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密实混凝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水胶比相同条件下,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 似,强度等级相同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普通混凝土的相当。
通过拔出实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中不同形状钢纤维的拔出行为发现:由于 自密实混凝土明显改善了钢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使得自密实混凝土 中钢纤维的粘结行为明显好于普通混凝土中的情况。
第三种方法是为了解决前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但是这种方法工作 量非常巨大,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相关数据的收集累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
综上所述,由于已有的设计方法在全面反映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真正 内涵及其在体现混凝土工作性、强度等级与耐久性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或是 实用性等方面存在差距,目前还缺乏被广泛认同接受的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方 法。
国外已有不少企业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
■沉井连续墙 ■钢管柱
■预制混凝土 ■水坝挡水墙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自密实混凝土特殊性,需从混凝土拌合过程、现场检测项目、方法与频 度以及浇注等方面对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由于泵送压力的作用,混 凝土拌合物离析倾向加大,泵送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的粘度必须合理控 制,且应随泵送高度而变化。
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原则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是在新拌阶段能够依 靠自重作用充模、密实,而不需额外的人工振捣,也就是所谓 的“自密实性(self-compactability)”,它包括流动性或填充性、 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等 3 个方面的内容。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自密实过程,即粗骨料悬浮在具有足够 粘度和变形能力的砂浆中,在自重的作用下,砂浆包裹粗骨料 一起沿模板向前流动,通过钢筋间隙、进而形成均匀密实的结 构。
1级:5~20s 2级:3~20s 3级:3~20s
坍落扩展度试验 (SCC流动性能)
1级:650~750mm 2级:600~700mm 3级:550~650mmBaidu Nhomakorabea
1级:5~20s 2级:3~15s 3级:3~15s
1级:650~750mm 2级:600~700mm 3级:500~650mm
2~5s
无
在高温条件下,自密实混凝土的耐火性能较差,特别是温度高于 700 ℃以 后,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急剧下降。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特点,给其工程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及广 阔的前景,特别是在一些截面尺寸小的薄壁结构、密集配筋结构等工程施工 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目前,自密实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一些新建的大型建筑结构、桥梁以及既有 结构的修复加固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需要,已成功开发了不同类型 的自密实混凝土,如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补偿收缩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 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轻集料混凝土、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自密实废弃 轮胎混凝土等。
实践表明:当自密实混凝土泵送高度在 40 m 以下,拌合物的 V 形漏斗流出 时间应控制在 10~20 s 之间,泵送高度大于 40 m 时,V 形漏斗流出时间 为 20~30 s。然而,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性能 不仅与自身的性质相关,而且与现场环境温度、湿度条件密切联系,必须根 据实际工程综合考虑。同时,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面的 经验还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波动性及 其质量控制方面的探讨,特别是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实体性能与同条件混凝土 试件性能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5、增加了结构设计的自由度。不需要振捣,可以浇筑成型形状复杂、薄壁 和密集配筋的结构。以前,这类结构往往因为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困难而限制 采用。
6、避免了振捣对模板产生的磨损。
7、减少混凝土对搅拌机的磨损。
8、可能降低工程整体造价。从提高施工速度、环境对噪音限制、减少人工 和保证质量等诸多方面降低成本。
自密实混凝土的展望
1.工作性是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性能,如何量化和保证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一直是而且还将会是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开发更加标准化、科学 化以及实用化的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方法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目标。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日本学者Okamura首先提出自密实混凝土的概 念, 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混凝土耐久性在日本受到高度重视, 但由于缺 乏熟练工人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不能保证混凝土完全密实,这成为 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 因此就需要一种非常容易实 现密实的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随后,东京大学的Ozawa等开展 了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
(2) 基于各组分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贡献的理论分析提出的自密实 混凝土设计方法。如:Sedran 等 开发了可压缩密实模型(compressible packing model, CPM);Oh 等基于过剩浆体理论提出了过剩浆体层厚度 与粘度系数、屈服剪切应力经验关系的流变模型。
(3)基于大量试验统计关系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即通过积累大 量的实验数据,建立原材料配比参数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经验关系。
1988 年,自密实混凝土第一次使用市售原材料研制成功,获得了满 意的性能,包括适当的水化放热、良好的密实性以及其他性能。
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研究。
中南大学等单位于 2005 年5 月 26~28 日在湖南长沙主办了我国第 一次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方面的国际研讨会
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存在的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一种经验模型,很难用数学公式对其自由水含量、固体颗粒的 有效表面积等参数进行精确量化,而且仅以泌水量反映拌合物的离析性能缺 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种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然而,该模型需 要进一步建立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变性能与实际工程应用中工作性参数之间的 联系,以利于现场施工控制与应用;而且,由于原材料参数的复杂性,需要 建立适用于由更广泛性质原材料组成的混合物流变模型并考虑其变异性。
与相同强度的高强混凝土相比,虽然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高强混凝土一样呈 现出较大的脆性,但自密实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明显偏大,这表明自密实混凝 土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
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管是引气或非引气自密实混凝土均具有更高 的抗冻融性能。
通过模拟实际条件,采用干湿循环、毛细管吸附以及扩散试验,混凝土的水 灰比、水胶(水泥+填料)比是影响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关键因素,自密 实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渗透深度要比普通混凝土的小。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含有 更多的胶凝材料,导致其水化放热增大,且最大放热峰出现更早,填料(矿 物掺合料)掺入后可以避免过大的水化放热,但由于填料起到晶核作用而明 显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水化过程。
Okamura 等认为:通过限制骨料的含量、选用低水胶比以及添加超塑化剂等措 施,可使混凝土拌合物达到自密实性要求。Okamura 等为预拌混凝土工厂制定 了如下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原则:(1)混凝土中粗骨料占总骨料体积的 50%; (2)细骨料占砂浆体积的 40%左右;(3)水与胶凝材料体积比根据胶凝材料性质调 整,在 0.9~1.0 之间;(4)依据拌合物的自密实性,确定超塑化剂的掺量和最终 的水胶比。
拌合物性能及测试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包含填充性、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能等 3 方 面。这 3个方面的内容是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流变特性的全面反映,缺一不 可。然而,目前已开发的单一的拌合物性能测试方法仅能部分反映混凝土拌 合物的流变性。因此,在全面评价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时,必需采用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测试方法。
随着矿物掺合料、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技术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进步,自 密实混凝土已形成了三大配制技术途径,即所谓的矿物掺合料(填料)体系、增稠 剂体系以及两者并用体系。化学外加剂对促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 的作用,其应用潜力巨大,包括自密实混凝土在内的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制与应 用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会取得更 大的突破,配制技术、经济性不再成为其广泛应用的障碍,自密实混凝土将成 为真正普遍应用的“普通混凝土”。
≥ 0.75
U型仪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高差/mm
≤ 30
湿筛离析试验
抗离析性
每分钟流出量/%
≤ 23
渗入试验
深度/mm
~17
圆柱离析试验
离析率/%
~1
《规程》
日本规范
欧洲规范
法国规范
U型箱试验 (SCC自填充性)
300mm以上(三种障 碍形式对应三个 等级)
300mm以上(三种障 碍形式对应三个 等级)
650~800mm
600~750mm
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新拌混凝土的质量、施工过程中振捣密实程度、养护条 件及龄期等。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具有优异的工作性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其 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能得到保证。
通过模拟足尺梁、柱构件实验研究表明:自密实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匀质性。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制作的构件,其不同部位混凝土强度的离散性要小于普通 振捣混凝土构件。
自密实混凝土的水灰比、水胶比是影响其收缩、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填料 的细度对其收缩与徐变无显著影响;水泥强度等级虽对其收缩无影响,但不 可忽视其对自密实混凝土基本徐变和干燥徐变的影响作用。此外,环境条件 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影响显著。一般而言,自密实混凝土采用低水胶 比以及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等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其体积稳定性可以得到 较好地控制
高差30mm以内(单 一障碍形式)
采用L型箱试验检 测
V型漏斗试验 (SCC抗离析性)
1级:10~25s 2级:7~25s 3级:4~25s (改进,增加静置
1mins环节)
1级:10~25s 2级:7~20s 3级:7~20s
初始:6~12s
采用抗离析试验检
静置5mins:6~15s
测
T50 (SCC抗离析性)
1、保证混凝土良好地密实。
2、提高生产效率。由于不需要振捣,混凝土浇筑需要的时间大幅度缩短, 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需要工人数量减少。
3 、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性。没有振捣噪音,避免工人长时间手持振动器导 致的'手臂振动综合症'。
4、改善混凝土的表面质量。不会出现表面气泡或蜂窝麻面,不需要进行表 面修补;能够逼真呈现模板表面的纹理或造型。
设计方法研究
(1) 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变形性、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的理论分 析,结合实验室试验研究结果,建立拌合物变形性、抗离析性以及间隙通过 性与其配合比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如:日本学者Edanatsu 等提出的基于 砂浆变形及其与粗骨料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的 设 计 方 法 ; 泰 国 学 者 Kasemsamrarm 等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变形性、离析以及间隙通过性 提出的设计方法等。
测试方法
测试性能
测试指标/单位
评价标准
典型值
坍落度试验
流动性或填充能力
坍落扩展度/mm
~650
坍落度扩展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2-5
V型漏斗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8
Orimet流速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8
J环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步高/mm
~15
L型仪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通过率
自密实混凝土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什么是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简称SCC)是指在自身重力 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 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时获 得很好均质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动 的混凝土。
发展历程
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 挪威建造混凝土结构海上石油平台, 由于配筋 密集且结构庞大, 无法对混凝土振捣, 所配制使用的混凝土实际上是依 靠重力密实,这实际上对自密实混凝土产生了需要。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包括:粗细骨料、胶凝材料、超塑化剂等。为了获得满意 的性能,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途径,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精心设计,确定各特 定性质组成材料的合理比例。实践表明: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取决于浆体和骨 料的性质与含量。当骨料性质与含量一定时,优化浆体的粘度、屈服剪切应力, 即可获得满意的拌合物工作性。
通过拔出实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中不同形状钢纤维的拔出行为发现:由于 自密实混凝土明显改善了钢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使得自密实混凝土 中钢纤维的粘结行为明显好于普通混凝土中的情况。
第三种方法是为了解决前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但是这种方法工作 量非常巨大,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相关数据的收集累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 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
综上所述,由于已有的设计方法在全面反映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真正 内涵及其在体现混凝土工作性、强度等级与耐久性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或是 实用性等方面存在差距,目前还缺乏被广泛认同接受的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方 法。
国外已有不少企业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
■沉井连续墙 ■钢管柱
■预制混凝土 ■水坝挡水墙
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自密实混凝土特殊性,需从混凝土拌合过程、现场检测项目、方法与频 度以及浇注等方面对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由于泵送压力的作用,混 凝土拌合物离析倾向加大,泵送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的粘度必须合理控 制,且应随泵送高度而变化。
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原则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是在新拌阶段能够依 靠自重作用充模、密实,而不需额外的人工振捣,也就是所谓 的“自密实性(self-compactability)”,它包括流动性或填充性、 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等 3 个方面的内容。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自密实过程,即粗骨料悬浮在具有足够 粘度和变形能力的砂浆中,在自重的作用下,砂浆包裹粗骨料 一起沿模板向前流动,通过钢筋间隙、进而形成均匀密实的结 构。
1级:5~20s 2级:3~20s 3级:3~20s
坍落扩展度试验 (SCC流动性能)
1级:650~750mm 2级:600~700mm 3级:550~650mmBaidu Nhomakorabea
1级:5~20s 2级:3~15s 3级:3~15s
1级:650~750mm 2级:600~700mm 3级:500~650mm
2~5s
无
在高温条件下,自密实混凝土的耐火性能较差,特别是温度高于 700 ℃以 后,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急剧下降。
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
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特点,给其工程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及广 阔的前景,特别是在一些截面尺寸小的薄壁结构、密集配筋结构等工程施工 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目前,自密实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一些新建的大型建筑结构、桥梁以及既有 结构的修复加固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需要,已成功开发了不同类型 的自密实混凝土,如大体积自密实混凝土、补偿收缩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 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轻集料混凝土、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自密实废弃 轮胎混凝土等。
实践表明:当自密实混凝土泵送高度在 40 m 以下,拌合物的 V 形漏斗流出 时间应控制在 10~20 s 之间,泵送高度大于 40 m 时,V 形漏斗流出时间 为 20~30 s。然而,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性能 不仅与自身的性质相关,而且与现场环境温度、湿度条件密切联系,必须根 据实际工程综合考虑。同时,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方面的 经验还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波动性及 其质量控制方面的探讨,特别是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实体性能与同条件混凝土 试件性能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5、增加了结构设计的自由度。不需要振捣,可以浇筑成型形状复杂、薄壁 和密集配筋的结构。以前,这类结构往往因为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困难而限制 采用。
6、避免了振捣对模板产生的磨损。
7、减少混凝土对搅拌机的磨损。
8、可能降低工程整体造价。从提高施工速度、环境对噪音限制、减少人工 和保证质量等诸多方面降低成本。
自密实混凝土的展望
1.工作性是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性能,如何量化和保证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一直是而且还将会是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开发更加标准化、科学 化以及实用化的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方法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目标。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日本学者Okamura首先提出自密实混凝土的概 念, 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混凝土耐久性在日本受到高度重视, 但由于缺 乏熟练工人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不能保证混凝土完全密实,这成为 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 因此就需要一种非常容易实 现密实的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随后,东京大学的Ozawa等开展 了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
(2) 基于各组分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贡献的理论分析提出的自密实 混凝土设计方法。如:Sedran 等 开发了可压缩密实模型(compressible packing model, CPM);Oh 等基于过剩浆体理论提出了过剩浆体层厚度 与粘度系数、屈服剪切应力经验关系的流变模型。
(3)基于大量试验统计关系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即通过积累大 量的实验数据,建立原材料配比参数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经验关系。
1988 年,自密实混凝土第一次使用市售原材料研制成功,获得了满 意的性能,包括适当的水化放热、良好的密实性以及其他性能。
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研究。
中南大学等单位于 2005 年5 月 26~28 日在湖南长沙主办了我国第 一次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方面的国际研讨会
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存在的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一种经验模型,很难用数学公式对其自由水含量、固体颗粒的 有效表面积等参数进行精确量化,而且仅以泌水量反映拌合物的离析性能缺 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种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然而,该模型需 要进一步建立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变性能与实际工程应用中工作性参数之间的 联系,以利于现场施工控制与应用;而且,由于原材料参数的复杂性,需要 建立适用于由更广泛性质原材料组成的混合物流变模型并考虑其变异性。
与相同强度的高强混凝土相比,虽然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高强混凝土一样呈 现出较大的脆性,但自密实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明显偏大,这表明自密实混凝 土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
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管是引气或非引气自密实混凝土均具有更高 的抗冻融性能。
通过模拟实际条件,采用干湿循环、毛细管吸附以及扩散试验,混凝土的水 灰比、水胶(水泥+填料)比是影响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关键因素,自密 实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渗透深度要比普通混凝土的小。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含有 更多的胶凝材料,导致其水化放热增大,且最大放热峰出现更早,填料(矿 物掺合料)掺入后可以避免过大的水化放热,但由于填料起到晶核作用而明 显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水化过程。
Okamura 等认为:通过限制骨料的含量、选用低水胶比以及添加超塑化剂等措 施,可使混凝土拌合物达到自密实性要求。Okamura 等为预拌混凝土工厂制定 了如下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原则:(1)混凝土中粗骨料占总骨料体积的 50%; (2)细骨料占砂浆体积的 40%左右;(3)水与胶凝材料体积比根据胶凝材料性质调 整,在 0.9~1.0 之间;(4)依据拌合物的自密实性,确定超塑化剂的掺量和最终 的水胶比。
拌合物性能及测试方法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包含填充性、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能等 3 方 面。这 3个方面的内容是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流变特性的全面反映,缺一不 可。然而,目前已开发的单一的拌合物性能测试方法仅能部分反映混凝土拌 合物的流变性。因此,在全面评价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时,必需采用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测试方法。
随着矿物掺合料、高分子聚合物合成技术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进步,自 密实混凝土已形成了三大配制技术途径,即所谓的矿物掺合料(填料)体系、增稠 剂体系以及两者并用体系。化学外加剂对促进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 的作用,其应用潜力巨大,包括自密实混凝土在内的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制与应 用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自密实混凝土技术会取得更 大的突破,配制技术、经济性不再成为其广泛应用的障碍,自密实混凝土将成 为真正普遍应用的“普通混凝土”。
≥ 0.75
U型仪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高差/mm
≤ 30
湿筛离析试验
抗离析性
每分钟流出量/%
≤ 23
渗入试验
深度/mm
~17
圆柱离析试验
离析率/%
~1
《规程》
日本规范
欧洲规范
法国规范
U型箱试验 (SCC自填充性)
300mm以上(三种障 碍形式对应三个 等级)
300mm以上(三种障 碍形式对应三个 等级)
650~800mm
600~750mm
硬化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新拌混凝土的质量、施工过程中振捣密实程度、养护条 件及龄期等。自密实混凝土由于具有优异的工作性能,在同样的条件下,其 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能得到保证。
通过模拟足尺梁、柱构件实验研究表明:自密实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匀质性。 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制作的构件,其不同部位混凝土强度的离散性要小于普通 振捣混凝土构件。
自密实混凝土的水灰比、水胶比是影响其收缩、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填料 的细度对其收缩与徐变无显著影响;水泥强度等级虽对其收缩无影响,但不 可忽视其对自密实混凝土基本徐变和干燥徐变的影响作用。此外,环境条件 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影响显著。一般而言,自密实混凝土采用低水胶 比以及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等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其体积稳定性可以得到 较好地控制
高差30mm以内(单 一障碍形式)
采用L型箱试验检 测
V型漏斗试验 (SCC抗离析性)
1级:10~25s 2级:7~25s 3级:4~25s (改进,增加静置
1mins环节)
1级:10~25s 2级:7~20s 3级:7~20s
初始:6~12s
采用抗离析试验检
静置5mins:6~15s
测
T50 (SCC抗离析性)
1、保证混凝土良好地密实。
2、提高生产效率。由于不需要振捣,混凝土浇筑需要的时间大幅度缩短, 工人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需要工人数量减少。
3 、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性。没有振捣噪音,避免工人长时间手持振动器导 致的'手臂振动综合症'。
4、改善混凝土的表面质量。不会出现表面气泡或蜂窝麻面,不需要进行表 面修补;能够逼真呈现模板表面的纹理或造型。
设计方法研究
(1) 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变形性、间隙通过性以及抗离析性的理论分 析,结合实验室试验研究结果,建立拌合物变形性、抗离析性以及间隙通过 性与其配合比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如:日本学者Edanatsu 等提出的基于 砂浆变形及其与粗骨料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的 设 计 方 法 ; 泰 国 学 者 Kasemsamrarm 等基于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变形性、离析以及间隙通过性 提出的设计方法等。
测试方法
测试性能
测试指标/单位
评价标准
典型值
坍落度试验
流动性或填充能力
坍落扩展度/mm
~650
坍落度扩展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2-5
V型漏斗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8
Orimet流速试验
粘度/流动性
扩展时间/s
~8
J环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步高/mm
~15
L型仪试验
通过钢筋间隙的能力
通过率
自密实混凝土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什么是自密实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简称SCC)是指在自身重力 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即使存在 致密钢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时获 得很好均质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动 的混凝土。
发展历程
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 挪威建造混凝土结构海上石油平台, 由于配筋 密集且结构庞大, 无法对混凝土振捣, 所配制使用的混凝土实际上是依 靠重力密实,这实际上对自密实混凝土产生了需要。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
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包括:粗细骨料、胶凝材料、超塑化剂等。为了获得满意 的性能,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途径,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精心设计,确定各特 定性质组成材料的合理比例。实践表明: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取决于浆体和骨 料的性质与含量。当骨料性质与含量一定时,优化浆体的粘度、屈服剪切应力, 即可获得满意的拌合物工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