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合集下载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泥石流及其防治

泥石流及其防治
河谷型泥石流:其流域呈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
02 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有时沟谷中常年有
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区分。
03 山坡型泥石流:其沿山坡坡面上的冲沟发育,沟谷浅而短,
流域呈斗状,面积一般小于 ,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 积区直接相连。
1
单击添加文字
预防
1)地形条件 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 区,如图7-18所示。
图7-18 泥石流流域分区示意图
Ⅰ—形成区;I1 —汇水动力区; I2—固体物质供给区;Ⅱ—流通区;Ⅲ—堆积区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形成区和流通区广泛分布的厚度很大、结构松软、易于 风化、层理发育的岩土层,是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此外,泥石流流域地质构造对泥石流 也有影响,如断层、裂隙、劈理、片理、节理等发育程度和破碎程度,给岩层破碎创造了条件, 从而也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提供来源。 3)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出现 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因此,若要形成泥石流,就需要 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气温 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以及长时期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 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工程地质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地形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 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 的组成成分是水体和岩石破坏后的产物。泥石流 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它具有暴发突 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和破坏力极大的特点, 如图7-17所示。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6-5 泥石流

6-5 泥石流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泥石流1200多人遇难
85-80
地基效应 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
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 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85-81
地基效应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
85-82
85-83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地 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 动造成的。
85-84
思考题:
1.我们学过哪些地质灾害?它们是怎样定义 的?
作业题:
1.试论述滑坡的形成条件、防治原则及主要 防治工程措施。
2.试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3.试论述岩溶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85-85
(五)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
85-21
四、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 及防治措施
掌握泥石流的独有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选择好线路的位置是防治泥石流的最有效措 施。
85-22
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 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85-54
2.跨盖 采用梁式基础或
拱形结构跨越溶洞、 沟槽等,或用刚性大 的平板基础覆盖沟槽、 溶洞。
隧道边墙下溶洞处理
85-55
3.灌注 对于埋深大,体积也大的溶洞,可通过钻孔
向洞内灌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堵塞洞穴。 4.排导 在查明水的来源情况、实地的地形、生产条
件和场地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排导方法, 使水流改道疏干建筑地段;对洞穴或裂隙涌水可 用粘土、浆砌片石或其它止水材料堵塞等。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如何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

在应急调查时,应该加强对沟口的调查。

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

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沟边,特别是上游滑坡堵沟溃决时,非常危险。

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毁坏里的洪流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

其中,泥石流作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形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防治措施之土地整治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质、水文和植被等诸多因素相关。

因此,通过土地整治措施既可以改善地质环境,又可以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梯田、阶地等方式改变地形,减轻坡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其次,在地质较差的地区,可以引入地质工程措施,如加固地基、植被覆盖等,增加区域的稳定性。

二、防治措施之水土保持泥石流的形成与降雨和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降雨产生的径流量,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山区地区,我们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防止山体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人工构筑沟渠、挖掘积水点也有助于降低洪水流动速度,减少泥石流危害。

三、防治措施之监测预警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及早发现和预警是防治泥石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感知地下水位、土壤湿度等指标的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地质灾害预警中心,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进行监测,借助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早期发现并预测泥石流的危险性。

四、防治措施之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发生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是最重要的。

因此,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此外,应建立起一支富有专业素质和应急救援能力的队伍,为灾区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五、防治措施之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对待地质灾害,培养科学防灾意识和逃生自救技能。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由于降水或融雪、冰川融水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构成的特殊流体。

我国是多山国家,很多山区都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很多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

通过对泥石流定义的阐述,探讨了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危害,概括了泥石流的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等的洪流。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泥石流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

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1.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分布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接触带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2)两侧分布:在接触带和过渡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堆积分布: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

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

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一、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由于陡峭的山地地形和强烈的降雨引起的大量泥沙一起流动,形成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在山区,其流速和流量相当大,能够摧毁建筑物、农田和森林,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泥石流的发生会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针对泥石流进行有效的治理。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因素:陡峭山区的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地形陡峭时,表土容易发生下滑和流动,从而形成泥石流。

2、气候因素:降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气候条件,特别是强降雨,会使得山区的土壤松动,导致泥石流发生。

3、植被因素:植被的破坏会加速地表水的径流,增大了泥石流的危险性。

三、泥石流治理对于泥石流的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防治方案的制定、工程控制和生态恢复。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

1、防治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和植被情况,以便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泥石流。

在制定方案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监测和预警:建立定期监测泥石流的系统,并加强降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泥石流的隐患。

(2)规划管控:通过规划调整土地利用,限制山区人口密度和建设规模,避免在泥石流隐患点上兴建建筑物。

(3)教育宣传:加强泥石流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泥石流防治的重视程度。

2、工程控制(1)防洪坝:在泥石流易发区设置防洪坝,可以有效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轻泥石流对公路工程的破坏。

(2)排水系统: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山区的雨水排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护坡工程:对公路两侧的陡峭山坡进行护坡加固,增强地表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生态恢复(1)人工植被: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进行人工植被,增加根系植被的保护范围,提高地表的稳定性。

(2)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山地植被的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以上就是对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的详细介绍,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给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泥石流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摘要】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文中总结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识别、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 形成条件; 泥石流识别; 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3个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11地形条件: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如:山高沟深,地势陡峻, ,狭窄陡深的峡谷;112地质条件: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①强度较大的暴雨; 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11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2泥石流的识别211物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

212地形地貌依据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

213水源依据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

3泥石流的防治311防治原则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

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12基本要求泥石流的防治宜对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统一规划和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313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泥石流防治工程由软、硬两大项工程措施构成。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区发生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影响,人们需要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陡峭的山坡、沟谷和河道。

陡峭的山坡和沟谷使得泥石流的运动速度加快,形成猛烈的冲击力。

气候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降雨和融雪。

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饱和,失去支撑力,从而引发泥石流。

融雪过程中,大量的融雪水也会导致土壤饱和,产生泥石流。

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层结构。

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粉砂质土和粘土,粉砂质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粘土则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地层结构主要指的是岩性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岩性较脆弱的地区和断裂带发育的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为了防治泥石流,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泥石流,提前采取避灾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是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

山区土地利用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分布农田、林地、草地和湖泊,保持山地的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再次是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护坡、排水和加固等措施,加强对山体的治理和防护,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减灾移民、建设避灾场所和培训群众避险技能等措施,提高泥石流灾害的应对能力。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摘要: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

泥石流是指沟谷坡地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洪水作用下的混合流动。

泥石流是物源、地形地质地貌、降雨等因子非协同异变耦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点,破坏力极大。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③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3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3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3面环山、一面出口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7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之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提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面积为~10者最易发生,50以上者较少。

岩石来源在泥石流形成区,大多数岩石为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石英砂砾岩、页岩、砂质页岩、浅变质石英砂岩。

这些岩石均属于碎屑岩,性脆、化学物质稳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特点
泥石流定义
可分为降雨型、融雪型、溃坝型等。
根据成因
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颗粒石流等。
根据物质组成
可分为高频型和低频型。
根据发生频率
泥石流分类
分布特点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在地形陡峻、植被稀少、多松散堆积物的地区。
形成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条件,以及松散堆积物的存在。
xx年xx月xx日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目录
contents
泥石流概述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危害及影响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泥石流治理实例结论与展望
泥石流概述
01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山坡或沟谷中的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
自然现象
泥石流通常具有突发性、高流速、强冲击力和危害性等特点。
水文条件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03
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破坏农田和基础设施
环境恶化
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冲刷和搬运过程中,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
泥石流对环境的破坏
破坏植被
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新地貌,往往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改变地貌
泥石流中的泥沙和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影响水质,造成水源污染。
污染水源
威胁工业生产
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护坡方法,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灾害。
03
工程措施
02
01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种植树木,增加地表的覆盖层,减少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在较为平缓的泥石流地区种植草皮,提高地表的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
种草
将部分农用地恢复为林地,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排导槽
拦挡和排导
• 2.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治
(拦蓄工程)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林 护床防冲林 业 护堤固滩林 工 程
梯田耕作 立体种植 农 免耕种植 业 选择作物 工 程
适度放牧 圈养 分区轮牧 改良牧草 选择保水保土牧草 牧 业 工 程
改良土壤,削减径流; 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沟床,防止冲刷、下切; 加固河堤,保护滩地,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扩大植被覆盖率,截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 促使雨水快速渗透,减少土壤侵蚀; 选择保水保土作物,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牧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护养草场,减轻水土流失; 防止草场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提高产草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轻水土流失; 提高保水保土能力,削减土壤侵蚀
•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 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 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南方周末)
• (2)不合理的开发与规划
• 有关城市规划的专家表示,舟曲泥石流频 发却未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这也许 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 无论如何,城市和村庄的建设应该更具规 划性,至少应该避开水口,这样泥石流到 来时,也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
(灾后舟曲)
1.泥石流成因
• 1.自然方面 • (1)强降水 • 泥石流是山区暴雨径流所形成的洪水及其
对固体物质的携带,移动和抛放3个相互交替 的过程.地表含水达到饱和状态,又遇短时大 暴雨或特大暴雨,是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 以舟曲为例:
• 8月7日20时至8日5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 分布极不均匀的降雨天气,降雨量一般在 5—30毫米之间,局地有暴雨。
•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 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 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 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 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 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 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大家知道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吗?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形成:泥石流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松散物质来源,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泥石流水源条,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跨越工程。

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

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

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土建工程中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

土建工程中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

土建工程中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在土建工程中,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它的发生通常与地形、气候、土壤条件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流动而成的流体,常发生在降雨后、地震或人为扰动的情况下。

这样一种现象在山地、丘陵区域尤为常见,因为那里的坡度陡峭,雨水不易被土壤吸收,从而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

泥石流的构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泥土、石料和水。

土质的种类、粒径的大小及水分的含量都会影响泥石流的流动状态及其破坏力。

泥石流的速度可达每小时数十米,造成的破坏不仅影响基础设施,还可能导致生命的损失。

为有效防治泥石流,土建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作业中,需要采取多方面的针对性措施。

在项目选址阶段,选择地势相对平坦、排水良好的区域可以大幅降低泥石流的风险。

对待泥石流易发区,工程师需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分析土壤及水文特性,评估与泥石流相关的潜在风险。

加强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是另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

植被根系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减缓水土流失。

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如灌木和草本植物,能够增强坡面的稳定性。

实施集雨和疏导水源的设计,使得降水能被有效引导,减少地表径流,是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地形的过度改变,保持自然地貌的特征能够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在必要的土方作业中,应根据情况设置挡土墙、支护结构等措施,以提高坡面的稳定性,并妥善处理挖方后的土地,使其恢复自然状态。

另外,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也至关重要。

通过在关键部位设置集水井、排水管道、截水沟等设施,能有效疏通水流,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的泥石流风险。

特别是在有持续降雨的地方,这种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在施工后,需进行定期的监测,对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进行观察。

结合现代监测技术,如使用无人机、地质雷达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刘文山1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典型的固液两相流,也是一种常见的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大,泥石流一旦成灾还可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家具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过程,影响生远。

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主义社会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或进程和经济建设向山区的延伸发展,山区泥石流的灾害性英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何兴利除害,有效防治泥石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 . 泥石流的分类。

1.1 按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分类。

(1)沟谷泥石流。

沟谷明显,沟谷型往往是由几条支流会入主沟而组成,流域范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形成区(即侵蚀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形成区中还有清水供给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

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沟流域形状如图1.
图 1 甘肃武都甘家泥石流沟
(2)山坡型泥石流。

山坡
型是指在较陡的坡上法语的单沟,沟长仅数百米,深数米,十数米不等,虽汇流面积小,泥石流流量不大,但因坡陡、流速快,来势猛,往往只有几分钟就可以造成极大损失。

这种泥石流的爆发频率不是很高。

1.2按泥石流流态特征分类。

(1)粘性泥石流。

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80%。

(2)稀性泥石流。

固体物质占10%-20%,主要成分是水。

1.3 按物质组成分类。

(1)水石流性泥石流。

含有非常不均匀的粗颗粒成,粘土质细粒含量少,所以其堆积物常为粗大的碎屑物质。

(2)泥石流性泥石流。

含有不均匀的粗粒物质和很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因此有黏着性。

姓陈的堆积物常常是连接着平固的土石泥石流。

1.4 按发生频率并考虑其规模及危害性情况分类。

(1)高频率泥石流沟谷。

发生周期为大约每年一次。

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低频率型泥石流沟谷。

发生周期为大约十年一次。

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地貌条件为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

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切割强烈,山坡崎岖等是泥石流一发而生的地区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为泥石流提供形成运动和对及场所。

2.2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分化破碎度强,新的构
造运动活跃,地震易发带,滑坡和崩塌的地段是泥石流活动强烈的地区。

例如我国中部的南北向地震带。

2.3水文为泥石流的型成提供了田间,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暴雨,冰雪融化而形成的山洪,流速大,能有足够的推动力将大量的泥石固体物质冲击携带终成泥石流,泥水即是泥石流中的水源的组成部分,又时激发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降雨对泥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视将降雨的量级,强度和持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