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熟练运用实数进行运算。

【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3. 举例说明实数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数运算方面的掌握情况。

1.2 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角与弧度制【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的定义。

2. 学会用弧度制表示角。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

2. 弧度制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各种分类。

2. 讲解弧度制的定义,演示弧度制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弧度制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三角函数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教学内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演示三角函数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经历集合运算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概念以及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

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名单、图书馆的书籍分类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对象的整体。

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

2、讲解集合的概念定义:把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举例说明:例如,小于 10 的正整数构成一个集合,其中 1、2、3、4、5、6、7、8、9 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例如:列举法表示小于 5 的自然数集合为{0, 1, 2, 3, 4};描述法表示大于 10 的奇数集合为{x | x = 2n + 1, n ∈ N 且 n > 5}。

4、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 ⊆ B。

真子集: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且集合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 A,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 A ⊂ B。

相等:如果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完全相同,就说集合 A 和集合B 相等,记作 A = B。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职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实数、整数、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和分类1.1 实数的概念1.2 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2. 整数和分数2.1 整数的概念和分类:正整数、负整数和零2.2 分数的概念和分类:正分数、负分数和零分数2.3 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3. 小数3.1 小数的概念和分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2 小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实数的分类,分数和小数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导入实数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

6.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实数、整数、分数、小数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

3. 评价内容:实数的分类、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4. 评价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数学教材。

2. 辅助材料:教案、课件、练习题、测试题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第一节:代数式的运算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第三章:几何图形第一节: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第二节: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4. 第四章:三角函数第一节: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节:三角方程的解法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中职学校数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平面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的斜截式与一般式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7. 第七章:立体解析几何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节:球的方程与性质8. 第八章:微积分初步第一节:极限的概念第二节:导数与微分9. 第九章:线性代数初步第一节:矩阵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行列式的概念与计算10. 第十章:数学应用第一节:数学在几何中的应用第二节:数学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七、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那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5篇,以供大家参考!中职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

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画图的方法: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2)探究新知。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

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并学习数学。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中职高三数学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职高三数学教案1数学教案-圆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2、教法建议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让学生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第二课时:圆的有关概念(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第一课时:圆(一)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1、让学生画圆、描述、交流,得出圆的第一定义: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第二定义.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观察: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1)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点在圆外d>r.“数”“形”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例1 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已知(略)求证(略)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C,OB=OD;AC=BD∴ OA=OC=OB=OD∴ 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 4个点在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圆上.(让学生探讨) 练习1 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圆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 练习2 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圆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 82页2、3、4.中职高三数学教案2圆(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

而中职的数学又较初中的数学跨度大,内容多,并且更加抽象,理论性更强。

那现在的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一、要转变数学学习的观念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使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但职高阶段的数学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了中职数学基础性和侧重实践应用的职业性的特点。

虽然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和普通高中的数学相比难点的确不大,但是知识面的广度是一样的,需要对知识体系作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另外,中职数学大多是生活实际的例子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紧贴生产生活的数学知识,并将所学数学知识能轻松熟练地运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一)做好课前的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预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问题看懂了、哪些问题没看懂,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听课的针对性,即带着问题上课。

预习中发现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弥补,这样就可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在听课时可以轻松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中职教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三、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
由定义知,若数列 为等差数列, 为公差,则 ,即
思考
理解
记忆
四、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2,公差为−5,试写出这个数列的第2项到第5项.
思考
归纳
理解
记忆
三、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2求等差数列 ...的第50项.
解由于 所以通项公式为


例3在等差数列 中, 公差 求首项
解由于公差 故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由于 ,故 ,
解得
【小提示】
本题目初看是知道2个条件,实际上是3个条件: , .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四、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6.2.2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回忆
反思
七、继续探索活动探究
(1)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2的1、2、3、4题
(2)思考例4的解题方法,完成练习6.2.2的第4题
动手
求解
1.求等差数列 ,1, ,…的通项公式与第15项.
2.在等差数列 中, , ,求 与公差 .
3.在等差数列 中, , ,判断-48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
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
五、理论升华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结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理解
强化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三角函数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4. 第四章:平面几何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作业、测试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中职教育要求的数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数学资料、案例和习题。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5. 教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器等。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2周)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周)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周)2. 第二章:三角函数(3周)第一节:角的概念与三角函数的定义(1周)第二节: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2周)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4周)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周)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2周)4. 第四章:平面几何(3周)第一节: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方程(1周)第二节:圆的方程与性质(2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2周)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统计的方法与图表(1周)6. 第六章:代数与方程(4周)第一节:多项式的运算与因式分解(2周)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2周)7. 第七章:立体几何(4周)第一节: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2周)第二节:坐标系的运用与几何体的方程(2周)8. 第八章:解析几何(3周)第一节: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2周)第二节: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性质与方程(1周)9. 第九章:初等数学方法(3周)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与计算(1周)第二节:级数的性质与应用(2周)10. 第十章:数学思想与方法(2周)第一节:逻辑推理与证明(1周)第二节: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1周)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系统地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2024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2024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2024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2024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b.理解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c.能够绘制函数的图像;d.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奇偶性、增减性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力;b.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推断规律的方式,发现函数的性质;c.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与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b.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信心;c.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b.函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a.函数图像的绘制;b.函数性质的探索与总结。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如解法、图像等;b.提问: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有何关系?2.新课讲解(30分钟)a.介绍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b.说明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c.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帮助他们理解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3.练习与巩固(20分钟)a.分组练习: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出题,进行练习;b.教师辅导,解答同学们所遇到的问题;c.布置课后作业。

4.拓展与应用(30分钟)a.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些函数的图像,推断它们的性质;b.引导学生进行函数性质的总结,并帮助他们理解性质的证明过程;c.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小结与反思(10分钟)a.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小结;b.学生展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四、教学辅助材料1.教科书:《中职数学教材》;2.练习册:《数学练习册》;3.多媒体设备: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练习与问题解答;2.作业批改与讲解;3.学生小组练习的答案互评;4.学生小结与展示。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

中职学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实数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3. 实数与几何图形的关系第二章:函数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3. 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方程(一)1. 线性方程的解法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方程的实际应用第四章:几何基础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2.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圆的性质与判定第五章:概率与统计1. 概率的基本概念2. 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3. 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2. 课件: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安排1. 实数(2课时)实数的概念与分类(1课时)实数的运算(1课时)2. 函数(3课时)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课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1课时)函数的应用(1课时)3. 方程(二)(2课时)线性方程的解法(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课时)4. 几何基础(3课时)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1课时)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课时)圆的性质与判定(1课时)5. 概率与统计(2课时)概率的基本概念(1课时)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1课时)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1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与分类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线性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基本概念事件的相互独立与条件概率统计量的计算与分析2.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八、教学活动设计1. 实数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实数的概念,如计算物体的高度、距离等。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2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代数2.1 多项式的运算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3 分式与不等式的运算3. 第三章:几何3.1 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3.2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3 圆的性质与方程4. 第四章: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4.2 三角恒等变换4.3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5.2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中职教育要求的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 实物模型:准备与几何、三角函数等章节相关的实物模型。

4. 练习题库:整理各类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1. 第六章:初等函数6.1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6.2 幂函数与三角函数6.3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2. 第七章:极限与连续7.1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7.2 连续函数的性质7.3 导数与微分3. 第八章:导数与微分8.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8.2 微分法则与应用8.3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4. 第九章:积分与面积9.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9.2 定积分的性质与计算9.3 积分的应用与极限面积5. 第十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10.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0.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0.4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1. 结合第六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第一章:数学基础概念1.1 实数1.1.1 有理数1.1.2 实数1.1.3 数的运算1.2 代数式1.2.1 代数式的概念1.2.2 代数式的运算1.2.3 代数式的简化1.3 方程与不等式1.3.1 方程的解法1.3.2 不等式的解法1.3.3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第二章:函数与图形2.1 函数的概念2.1.1 函数的定义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性质2.2 常见函数2.2.1 正比例函数2.2.2 反比例函数2.2.3 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图像2.3.1 图像的绘制方法2.3.2 图像的特点与分析2.3.3 图像的应用第三章:几何基础3.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3.1.1 点的概念3.1.2 线段的概念3.1.3 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3.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2.1 平行线的性质3.2.2 垂直线的性质3.2.3 圆的性质3.3 几何图形的计算与应用3.3.1 面积的计算3.3.2 周长的计算3.3.3 几何图形的应用第四章: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4.1.1 角度的概念4.1.2 三角函数的定义4.1.3 三角函数的性质4.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2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3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三角函数的应用4.3.1 三角函数在测量中的应用4.3.2 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4.3.3 三角函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5.1.1 随机事件的概念5.1.2 概率的计算方法5.1.3 概率的性质5.2 统计的基本概念5.2.1 统计量的概念5.2.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3 描述统计的方法5.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5.3.1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2 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3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第六章:初等代数6.1 代数式的运算6.1.1 整式的运算6.1.2 分式的运算6.1.3 指数与对数的运算6.2 一元二次方程6.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6.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6.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6.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3.1 不等式的性质6.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七章:函数的进一步研究7.1 函数的性质7.1.1 单调性7.1.2 奇偶性7.1.3 周期性7.2 函数图像的变换7.2.1 图像的平移7.2.2 图像的伸缩7.2.3 图像的翻折7.3 函数的应用7.3.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2 函数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7.3.3 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第八章:几何进阶8.1 解析几何8.1.1 坐标系的概念8.1.2 点、直线、圆的方程8.1.3 解析几何的应用8.2 空间几何8.2.1 空间点的坐标8.2.2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方程8.2.3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8.3 几何图形的变换8.3.1 旋转8.3.2 翻折8.3.3 缩放第九章:微积分基础9.1 极限的概念9.1.1 极限的定义9.1.2 极限的计算9.1.3 极限的应用9.2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9.2.1 导数的定义9.2.2 基本导数公式9.2.3 导数的应用9.3 积分的基础9.3.1 积分的定义9.3.2 基本积分公式9.3.3 积分的应用第十章:数学应用与实践10.1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10.1.1 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10.1.2 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10.1.3 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0.2 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0.2.1 数学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10.2.2 数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10.2.3 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10.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1 数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10.3.2 数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10.3.3 数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第十一章:线性代数基础11.1 向量及其运算11.1.1 向量的定义11.1.2 向量的运算11.1.3 向量的应用11.2 矩阵及其运算11.2.1 矩阵的定义11.2.2 矩阵的运算11.2.3 矩阵的应用11.3 行列式及其应用11.3.1 行列式的定义11.3.2 行列式的计算11.3.3 行列式的应用第十二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2.1.1 随机事件的概念12.1.2 概率的计算12.1.3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12.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2.1 随机变量的概念12.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2.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3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12.3.1 描述统计方法12.3.2 推断统计方法12.3.3 统计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离散数学初步13.1 集合及其运算13.1.1 集合的概念13.1.2 集合的运算13.1.3 集合的应用13.2 图论基础13.2.1 图的概念13.2.2 图的运算13.2.3 图的应用13.3 逻辑与布尔代数13.3.1 逻辑的基本概念13.3.2 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13.3.3 布尔代数的应用第十四章: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14.1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14.1.1 数学建模的概念14.1.2 数学建模的步骤14.1.3 数学建模的方法与应用14.2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4.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4.2.2 数学模型的建立14.2.3 数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14.3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14.3.1 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14.3.2 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4.3.3 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数学思维与创新15.1 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15.1.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5.1.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15.1.3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15.2 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5.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5.2.2 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15.2.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15.3 数学创新与数学探究15.3.1 数学创新的概念与意义15.3.2 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5.3.3 数学创新与探究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份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的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职数学试讲教案模板范文(3篇)

中职数学试讲教案模板范文(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突破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难点:- 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 难题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 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提出:- 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 概念讲解:- 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方法指导:- 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提高1.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2. 拓展延伸:-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2. 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 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平面几何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教学难点:平面几何问题的解决策略。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篇一: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标准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 ”,“ ”,“”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高温导热油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风冷式离心油泵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bwcb沥青泵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yhb立式齿轮泵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yhb轴头齿轮油泵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ycb齿轮泵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zyb-33.3a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zyb系列渣油泵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确实定.课时安排: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确实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搅拌站渣油泵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zyb型增压渣油泵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课时安排:2课时.6.1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zyb重油泵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假设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2等差数列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zyb煤焦油泵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6.3等比数列【篇二: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假设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管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方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例1和例3是基此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稳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1 -- 2 -- 3 -- 4 -- 5 -【篇三: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标准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确实定.课时安排: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确实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相等性和包含性。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并、交、补运算。

二、教案内容:第2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教案内容:第3章实数与不等式3.1 实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说明解法技巧。

四、教案内容:第4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关系,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点、线、面的关系。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5篇中职数学教学设计范例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1、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新教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平台。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更加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样性,其表现为知识低难度,教材叙述、例题的选择尽量贴近职校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的特色。

尤其在职业模块,更加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

2、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写手法,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

中职教育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二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 第二章:几何第一节: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第二节: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3. 第三章:代数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第二节:多项式与因式分解4. 第四章:概率与统计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统计方法初步5. 第五章:生活中的数学第一节:线性方程的应用第二节:比例与百分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中职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选用合适的学生教材。

2. 教辅资料:提供适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教学多媒体:制作课件、动画等,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实践基地: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六、教学环境2. 教学设备:配置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教学设备,便于开展教学活动。

3. 网络环境:确保校园网畅通,便于查阅资料和进行在线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 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例 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不等式 2x+1《=0 的解集(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 以内的质数}(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x, y) | y =x 2+ 1} ;集合{1000 以内的质数}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1.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A.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2.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1,2,3},B={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反过来,集合B 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A,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记作A=B.3.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1)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那么A C.(2)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那么A C.(3)A A.(3)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六、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元素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Veen 图法分类:有限集和无限集集合与元素:“属于”或者”不属于“,记成a∈A,a∉A集合与集合:子集、相等、真子集、空集子集:A 中任意一元素均为B 中的元素,记做 A⊆B 或B⊇A真子集:A 中任意一元素均为B 中的元素,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A 中没有,记做A B(或B A)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学》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人教版教参【指定学生阅读材料】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学》高中数学必修一的第一章课后分析: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累计学时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三、教学内容1.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 x∈A,且x∈B}显然有:A B =B A ,A B ⊆A ,A B ⊆B 。

思考 A B=A,A B= ∅仿照上面可得并集的概念可能成立吗?2.并集:一般的,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 A 与B 的并集,记做 A B。

(读作 A 并B),即 A B={x|x∈A或x∈B}显然有 A B=B A,A ⊆A B,B ⊆A B思考:A B=A 能成立吗?A C U A四、例题讲解是什么集合?例题1 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2-2x-3=0的解集。

答案{-1,3}例题2 求不等式2x-3>5的解集。

答案{x|x>4}解析2x-3>5,2x>8,x>4例题3 已知a、b∈R,集合{0,,b}={1,a+b,a},求b-a 的值答案 2解析由题知a≠0,则a+b=0,a=-b,所以 =-1,又由=a,得a=-1,所以b=1,b-a=2例题4 已知集合A ={x ax2 - 2x -1 = 0, x ∈R},若集合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答案a=0 或 a≤-1解析当a=0 时,x=-1 ,满足;当a≠0时,≤0,即4+4a≤0,所以a≤-1,综上,a=0 或a≤-1 例题 5 已知集合A={1,2,3,4,5},B={(x,y)|x∈A,y∈A ,x-y∈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 A.3 B.6 C.8 D.10 答案D 解析x=5,y=1,2,3,4;x=4,y=1,2,3;x=3,y=1,2;x=2,y=1.共10 个例题6 设集合A={x|1<x<4},B={x|x2-2x-3≤0},则A∩(∁R B)=( )A.(1,4) B.(3,4) C.(1,3) D.(1,2) 答案 B解析A=(1,4),B=[-1,3],则A∩(∁R B)=(3,4).例题7 设集合A={x|x=3k+1,k∈N},B={x|x≤5,x∈Q},则A∩B 等于( ) A.{1,2,5} B.{1,2,4,5 }C.{1,4,5} D.{1,2,4} 答案 B解析当k=0 时x=1;当k=1 时x=2;当k=5 时x=4;当k=8 时x=5,故选 B. 例题8 如图,I 是全集,A、B、C 是它的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I A∪B)∩C B.(∁I B∪A)∩C C.(A∩B )∩∁I C D.(A∩∁I B)∩C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A∩∁I B)∩C.故选D.五、实训演练(1)教材 P6 习题 1-2 学生练习第 1、2、3、8 题六、小结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概念; 求交集、并集常用数形结合。

【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集合的并集 集合的交集 集合的补集 符号表示 A ∪BA ∩B若全集为 U ,则集合 A 的 补集为∁U A图形表示意义 {x |x ∈A ,或 x ∈B } {x |x ∈A ,且 x ∈B } {x |x ∈U ,且 x ∉A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作差法a-b>0 a>b a-b=0 a= b a-b<0 a<b注:a b 为任意实数作商法:a/b>1 a>b a/b=1 a=b a/b<1 a<b注:a b 必须都大于0例1 比较4/3 与5/4例2 a >b ab2 与ba22、不等式性质1 a>b b>c 则a>c不等式性质2 a>b a+-c>b+-c不等式性质3 a>b c>d a+c>b+d不等式性质4 a>b c<0 ac<bc c>0 ac>bc不等式性质5 a>b>0 c>d>0 ac>bd让学生用语言叙述 5 个基本性质三、区间概念: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x | 2 <x < 4}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 4) 表示.其中 2 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 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x | 2 …x … 4}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 4] 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x | 2 …x <<4}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 4) 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x | 2 <x …4}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 4] 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 350) 因此,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需要考察它们的差即可。

例1:已知集合A =(-1, 4),集合B = [0, 5] ,求:A B ,AB .解: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A B = (-1, 5], A B = [0, 4) .1、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学》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人教版教参【指定学生阅读材料】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学》高中数学必修一的第一章课后分析: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累计学时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备注{x 丨 a<x<b} 开区间(a,b) a b不包含线段的两个端点{x 丨a≤x≤b}闭区间[a,b] a b包含线段的两个端点{x 丨 a<x≤b}左开右闭区间(a,b] a b包含右端点,不包含左端点{x 丨a≤x<b} 左闭右开区间[a,b) a b包含左端点,不包含右端点{x 丨 x>a} 无限区间(a,+∞) a不包含左端点的射线{x 丨x≥a}无限区间[a,+∞) a包含左端点的射线{x 丨 x<a} 无限区间(-∞,a) a不包含右端点的射线{x 丨x≤a}无限区间(-∞,a] a包含右端点的射线R 无限区间(-∞,+∞) 整个数轴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时, ;即不等式 的解集是: 。

⎨ 【教学过程组织】一、一元二次不等式: 1 、一元二次不等式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 或 ax2+bx+c<02、 函数y = x 2- 2x - 3 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抛物线与 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是 x 1 = -1, x 2 = 3 ,它们是一元二次方程 x 2 - 2x - 3 = 0 的两个根。

观察图象可知,当x 1 < -1或x 2 > 3 x 2 - 2x - 3 > 0 x 2 - 2x - 3 > 0 {x x < -1或x > 3} 类似可知:不等式 x 2 - 2x - 3 < 0 的解集是:{x - 1 < x < 3}指出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更为直观明了,以这种方法教给同学们3、 补充:一元二次不等式 ax 2 + bx + c > 0 或 ax 2+ bx + c > 0 (a > 0)(1) 当∆ = 0 时,因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 c = 0 的两个根 x 1 = x 2 ,那么不等式⎧x x ≠ - ax 2 + bx + c > 0 的解集是⎩b ⎫⎬ 2a ⎭ ,不等式 ax 2 + bx + c > 0 的解集是Φ。

(2) 当∆ < 0 时,因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那么不等式的解集是 R ;ax 2 + bx + c > 0二、导入绝对值的意义我们来一起看一下︱-2︱等于多少?︱2︱等于多少?而绝对值等于2 的数又是谁?在数轴上怎样表示出来?︱-2︱=2,︱2︱=2 绝对值等于 2,可以表示成为一个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x ︱=2 ,通过上面的 ︱±2 ︱,我们知道这个方程有两个解 x =2 或 x =-2,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我们发现它们到原点的距离都为 2,进一步也可以说是︱a ︱表示为数轴上的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a 的点,我们称之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