及每一战所取得的成果。
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本课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阅读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分析、理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并与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所实施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选择主攻方向的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而1947年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人民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确立领导地位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大战役的胜利则奠定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课题: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挺进中原,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分析,并与近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主攻方向的选择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社NBA我历史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
③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时间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教学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阅读理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是何时爆发的?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战况如何?(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战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提问: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最早建立在什么地方?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农村,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革命恩局地要得到发展,要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解决农民的什么问题?(土地问题)2、指导学生回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实行过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①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恩泽油气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
教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过程;
2.使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对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解放战争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张解放战争的胜利场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师生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15分钟)
1.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介绍解放战争从发动到胜利的整个过程。
2.讲解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2.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辩论。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1.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总结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有所收获。
五、拓展(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作文。
2.引导学生多看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解放战争的了解。
以上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_模板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篇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丰南区大新庄镇大新庄中学王老师一、背景描述:1、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共两课即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意义深远。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努力。
国民党发动内战后,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过程,最后推翻了国民政府,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学生分析:(1)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且借用图片、音乐、视频资料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学生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初步学会在历史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合作探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②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③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①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②掌握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的变化情况,分析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能力。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历史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相关书籍,以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经过。
- 纪录影片:观看《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等历史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战争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事迹。
- 纪念馆参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战争纪念馆,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 └── 国民党的腐败与内部分裂
└── 三大战役特点与意义
├── 辽沈战役:战略转折点
├── 平津战役:包围分割战术
└── 淮海战役:中原战场的关键
```
板书设计采用树状图结构,清晰展示重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通过关键词和重点句的突出显示,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易于记忆和理解。同时,板书的设计应注重美观和趣味性,如使用不同颜色突出重点,或以图形辅助展示战役形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战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具体了解战略战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4.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战争胜利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增强学生对胜利意义的理解。
- 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的主动性和机动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胜利的信心。
3. 描述平津战役中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答案:平津战役中解放军的战术特点包括:
- 采用包围与分割相结合的战术,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
- 发挥了炮兵和装甲兵的优势,对敌方坚固阵地进行精确打击。
- 利用夜战和近战,减少敌方火力优势,提高自身攻击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青年教师优质课]
国民党军
430万
兵力
375万 365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兵力
280万
195万 130万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敌我力量对比表
机动 形 总 军队 兵力 兵力 势 人民 280 优于 主 解放军 万 敌军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国民党 军队
百色高中历史组
林媛媛
1、解放战争爆发于哪一年?1946夏 2、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形势 如何? 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敌我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中共领导 的人民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 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 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陈赓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谢富治 华东解放 陈毅 军主力 粟裕
三 军 配 合
两 翼 牵 制
西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三 军 配 合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 蒋介石2 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 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 事变。 ——毛泽东
55万多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平 津
52万多
华北 全境
陈长捷等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二、战略决战(1948、9----1949、1)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材教法一、本课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为本课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从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转变、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为本课难点。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启发学生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形势,分析理解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
2.紧扣教材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说明1947年土改总路线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3.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开阔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讨论明确:土地改革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插图“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进行宣传”,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一目,在讲授之前,先提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何时?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优势,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好等在人民军队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丧失。
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
由此导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本目需要讲清四个问题。
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加★的史料,并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_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_教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 ( !) 三大战役的结果及意义
* 课堂案例
!" #$%& $% ’(
上, 分析战略反攻具有可能性( 力量对比) 和必要性 ( 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 。 [ 教师活动] 中共中央为什么选择中原为反攻的 主攻方向?你知道关于中原的成语有哪些? [ 学生活动] 思考, 踊跃举例: 逐鹿中原、 问鼎中 原。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对这些成语的了解, 认识 到中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 威 胁国民党统治中心。 [ 教师归纳] 另一原因, 此地国民党兵力空虚( 联 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说明) 。 [ 教师活动] 外线作战的情况如何? [ 学生活动] 看图, 结合教材, 了解外线作战的概 况。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看图和教材, 了解外线作 战的状况: 三路大军呈倒品字型, 像三把尖刀, 插入敌 人的心脏。教师引导, 得出外线作战打破了国民党军 队的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 !" 其他解放区的反攻 [ 教师活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 其他解放区 的反攻( 内线作战) 情况如何?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 回答。 [ 互动与收获] 通过阅读教材, 掌握了内线作战的 情况。 教师引导分析, 得出: 通过一年的作战, 解放军在 内、 外线大量歼灭敌人, 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这一年, 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 历 史 转 折 点, 也是国民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 战略决战的胜利 ( $)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 教师活动] 战略决战的条件有哪些?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 思考归纳出战略决战的条 件。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阅读, 了解了战略决战的 条件。 教师引导分析: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 化,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中共中央抓住战机, 与 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 %) 三大战役的进程 [ 教师活动] 三大战役为什么首选东北?指导学 生看“ 三大战役示意图” 、 “ 三大战役简况表” 了解三 大战役的详细过程。 [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 结合图表, 了解三大战役 的详细过程。 [ 互动与收获]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 准确了解三大 战役的过程。教师引导分析三大战役首选东北的原 [ 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课后通过史学著作、 影、 视、 传说, 了解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 人物、 趣事有 哪些。在你身边活着的老年人, 如果经历过解放战争 这一伟大的历史场面, 请他给你谈谈他的切身经历与 感受。下节课大家互相交流。" ( 责任编辑* 王长礼) 三、 课后延伸
解放战争的胜利优秀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从转战到反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三大战役的胜利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发展过程: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产生的结果: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解放战争的胜利初中历史教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初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胜利原因;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2. 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2. 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解放战争胜利的纪录片,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与思考。
(二)学习与讨论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解放战争的章节,并在小组中讨论所得到的信息和团队合作的经验;3. 分组进行信息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介绍。
(三)概念解析4. 教师对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战争中各个重要节点与事件的意义;5. 教师讲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包括人民军队的英勇抗击、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
(四)案例分析6. 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解放战争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如渡江战役、平津战役等;7.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思考,组织小组内部讨论,并形成报告。
(五)思考与总结8.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小结,包括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胜利原因;9. 学生交流小结,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五、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小组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2. 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等;3. 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包括对解放战争的整体把握和逻辑性的表达能力。
六、课后拓展1. 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查阅更多与解放战争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发展与影响;2. 学生可组织参观纪念解放战争的相关场所,增强对历史的实地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达到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版新课程)(优秀版)
定州中学 历史组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两翼牵制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张家口 新保安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北平
北平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2、反攻展开及其意义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延安
孟良崮
西 安
三军配合
豫陕鄂
大
豫皖苏
南京
别
山
武昌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中原 华北 东北
西北
3、反攻的意义:扭转战局 走向胜利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时机的成熟 1948年7月
部别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280 优于 解放军 万 敌军
河北定州中学 薛伟强 改编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
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课堂教学设计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国内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板书第三节课题)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同学们请回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任务去分析)生:(回忆并回答)师: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反封建军阀的需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革命任务要“打倒地主阶段”,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改变减租减息的政策,实行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基本相同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土改的方向、方法并在土改总路线中明确了依靠力量,团结对象和革命的目的,请同学们看书第102页(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具体内容)师: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土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师:(引导学生阅读土地改革的意义)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广大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抗1.战略反攻的条件师:(出示敌我双方1947年力量对比表和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投影片:解放战争敌我力量变化情况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这一年我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12万,使敌基本丧失进攻能力,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
投影片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我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主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2.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师: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出示《1947年6月全国形势示意图》)指出:敌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两解放区,如此两个拳头都打出去了,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像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敌中原空虚,机动兵力下降,士气低落。
因此,党中央决定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引导学生看书)生:(归纳、掌握具体史实)师: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作战情况怎能。
(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师:(请同学在地图中填入下列内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豫解放军一部,进攻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呈品字阵势,像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师:解放战争第二年内线作战情况如何呢?(引导学生读课本并读图,把下列内容落实到图上: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结论。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对扭转全面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三、战略决定的胜利1.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师: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请哪位同学谈一谈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些方向?生:(思考并出示1948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从军队数量、军队士气、人心向背等方面回答)师:中共中央经过对形势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发动呢?(出示全国形势图)生:(思考并回答)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
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
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
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
(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
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生:(思考并回答)师: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缓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
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
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生:(分析、总结意义)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生:(思考、讨论、归纳)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
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
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