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精品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及其所体现的传统美德。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刘备三顾茅庐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并学习刘备的谦虚、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忠诚等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著称。

教学准备:《三顾茅庐》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贯中的生平简介、《三国演义》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三顾茅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人物形象、相关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学刘备”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场景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贯中的生平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及其体现的美德。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

2. 美德讨论: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三顾茅庐》精品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三顾茅庐》精品教案

23三顾茅庐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说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裹阳司马徵。

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

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夯实基础1.课前阅读检测(1)《三国演义》基本信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本文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描绘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这位隐居的智者。

部编版语文九上将其选为教材,旨在通过学习这一故事,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人才、诚心诚意的精神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顾茅庐》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全文:归纳本文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人才、诚心诚意的重要性。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三顾茅庐》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诸葛亮—–智者、忠诚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等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
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内容理解
导思1.刘备为见到 诸葛亮,经历了诸 葛亮的哪些考验?
关键词: 思贤若渴
表现手法
导思2:本文主要人物是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 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 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7.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答案】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 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 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 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8. 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 度和真心实意。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古代礼仪之谦词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词可表示人们日常交
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谦虚与尊敬。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 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如,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三顾茅庐》说课稿1各位同行、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

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

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

依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习活动等等。

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

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句。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顾”“因”“乃”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2)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1)感受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使得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刘备三次拜访的艰辛和诚意。

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文学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教师讲解,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信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培养自己的诚信和敬业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高尚品质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实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实用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整体把握其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提到诸葛亮,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典范,更是国人心中的智慧之神。

“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智慧故事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领略他的足智多谋吧。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 ) 疏懒.( ) 愧赧.( ) 鄙.贱( ) 存恤.( )yèlǎn nǎn bǐ xù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雷贯耳面面相觑行之有效不言而喻B.经事奇才不由分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C.民殷国富不省人事自惭形秽相得益彰D.思贤如渴茅塞顿开间不容发抽丝剥茧B “经事奇才”应为“经世奇才”。

3.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

全书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

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三、研读课文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叙述了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最终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2.了解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在班级展示查找资料情况)明确:罗贯中(约1330—约144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三顾茅庐》公开课说课稿

《三顾茅庐》公开课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说课稿(精选8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精选8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精选8篇)《三顾茅庐》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

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七)、教学时间:两课时二、说学情: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说课教学课件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说课教学课件学习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 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 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 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 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 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烘托、铺垫: 通过刘备、张飞的对话、关羽、张飞的不悦以及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 步行”“拱立阶下”等行为衬托诸葛亮是似姜子牙一般的“大贤”。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半晌,先生未醒”,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最后终于大梦初醒,抱膝长吟,见其优雅; 问是否有俗客来访,可见自视甚高,自垫自衬,又妙在皆是日常随意之举。到 此,诸葛亮终于出场了,且一出场果然不负众望“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 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儒雅,思路清晰,未出茅庐,已 定三分天下。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笑”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在对刘备诸多不动声色的考验之后,感到十分满意。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1)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 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张飞鲁莽。这一 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 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 的敬重。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讲述了刘备为了招揽谋士诸葛亮,三次前往他的茅庐,表达了刘备志在必得的决心和诸葛亮的卓越才华。

通过讲述这一典故,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通过剧情的讲述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背景引入
通过简要的介绍刘备和诸葛亮的背景,让学生对《三顾茅庐》
有所了解。

第二步:剧情讲述
1.进一步讲述《三顾茅庐》故事的情节。

重点包括刘备多次前
往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以及诸葛亮对刘备的判断和展示出的才华。

2.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如刘备坚定的决心,诸葛亮聪明智慧等。

第三步:角色扮演
1.分组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刘备、诸葛亮等。

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抽签,并进行简短排练。

2.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
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第四步: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这篇课文体现了刘备的忠诚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诚信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诚信、忠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背景,引出课文《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互动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景,感受人物情感。

6.总结提升:概括课文主题,强调诚信、忠诚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

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

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

《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

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

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