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学习“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doc

学习“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doc

学习“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今天下午系统地学习了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并观看了专家的“教学指导视频”、研读了一线名师的“教学设计”等栏目.做了简单的学习笔记,摘录如下: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特点1 .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现在的教材(数学2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就是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的.特点2 .强调几何直观,渗透公理化思想,引进合情推理,进行适当的几何推理;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而新课标更加强调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更加关注通过对整体图形的把握去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学生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在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当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来进行.从而将合情推理引入课程.在大量的实际背景,直观操作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若干定理,让学生感受公理化思想(而不是进行严格的公理化的训练)和了解证明的含义.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特点3 .从整套教材来看,几何教学、学习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第一层次:对几何体的认识,依赖于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做任何推理的要求;第二层次:以长方体为载体(包括其它的实物模型、身边的实际例子)对图形(模型)进行观察、实验和说理.引入合情推理;第三层次:严格的推理证明.如线面平行、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证明;第四层次: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选修系列2部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空间几何的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专家给出教学建议如下:教学建议1 :充分借助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模型.空间几何体,特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其中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在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的教学中,都可以以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为直观载体,按照操作加以确认,用精确语言表达;再将直线、平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定理进行严密的论证和计算.教学建议2 :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操作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看实物模型以及长方体,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看表现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各种图形,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时,应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模型体现的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交流.当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真正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由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到思辨论证的过渡.着眼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建议3 :引入合情推理,突出几何直观,渗透公理化思想.本章内容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减少了定理的数量,删去了大量的几何证明题,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了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如本章给出的4个公理、9个定理中只有4个性质定理需要证明,其余4个判定定理只需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得出.。

人教课标版(B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

人教课标版(B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B版必修2第一章教学建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这一章的立意是,先通过直观认识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然后建立空间图形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

直观是通过观察、分析来认识几何体的特征,形成不同的几何体的概念。

并非是停留在“幼儿识图”的水平。

1.1 空间几何体教材是通过“物体占有空间的部分”来描述几何体的,说明几何体已是抽象的几何概念。

在小学和初中,主要是通过几何体具有“长、宽、高”度(三个度量)来理解几何体。

这一节,将通过静态和动态观察,认识各种不同几何体的特征。

1.1.1 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从静态的观点,观察几何体,把一个几何体分解为点、线(段)、面(片)。

应注意,这里的线,应包括曲线;面应包括曲面。

建议增加观察柱面的例子。

应向学生指出,在几何体中,线线相交确定交点的位置,面面相交确定交线的位置。

从动态的方面观察,几何体可看作面运动的轨迹。

在直观几何中,困难是理解几何体的高度和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距离。

教材是以长方体为例进一步感知距离和高这两个概念的。

在学习点、线、面的逻辑关系时, 再给出严格的定义。

理解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关键,是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

在直观立体几何中,应把它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但由于课标对异面直线不作要求,教材编写时,只是提及,没有作细致的考察。

建议对异面直线作认真的考察,强化学生对异面直线的理解。

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 建议先复习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几何体的特征性质。

试验表明,学生会积极地参加探索,找出各种几何体的特征性质。

通过探索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几何体的定义,而且也会加深学生对集合性质描述法的理解2. 用各种几何体的包含关系,理解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

1.1.3圆柱、圆锥和圆台和球的结构特征教学建议同上节。

1.1.4 投影与直观图1.这一节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平行投影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介绍画直观图的方法。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熟练掌握立体几何初步的相关知识点。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更多实际场景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立体几何的相关概念。

2.对立体几何各种图形的认识。

3.算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立体图形的参照系和构造,特别是棱锥和棱台的构造。

2.三角形所在平面与棱台、锥的关系。

教学步骤步骤1. 知识引入(5分钟)1.复习必修1中的知识(包括二维图形的计算、空间中的直线和平面等)。

2.从三维空间的实际意义出发,引出立体几何。

步骤2. 理论讲解(35分钟)1.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特别是棱锥和棱台。

2.讲解三角形所在平面与棱台、锥的关系。

3.给出算法,讲解如何计算体积、表面积和相应的几何参数。

步骤3. 课堂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题目,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2.教师讲解解题思路,注意解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

3.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或者个人的练习。

步骤4. 课堂讨论(20分钟)1.整个班级讲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常见错误及其解决方法。

步骤5. 课堂总结(10分钟)1.总结本堂课讲解的内容,确认学生掌握的程度。

2.确认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反思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等,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了立体几何初步的相关知识点。

在理论讲解环节中,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认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中,我加强了练习的质量,并及时讲解了解题思路,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步骤和方法。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此外,我还提醒学生要注意常见的错误及解决方法,在重点难点上加强精讲和对教材的详细解读指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知识掌握更加深入。

北京市海淀区-下学期高一数学教研:《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下学期高一数学教研:《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目标定位与素养提升
新修订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 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 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 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四基+四能
核心素养)
“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四能”: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定义数学核心素养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思维品 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有关,是对培养人的描述:
(三)理解走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策略

知识学习

问题化

情境化

结构化

主题化

活动化
确 定 的
现在
未来 意义
教学的问题化: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
的智慧,应该就是学习的本意。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形成问题矩 阵,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 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孤立的知识到 真实的世界。

线、面平行或垂直的性质

考查热点
(1)从形式上看,试卷多为”两小一大”或者”一小一 大” .在分数上每年都在20分左右,解答题往往会设计成几个 小问题,以多面体为依托,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角、面积、体积等度量关系,强调作图、证明和计算相结 合。
(2)从内容上看,一是关系问题(平行与垂直),重点考查直 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这类题既可考查多面体的 概念和性质,又能考查空间的线面关系,将论证与计算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二是度量问题,角 与距离以及简单几何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问题。

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特点、理念 二、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 三、教学标高如何确定
四、教学建议
二.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区别
一方面,立体几何初步增加了三视图, 三视图是把空间物体反映在平面上的一种重 要方法,实际上,三视图从细节上刻画了几 何体的结构特点,根据三视图,我们就可以 得到一个精确的空间几何体。
二.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区别
1.熟悉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整体结构
必修2 立体几何 初步
选修2-1 空间向量与立体 几何(文理)
四、教学建议
1.熟悉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整体结构
☆一方面不要将选修系列中的立体几何学习内
容前移到“初步”中来。
☆另一方面对于增加的内容、要求加强的知识
点,我们一定要讲到位。
四、教学建议
2.要充分利用好长方体模型
四、教学建议
四、教学建议
四、教学建议
1.熟悉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的整体结构 2.要充分利用好长方体模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注重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 言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建议
5.教学中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6.教材是“范本”,教学用书供参考
7.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四、教学建议
不要过分的追求空间几何推理的严谨性,更 重要的是要突出几何直观以及平行和垂直关系的 相互转化来帮助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教材的特点、理念 二、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 三、教学标高如何确定
四、教学建议
三.教学标高如何确定
1、学习内容与要求 2、测试要点与标准
3、与高考试题的衔接
三.教学标高如何确定 1、学习内容与要求
在新课改中老师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下的教材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有这样的变化?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本章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本章教材分析

《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能对标二、本章教学规划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立体图形,主要是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教材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通过认识柱、锥、台、球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几何结构特征,学习它们在平面上的直观图表示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第二部分是基本图形位置关系,主要是对组成立体图形的几何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认识,教材从组成立体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直线、平面出发,研究平面基本性质,认识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重点研究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三、本章教学目标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2.会用斜二测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单组合体)的直观图.3.知道棱柱、棱锥、棱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计算,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以长方体为载体,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5.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的判定方法及基本性质.6.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四、本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多面体与旋转体及基本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用斜二测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2.4个基本事实、等角定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难点:1.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2.理解异面直线,掌握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和应用.五、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约需1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六、本章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实物原型和长方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立体图形及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本章教学中,长方体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在各种多面体中它是最基本的几何体,研究基本图形位置关系中,无论对于空间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整体认识,还是对于研究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长方体都是一个基本模型.基本图形位置关系中的各种定理(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都可以在长方体中找到对应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理解长方体的作用.另外,在生活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是随处可见的,其中与学生最接近的就是学生所在的教室,在教学中也要利用好教室这个实物模型,以便将基本图形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加强直观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2.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体会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本章,基本立体图形和基本图形位置关系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于基本立体图形和基本图形位置关系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一般观念”的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什么问题;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研究.使学生体会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学会抽象数学对象,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把握好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推理能力.本章内容由于比较抽象,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历来也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应该适当,不要急于提高、增加难度,否则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后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了解每一部分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安排和要求,对于教学有整体的思考和把握,循序渐进.4.重视作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我们知道,与平面图形可以在纸上或黑板上用直尺、圆规真实地画出来不同,立体图形是三维的,我们没有三维的纸或黑板,因此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图形.画直观图需要我们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特征;反过来,作出的直观图也可以引导我们想象它所代表的真实图形的样子.在二维平面上画三维图形,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教学中,在获得几何对象、描述概念、发现性质等各个环节中都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在解题教学中,也要把“观察图形”“根据题意作出图形”作为出发点.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理解和掌握图形提供直观帮助,在本章的学习中,信息技术工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仿真的三维空间的学习环境,帮助我们认识立体图形的结构特征,发现其中的基本位置关系,为把握和理解立体图形提供几何直观.在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提供直观帮助.。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立体几何初步》教案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台体的结构特征.像这样的概念辨析题,主要是依靠对简单几何体
的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
变式训练
1.将一个等腰梯形绕着它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包括( )
A.一个圆台、两个圆锥
B.两个圆台、一个圆柱
C.两个圆台、一个圆柱
D.一个圆柱、两个圆锥
解析:因为梯形的两底平行,故另一底旋转形成了圆柱面.而两条腰由于与旋转轴相交,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 1.第一章是整个立体几何的基础,为了系统地掌握本章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对第一 章进行复习.教师点出课题. 设计 2.大家都知道,农民伯伯在春天忙着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治虫,非常辛劳, 到了秋天,他们便忙着收获.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既高兴又紧张,因为收获比前面的工作 更重要,收获的多少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我们前面的学习就像播种,今天的小结就像收获, 希望大家重视今天的小结学习.教师点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答案:D
点评:解决球与其他几何体的简单组合体问题,通常借助于球的截面来明确构成组合体
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联系,本题利用正方体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对角线这一隐含条
件使得问题顺利获解.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
现,也不排除作为解答题中的最后一问,题目难度属于中、低档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1请同学们自己梳理本章知识结构. 2对比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3对比面积、体积各自之间的关系.
讨论结果: (1)本章知识结构:
(2)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对比:
平行
垂直
公共点
0个
1个
如果一条直线和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16广州二测) (10)如图,网格纸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1, 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 几何体的体积是 (A) 4 + 6 (B) 8 + 6 (C) 4 + 12 (D) 8 + 12
我们按正视图 → 侧视图 → 俯视图的顺 序切割 切割是红色部分,切割后的几何体是蓝 色部分,分别是从前到后切,从左到右切, 从上到下切(本题可以省略)
课本第65页例1证明线面垂直,其中证明 两直线垂直只用了平行关系转移,没有给 出利用线面垂直定义的典型例子,要通过 66页探究,第67页练习1及补充例题给予说 明。 例1.如图,已知 a∥b,a⊥,求证:b⊥
补充例题
如图, 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 求证: (1) AA1⊥BD D1 C1 (2) A1C⊥BD A1 D A B B1 C
思维提高一个层次,就需要构造三角 形,确定其中位线。如55页练习2,这是 比较典型的证明平行的例子
练习2.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 为 DD1 的中点,试判断 BD1 与平面 AEC 的位置 关系,并说明理由.
注意中位线的找法,要证明或判断线面平行的 线段为三角形底边(BD1) ,条件中存在中点的 线段为三角形的另一条边(DD1) ,由刚才两条 边可构成三角形(△BD1D) ,就可看到要寻找 的平行线(恰为要证明的平面外线段 BD1 的中 位线 EF) D1 C1 D1 C1 A1 E B1 A1 E B1 D C D F C A B A B
(1) 异面直线所成角
作角:在空间中找一点(一般优先考虑两线 段的端点或中点),作两直线的平行线 (如果点已在一直线上,则只需作另一直 线的平行线) 作平行线要考虑作出来三角形是否可以 求角,如果没有学习必修4,则要避免解斜 三角形问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Ⅱ教材分析和重点教法建议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Ⅱ教材分析和重点教法建议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 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 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 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3)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 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4)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 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1k2k1
3、课标不要求“两条直线的夹角”的概 念。大纲提出了和的夹角的正切值的公式 为 。 tan k2 k1
1 k2k1
第四章 圆与方程
一、课标要求但大纲不要求
1、利用计算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利用信息技术。如用《几何画板》可以探究点的 轨迹形状、大小、位置,说明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的存 在性。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a. 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2,图)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b. 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c. 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 何体会?
(4)请同学们画出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 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ta 1n 8 (0 ) ta,tna 9n 0() 1. tan
这些结论放在《数学必修4》时再补证。
2、课标只对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进 行研究,即只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相互垂直;而对两条直线相交,只是通过 方程的解确定交点的坐标。对于两条相交 直线位置关系更加精确的描述并不做进一 步的要求。不再要求“直线到直线的角” 的概念。大纲中提出了和的角的正切值的 公式为 tan。k2 k1
距离的计算有要求,课标不要求(仅要求垂直情 况)。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与建议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与建议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与建议一.《课程标准》关于《立体几何初步》的表述及教学要求1、表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

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系列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

学生还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要求:空间几何体(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教学分析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教学分析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2、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通过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图形及其性质,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思考空间几何体的分类方法,在认识空间点、直线、平面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具体的长方体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作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本章内容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必考,在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中均能出现,分值约20分左右,主要考查线、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3、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空间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这些结论对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行论证,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4、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特点:本章的重点是空间中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本章的难点是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空间识图能力。

5.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二)学情分析:(1、师生双边教学活动设计:本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课程的延续与发展,重点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想像能力,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本章在内容的编选及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与以往的处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高中数学必修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必修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立体几何内容的设计:1.定位: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强调几何直观,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适当渗透公理化思想。

2.内容处理与呈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柱、锥、台、球→ 点、线、面→ 侧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如图1),而原教材是点、线、面→ 柱、锥、台、球,即从局部到整体(如图2),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结合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3.内容设计:螺旋上升,分层递进,逐步到位.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进一步的论证与度量则放在选修2中用向量处理.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不是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而是先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对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有关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对性质定理加以逻辑证明,不是不要证明,而是完善过程,既要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也要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教学内容增减:删除(或在选修课内体现的):(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计算。

(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多面体及欧拉公式.(4)原教材中有4个公理,4个推论,14个定理(都需证明)(不包含以例题出现的定理).新教材中有4个公理,9个定理(4个需证明).增加:(7)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专设“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节,重点在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8)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立体几何内容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对几何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几何内容的兴趣,克服以往几何学习中易造成的学生两极分化的弊端.立体几何初步是初等几何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以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演绎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三维空间的几何对象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图形延拓至空间图形,完成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纲要求:(1)空间几何体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② 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 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⑤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理解以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③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二、考查热点:1.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且会把三视图、直观图还原成空间图形。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圆锥、圆柱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3.能够分析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立体图形的分类和定义2.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3.圆锥、圆柱特征的分析和计算方法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计算方法5.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1.立体图形的概念2.立体图形的分类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大量立体图形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分类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模型,并在课堂上展示第二节: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的定义和特征教学内容:1.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的定义及特征2.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教学方法:通过图形展示和制作模型的方式,直观的展示正方体、长方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圆锥、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教学内容:1.圆锥、圆柱的定义和特征2.圆锥、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教学方法:通过制作模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实现圆锥、圆柱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展示和实际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分类方式、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制作和计算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媒介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之一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之一

高中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之一三明九中李宇宙一、解析几何内容的设计:1. 几何的内容按三个层次设计(1)必修课程中的几何,主要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解三角形等。

(2)选修系列1、系列2中的几何,主要包括: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选修系列3、系列4(专题)中的几何.主要包括:球面上的几何、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几何证明选讲等。

2.解析几何内容的变化突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

解析几何的内容也是分层次设计的: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则放在选修系列1、系列2中。

3.必修2削弱的内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删除了两条直线的夹角)等。

4.必修2增删的内容(1) 解析几何增加的内容: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2) 解析几何删除的内容:曲线与方程;圆的参数方程;圆锥曲线;线性规划移至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部分二、数学必修2《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建议认真把握教学要求教学中,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

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怕重复。

《标准》要求“坐标法”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强化这一思想方法,这是解析几何的特点。

教学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在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画出其图形,验证代数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得到的数学结论,对结论进行代数证明,即用解析方法解决某些代数问题,不应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只强调“形”到“数”的方面,而忽视“数”到“形”的方面。

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学中,注意适当给学生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3、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好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重要 的几何模型来研究空间线面位置关系。
长方体模型中几乎包含了线面平行和垂直的所有关系,而且长 方体模型也时学生最熟悉的几何模型。 有些比较难的几何问题,如果能借助于一个长方体,就会更加 容易解决问题。
模型化(后续还有坐标化)
模型化
cos BAF cos BCD cos 45
注意关键量词:存在、任意。(量词的学习提前很有必要)
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
与此平面垂直。(表达记忆)
a
图形语言:(理解建模)
符号语言:(规法书写)
m
P
n
若m , n , m n P, a m, a n, 则a .
(2)更加注重平行于垂直的相互转化,例如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 直线平行,作为定理结论,可直接使用。
(3)在位置关系的研究中,先给出概念,再观察长方体,而之前 是先观察长方体,再给出概念。
二、小单元补充说明
二、小单元补充说明
单元一:认识空间图形 单元二: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单元三:平行与垂直
单元一:认识空间图形
高考为什么连续两年证明四点共面? 学生证明平行垂直关系比较容易,为什么证明四点共面反而觉 得更不容易? 学生比较清楚每个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作用,但可能不清楚每个基 本事实的作用。
单元三:平行与垂直
教材删去了三垂线定理,但不代表三垂线定理不重要,教材上要 求学生会利用向量来证明三垂线定理,但是它的几何证明同样重要, 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就是证明空间垂直关系的核心,所以我们复习中要 重视,只是不能直接利用三垂线定理的结论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建议及思考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解读之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解读之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解读之一永安一中吴强一.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与立体几何有关的内容在“空间与图形”部分要求:(1)要求会画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图形。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4)观察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片(如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5)通过背景丰富的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6)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因为,有许多高中教师并不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于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认真研读课标,站在一个整体、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从整套教材来看,几何教学、学习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课程: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第二阶段选修系列1:圆锥曲线与方程系列2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第三阶段选修系列3: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封闭曲线、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系列4:几何证明选讲、矩阵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三.高中数学2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结合《标准》的学习和教科书的编写,概括一下,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空间几何体”教科书内容及课时分配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约2课时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约2课时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约2课时实习作业约1课时小结约1课时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结构2.教科书内容及课时分配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约3课时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约3课时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约3课时小结约1课时四.知识编排方面与传统的对比在内容安排上,通过研读课标和作新旧教材的如上对比,我们发现新课程《数学2》中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旧教材这部分的内容遵循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同时在内容的难度要求上,《数学2》与旧教材比较,难度进行了降低,并且引入了合情推理.立体几何削弱的内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如判定定理的证明);三垂线定理与逆定理及其应用;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立体几何增加的内容:三视图;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球除外)及其应用.立体几何删除的内容: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五.与大纲的比较,有哪些变化(1)安排体系发生变化,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传统的教材是先学习空间点、线、面,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而《课程标准》是先展示大量的几何体的结构,再剖析组成几何体的点、线、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2016/10/23一、立体几何在近几年高考中分布近几年客观题重点在于三视图面积或体积计算及简单判断,一般有2小题,难度中等稍多(如2016等出在第6题),但有时也比较靠后(如2014出在第12题),解答题位居第2,3题的位置,包含推理证明及计算,证明主要是平行和垂直关系,利用平行证明共面(2008四川)、证异面直线(2009辽宁)比较少,全国1卷近几年还没出过,理科计算以求角居多,文科计算比较多考体积或点面距离。

注意,现在文科也考求角了,今年第11题2016:6三视图,体积面积,11,异面直线所成角,(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二面角,五面体,(文)18证中点,体积,三棱锥2015:6体积,11三视图,面积,(理)18证面面垂直,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2014:12三视图,棱长,(理)19证相等,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棱柱高,三棱柱2013:6体积,相接,8三视图,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三棱柱(文)19证线线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2012:7三视图,体积,11与球相接,体积,(理)19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三棱柱(文)19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三棱柱2011:6三视图,判断,15与球相接,体积,(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二面角,四棱锥(文)18证线线垂直,计算棱锥高,四棱锥2010:10与球相接,面积,14三视图,判断,(理)18证线线垂直,计算线面角,四棱锥(文)18证面面垂直,计算体积,四棱锥二、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处理建议1.对三视图的教学建议三视图是年年都考的内容,由三视图还原直观图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些年份容易有些年份难,这部分内容初中也学过一下,不要以为学生都会,掉以轻心。

三视图还原直观图,可以考虑以一些简单的几何体为原形,从三个方向切割的方法确定,三个图形从简到繁构图。

如(2016广州二测)(10)如图,网格纸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体的体积是(A) 4 + 6π(B) 8 + 6π(C) 4 + 12π(D) 8 + 12π【答案】B我们按正视图→侧视图→(2014全国1理)1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多面体的各条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A) 6 2 (B) 4 2 (C) 6 (D) 4 【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原几何体为三棱锥 D -ABC ,其中 AB = BC = 4,AC = 4 2 ,DB = DC = 2 5 ,DA =(42) 2 + 4 = 6,故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DA = 6,选C我们按俯视图 → 侧视图 → 正视图的顺序切割切割是红色部分,切割后的几何体是蓝色部分,分别是从上到下切,从左到右切,从前到后切(两次,有一次是斜切,先切大的三角形,再修整出小三角形)(2016广州一测)(11)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为(A) 8 + 8 2 + 4 6 (B) 8 + 8 2 + 2 6 (C) 2 + 2 2 + 6(D) 12 + 22 + 64【答案】A我们按侧视图 → 俯视图 → 正视图的顺序切割切割是红色部分,切割后的几何体是蓝色部分,分别是从左到右切,从上到下切,从前到后切(两次,有一次是斜切,先切大的三角形,再修整出小三角形)2. 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教学建议(1) 平行关系证明平行关系,线线平行是基础,要熟悉平面几何证明两线平行的相关定理,如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对于立体几何的相关性质,也要熟悉。

利用中位线寻找平行关系课本55页例1是思维比较简单,证明中点的连线就是该三角形中位线例1.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所在的平面。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E 、F 分别是AB 、AD 的中点。

求证:EF ∥平面 BCD思维层次提高,需要构造三角形,确定其中位线,如课本55页练习2,这是比较典型的证明平行的例子。

练习2. 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 DD 1 的中点,试判断 BD 1 与平面 AE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注意中位线的找法,要证明或判断线面平行的线段为三角形底边(BD 1),条件中存在中点的线段为三角形的另一条边(DD 1),由刚才两条边可构成三角形(△BD 1D ),就可看到要寻找的平行线(恰为要证明的平面外线段BD 1的中位线EF )课本的例题练习还缺其它一些题型,需要补充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找平行关系 例题: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N 分别是BC 和 A 1B 1的中点,求证:MN ∥平面 AA 1C 1C分析:这里的中点恰好是要证明的平行线端点,所以不能用上一题目找中位线的做法,这里,要以中点所在线段的一半(一端点在所证平行平面上)(如MC ,也可以NA 1)与要证平行线段(MN )为邻边构造平行四边形,第四个顶点为中位线的另一端点(R )。

证明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要用第三条线段传递平行相等关系(如这里是B 1C 1) 本题型与上一题型的主要区别是中点是否是要证明的平行线段的端点。

【解析】分别取 B 1C 1、A 1C 1中点 P 、R ,连 NP 、NR 、CR 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M 、N 分别是BC 和 A 1B 1的中点, ∴ NR ∥ PC 1 ∥ MC ∴ 四边形 MNRC 为 □ ∴ MN ∥CR∵ MN ⊄ 平面 AA 1C 1C ,CR ⊂ 平面 AA 1C 1C ∴ MN ∥平面 AA 1C 1CBCNA 1B 1C 1MA PR BCN A 1B 1C 1MA C A 1C 1 DCA 1C 1 D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寻找平行关系例题:如图,在以 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 ABEF 为正方形,求证:CD ∥EF 分析:这里没有中点条件,CD 的长度不定,所以也比较难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可考虑把目标转向他们有可能都平行的直线 AB 上,通过线面平行过渡平行关系。

【解析】由已知, AB ∥EF∵ AB ⊄ 平面 EFDC ,EF ⊂ 平面 EFDC∴ AB ∥平面 EFDC .又平面 ABCD ∩平面 EFDC = DC ∴ AB ∥CD ∴ CD ∥EF(2) 垂直关系证明垂直关系,线线垂直是基础,要熟悉平面几何证明两线垂直的相关定理,如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67页练习1)。

立体几何中除平行关系保持角度不变外,只能用线面垂直定义了(如果不准用三垂线定理)用线面垂直定义证明垂直关系 如果要证明直线 a 、b 垂直,就要证明直线 a 与过直线 b 的一个平面垂直 或者证明直线 b 与过直线 a 的一个平面垂直课本第65页例1证明线面垂直,其中证明两直线垂直只用了平行关系转移,没有给出利用线面垂直定义的典型例子,要通过66页探究,第67页练习1及补充例题给予说明。

P65例1例1.如图,已知 a ∥b ,a ⊥α,求证:b ⊥α补充例题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证: (1) AA 1⊥BD (2) A 1C ⊥BD 分析:(1) 有现成过BD 与 AA 1 垂直的平面 ABCD ,也容易证明AA 1⊥平面ABCD (2) 考虑寻找过 A 1C 的平面与 BD 垂直,或过 BD 的平面与 A 1C 垂直 与 A 1C 、BD 的垂直关系中,A 1C 的比较难找、BD 的比较多,如 AC 、AA 1、BB 1 等,能和 A 1C 构成平面的是 AC 、AA 1,这样就可找到过 A 1C 且与 BD 垂直的平面ACC 1A 1.【解析】(1)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AA 1⊥AD AB 、AD ⊂ 平面ABCD ,AB ∩AD = A ∴ AA 1⊥平面ABCD ∵ BD ⊂ 平面ABCD ∴ AA 1⊥BD(2) 正方形ABCD 中,AC ⊥BD ,由 (1) AA 1⊥BDA BCD FE A BC D A 1 B 1C 1D 1A B C D A 1 B 1C 1D 1AC、AA1⊂平面ABCD,AC∩AA1 = A∴BD⊥平面ACC1A1∵A1C⊂平面ACC1A1∴A1C⊥BD补充练习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CA = CB,AB = AA1,∠BAA1 = 60°.求证:AB⊥AC分析:考虑寻找过A1C的平面与AB垂直,或过AB的平面与A1C垂直与A1C、BD的垂直关系中,A1C的比较难找、AB的比较易找,因AB为等腰三角形底边,其中线与AB垂直,又AB = AA1,∠BAA1 =60°,故其中点与A1 的连线与也AB垂直,而这两条线能和A1C构成平面,这样就可找到过A1C且与AB垂直的平面.【解析】取AB的中点O,联结OC,OA1,A1B.因为CA = CB,所以OC⊥AB.由于AB = AA1,∠BAA1 = 60°,故△AA1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OA1⊥AB.因为OC∩OA1 = O,所以AB⊥平面OA1C.又A1C⊂平面OA1C,故AB⊥A1C.3.角的计算教学建议必修2立体几何涉及的角有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二面角,分布在2.1节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及2.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两节当中。

二面角计算没有出现在例题中,只在习题中给出。

虽然现在解答题角的计算以空间向量为主,但作角求解与向量计算求解各有千秋,文科没有空间向量部分的内容,现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已经出现在选择题中,所以,学习空间中角的计算还是必需的。

空间中角的计算一般要完成三步,一作二证三算。

(1)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角:在空间中找一点(一般优先考虑两线段的端点或中点),作两直线的平行线(如果点已在一直线上,则只需作另一直线的平行线)作平行线要考虑作出来三角形是否可以求角,如果没有学习必修4,则要避免解斜三角形问题。

课本47页例3例3.如图2.1-20,已知正方体ABCD-A’B’C’D’(1) 哪些棱所在的直线与直线BA’成异面直线?(2) 直线BA’和CC’的夹角是多少?(3) 哪些棱所在的直线与直线AA’垂直?如(2) 优先考虑过B、A’作CC’的平行线,或过C、C’作BA’的平行线,当然,过B、A’作CC’的平行线比较简单,就是BB’或AA’本题可以增加求直线BA’和B’C的夹角是多少?(60︒)(2) 线面所成角作角:考虑斜线段在平面外的端点作平面的垂线,一般考虑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作垂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