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00628763231126fdb111b.png)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泸州市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16篇)
![泸州市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183472a26925c52cc5bfb2.png)
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一、阅读《春日寄乡友》,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春日寄乡友王僧儒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两字的表达效果。
(4分)[答]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答]二、阅读《二月二日》,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辛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汉代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
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3分)[答]2.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答]三、阅读陆游《枕上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4分)[答]2.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四、阅读金人党怀英《月上海棠》,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月上海棠党怀英傲霜枝袅团珠蕾。
冷香霏、烟雨晚秋意。
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
带三两、飞鸿点烟际。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
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1.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答]2. 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70539efbe23482fb5da4c96.png)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2、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桂花西风(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cb01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8.png)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集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dd5dc70c998fcc22bdd10d60.png)
1、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 的伤感。 2、 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 答: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 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3.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言外之意 是什么? 答:作者对“万方多难”无能为力,只有作一首如《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既含 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又讽喻当朝昏君,如同蜀汉后主刘禅。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抱 负: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4、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
1、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 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
2、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 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 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1、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2分
答:影、雁、根、蓬。
2、“
辞根散作九秋蓬”
4分
答:“千里雁”
1
1 “九
秋蓬”
1分 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1分。
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 处。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ce0371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6.png)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6bfc7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9.png)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20道题汇总试卷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20道题汇总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f4d5145360cba1aa811dac8.png)
中考课外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71227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4.png)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啥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明白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实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明白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终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终一句,讲出全诗寄托了作者啥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啥修辞或写作办法,写出来啥内容,表达了啥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顾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日子疾苦,寄托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托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尽管不过些小小的州县官吏,然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尽管不过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解答此题,明白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日子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干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降尽见流莺。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5b252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e.png)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问答〔9训练5已用〕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答复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以下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9训练2已用〕钱起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9训练3已用〕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以下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A."蒹葭" 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宋〕*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
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以下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说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00628763231126fdb111b.png)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f00ce395901020207409cda.png)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6.(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7.(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答:(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分)答:、三、(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五.(6分)(1)(3分)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 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3分)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b154b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e.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a3e3c8f242336c1fb95e43.png)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龟虽寿》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过故人庄》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三、《题破山寺后禅院》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601543866fb84ae45c8d6f.png)
1.请说说你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理解。(2分) 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河边的芦苇上沾满白露,渲染了深秋萧瑟凄凉的气氛,也 表现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境。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诗中描写了深秋早晨,河边的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烘 托出深秋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境。
同时诗中还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 回曲折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执著追求。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
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
。
(1分)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
(2分)
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 (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 (2)示例:①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 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
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11.【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觉得近 在咫尺。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诗人与朋 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 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 别友人的 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 ③ 的人生态度。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 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 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03a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a.png)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1. 题目:《静夜思》作者:李白
诗词: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诗人独自一人,凝视着明亮的月光。
他对月亮感到吸引,并且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2. 题目:《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述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通过山川河流的连续无尽,传达了人类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3. 题目:《鹿柴》作者:王之涣
诗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首诗也是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一幅无人居住的空山景象,只能听到遥远的人声。
当夕阳的余晖照射进深林,景色反射到青苔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4. 题目:《登高》作者:杜甫
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登高途中的景色,用生动的描述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人生的苦难。
风声急促,天空高远,猿猴悲鸣,鸟儿归巢。
诗中还提到了滚滚而来的长江以及纷纷落下的枯叶,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以上是一些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请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中考古诗鉴赏方向:1.初步鉴赏诗歌的情感、语言和基本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思想情感的分析:1.根据诗中的意象确定诗歌的类型。
2.根据该类诗歌已知的情感类确定赏析对象的情感基调。
3.根据诗文内容将思想情感具体(具体的阐述)●诗歌常见内容和情感:1.咏古诗:多为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说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慨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2.战争诗:或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或表现舍生杀敌的壮烈;或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出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3.边塞诗:是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
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4.思乡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隐逸诗:往往表现诗人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表达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借景借物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节操。
●常见意象情感:1.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
2.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4.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坚强高洁。
5.芳草:伤春感时。
6.落花:感叹人生的无常,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7.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8.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
9.鸿雁:思归之意。
10.孤帆:孤独和思念之意。
11.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
12.栏杆:思乡、忧愁之意。
13.羌笛、胡笳:声音凄切哀婉,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4.阳关: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二、方法特色的分析:1.根据已知的方法、手法、艺术特点的种类分析赏析对象的特色种类。
2.根据诗文表达将手法、特色具体化(具体的阐述)。
●诗歌常见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双关(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使语句同时具有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夸张、对偶、对比、用典。
2.表达方式:(1)描写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此外还有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乐景抒哀情等。
)(3)其他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抑扬关系、衬托、正衬、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1.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释】:荜门,柴门。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2分)3.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4.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5.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6.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7.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9.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10.菩萨蛮[宋]高观国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下片写。
(2)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答案)中考古诗鉴赏方向:1.初步鉴赏诗歌的情感、语言和基本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思想情感的分析:1.根据诗中的意象确定诗歌的类型。
2.根据该类诗歌已知的情感类确定赏析对象的情感基调。
3.根据诗文内容将思想情感具体(具体的阐述)●诗歌常见内容和情感:1.咏古诗:多为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说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慨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2.战争诗:或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或表现舍生杀敌的壮烈;或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出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3.边塞诗:是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
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4.思乡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隐逸诗:往往表现诗人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表达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借景借物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节操。
●常见意象情感:1.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
2.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4.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坚强高洁。
5.芳草:伤春感时。
6.落花:感叹人生的无常,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
7.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8.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
9.鸿雁:思归之意。
10.孤帆:孤独和思念之意。
11.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
12.栏杆:思乡、忧愁之意。
13.羌笛、胡笳:声音凄切哀婉,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4.阳关: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二、方法特色的分析:1.根据已知的方法、手法、艺术特点的种类分析赏析对象的特色种类。
2.根据诗文表达将手法、特色具体化(具体的阐述)。
诗歌常见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双关(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使语句同时具有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夸张、对偶、对比、用典。
2.表达方式:(1)描写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此外还有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乐景抒哀情等。
)(3)其他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抑扬关系、衬托、正衬、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1.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释】:荜门,柴门(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2.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1,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现了诗人本诗后两句表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4.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5.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6.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