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学
反
思
反思一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
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就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就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
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与方法。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11、2平方米,底就是5、6米,它的高就是多少米?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X米。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就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白键有x个。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就是6吨,正好就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就是多少吨?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就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就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瞧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一头牛的体重就是X 吨。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就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就是,其中有一种方程就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与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
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
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反思二
解方程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方程的思维方式与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就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简便好用,因为对她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就是不方便的。其次就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熟练地应用也就是一大难点。
在五年级班上时,我就是按照书上的杯子与水的重量这个例子展开教学。关键就是抓住数量关
系,按以前的方法,总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这里的水用x表示,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习惯把未知数放到得数的位置,其中有两种情况:x=250-100,250-100=x。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就是把实际情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如天平左边就是杯子与水,就写100+x,右边就是砝码250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就是100+x=250。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就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就是学生的方法都就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x=250-100,根据一个加数=与-另一个加数。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瞧得出来就是用这种方法。我怀疑书上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合适,但就是这种方法到底要不要学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学生的
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您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
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助学生巩固概念。一就是书上第57页的做一做:x=3就是方程5 x=15的解不?x=2呢?本题意在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须就是正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数。同时渗透方程的验算。二就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诉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方程的过程,瞧就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写了一
道加以巩固。
接下来的难点就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馈时,有几个问题: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容易出错;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就是很理解,经常出错。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纠
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免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然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就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纠正很多次还就是习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就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与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
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练习时丢三落四较多。三、我的讲
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考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习较被动,到最后模仿解法与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掌握好。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减负思考,一股脑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一个问题: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学生掌握?通过查瞧资料,我知道了这种方法就是与初中解方程学习接轨的,就是新教材所做的一个改变。然而,在学生的学习中,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话,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后面的课中要求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解方程。
反思三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就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
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就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
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
理解其她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就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