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48784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b.png)
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地理因素是人类选择居住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给予人类不同的气候、地貌、水文条件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居住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不同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人类居住选择中最重要的地理因素之一。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惯、农业、建筑等方方面面。
例如,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建造暖和的住所,如与地面相连的地下室。
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则更倾向于选择建筑物高大、通风良好的住所,以使身体能够适应高温。
此外,气候还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植物生长,决定了人类的农业活动。
因此,气候是人类居住选择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地貌因素地貌因素是地理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地形特征如山脉、丘陵、平原等直接影响了人类居住的选择。
在山区,由于地势险峻,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山坡上居住,便于利用水资源和耕作。
而在平原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但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在平原上居住。
此外,地貌因素还直接影响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如山区的交通往往面临困难,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发展交通网络。
三、水文因素水文条件是人类居住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中的饮用水、农业灌溉等方面。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居民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跋涉来取水,影响了生活质量。
相比之下,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人们更容易获得水源,生活更便捷。
此外,水文条件还影响了河流交通的发展,对于那些依靠河流水运的城市而言,水的可测量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人类居住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地貌和水文条件等地理特征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以此为基础,人们会根据各种因素来选择居住的地方,以适应生活需求和发展要求。
对于地理环境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
正是因为地理因素的多样性,世界上才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类居住地选择。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制约](https://img.taocdn.com/s3/m/81db2b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5.png)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制约人类作为地球上的居民,其居住和繁衍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和资源分布,从而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地貌和资源三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制约。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直接影响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和健康状况。
例如,极寒地区的极地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温度极低,风力强劲,人类在此地区难以生存。
而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也不适宜人类居住,缺乏水源和植被,人们难以从事农业生产。
相反,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人类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更好地居住和繁衍。
其次,地貌对人类居住和繁衍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地球上的地貌多种多样,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这些地貌类型的不同对人类的居住和繁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山脉地区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类在此地区居住和发展的难度较大。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因此人类更容易在平原地区居住和繁衍。
此外,高原地区的气候寒冷,氧气稀薄,人类在高原地区的居住和繁衍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最后,资源的分布也对人类的居住和繁衍产生了制约。
地球上的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资源匮乏。
例如,沿海地区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石油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使得沿海地区成为人类居住和繁衍的热门地区。
而内陆地区由于缺乏水源和自然资源,人类在此地区的居住和繁衍受到限制。
此外,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有些地区则几乎没有矿产资源。
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影响了人类居住和繁衍的选择。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气候、地貌和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程度,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
人类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居住地,合理利用资源,以适应和改善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制约。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5b2c7d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6.png)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https://img.taocdn.com/s3/m/fdf76a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f.png)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居住地。
而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居住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关系。
第一部分: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包括森林、水域、大气等各种自然景观。
地球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食物、水源、能源等,还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居住环境。
第二部分:环境保护与人类居住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工业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和生物毒性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居住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提倡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使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与倡导者。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居住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人类的居住需要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也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另外,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
结论:生态环境是地球的基础,是人类居住的保障。
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7512c0fb52ea551811a68707.png)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一、丰富多彩的民居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的民居形式也十分丰富。
下面摘要介绍几种最主要的:1.北京四合院这种住宅形式,称得上是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了。
其标准形式是:有两进(两个院子),南北向中轴线布局。
大门开在宅的东南角,进屋以后须转两个弯才能到里面的“仪门”,即垂花门。
这有个说法,因为转弯抹角,不让外人一眼望见宅内的情况。
门外小院之南是一排朝北的房子,叫倒座,多用作杂物间、仆人用房或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门内大院之北,是一个大厅,这里是家中人们举行家族大事的地方,所以建筑很宽敞。
大院东西两侧是厢房。
大厅后面又是一个院子,院的北面是卧室,是家中长辈住的地方。
院子东西两侧也是厢房,一般都是晚辈居住的。
这种住宅,住的人家一般至少有三代。
2.江南水乡民居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文化也很发达,所谓钟灵毓秀之地。
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民居多临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内部布局是由几个院子(天井)组合而成的,与北京四合院大同小异。
但江南民居,凡比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家里设花园,前宅后园,或东宅西园。
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无锡的寄畅园等。
3.皖南民居皖南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部分。
这里民居多楼房,造得比较高耸。
白墙黑瓦,镶嵌在幽隐的青山之中,安谧、秀雅,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皖南民居的另一个特色是建筑物比较封闭,从外面看去,除了大门以外,只有几个很小的窗子,其余都是高高的白粉墙。
而山墙上往往造出很规则而又很美的马头墙,即顶部造出高高低低的墙脊,形象很有节奏感。
其实这种做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火,也为了防盗。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同步训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03fe704d69eae009581becf8.png)
_
处 人 口密 度 的 变 化 可 看 出 , 人 口密 度 最 小 , 人 口 密 度 a图 b图 最大 ,、 c d图人 口密 度 位 于 中 间 , 叮判 断 B 项 正 确 。 只 有 在 第 ( ) 正确 选项 的基础 上 才能 准确判 断 第 () , 图 中可 以 1题 2题 从 看 出 , 中心 人 口 由 密 到 稀 , 断 外 迁 , 是 逆城 f化 的体 现 。 市 不 正
地 里
1 概 念 : 市 化 过 程 是 城 市 的 动 态 发 展 过 程 。它 包 括 : . 城 ( )农 村 人 口转 变 为 城 市 人 口的 人 口城 市 化 。 1 ( )变 农 村 地 区 为 城 市 地 区 的地 域 城 市 化 。 2 2 城 市 化 的 标 志 .
一
体 化 的基 础 上 。 乡村 、 城 镇 的交 通 、 、 、 息 等 设 施 完 小 水 电 信
答案 : B B、 解 析 : ( ) , 查 读 图 分 析 问 题 的 能 力 与 城 市 化 过 程 第 1题 考
善 ,再 加 上 优 越 的 自然 风 光 .吸 引 了 久 在 城 市 中 面 对 混 浊 空 气 、 声 的大 城 市 居 民 到 乡 村 、 镇 暂 住 、 居 . 而 导 致 逆 城 噪 城 定 从
中人 口密度的变化规律 , 图中纵坐标表示 “ 口密度” 由 2 人 , 0k m
。≯
— 黪 疆§ *强 ≯理
#≯ |曩 t |
l
政史地③ 。 7 。 年高考生适用
∞ l
U ies y&衄a c 砾 a n x n n v ri t ne ∞ a o
维普资讯
''
居
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聚落的形成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聚落的形成3](https://img.taocdn.com/s3/m/6349ab77cc22bcd127ff0c9e.png)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单元综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
人类聚居(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为聚落,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
研究人类聚居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来考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从单元名称可以看出,本单元力求探索人类居住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
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造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本单元研究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为了寻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聚居、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类生活、生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本单元的指导思想,也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选取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要站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乡村和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形成和区位;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教材按照这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构架,基本上反映了聚落的形成、分布、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途径等各个方面。
本单元共安排5课。
第1~3课的内容是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聚落的形成1课,城市的区位因素2课。
第4~5课的内容是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其中城市化1课,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课。
本单元要解决关于聚落的4个基本问题是:1.为什么要建立聚落?(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2.聚落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城市的分布、城市的区位因素)3.聚落为什么会增长?(城市化)4.聚落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地理与人居环境
![地理与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a2bda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d.png)
地理与人居环境地理与人居环境是指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等自然条件,而人居环境则是指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建立家园、居住、工作和交往的地方。
地理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貌给人居环境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比如,山地地区常常有陡峭的地形,限制了交通和农业的发展,而平原地区则相对便利。
气候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在热带气候地区,人们通常需要采取措施来适应高温和湿度,而在寒带气候地区,人们则需要面对寒冷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
此外,水资源和土壤的分布也会影响着人居环境的质量。
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水源和农业灌溉的可能,而贫瘠的土地则会限制农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其次,人类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居住与工作地点的选择、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选择居住地时通常会考虑到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如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条件。
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些人为的改变会使得原本的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破坏生态平衡等。
经济发展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工业化和农业发展会带来大量的人为排放物和农药使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人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的条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理与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维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对人居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森林地区的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水资源减少,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改善地理环境来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气候条件,减少土壤侵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可以保护水资源。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3bea3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2.png)
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致力于探究地球各个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各种要素,它们与人类的居住、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居住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通常会考虑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首先,富饶的平原往往是人们理想的农业区域,因为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山区和丘陵地区常常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而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其次,气候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人们倾向于居住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因为这种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人类的生活。
最后,水文条件也对居住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水源充沛的地区,人类更容易在此定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农业与地理环境农业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紧密联系的领域。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影响。
首先,土地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肥沃的土地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降水和气候条件也对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适度的降水和适宜的气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缺水或极端气候条件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农业还受到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制约。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土地缺乏、水分容易流失,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在河流流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对农业灌溉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工业与地理环境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工业的发展方式。
首先,地质条件对资源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其次,交通条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影响着交通网络的建设,交通密集的地区通常更有利于工业发展。
此外,工业生产也受到能源供应的制约。
地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演变的关系
![地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演变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297fc2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8.png)
地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演变的关系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其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这种关系的演变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明。
首先,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地选择。
人类最早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热带雨林和草原地区,这些地区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水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例如,寒冷的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居民发展出了适应寒冷气候的生活方式,如渔猎和畜牧业。
而炎热的沙漠地区的人们则依靠沙漠中的绿洲和商业贸易谋生。
因此,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居住地选择和生活方式。
其次,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资源和条件,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
例如,河流和湖泊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得农业能够发展起来。
而矿产资源的分布则决定了工业的发展,如煤炭和铁矿石等资源的丰富性对于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此外,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影响了人类的交通运输和贸易活动。
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理要素为人类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因此,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再次,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特征。
例如,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具有开放和海洋文化的特点,而内陆地区的居民则更加注重农业和传统文化。
自然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例如,沙漠地区的居民往往崇拜太阳和沙漠中的神灵,同时他们的艺术作品也以沙漠生活为主题。
因此,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共同塑造了我们多样化的文明。
最后,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45ffa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d.png)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球各个地域特征。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指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居住和生存状态,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适应和利用情况。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居住选择。
例如,水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的不同、地形地貌等都会影响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和生产的方式。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发展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再次,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文明和发展模式。
首先,人类通过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区域和居住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依赖海洋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地依靠农业和畜牧业。
其次,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资源,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
例如,人们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食物,通过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渔业生产,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工业生产等等。
此外,人类还通过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人类不仅仅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还通过自身的行动改变和改造地理环境。
人类的技术和科学进步使得人类能够对地理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干预和改变。
例如,人们通过筑堤开垦河滩,改变了水流的走向和湿地的分布;人们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分配;人们通过进行森林抚育和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等等。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四、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当是和谐发展的。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第5课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第5课](https://img.taocdn.com/s3/m/108e9a29fc4ffe473268ab1e.png)
读“上海金山卫石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工区的布局图”回答:
(1)工业区与居住区布 局合理吗?为什么?
(2)工业区内各工厂的 相对位置布局合理吗? 为什么?
(3)这里的防护林起到 的作用是什么?
(4)在上海市进行的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中,请选择能改善城市环 境工程的选项,填入下表中相应空格内。选项代号:A.地铁一号 线;B.新客站中央商场设施;C.河流污水治理;D.快速高架内 环路;E.国际金融大厦;F.建立水上运动场;G.数十个低噪音 控制区;H.浦东新区绿化园林;I.每年竣工住宅500万平方米; J.在余山风景区内建设“世界风光”缩微景区
磁悬浮列车 南浦大桥
高地架下道铁路路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上海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之三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13年前,住房是上海市民头疼的大问题。现在,翻 天覆地的变化结果是: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90年 的6.6平方米猛增至2001年的12.4平方米,2002年底接 近13平方米。
上海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之四
考虑的是( D )
A.强化北京市民以至全国人民的政权意识 B.经济建设不再是北京的工作重心 C.加强首都的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D.分散职能、控制规模、改善环境
6.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C )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闸北区派出了防疫人员,紧接着市里的防疫站也来协同作战。1978年, 防疫人员在这条河的河水里发现了超标327倍的镉,河的底泥的含镉 量还要乘以600。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环境质量下降
水污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https://img.taocdn.com/s3/m/7ed6e2d9783e0912a3162ab9.png)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9dc0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4.png)
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选择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基础之一。
人类自从进化以来,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选择不同的居住地。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在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往往选择在地下或冰层下建造住所,以避免极低的气温对于人体的伤害。
而在炎热的沙漠地带,人们则倾向于修建房屋时选择材料覆盖以减少对阳光和沙尘的直接曝晒,还会在地下挖掘居所以降低室内温度。
气候还会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种植和收获期,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其次,地形是另一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
不同地形条件会限制或促进人类的居住选择。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和集水能力较强,人们往往选择在山脚或山麓建立居住点,以方便水源获取和农田的耕作。
而在平原地区,地势开阔且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们会选择在这些地方聚居。
此外,河流和海洋等湿地环境也对人类的居住选择产生影响,人们倾向于居住在这些地方,以方便饮水、捕鱼和交通等。
第三,资源分布也是人类居住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资源分布不同,人们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
例如,在森林茂盛的地区,人们可以利用木材进行建筑和取暖,同时也可以进行狩猎和采集等生产活动。
在岛屿和海滨地区,海洋资源丰富,人们可以依靠渔业养活自己。
资源的分布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例如聚居在钢铁矿区的人们往往以采矿和钢铁产业为主,而在沿海地区的居民更倾向于从事渔业和海洋贸易。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震频发或多次水灾的地区,人们会选择避开这些地方,以避免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而在相对安全的地区,人们会更倾向于居住,以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d4479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f.png)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壤质量等元素,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景观。
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种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上。
不同地理环境下,自然资源的分布截然不同。
比如,亚马逊雨林地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而沙漠地区则缺乏水源和植被。
这种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人们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居住地并开发可利用的资源,这种选择又会进一步影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条件上。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差异巨大,而气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需要借助暖气设备来保持舒适的温度,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需要依赖空调来降低室温。
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和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寒冷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渔业和矿业等资源利用型产业。
因此,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条件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再次,地理环境还对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地球的不同地理区域中,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各不相同。
山区地形多崎岖,河流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产业和经济结构。
同时,地理环境还会对发展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产生影响。
例如,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通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山区经济的滞后。
而平原地区由于易于交通和通讯,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尤为重要。
最新高三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精品
![最新高三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f178de5941ea76e59fa040e.png)
第五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图5-1),完成1-3题。
图5-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 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 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 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 印度 B.中国 C. 日本 D. 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 发展水平较高 B. 应加快发展 C. 发展速度最快 D. 应限制发展图5-2是世界各大洲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不包括大洋洲),回答4~6题。
4.属于欧洲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5.城市人口的增长最快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6.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 ) A .aB .bC .cD .d7.读图5-3“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图中每个单元格代表1万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B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C .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D .该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导致城市中的平均气温高于外围郊区平均气温的现象。
据此回答8题。
8.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人为因素是 ( ) ①城市的大气污染 ②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 ③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 ④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气压差异 ⑤建筑物高度集中 ⑥城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强于郊区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①②⑥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在渗入地下和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6b21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4.png)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物,必然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居住和生存的地区选择。
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崎岖、气候恶劣,人口较少。
这些地区往往难以种植农作物,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不利于人类的居住和发展。
相反,在平原和河谷等地形平缓的区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些地方往往成为农业发展的热门地区。
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由于地处平原地带,人口众多,农业文明得以繁衍。
气候是另一个决定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人类居住的地方必须具备适合的气候条件。
在极端寒冷的地区,人口稀少。
例如,南极洲因低温极寒,几乎没有常住人口。
而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人口相对较多。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气候的影响还体现在更多的方面,例如,干旱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限制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往往人口较少。
水资源在人口分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依赖水进行生活,因此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人口较多。
例如,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是建在河流旁边,并以河水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资源。
此外,水资源还影响着各种产业的发展。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发展水电站,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形成了较高的人口密度。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人类的居住选择。
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再仅仅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束缚。
通过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环境,改善和利用资源,扩大居住空间。
例如,人类利用灌溉技术改造了沙漠地区,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在一些极寒地区,人类通过暖气和保温技术,创造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818a285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c.png)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1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影响原因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河流河运起点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河流汇合处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河口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河流曲线处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河心岛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自然资源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交通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政治军事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宗教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其他因素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3、城市化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
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35394a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6.png)
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塑造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这些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文发展的塑造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塑造。
一、地理环境与人类居住地选择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居住地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首先会考虑地形地势。
平原地区相对平坦,适合农业和人口聚居,因此人口密度较高。
而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往往人口稀少。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由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人类居住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气候宜人的地区往往人口较多,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
例如,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温暖,风景宜人,因此成为了旅游业和休闲度假胜地。
二、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运输条件,因此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此外,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式。
河流流域的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发展较为兴旺。
而山区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农业发展相对较困难。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例如,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寒冷的地区人们往往过着以温暖为主题的生活,例如北欧国家的人们喜欢泡温泉,而炎热的地区人们则更喜欢凉爽的活动,例如中东地区的人们喜欢在夜晚出行。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
例如,草原地区的人们喜欢住在帐篷里,而山区的人们则喜欢建造木屋。
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
例如,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
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发展了陆路交通,而沿海地区发展了海洋交通。
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0019b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c.png)
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产生着深远影响。
无论是人类迁徙史中的古代文明,还是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地理条件对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产生决定性影响。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要素不仅决定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也影响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举个例子,山区往往因地势崎岖而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却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植被资源,适宜发展旅游业。
而沿海地区则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运输的便利条件,对过去的海洋贸易和现代的国际物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社会居住地选择受到地理环境所决定。
其次,气候条件对居住地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天气状况,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炎热的沙漠、湿润的热带雨林、寒冷的北极等不同气候类型,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适宜性和适应性。
例如,人们不太可能在极端寒冷的北极地区居住,但这些地区的原住民却通过特殊的技术和生活方式适应了极寒环境。
相反,温暖宜人的气候往往吸引着更多的人们选择在这些地区定居。
气候条件对社会的居住地选择起到了重要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还影响着文化发展和人口分布。
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人口密度。
例如,在高海拔的山区,由于气候恶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人口稀少、文化相对封闭。
在这种环境下,当地居民往往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形式。
而在平原和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因此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这种聚集的现象,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和文化特点的差异。
最后,地理环境对社会居住地选择的影响还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的重要形态,而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往往受制于地理限制。
例如,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由于水资源的便利和交通的便利,往往发展成为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一)一、本章知识结构体系二、重点难点突破1.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地形: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中国67%的城市分布在地形以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上。
气候: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条件好的地方,城市分布多。
如中国大多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在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东以南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大城市数量极少。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
中低纬度地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沿海地区气候比内陆地区优越,世界城市在这些地方分布的密度大、规模大。
河流:古代的城市为了接近水源、利用水运,大多沿江河分布。
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流,这是城市临河分布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由于古代陆路交通落后,水运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方式,河道成了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对城址的选择影响也很大。
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沿河设城是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如赣州、宜宾、上海等。
2.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重点理解自然资源和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开发千年沉睡的丰富自然资源往往是新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重点理解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这些矿业城市依托矿产开发而兴起,伴随矿业发展而繁荣。
如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开滦等。
以铁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我国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等。
交通:城市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城市,往往发展最快。
交通便利之地有利于商品的集散,即有利于城市所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
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城市大都在大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我国北方城市的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大都经历了驿道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对外交通口岸,对城市的总体布局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南方城市大都沿江河发展,由于船型的增大,航道的迁移,不少城市的对外交通口岸经历了由沿河向沿江或沿海的发展过程,城市的总体布局也随着作大幅度的转移。
南方兴建铁路后,形势又有新的变化。
当我国跨过高速公路时代和航空运输时代后,城市总体分布模式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3.城市形成的条件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剩余农产品,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因此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的货物进行交换,商品交易的场所就形成了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成为城市。
4.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是重要的人文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在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原因是城市环境污染,其种类及危害见下表:(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由于城市的急剧膨胀,使原有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结构、城市的市政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
许多大城市交通阻塞,住房拥挤,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里分布着贫民窟和棚户区。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城市中存在着一定的失业人员,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捅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扩大了失业队伍,更增加了就业的困难,还会带来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6.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积极发展小城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卫星城,以控制大城市规模,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组成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并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环境。
三、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例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尼罗河下游和多瑙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D.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思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
河流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一一长江中下游地区。
答案:AC例2、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大城市分布极少的自然地理因素是()A.气候条件不及东部地区,B.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C.自然资源少,不利于发展工业生产D.多高原、山地,平原狭小,不利于设城思路:B项和C项叙述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从气候和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等几个城市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西部地形多高原、山地,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恶劣,使西部城市密度和规模均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所以A项D项都正确。
答案:AD例3、关于世界上大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位于平原地区B.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C.全部集中在平原地区C.各地均匀分布错误原因分析:平原是城市的理想环境,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平原为主的第三级阶梯上,因此容易误以为城市应全部集中在平原上,这是不正确的。
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因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思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世界上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但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答案:AB例4、下列城市中,主导区位因素相同的一组是()A.我国的大庆、克拉玛依,英国的阿伯丁B.我国的拉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C.我国的攀枝花,巴西的巴西利亚D.我国的株洲、包头、鞍山思路: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考虑。
A项中的城市发展均与石油开发有密切联系。
B项中的城市最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
攀枝花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矿资源,而巴西利亚是作为巴西的首都而新建的城市。
株洲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路交通,而包头和鞍山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矿资源。
答案:AB例5、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表现在()A.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C.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D.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一致思路:目前,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因为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到199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6%,而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却已达到7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A项是正确的。
从城市化速度来看。
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而定,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缓慢增长,中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速度下降。
目前,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后期,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D项是错误的。
答案:AC例6、读图6—3,(此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此过程被称之为___________。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思路:分析时要利用图上提供的信息,把握几个变化,一是由t1至t4的时间变化,二是图例中黑点数目的变化,三是郊区范围的变化。
可以看出:由于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占用的土地也多、因而城市人口也必然随着城市扩大而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大。
这个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城市数目逐渐增多,城市面积由小到大,最后形成了城市带。
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过程称为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有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增多,增加就业困难。
答案:(1)①城市数目逐渐增多②城市面积由小到大③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3)城市化过程(4)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数增多,增加就业困难。
本单元综合训练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乡村聚落产生于()A.畜牧业的发展B.农业的兴起C.手工业的发展D.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2.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是()A.集市的出现B.灌溉技术革新C.劳动生产率提高D.一定的剩余农产品3.我国拉萨市兴起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因素B.军事因素C.科技因素D.自然地理因素4.世界城市化速度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前B.产业革命后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下列国家中,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6.影响阿伯丁、石家庄、华盛顿、拉萨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交通、政治、地形、宗教B.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宗教C.自然资源、政治、军事、地形D.地形、交通、政治、宗教7.关于世界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B.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于低纬度的平原和热带雨林地区C.人口密集的地区大城市的密度一定很大D.人口数量多的国家特大城市数量也很多8.从降水看,我国绝大多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A.200mm以上B.400mm以上C.600mm以上D.800mm以上9.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城市交通条件B.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C.改善居民住房条件D.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10.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增加城市交通用地B.大力兴建居民住宅区C.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D.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