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化学探究实验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的学习,采用实验探究,适时反馈,提高解决问题,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
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
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板书]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
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
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
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
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
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
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
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例2.对于CO32−和HCO3−结合H+能力,甲认为HCO3−结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等质量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碳
酸氢钠固体中产生气体速率快;乙认为CO32−结
合H+能力强,理由是在同一温度下同浓度碳酸钠溶液和
碳酸氢钠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分析]:CO32−与H+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CO32− +H+ = HCO3−, HCO3− + H+ = H2O+CO2,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溶液里滴加盐酸,若CO32−结合H+能力强,则不会马上产生气泡,
HCO3−结合H+能力强,马上有气泡产生。
[实验设计]:取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碳酸钠的碳酸氢钠溶液放入同一试管中,再滴加盐酸,如果马上有
气泡产生,则是HCO3−先结合H+;如果是滴入一
定量盐酸后才产生气泡,则是CO32−先结合H+。
例3.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
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
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
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
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
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
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例4.加热稀氨水,溶液中的C(OH−)有什么变化?甲认为溶液中的C(OH−)增大,理由是
NH3H2O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平衡:
NH3+H2O NH3H2O NH4++OH− ,弱电解质的电
离过程是吸热的,当升高温度后,平衡就会向电离的方
向移动,所以氨水中的C(OH−)增大。乙认为一般
加热有利于电离,但氨水受热时反而不利于NH3H2O 的
电离,这是因为受热时氨易逸出,下列平衡:NH3+H2O NH3H2O NH4++ OH−向左移动,使C(OH−)减小。
[分析]:C(OH−)改变可以由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酚酞试液遇碱显红色,如氨水中的
C(OH−)增大,则颜色变深;若氨水中的
C(OH−)减小,则颜色变浅。
[实验设计]:在试管中注入滴有酚酞的氨水,并在试管口套上小气球(防止氨污染空气),加热,如颜色变浅,则加热使氨水中的C(OH−)减小,乙正确;如
颜色变深,则加热使氨水中的C(OH−)增大,则甲
正确。
[板书]2.验证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例5.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实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供选试剂:NaOH溶液、AlCl3溶液、CuSO4溶液、pH试纸、NaHCO3溶液、FeCl3溶液(仪器自选)。
选试剂;操作要点;(3)能证明AlO2−结合H+的能力强于CO32−的反应的原理的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